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記憶中大理古城的四方八面

2022-12-10 01:12:42魏向陽
大理文化 2022年11期
關鍵詞:大理鴿子古城

●魏向陽 文/圖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布大理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8日,大理又被公布為全國首批44個風景名勝區(qū)之一,至今年已40年整。再加上后來評選為“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等桂冠,這些榮譽無疑都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觀壯美的大理古城密不可分。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設置益州郡,下轄20余縣,轄區(qū)相當今云南大部,其中大理稱葉榆縣,至今大理古城仍有“榆城”的別稱。而從明朝初年筑大理府城至今也已600多年。筆者出生于距離古城不足一公里的城市近郊,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童年時代經常進大理古城趕街、看電影、游玩等,對那時的古城留下過較多深刻難忘的印象和記憶。10歲時離開大理后也多次回大理探親短住,大學畢業(yè)分回大理工作后更是常常到古城走親戚、休閑漫步,與之密切接觸,對其四方八面的過往,均時常關注和回望,因此也留下一些片段式的記憶。

大理古城正所謂如明代大學者、狀元郎楊升庵所描繪的“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云之上”,基本呈一個規(guī)整的長方形、棋盤式格局,一道古城墻圈起滿城古色古香。較大的地塊和區(qū)域是一南一北兩個大校場,還有杜文秀帥府、文廟和六十醫(yī)院等。

古城東南角過去俗稱南校場,從其名稱可知,是往昔行伍軍士操演訓練和比武的場所,范圍很寬闊。想必在古時一定是旌旗獵獵、煙塵漫卷,隊列操練的喊殺聲震耳欲聾之地。據說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駐大理時,每個月在南校場舉行一場“國民月會”,各界人士和學校師生列隊參加,通常都由時任十一集團軍司令官的宋希濂講話,內容是通報講解抗戰(zhàn)形勢,鼓舞士氣和號召民眾同仇敵愾抗戰(zhàn)到底,開會時間不長。那時的南校場平時空蕩無人,草坪上時有幾匹馬騾啃青吃草,校場幾乎淪為放牧場。

在我后來的記憶中,昔日的校場還留下一大塊足球場外加田徑場大小、俗稱“大操場”的供作演習操練之處,周圍都建蓋成了軍營和不超過三層的部隊機關辦公場所、住宅區(qū),多數是單層瓦頂平房。我最早與南校場的接觸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上小學時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掃墓。那時每年的清明,所有的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到烈士墓為英烈掃墓,大理古城附近的學校就集隊到南校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中共滇西工委和滇西衛(wèi)戍區(qū)全體指戰(zhàn)員為悼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四軍及滇、桂、黔邊區(qū)縱隊第七支隊革命烈士建立,于校場正中位置蒼松翠柏、茵茵芳草間高矗革命烈士紀念碑(一般俗稱“烈士塔”),為英烈們掃墓。紀念碑上雕刻有毛澤東主席手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還有開國元勛朱德元帥題寫“你們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yè)中”的銘文,依次雕刻有“八一”建軍、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保衛(wèi)祖國等四幅青銅浮雕,塔基部分有花環(huán)和松枝等雕塑裝飾。學生都要統一穿著白襯衣、藍褲子,加入了少先隊的要佩戴紅領巾,被選為少先隊大隊長、大隊委、中隊長、中隊委、小隊長等職務的還在左手臂佩戴上令人引以為豪的白底紅字“三、二、一”道杠的標志。高年級的學生組成的鼓樂隊敲著少先隊鼓、吹奏著鼓號,所有人員沿著寬闊的大道齊步走入軍營,整齊列隊肅立在烈士塔前,依次莊嚴肅穆地進行一系列向英烈敬獻花圈、默哀、行少先隊禮、向英烈宣誓、高唱《少先隊隊歌》等祭掃儀式,儀式感很強、非常莊重嚴肅,那時幼年的我就認為英烈們的魂魄軀體,就安息、凝聚、貯藏在烈士塔的范圍之內,置身在這附近,身心間就有一種悲壯肅穆之感。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軍隊供職的我父親調入十四軍司令部機關工作后,我就得以經常進入南校場的軍營大院游玩,學校放假期間曾有過多次短暫居住。更多愉快的記憶是進入當時算得上豪華大氣、建蓋得在滇西首屈一指的大禮堂看電影,記得看過《東進序曲》《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影片。還有由家父帶著進游泳池學游泳,斷斷續(xù)續(xù)地學了幾次沒有學會,直到幾年后到滇南酷暑悶熱的環(huán)境氛圍中最終才把游泳學會。十多年后80年代中后期,駐扎在南校場內的解放軍某部的文化宣傳部門和軍旅文學愛好者組織成立了一個“綠風”文學社,舉辦過幾次創(chuàng)作筆會,我還曾經多次受邀參加,文學社的主要活動場所就在與大禮堂連帶一體的軍人俱樂部和文化宮,因而多次得以進入其中故地重游。

