徐明瑤 劉 淵 覃小律 梁雨薇 謝宏偉 黃一芳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骨傷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頸椎病因其高發(fā)病率,呈年輕化趨勢受到廣泛關注[1]。中醫(yī)在治療頸椎病上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特色,尤其是中醫(yī)外治法[2],如針刺、刮痧、推拿、艾灸、拔罐等,治療頸椎病能夠立刻緩解疼痛,從整體調節(jié)機體,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3],其中刮痧療法是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對各種類型的頸椎病都具有獨特而優(yōu)良的療效[4],但是在治療時有多種因素影響著刮痧效果,如刮痧介質、刮痧力度、醫(yī)生經驗等。其中刮痧油在刮痧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不僅能潤滑皮膚,避免皮膚被刮痧板損傷,而且皮膚的毛孔在刮痧的過程中經熱效應而擴張,使刮痧油中藥物的有效成分可以快速滲入皮下發(fā)揮治療作用,故選擇適合的刮痧油提高臨床療效有一定的意義[5,6]?!督饏T要略》中的經方麻黃加術湯內服治療風寒濕痹證具有良好的效果[7],目前麻黃加術湯外用治療風寒濕痹型頸椎病尚未見文獻報道,故本研究將麻黃加術湯制成刮痧油外用,并對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患者治療前后的觀察指標進行對比,探究以麻黃加術湯為基礎的刮痧油對頸椎病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藥物型刮痧油治療頸椎病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3例受試者均為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仁愛門診和益康中醫(yī)院門診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頸肌勞損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中醫(yī)新型刮痧油刮痧)和對照組(普通刮痧油刮痧),試驗觀察期間脫落3例,最終納入80例,最終每組4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0.70±12.29)歲;平均病程(40.70±10.98)個月。治療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2.00±15.63)歲;平均病程(39.80±10.92)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8]中有關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擬定:(1)好發(fā)于中年人,經常低頭工作或娛樂,多呈慢性發(fā)病;(2)頸肩背疼痛、板硬,頭痛頭暈,上肢麻木;(3)頸部活動受限,病變壓痛點明顯,可摸到硬結,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4)X線:頸椎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jié)增生,有骨質增生或鈣化。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9]中頸椎病風寒濕型的辨證標準擬定:頸肩、上肢疼痛麻木,多為疼痛,頭部出現(xiàn)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1.3 納入標準 (1)年齡18~70;(2)1周內沒有接受相關的臨床治療;(3)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肺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者;(2)對刮痧油所含藥物過敏者;(3)不配合試驗,不能按照要求治療者。
1.5 終止標準 (1)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者;(2)不能堅持治療,放棄治療,主動退出者。
1.6 治療方法
1.6.1 刮痧油制備方法(1)處方與劑量根據(jù)《金匱要略》中麻黃加術湯的藥物組成及用量比例,結合現(xiàn)代計量單位,擬定處方為麻黃9 g,桂枝6 g,甘草3 g,苦杏仁9 g,白術12 g。(2)本課題刮痧油制作方法:①取麻油300 mL入鍋加熱后,加入麻黃、桂枝、苦杏仁、甘草、白術,文火煉半小時,后關火冷卻,制得初步的油液;②取上述2倍劑量的中藥,將其加入500 mL麻油中浸泡,于1個月后制得第2步的油液;③將2次的油液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放置1晚后得最終油液,將藥渣濾除后裝瓶,即得成品。
1.6.2 治療方案 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麻黃加術湯刮痧油和老姜油。刮痧步驟:患者取端坐低頭位,暴露頸肩部及肩胛部,在刮痧部位涂擦上相應的刮痧油,調節(jié)好刮痧儀(溫州菲蒸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L-3031),將刮痧儀放置在刮痧部位上,沿著頭頸背部上的督脈(風府-啞門-大椎-陶道-身柱等穴位)、膀胱經(天柱-大杼-風門-肺俞等穴位)、小腸經(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風-天宗-臑俞-肩貞等穴位)、膽經(風池-肩井)為施治路線進行刮痧,從上到下,由內到外,刮痧時間5~10 min,出現(xiàn)皮下紫紅或暗紅色刮痧斑停止。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寒。2組治療均由同一臺刮痧儀操作完成,刮痧力度、范圍等均一致;2組患者每7 d接受1次治療,共治療2次。
1.7 觀察指標 (1)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中的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評分:根據(jù)眩暈、頭痛、肢體麻木、耳鳴、失眠、頸項強痛、頸肩酸脹等多種癥狀的程度,分為輕、中、重3等,各記為2、4、6分。(2)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法)檢測治療前后2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在治療前后將抽取的5 mL靜脈血置于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型號:TGL-16C)中,以3000 r/min(離心半徑6 cm)離心15 min后取血清,采用ELISA試劑盒(南寧亞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E-30639)檢測SOD、MDA,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進行檢測,測定盒由南京建成研究所提供。(3)出痧率:結合圖像分析軟件Image-Pro Plus 6.0分析刮痧后患者的出痧情況,以大椎穴、肩中俞穴相連的一條直線,秉風穴、天宗穴相連的兩側各一直線,兩端天宗穴相連的直線,4條直線相交圍成的矩形區(qū)域為觀測點。出痧率=矩形區(qū)域中出痧區(qū)域/矩形區(qū)域。(4)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擬定:臨床痊愈:患者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95%;顯效:70%≤患者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95%;有效:30%≤患者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70%;無效:患者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30%。(5)比較2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2.1 療效 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評分 2組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評分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患者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評分比較 分)