南校場對著的是大理人俗稱為“帥府”的一大院頗具規(guī)模、四周筑有磚石高墻、設有城垛的庭院府邸。較早時為云南提督府址,后來清末爆發(fā)滇西各族反清起義,杜文秀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建立政權,被反清起義軍推拜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即將原云南提督府址作為元帥府,建有前殿、后殿兩大院,設午門,筑天子臺,立丹墀,并建有偏殿、南北花廳。設置有議事廳、白虎堂(軍機處)、紫禁門、書房、侍衛(wèi)室、儲藏室等建筑房舍,使其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四周筑有高墻,設城垛,皆用磚石砌就,建筑格式皆仿皇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杜文秀起義失敗后,帥府恢復為清朝的提督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先后作為騰(沖)大(理)、楚(雄)大(理)師管區(qū)司令部駐地。1950年初,解放軍第14軍進駐大理,據我父親回憶,起初是軍司令部在其中辦公,后來南校場的軍部辦公區(qū)建好,司令部遷入后,這里一度成了軍部機關的幼兒園。與我年齡差不多的軍機關的幼兒們,包括后來成為我中學同學和下鄉(xiāng)知青集體戶戶友的多位大院子女,在那段時光就在這座大院落中玩樂嬉戲、接受最初的啟蒙教育。按說當時我也是可以和他們一樣,進入其中接受幼兒教育的,只因為外公外婆以“家里有人領、年紀太小去幼兒園可憐”等理由的極力阻止,父親母親就沒有執(zhí)意把適齡的我送進去,而無緣與其有過最初的密切接觸,接受初期的啟蒙教育,而也許算是幸運地在鄉(xiāng)村度過了童年時光。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帥府移交大理市文物管理部門,并修復了帥府的議事廳、白虎堂(軍機處)、紫禁門、書房等建筑,設立了大理市博物館,我才得以多次進入其中瀏覽博物館內陳列的大理本地出土的各個時期的古代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和木雕佛像,以及近代如徐悲鴻等名人的字畫等。較為醒目的古跡是進入大門步入大院門道兩旁留有兩門應該是清代的老鐵炮,想必可以算作當年作為帥府保留下的痕跡之一。帥府內南花園還建起了收集有包括大理國段氏、高氏時期的碑刻和元碑、明代白族學者楊黼用白族語言寫作的《詞記山花·詠蒼洱境》(即俗稱的白文“山花碑”)等流散蒼洱境內的宋、元、明、清各種珍貴碑刻120余方文物的碑廊。作為市縣級博物館,可以說“麻雀雖小肝膽齊全”。

古城西北角與南校場相交叉對應的地盤是北校場,相對于南校場的興旺熱鬧而言,北校場顯得較為落寞,不知何時就已從軍用淪為民用。從我記事起,這里每個街子天是集中買賣生豬的豬市場,老百姓通俗就叫“賣豬處”,彌漫著紛紛揚揚的灰塵泥土和大小生豬的哼吟與嘶叫。這里偶爾作為城鄉(xiāng)召開大會的集會場所,“文化大革命”前后一度還命名為“紅旗廣場”,有一段時間曾經不定期在晚上給廣大群眾放映廣場電影,我曾隨小伙伴們去看過幾場,記得有《平原游擊隊》《地道戰(zhàn)》等,還有那時正式影片放映前雷打不動要放映的《新聞簡報》第xxx號。在那時文化娛樂活動較少和單調的年月,自然吸引來城區(qū)和鄰近鄉(xiāng)村的年輕人等踴躍前往,因此觀眾云集人山人海,擁擠非常,年幼的我們有時不得已只能在相對人少的銀幕背后看反手反腳的“反電影”。如今的北校場主要就成為以買賣蔬菜、肉食品、水果等生活用品的農貿市場,幾乎沒有了什么昔日作為校場和廣場的歷史痕跡。北校場于我而言,還有一段“鴿子市場”的記憶:八九歲時,我曾經迷上了養(yǎng)鴿子。我外公早年就曾經養(yǎng)過鴿子,我們三文筆“礎石街”老家祖房的墻壁上,就有蓋房子時就砌留好的鴿子窩——在砌墻時用磚石留出供給鴿子做窩的空間和供其出入的“小門”,所以我從小心目中就有一股子蠢蠢欲動的鴿子情結。于是聚集在大理一中校本部附近糧油市場近旁和北校場豬市場旁邊的鴿子市場,就成為我一段時間里常常溜達去光顧之處。那段時間我還學著用晾干后的蘆葦稈、葫蘆皮和牛皮膠等材料,做能夠綁在雄鴿子尾翼上,鴿子飛翔時發(fā)出“嗚嗚”鳴響的鴿哨(白族話叫“響嗚”)。當然,由于年輕時養(yǎng)過鴿子、深知鴿子太能吃和難養(yǎng)家的外公的阻撓,一直沒有貿然到鴿子市場上出手。后來有一次,終于沒有抵擋住村里一個年長我?guī)讱q養(yǎng)著幾只鴿子的少年的誘惑和攛掇,把他的兩只(還不知是不是一對)鴿子“便宜”賣給了我,花去我好不容易積攢起的幾塊“壓歲錢”。我悄悄把鴿子藏在無人居住、堆放雜物的小閣樓上。而第二天我去喂它們時,原本可能被其主人做過手腳、沒有綁扎緊翅膀的一只,受到驚嚇,便掙扎著拼命擠出木窗欞后,扇著一邊翅膀踉蹌在空中溜之乎也。按說鴿子“有記性”的本能,一定能掙扎著飛回相距僅一百多米的主人家,而人家矢口否認,也就沒有辦法,只好自認倒霉、吃啞巴虧。在鴿子市場上經常碰到賣家正在出售賣出去又飛回的鴿子,而追蹤到市場上的買方要索回,爭執(zhí)不休,甚至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得口鼻流血。有的鴿主就利用記性好的鴿子能夠飛回家的習性重復賺錢。

不久之后,我父親在南校場軍營一位叔叔喂養(yǎng)的鴿群中給我要了一對紅鴿子,在地上養(yǎng)了幾天后,我急不可耐地把木梯搭到墻壁上的鴿子窩旁,把鴿子放進鴿子窩里讓它們熟悉適應下環(huán)境,卻不料它們待了一會,就鉆出窩來,掙扎上了房頭,在它們可能不是很習慣的草屋頂上徘徊觀望了一陣,竟振翅飛起,向著東南方向飛去。我立馬爬上房頂,目送著它們的身影在南校場上空盤旋了幾圈,然后歇落在那片它們所熟悉的屋頂間。當天下午我屁顛屁顛地跑到南校場,果然就看見那對鴿子正在軍營宿舍區(qū)那排平房瓦頂上梳理羽翅、追逐嬉戲,等到天擦黑鴿子回窩后,那位叔叔就把鴿子又捉給我,并叮囑我不要再把它們放回來了。經過此次折騰,再也不敢輕易放開它們了?;蛟S當時我們所在的那片以草頂為主的老屋確實不適合喂養(yǎng)鴿子,因為在我們老屋建蓋后前面的親戚家后蓋的房屋稍高,并遮擋去我們院子的一部分光線,因此院落的空間顯得稍微窄小了點,似乎已不太適合喜歡空間開闊、陽光充足的鴿子棲居。而把鴿子養(yǎng)在地面上養(yǎng)“地鴿”,更不適合它們的生存和發(fā)展,而且完全用糧食來喂養(yǎng)“地鴿”不劃算,意思也不大。所以,在外公的一再勸阻下我的“鴿子夢”便不得不暫時告一段落,而改為養(yǎng)雞,用撿拾來的谷穗稻粒喂養(yǎng)一只下蛋的母雞,下的蛋賣得的錢給我零花。