2.3SOD、MDA含量 2組SOD、MDA含量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組間比較,SOD、MDA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間SOD、MDA含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患者SOD、MDA含量比較
2.4 出痧率 治療后,治療組出痧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患者出痧率比較
2.5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2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根據(jù)頸椎病的頸肩部疼痛、活動不利等臨床表現(xiàn),頸肌勞損型頸椎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中“痹證”“項痹”“頸筋急”等范疇[11]。其中醫(yī)分型有風寒濕型、氣滯血瘀型、痰濕阻絡型、肝腎不足型,氣血虧虛型等,其中以風寒濕型較為常見。查閱相關文獻[12]可知,國內頸椎病的發(fā)病率為3.1%~17.6%?!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本病多為長期低頭工作,慢性勞損,跌撲損傷,再感受風寒濕之邪,邪氣入侵人體,影響氣血運行,氣血阻滯,經絡痹阻,不通則痛,進而出現(xiàn)頸、肩背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頸椎病的治療應當以散寒祛濕、行氣活血、疏經活絡為主。刮拭頸肩背部的經絡、穴位能疏通頸肩背的經絡,緩解不適癥狀。督脈為“陽脈之?!?,其要穴大椎穴能溫通陽氣、疏風散寒,起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效果,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穴位;天柱與大杼、風池與肩井具有通經活絡、調節(jié)氣血的效果,能夠較好地緩解頸部不適[13];小腸經上的肩中俞至肩貞這一穴位帶對頸肩背部疼痛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對頸肩背部的經脈督脈、膀胱經、小腸經、膽經和相關要穴干預治療,對頸部功能的恢復有重要作用[14]。因此,本研究選取麻黃加術湯在相關經絡及穴位進行治療,以觀察其療效。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中提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以火攻之”,張仲景認為此方治療風寒濕痹具有優(yōu)良的功效[15]。麻黃加術湯是由麻黃湯原方加四兩白術而成,藥物由麻黃、桂枝、苦杏仁、炙甘草、白術組成?!渡褶r本草經》載“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止汗”。麻黃湯發(fā)汗解表,表濕可隨汗祛除,加入具有健脾祛濕、固護肌表功效的白術可使里濕去,使麻黃湯的發(fā)汗作用受到牽制,發(fā)汗而不過汗[16]?,F(xiàn)代藥理研究[17-22]表明,麻黃中的生物堿、麻黃多糖、有機酸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發(fā)汗、抗菌、抗炎、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力等多種作用,其提取物水溶性多糖可抑制鄰苯三酚的自氧化,可清除氧自由基,有抗氧化作用;桂枝主要成分可提高痛閾,有鎮(zhèn)痛作用;芍藥、甘草具有抗炎解痙和鎮(zhèn)痛作用;白術內酯類成分有治療骨病的作用;方中的藥對麻黃-桂枝有顯著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麻黃加術湯作為仲景經典方劑,臨床上多以內服為主,外用治療的探索相對較少。本研究根據(jù)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中“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之說,開拓此方的用法,將麻黃加術湯內服改為外用制成刮痧油刮痧治療頸椎病,觀察其效果。
刮痧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運用刮痧工具和介質刺激體表的經絡與腧穴,達到疏經活絡、活血化瘀目的的治療方法[23],是治療骨傷科疾病的常用方法?,F(xiàn)代研究[24,25]證明,刮痧治療頸椎病可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消除水腫,加速酸性產物排出,改善組織新陳代謝,而有關刮痧油的選擇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目前刮痧油較為單一,一般為植物油與生姜、紅花煉制而成,大多為保健類,藥物研究較少,所以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新型藥物刮痧油具有重要作用。藥物型刮痧油較普通刮痧油增加了藥物的作用,不僅具有對皮膚的潤滑保護和滲透作用,而且藥物的功效也在刮痧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醫(yī)學認為,含藥刮痧介質是通過辨證論治選擇相應的方或者藥制成,作用于局部皮膚,藥物的有效成分逐漸滲透進入皮下而發(fā)揮藥效,在經絡作用下發(fā)揮功效起到治療效果[26]。用麻黃加術湯制成的刮痧介質,通過體表循經刮痧,藥效可以直接發(fā)揮,能夠舒緩頸肩背部的筋脈,疏通閉阻的經脈,“通則不痛”,使疼痛得到顯著緩解。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評分均顯著降低,且治療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顯著緩解。SOD是一種氧自由基清除酶,MDA是氧自由基發(fā)生作用后過氧化反應的產物,其含量的高低分別反映了機體細胞能夠消除氧自由基的程度以及細胞被自由基攻擊的程度,中醫(yī)新型刮痧油刮痧能更顯著地刺激機體,使SOD水平顯著上升,MDA水平顯著降低,調節(jié)機體中的氧自由基,減低自由基對機體細胞的損害,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27],降低過氧化反應對機體的損傷。治療后治療組的出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yī)新型刮痧油刮痧的出痧情況更明顯,可使病變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增強血液循環(huán)。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使用中醫(yī)新型刮痧油刮痧治療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的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彌補了目前刮痧油單一的不足。本課題以中醫(yī)辨證、理法方藥為基礎,從內外同治之理入手,結合現(xiàn)代藥物劑型制劑技術,拓寬了藥物外用制成刮痧油的范圍,完備了中醫(yī)外治法治療本病的方向。中醫(yī)新型刮痧油的制備及試驗研究可為臨床治療頸椎病提供參考,為刮痧療法的治療提供更多探索,為藥物型刮痧油的推廣和使用提供臨床依據(jù)。但本試驗尚存在病例數(shù)較少、療程較短的不足,結果難免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進一步進行有關的研究,從而更詳盡地探究中醫(yī)新型刮痧油治療頸肌勞損型頸椎病(風寒濕型)的分子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