在喂養(yǎng)鴿子的這段短暫時光里,我最初感受到了一點生物之間生存競爭的殘忍無情。有一次我在田野之間奔走,突然見到在狂風中一只鷂鷹撲打、啄咬著一只灰鴿子,最終鷂鷹把鴿子從空中撲打到地下,鷂鷹還在那塊地里用利爪抓著鴿子,惡狠狠地一口一口啄咬著鴿子的咽喉和脖頸。我趴在那地塊上面的埂子上,最近距離地看到了這場生死搏斗,看到那只鷂鷹異常兇狠的眼睛,應該是我此生所見過的最兇殘的目光,鴿子已經被身形和它差不多甚至還稍瘦小的鷂鷹啄咬得筋疲力盡、奄奄一息。按理說鷂鷹制服和咬死了鴿子,它恐怕也不可能把與它差不多大小的鴿子吃了甚至吞下去,鴿子常常被作為和平的象征,應該說不會對鷂鷹構成威脅和危害,何至于要置鴿子于死地?當我拾起土塊(因為田地里沒有石頭)向鷂鷹打去,因擊不中它的要害,只能把它趕走,而把氣息奄奄的鴿子救下帶回家中,鴿子的咽喉和脖頸已被鷂鷹啄咬得血肉模糊,已無法存活和救治。

恣意任性地喂養(yǎng)鴿子,是幾年以后在滇南軍營家屬大院里。我們家居住的單層瓦頂平房,那種接近于農村民居形式的建筑結構,是最適宜喂養(yǎng)鴿子的了。在平房的屋檐下掛上幾個木箱或紙箱子,便是一個個鴿子窩,供鴿子們在其間棲息嬉戲、養(yǎng)兒育女;屋頂瓦楞間天經地義是鴿子們的生活領地。一隊隊鴿子在此相親相愛生活棲息、繁衍后代。鴿子們或是在房子頂上的瓦楞間斂翅梳羽、追逐嬉戲,或是振翅沖上藍天白云間翱翔翩飛,或是落到地上覓食飲食、銜草筑巢,可謂是優(yōu)哉游哉安居樂業(yè)。

每當有一隊隊鴿子孵窩抱蛋,雌鴿、雄鴿便忠于職守不舍晝夜地輪流孵著窩,直到一對兒女破殼而出嗷嗷待哺,又接著一天天奔波忙碌覓食覓水,積存起一嗉囊鼓鼓囊囊的食物,含辛茹苦地喂養(yǎng)哺育兒女,那種盡心盡力身體力行的責任心、使命感,那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父母之心、骨肉情懷,確實是令人唏噓不已感動萬分……

那幾只養(yǎng)久了的鴿子除了孵蛋育雛階段多喂一點,平時喂得很少,多數時間是自己外出采食的。因為經常飛翔,羽翼較豐滿,顯得十分毛光水滑,形體也比較健美,精神氣十足,尤其是在空中盤旋翱翔和在屋頂起飛降落的雄姿,是那么矯捷瀟灑、風度翩翩,充滿了飛禽翩飛自如、張弛有度的靈動的天性。鴿群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雨點”花紋的大雄鴿,那赳赳雄姿、翩翩氣度,頗有些英武不凡之風,作為鴿群的“頭兒”,經常是“啪啪”打著響翅、馱著鴿哨,帶飛起整個鴿群翱翔在藍天白云里……然而有一天,“雨點”帶著鴿群飛出去后,等其他鴿子飛回來時,它卻沒有回來。我和它的伴侶——那只雌鴿望眼欲穿地向著天空看了幾天,盼望“雨點”飛回……最后,我們都絕望了。茫茫蒼穹、迢迢云路,絲毫沒有“雨點”的影子飄蕩。只可憐了那只恪盡職守的雌鴿,獨自承擔起哺育一對正嗷嗷待哺的小兒女的艱難重任。幾個月過去,我和家人都幾乎把這件事淡忘了。一天午后,“雨點”竟奇跡般從遠天匆匆飛回,在我們住所上空盤旋了幾圈,稍稍減速后便俯沖而下直接落到我們的房頂上,立足方穩(wěn)就“咕嚕嚕咕嚕嚕”地叫了幾聲。

在欣喜若狂之余,令人難以置信地發(fā)現“雨點”的胸部有一處尚未完全愈合的傷痕,顯然它曾經受過彈弓、氣槍之類器械的外傷。經過仔細察看,“雨點”的胸骨確實是被打斷過,還沒有徹底痊愈,而且它的一側翅膀還部分被捆綁著。真是難以想象它是如何克服艱難困苦,而從困境逆途中拼力飛回的。“雨點”的失而復回,必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或是一個感人的傳奇,然而我們卻無法得知。只有讓思緒在想象的云天和空間中任意馳騁飛翔,用虛構來豐富和圓滿一篇篇驚險離奇、也許是感人動心的優(yōu)美故事……而那只雌鴿竟然也獨自茹苦含辛將一對兒女哺育大,體現了求生奮斗的拼搏勁和生命力,著實令我們唏噓不已。世事滄桑,如疊浪淘沙,多少年過去,許多往事被時光歲月悄悄卷走。而“雨點”奇跡般的經歷和忠誠守信的所作所為,卻如璀璨的珍珠在我憶念的深海中一如既往地閃爍,每當有悠悠鴿哨在藍天白云間倏忽劃過,那身受重創(chuàng)后從逆境中奮力飛回的“雨點”的赳赳雄姿,便會從遙遠的空間飛起來,拂動起我心靈深處的浮想聯翩……

如今偶爾逛街看到大街小巷中一些大大小小的、裝修講究環(huán)境幽雅的“茶室”“茶座”,我不禁聯想起記憶中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理古城的那幾家古樸雅致的茶館或茶社(按照白族話直譯,應叫“茶鋪”)來。

我童年時曾跟隨進城趕街的外公多次進過那幾個茶館,對它們還保留著一些較深的印象——記得常去的有古城復興路上四牌坊和魚市口這兩處的茶館,與現在這些裝飾華麗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其環(huán)境氛圍更具現代酒吧和咖啡屋之類異域情調的茶室相比,按時下的話說,只能叫“大眾茶社”。跑堂和燒茶倒水的伙計也以老頭、老太太為多,兼顧賣上一點炒葵花籽、南瓜子之類的零食和糕點,其大概景況頗有些類似小說《紅巖》中描寫及同題材影視作品中再現的許云峰與李敬原秘密接頭的重慶、成都一帶的茶館。室內茶桌不多,室外一樹樹山茶花、杜鵑花次第盛開,緬桂花、梔子花芬芳縈繞,夾雜著股股濃郁的烤茶香和草煙味,濃蔭如蓋、花香鳥語的庭院中茶桌較多,幾乎清一色都是礎石(大理石)搭成的矮桌面,周圍擺放著一張張由木頭架子掛上麻布片做成的能夠收放自如的簡易躺椅。前些年大理古城楊家花園、趙家花園等老式茶館還保留著這樣的設施,但也許是如今人們的休閑方式改變和過多分流等等原因,來這些場所休閑品茗的畢竟不多,生意狀況和環(huán)境氣氛也已大不如前。

記得過去的茶館常常是喧嘩鼎沸、笑語歡聲熱鬧非凡,辛勤勞作、忙碌了十天半月的人們,借來趕街銷售農副產品、購買農具和生產生活必需品之際,忙里偷閑花上幾分至幾毛錢來“蹲”(時下的說法叫“泡”)上一兩個時辰的茶館,品上幾盅“蓋碗茶”,嗑幾顆炒瓜子、炒花生,打打牌、下下棋,沖沖殼子、吹吹牛、聊聊天,是一種苦中作樂的難得快樂、忙碌中難得瀟灑的瀟灑。記憶中,有的人還玩著一種比一般的撲克牌稍長而窄的牌,據說是叫“撮牌”,如今也似乎難得見到了。在茶館里短暫休息消遣一陣后,養(yǎng)夠了氣、歇足了勁的人們,又紛紛背負起一背背輕輕重重的籮籮筐筐、肩負起生活的一挑挑重擔,奔忙向各自的鄉(xiāng)間荒野田園地疇去為生計勞碌奔波……

而今,或許是休閑歇息的方式呈現多樣化多元化,似乎來此類休閑場所歇息的人已不多見,因而舊時這樣的茶館慢慢地在萎縮、蛻變,以至銷聲匿跡,并取而代之一處處裝修考究新穎時髦的高桌高椅的茶室、酒吧、水吧、咖啡廳之類。光顧的賓客也自然以追趕時髦的時尚青年男女居多,趣味也必然與過去的茶館大相徑庭。想必如今上點年紀的人,尤其是來自田園鄉(xiāng)野的勞碌者們是不大可能也不大愿意進入這樣的場所去消遣的,那樣的門臉總是與他們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從我個人的情感取向來說,我似乎也更喜好和懷念大理古城那種漸漸遠去的舊時茶館,那種夾雜著烤茶香和濃烈旱煙味的大眾化、平民化環(huán)境氛圍……

順著古城北門進入主街復興路往南走,到達愛斯照相館斜對面,那時有一個鋪面不算小的飯店,白族話叫“館子鋪”,賣一些簡單的飯菜,再往南記得還有個“國營食堂”。我曾十天半月偶爾跟隨進城趕街的外公難得地進去上臺館子,吃上一碗“帶帽飯”或者一小盤“回鍋肉”,現在想起都回味不已。那時糧食定量供應,上館子買飯吃要交糧票,沒有糧票就要帶上大米或者苞谷之類的雜糧,稱夠數量交給飯館,才能吃上飯。再往里走到塘子口(現在的郵電所對面、洋人街口),有一個甜食館,專賣甜食,偶爾上街吃上一碗漂著油圈圈的甜餌絲,算是非常難得的一次高級享受了。我后來的二姨爹被抽調參加“四清”工作隊員后,那時安排在塘子口斜對面的大理縣郵電局從事郵遞工作,我有幾次進城時去找他玩,他都拿個大口缸到甜食館去端來香甜可口的餌絲給我吃,那種美好的滋味至今讓人難以忘懷。而一般由學校組織進城看五分錢一場的學生場電影,也就只能用大人給的一點零花錢買個燒餌塊或一碗豌豆粉或者冰粉涼蝦等其他一點零食解解饞。

塘子口再往南,路西邊就是過去大理縣城的文化活動中心——文化館(原來的文廟),中心的中心是電影院,原來是文廟的大殿——由四周墻體和內部若干棵幾近兩人合抱的大柱子擎起的一座大廈,后來安裝上若干排靠椅,改變?yōu)榇笮图瘯膱鏊?。再后來就成了人人心儀的電影院,特別是我們小孩子能進其中看場電影,便是莫大的幸??鞓分?。因為好長時間才難得看上一次電影,因此都高興得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有兄弟姊妹的有時一張5分錢的學生票,還要夾帶上一兩個弟弟妹妹,我沒有上學前就多次被二姨、小姨帶著進去“蹭”看過。電影院即原文廟大殿前面有一塊規(guī)模不小的正方形平臺,應該是古時進行祭孔等拜謁儀式的場所,我們小時候看電影等待入場時便在平臺上跑跳瘋玩。上平臺正面的兩邊臺檻中間有一塊大理石的盤曲著的蛟龍浮雕和一塊很大而光滑的大理石,我們那時還在上面一遍遍起勁地“梭滑梯”。20世紀80年代初,據說電影院成了危房,按理說進行一定的悉心修繕維護,作為文物古跡加以保留下來還是可以的,卻不知為何輕易將其徹底拆除得干干凈凈,很是可惜。而在其原址上修了一院有點不倫不類不中不西兼有文化館、圖書館、閱覽室等多功能的辦公樓。我節(jié)假日到古城游玩時,經常到其一樓的閱覽室翻閱報刊。

而在原文廟被拆除多年后,前些年又按全國較大文廟的規(guī)制和氣勢將其恢復重建,可說是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文化復興。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這片場所都是大理城鄉(xiāng)人民的文體娛樂中心,特別是春節(jié)、三月街等節(jié)日慶典活動,文化館內的亭臺、場地,往往都是人們歡歌曼舞、對歌、唱調子、演唱大本曲、打霸王鞭、演奏洞經音樂等自娛自樂、歡聲笑語、人氣鼎沸之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文廟大殿(電影院)背后還有一個當時為數不多的燈光球場,其側面南邊還有個當時古城唯一的游泳池,我女兒年幼時曾經帶她去學過游泳。

每年農歷的二月中旬,以“家家養(yǎng)花,戶戶流水”聞名于世的大理古城居民,都要過一年一度的“朝花節(jié)”,在古色古香的古城街道上,特別是文廟附近的主街復興路中段,四處鄰里街坊都要展示出自家最美最艷麗的花樹,搭成一座座“花山”,相互比美爭艷,整座古城街道變得群芳爭艷競秀而五彩繽紛,成了鮮花的世界、鮮花的海洋。

大理古城“洋人街”和文廟(即文化館)往南、博愛路的西邊有兩株濃蔭如蓋蔽天遮日的大青樹,其中一株樹葉偏黃而長出一枚枚紅色的漿果,另一株則是葉片濃綠而結出綠色的漿果。20世紀60至80年代,大青樹旁邊曾經是一座由舊戲臺擴建演變而成的滇劇院,當然也兼具演出白劇、放電影、開大會等多種功能,我曾多次在其中看過白劇、滇劇等演出和若干場電影。其中有一段時間,我的小姨和小姨父從業(yè)的大理縣文化工作隊隊部及宿舍,就在滇劇院內側的院子里,我也曾多次在其中閑玩和住宿。21世紀初以兩株古老大青樹(大榕樹)作地標被開發(fā)成了“古榕會館”。

由此往南是古時的關帝廟,改革開放前若干年被利用為糧食局的大倉庫和翻曬糧食的大曬場,20世紀60年代,我母親他們那輩人不知從鄉(xiāng)村背過多少次上交的公余糧到這里,童年的我曾經跟隨負重背糧的她們進去過。21世紀被開發(fā)或叫恢復成為“武廟會”和“大理王府”等文化娛樂場所。

坐落于玉洱路和銀蒼路之間,門匾由北大著名教授、學者季羨林先生所書寫的玉洱園,是我上古城時經常游玩之處。玉洱園原來是清末民初的大理農林試驗場,抗戰(zhàn)期間曾經辟為以時任云南省主席龍云的字“志舟”為名的“志舟公園”。后來一度成為栽種培植花卉苗木的苗圃。20世紀90年代初建成玉洱園,玉洱園匯集了白族建筑的精華,外部有白族建筑風格飛檐翹角的門樓,典雅精巧的“三坊一照壁”,以及檐裙彩繪的圍墻。園內建有諸多形狀的白族花壇,遍栽茶花、杜鵑花等大理名花,還有碑亭、石坊、水池等,墻壁多有名家題詩題畫?!队穸龍@碑記》由白族學者馬曜先生撰寫。玉洱園是一座頗具白族文化內涵底蘊又兼有時代特征風采的公園。

與玉洱園相鄰,四牌坊下面玉洱路中段,則有一座范圍不算大,然而古色古香、小巧玲瓏如小家碧玉般相對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蔣公祠,是祭祀清代將領蔣宗漢的祠堂。清朝為褒獎蔣宗漢鎮(zhèn)壓杜文秀起義有功,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大理古城四牌坊下建此祠,世稱蔣公祠。蔣公祠坐北向南,一進兩院,木質建筑格局保存較完整。由大門、過廳、碑亭、正堂、東西廂房及四耳房等組成,總面積1100平方米。是大理城內現存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建筑,也是大理祠堂建筑的代表,是特別具有大理當地特色的祠堂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辛亥革命后曾經改為鶴慶會館。據我父親回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蔣公祠一度成為十四軍供給部(相當于后來的后勤部、現在的聯勤保障部)的辦公場所,后來設立中和幼兒園在其中,20世紀80年代初我的一個表弟曾在此接受啟蒙教育。2019年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幾年前在蔣公祠的原址基礎上改擴建,成為現在的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玉洱園往東、楊家花園對面的廣武路西邊,有一座范圍不是太大的院落,前院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制式建筑,后院于1917年建成,是“四合五天井”的白族風格民居。而今還保留著前院兩層樓與后院兩廂房。這座不是太起眼的院落的主人,卻是當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楊杰(1889—1949年)的故居。楊杰,字耿光,又名漱石,白族,早年讀私塾,1900年入大理敷文書院就讀,1905年考入昆明陸軍速成學堂,1906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9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炮兵科就讀,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任北伐軍總務部次長等職,先后參加護國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屢建戰(zhàn)功。歷任國民政府軍長、總參謀長、陸軍大學教育長、駐蘇聯大使,陸軍上將??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1937年8月受派為赴蘇聯實業(yè)考察團團長,以爭取蘇聯軍事物資援助。任駐蘇大使期間考察了蘇聯的社會制度,研讀馬克思著作。1944年任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赴英國考察軍事設施。1945年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著有《戰(zhàn)爭抉要》《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國民軍事必讀》《蘇聯的國防政策》《總司令學》《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等軍事理論著作,是中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之一。二戰(zhàn)期間曾親自參與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布防策劃??箲?zhàn)勝利后與譚平山、陳銘樞、王昆侖等人發(fā)起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推動反內戰(zhàn)的民主運動。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楊杰當選中央執(zhí)行委員,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元老之一。而后曾赴各地聯絡反蔣軍事將領起義。1949年9月國民黨在昆明實行“九五”整肅,大肆逮捕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楊杰將軍被列為黑名單中第一名,同時他應邀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途經香港時被國民黨特務殺害。198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楊杰將軍在大理古城一帶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名人之一,民間一般都稱其為楊耿光。我童年時常常聽我外公提起,說楊耿光將軍在香港遇害那天晚上,大理古城中有人看見夜空里有一顆耀眼的星星隕落。

緊貼古城北門城樓東邊的城墻當年有一個制造肥皂的化工廠。不知是制作工藝的哪個環(huán)節(jié)上不過關,還是因為原料或水質的原因,自從開始制造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工廠關張,從始至終沒有造出過令人滿意的肥皂產品,一直就是膠泥或爛泥一般不成型的皂塊。

化工廠往南現在的大理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是原來“福音醫(yī)院”的舊址。據說是從河南開封遷來,1941年開始門診,院長為加拿大籍女醫(yī)師,曾有外籍醫(yī)生9人,本地職工60多人,病床50張,內有嬰兒床10張。醫(yī)院還附設有護士學校。醫(yī)院設施完善,可以動一般外科手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名為大理專區(qū)中心衛(wèi)生院,于1956年遷到下關,并在其基礎上成立了大理州人民醫(yī)院。而在其原址上建立大理縣人民醫(yī)院,后來大理縣與下關市合并后成為大理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我舅舅從大理衛(wèi)生學校醫(yī)士班畢業(yè)后分配到南澗縣醫(yī)院工作了近30年,20世紀80年代初才得以調回大理縣人民醫(yī)院,剛剛搬回大理時,臨時居住了幾年的單位宿舍,應該就是當年“福音醫(yī)院”的舊院落和房舍,記得都是平房和兩層的舊式小樓房,那幾年我曾多次前去探訪和住宿過。再往南至大水溝到現在都還存在著一所能容納200余人的基督教教堂,據說是當時(公元1914年)建蓋的滇西第一所教堂,至今可見其墻壁由石塊壘砌,房頂建有鐘樓,窗戶為西式尖頂窗,整體造型都是西方教堂風格。

原化工廠往東,古城東北角從城墻到大水溝的這一片,是上20世紀50年代末在原駐喜洲的十四軍衛(wèi)生部基礎上建起的解放軍六十醫(yī)院,在那時算是滇西片的主要醫(yī)院。我對其主要記憶是平生第一次住醫(yī)院:大概是上一年級還是二年級時,一次學校要求積肥上交,我到野外撿拾牲畜糞便時,左手掌不小心被裝糞便的畚箕上的竹片劃破了一道小口子(現在還有一小個瘢痕),本來事情不大,回家后擦了點紅藥水(紅汞),后來到崇圣寺軍營的衛(wèi)生所診治,在沒有問清楚擦過紅汞,而且沒有進行徹底清洗處理的情況下,又用碘酒消毒,于是紅汞中的汞和碘酒的碘在我手掌上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而且產生的過敏反應愈演愈烈,蔓延整個左手掌,一個手掌都起黃水泡,奇癢難耐痛苦不堪,黃水淌到哪里泡就起到哪里,癢得忍不住用右手抓,手碰到哪里就癢到哪里,衛(wèi)生所無能為力,不得已只好住院醫(yī)治。由于當時我父親的軍人身份,為我們辦理了醫(yī)療證,因此可以住進軍醫(yī)院(那時一般都很少對外)。一個星期的住院治療,使年幼而痛苦中的我,接受了軍醫(yī)護士們悉心周到、輕言細語的呵護服侍和對癥醫(yī)療護理,得到無微不至、和風細雨般的關心照顧。因此對于“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等字眼有著一些較好的理解和印象,同時在病痛中還能得到當時在六十醫(yī)院工作的我舅爺的看望和關照。對于六十醫(yī)院的這片地域也留下了比較深刻難忘的美好記憶。

十多年前在蒼山上俯瞰大理古城,看到城東一南一北兩座波光粼粼的水庫,就像古城的一雙明亮的慧眼,畫龍點睛般為滿城風光秀色增光添彩不少。原來我以為兩座水庫由來已久。后來從參加過修水庫的家父口中得知,它們還是當年“大躍進”的產物之一。1957年下半年,他當時所在的十四軍速成中學全校幾乎都參加了修大理城南、城北水庫的勞動,一直干到1958年春節(jié)上級號召他們過好革命年,他還在參加修南水庫排水管道的勞動。那時大理壩子雖然守著洱海,但缺乏抽水設施和動力設備,除了靠海邊和山腳的田地外,上不靠山下不靠海的田壩大多要靠雨季老天下雨,多數田地都是要雨水澆灌的“雷響田”,就是要等到打雷下雨、蒼山溪流淌下來的溪水來灌溉的田地。碰到干旱年月,久旱無雨就栽不下秧,或者雨水遲來栽秧栽遲了,就要影響收成。我母親常在嘴上念叨,大理一帶過去流傳著的一個關于栽秧的順口溜:“先栽春牛寺,后栽瓦丁鄉(xiāng),生久三村都栽過,接水才到小邑莊?!闭f的就是這樣“等雨栽秧、靠天吃飯”的情形。因此權宜之計就要興修水庫、解決田地的灌溉問題,要以糧為綱、解決糧食生產和人們的吃飯等溫飽問題之民生大計。無心插柳柳成蔭。修起的南、北兩個水庫除了較好解決了良田千疇的灌溉之難外,無意之間還漸漸成為古城人們休憩消遣的兩處場所,積存起的波光粼粼的清冽庫水,為自來水還未普及的古城人提供了漿洗鋪蓋、床單等大型物件的便利;空闊延展的水庫堤壩上逐漸生長起的茵茵草皮,后來種植成長起來的樹蔭,為那時公園庭院等活動處所較少的人們,提供了閑暇時光歇息漫步、靜處閑坐和游泳戲水的絕妙去處,特別是最適合學生課外溫習功課、背書、復習應試的安靜之地,同時也是最適宜于年輕男女約會幽處,供情侶們談情說愛的絕佳場所。多年前的節(jié)假日,我就多次分享過跟隨古城的親戚們到南、北水庫堤壩上野餐、拌吃涼米線的愜意時光。

說到古城,就不得不說說童年直至前些年的我,對于與古城一路之隔、與“礎石街”一溪之隔近在咫尺的三月街的一些記憶。

童年時生活在古城近郊鄉(xiāng)下,離三月街不遠,每年便能隨大人去趕一兩次三月街。而母親她們一般是不會空著手去趕街的,她們往往要先在田園里忙活半天,割上一背嫩綠的青草,“挑水帶洗菜”背到月街上賣給牲口販子換上點零花錢,能在月街上吃碗豌豆粉、再添置點日常生活用品。差不多能干點活時,我也便跟著大人去割上一小籮馬草,背到月街上三角不賣兩角賣,換點錢買點酸角和泡酸角水喝的小泡壺。那酸角水可是那些年月孩子們熱天消暑解乏的上好飲料了。

對男孩子來說,趕三月街還有一大誘惑,便是看賽馬。那時的賽馬場與現在的相比可是差遠了,談不上有多規(guī)范,就設置在街場西邊靠蒼山腳的荒坡上,跑道便是一段坡道,似乎比電影《五朵金花》中阿鵬他們賽馬的場地還簡陋些,觀眾只能站在跑道邊上或者西邊的山坡上觀戰(zhàn),在山坡上往下看幾乎是俯瞰或鳥瞰,那坡道上槍聲一響,各族騎手便揚鞭催馬奮勇爭先,賽馬們奮蹄狂奔,騰起一股股滾滾紅塵,一時間塵土飛揚,頗有點古時演兵場上原始賽馬比武的勃勃野性和裊裊古風……

而童年時趕三月街的這些經歷,冥冥之中或許還與我十多年后連年來與三月街密切接觸有一定關聯。少年時隨父母離開大理后,多年沒有機會趕三月街,直到大學畢業(yè)回到大理工作,以后便近水樓臺先得月,除了出差在外,幾乎年年都趕。而印象最深的幾次,莫過于那些年由單位派駐三月街督導和協助市里開展上市動物的檢疫。身份特殊而責任重大,怕有閃失,從頭到尾堅守在月街上,坐守在檢疫處,或者在街場上巡查,成天風吹日曬,灰塵滿面,遇到刮大風則更是塵土飛揚,弄得灰頭土臉蓬頭垢面一身泥沙,那趕街的滋味可是不大好受……那時曾暗自發(fā)誓:除了萬不得已不來不行,于公于私,都不想來趕三月街了。然而發(fā)誓歸發(fā)誓,到了每年的月街,或因公務前往,或是家人相約去趕,仿佛是應節(jié)氣,還是去湊熱鬧,總是有一種莫名的誘惑在默默召喚,吸引著你不由自主地要去上一兩次,去親歷和體驗那一種各民族歡聚一堂、萬眾熙熙攘攘喧囂歡騰的熱鬧氛圍和場面。如果這一年還沒有去,便仿佛有一樁心愿沒有了卻,心里老感到空落落的,不是個滋味……每年三月街前后常常聽到周圍的人說趕三月街是年年詛咒年年趕,想必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

改革開放后國門大開,三月街更是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1991年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經云南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批準,“三月街”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節(jié),三月街以更加廣闊的情懷迎接四面八方乃至五洲四海的中外賓朋,把滇西高原各兄弟民族“唱歌跳舞做買賣”為主的大型民族商貿集會,升格成享譽國內外,聲名傳揚天下的國際規(guī)模的慶典。在古樸典雅的傳統風格和鮮明民族特色中,又融入了新的時代風采的三月街,在新世紀的春光里,以其興修一新的街道和門面笑迎天下客。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記憶較深的還有世紀之交那年的三月街民族節(jié)——

那年4月30日,也就是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正是三月街民族節(jié)開幕的日子,恰巧是“99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園的前一天,作為世博會分會場的大理,幾個節(jié)日重疊在一起,喜慶的氣氛自然是非同尋常,早上舉行的新穎別致的開幕式文藝表演和賽馬活動,拉開了節(jié)日慶典的大幕。我作為大理州、市科協組織的“人與自然”大型科普活動的成員之一,有幸觀看了開幕式的歡樂盛況以及開幕式后各民族群眾同趕三月街的熱鬧場面。街場上各種物資百貨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買買賣賣討價還價熱鬧非凡,而對于眾多日用百貨和服裝鞋帽似乎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提不起多少興趣的人們,把更多的興趣轉移和注目于一些別具特色的名特風味食品,以及那原本只是短短一條,而今年不斷延長擴大為一大片的中草藥市場,去選購一些補藥和常用中草藥。這一購物趨向的改變,可以折射出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側面,不禁使一些過來人回想起20年前半夜三更起來趕到三月街排隊買燈芯絨,而往往還空手而歸的往事……作為三月街上為數不多的無償服務的科普宣傳活動,那宣傳窗口前也曾出現一陣陣難以想象到的各族群眾紛紛爭相咨詢和索取各種各樣的科技信息與科普資料的場景。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而渴求科技知識,希望用科學技術來發(fā)展生產勤勞致富的熱情可見一斑……修建一新的上三月街的大道寬敞通達,沿街樓房鋪面鱗次櫛比笑迎天下客,進街場的路口也不再有過去那樣擠掉鞋子的擁擠不堪的場面,多年前路口處,往往都會令人難堪地見到一堆被擠掉的、不成雙的鞋子。

當晚歇息大理古城,夜幕降臨之際,整個古城華燈初上,一派喜氣洋洋,修復一新的古城復興路、五華樓、文獻樓和古城墻為古城增添了不少姿色,興致勃勃登上剛剛修復竣工的氣勢雄偉的古城墻,只見十五明月從洱海東岸冉冉升起,仿佛喝醉了酒似的滿面紅光,把洱海水都映得一片緋紅;而古城西北被霓虹燈裝點得富麗堂皇、華美壯觀、氣度非凡的崇圣寺三塔,與城中的南北城樓加上新修成的五華樓和文獻樓,在輝煌明亮的燈光裝扮下,華麗如同座座宮殿燦爛奪目,瓊樓玉宇般晶瑩剔透;而為增加節(jié)日氣氛施放的一束束一串串禮花焰火,將節(jié)日之夜的喜悅歡樂推向了高潮,噴薄燃放于古城夜空多姿多彩美不勝收的團團火樹銀花,輝映著冉冉升空的十五明月,輝耀著五華樓、文獻樓和南北城樓的燈火輝煌,把古城的夜色,尤其是古城墻一帶耀亮如同白晝,真可謂“火樹銀花不夜天”。古城、明月、焰火、燈光,將古老與現代、昨天與今天交織融匯在一起。而修葺一新的古城街道,現代的燈光焰火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為古老的三月街,為文獻名邦增添了新穎靚麗的時代風采。曾幾何時,在我記事時起,這座古城曾是街道狹窄,臨街房屋破舊,路面鋪的是坑坑洼洼的石頭,人們俗稱“包谷路”面,偶爾有馬車走過,能讓馬蹄踏起串串火星,對于當今女同胞腳上的高跟鞋來說,恐怕是寸步難行了。一到夜晚街上更是冷火秋煙、行人稀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容逐漸有所改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fā)展民族旅游業(yè),古城迎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街上也日益熱鬧起來,護國路“洋人街”一帶更是熱鬧非凡,白天中外游人如織,夜晚也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古城街道幾經修葺擴寬相當平整,還鋪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清一色石板路,日益形成“家家流水戶戶養(yǎng)花”的高顏值的美妙環(huán)境和幽雅氛圍,正在迎來古城旅游業(yè)繁花似錦的春天,迎來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獻名邦經濟文化全面振興、繁榮富麗、持續(xù)發(fā)展的春天。

幾天后,我把那些場景和感受記述下來寫成《三月街一日小記》一文,投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民族大家庭”節(jié)目并得以采用播出,我因而榮獲了大理州的“對外宣傳獎”。該文還經大理州文聯匯編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風花雪月》一書,成為永久的“月街記憶”。

2007年,三月街民族節(jié)賽馬活動升格為面向全國的賽馬大會,根據州委、州政府和州農業(yè)局的安排部署,為保證三月街民族節(jié)賽馬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正常開展,保障賽馬和參賽馬匹的健康安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要求,賽馬檢疫工作直接由州級負責組織實施,單位派我和三位同志一起依法對參賽馬匹開展檢疫工作。鑒于我州還未組織過全國性的賽馬活動,也從未開展過對外來參賽馬匹的檢疫工作,加之外來參賽馬匹價值昂貴,責任重大,事關我州形象和大局,我們制定了實施方案,加強對賽馬檢疫工作的認識,增強責任感,認真負責、恪盡職守,積極應對突發(fā)情況,盡力完成任務。先后歷時20天,從選址、設計并指導安裝檢疫保定架,購置消毒藥品和器械,培訓并指導消毒人員每天對馬廄及馬匹活動場所進行消毒開始,到逐隊逐匹對參賽馬查物驗證,進行體表外觀、心率、呼吸、體溫等臨床檢查,先后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后旗馬術協會、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中旗馬術俱樂部、迪慶州香格里拉呀啦嗦賽馬隊、新疆伊犁昭蘇軍馬場馬術隊、北京國發(fā)馬術俱樂部、祥云黃金公司馬術隊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與州內的洱源、劍川、巍山、漾濞4縣及三營鎮(zhèn)等代表隊共計103匹參賽馬進行了認真檢查,對檢查出異常的馬匹進行了復檢。還在一天深夜接到緊急通知后立即驅車趕到三月街賽馬場,對某參賽隊隨隊獸醫(yī)用藥不當引起一匹賽馬強烈異常反應的情況進行了及時診斷,指導隨隊獸醫(yī)進行了緊急救治。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賽馬保障任務。

編輯手記: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圓十二里,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F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陽苴咩城的基礎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城內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魏向陽的《記憶中大理古城的四方八面》就是以大理古城的不同方位地塊為線,向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幕六七十年前的大理古城畫卷。在其文中,一南一北兩個校場、博物館、玉洱園、茶鋪、館子鋪、文化館、電影院、醫(yī)院、三月街,它們和悠悠歲月的滄桑風雨一起承載起了光陰凝成的諸多往事,讓大理古城凝聚起了人氣、生氣和煙火氣。作者的文字透著穩(wěn)重靄和之感,這和大理古城的氣質相契合,讀這篇文章,我們仿佛徜徉其間,可親自走進那延伸在記憶深處的四方八面;觸摸到那些浸透在青磚青瓦間的煙云滄桑;嗅到歲月沉淀下來的醇厚芳香,和作者一起眷戀、仰望這座歷史厚重、色彩質樸、姿態(tài)包容的古城。

猜你喜歡
大理鴿子古城
鴿子,飛吧
做夢都要去大理
青年歌聲(2021年2期)2021-03-05 09:02:08
大理好風吹
音樂世界(2020年4期)2020-09-10 20:57:26
鴿子高高飛
青年歌聲(2020年4期)2020-04-24 01:41:54
想念大理
民族音樂(2018年5期)2018-11-17 08:20:00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6
翹街古城
小鴿子,飛起來
解讀“風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20:58:26
小鴿子
盐津县| 宁国市| 邵东县| 汨罗市| 新沂市| 银川市| 湖北省| 固原市| 根河市| 大埔县| 克拉玛依市| 城固县| 繁峙县| 东山县| 禹州市| 南木林县| 体育| 银川市| 邮箱| 岚皋县| 稻城县| 嘉禾县| 九江市| 额济纳旗| 锡林郭勒盟| 五大连池市| 新竹市| 金华市| 潼关县| 宁都县| 普兰县| 舒城县| 姚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马龙县| 社会| 兴安县| 雅江县| 潮安县| 宜阳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