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建平中學南校 劉芳楠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人類實踐經驗的寫照和縮影,“以史為師”是先賢諫言,這句諫言也始終被反復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正確歷史觀的重要作用,強調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出因應的戰(zhàn)略策略”。歷史觀是世界觀的重要構成,在認知世界的思維模式、歸因方式等方面能夠對人產生強烈的影響,對于現(xiàn)階段的初中生來說有重要意義。
首先,應當意識到當前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是不可能和網絡、自媒體剝離開的。出于追逐流量或引導輿論等目的,自媒體中存在一定數(shù)量戲說、曲解、歪曲、惡搞歷史的現(xiàn)象,這類現(xiàn)象往往以娛樂化的形式呈現(xiàn),極易吸引人的眼球。初中生本身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對歷史發(fā)展的認知還停留在模糊、淺薄的階段,無法清晰分辨信息的是非真?zhèn)?,極容易踏入誤區(qū),對自身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
其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近年來無可回避的大環(huán)境,教育也不例外。身處變局之中的學生必然會接觸到多樣的理念及觀念,如何剖析、接納這些觀念,成為當前初中學生群體“三觀”建立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任務。唯有依賴清晰宏觀的歷史觀,才有可能促使學生延溯我國獨特的歷史脈絡,結合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聯(lián)系當前的實際國情,辯證地看待不同的觀點理念。
最后,德育課程往往強調規(guī)則,如道德本身就是一種規(guī)則,但規(guī)則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與相應的歷史環(huán)境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不斷演化著的。這一特點使德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培育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唯有具備這一能力,才能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將規(guī)則和環(huán)境割離開單獨理解,避免學生將規(guī)則視為不變的“死物”,避免學生忽略唯有適應時代要求的規(guī)則才能存在的道理,從而逐步幫助學生建構相應的知識框架網絡,實現(xiàn)有效的德育教學,也使知識并不停留于課本內容,而是具有相應發(fā)展性,能夠服務實際需求。
首先,正如“政史不分家”這一說法中提到的,德育和歷史本身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知識框架中存在顯而易見的交叉點。歷史記錄的是人類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經驗的總結和升華,而這些經驗中有利于維持社會結構和秩序穩(wěn)定的一部分則往往以規(guī)則的形式存在下來。因此結合歷史情景、歷史邏輯的教學組織形式明顯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更能夠打動學生,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規(guī)則,明白規(guī)則背后的因果,更能夠幫助其從根源理解問題,而并非停留于死記硬背的刻板層面。例如,在對權利和義務進行教學時,如能夠結合法制起源的背景,結合法律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學生就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權利與義務之間密切聯(lián)系的原因所在。
其次,德育課程涉及的內容覆蓋面較廣,雖然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但乍一看似乎被分割成了道德、法律、國情等不同的獨立模塊,模塊之間缺乏強有力的框架結構,這就使學生在學習時容易零散地學習,無法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有機聯(lián)系起來的框架體系。歷史觀的融入恰恰能夠針對這一點有的放矢,幫助學生理解道德、法律都是建立在相應的國情上,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規(guī)則,不同國家存在差異有其必然性。
最后,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有一套成熟的歷史觀,這套歷史觀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品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拓展、豐富和深化,其中有一個核心觀念即歷史的規(guī)律性。借助這樣的歷史觀,初中生在學習德育課程時,才能清晰地找到分析問題的依據(jù)和方法,才能夠理性地思考規(guī)則為何形成,并且能夠有意識地探索、分析規(guī)則后續(xù)的發(fā)展脈絡,實現(xiàn)學習更深層次的目的,即學以致用。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人的能動性和作用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主要涉及的三大塊基本原理,其中有許多重要的概念,如生產力、生產方式,這顯然是學生理解德育課程知識的重要基礎。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教學中,不結合唯物史觀的相應概念進行,就容易使學生不知所云;相反,一旦將唯物史觀的概念結合其中,學生就能明白生產力即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而科學技術能夠顯著提升這一能力,從而被視作第一生產力這一邏輯概念。
同時,唯物主義歷史觀也點明看待問題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視野,即不能用過去的環(huán)境背景思考今天的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整體情況考量過去的種種,對相應問題的分析必須基于當時的情形,才能剖析出準確的結論。這樣的歷史觀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許多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歷史、現(xiàn)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未來的歷史?!敝挥杏梦ㄎ镏髁x的歷史觀才能讀明白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才能夠借助歷史認知世界,借助歷史分析問題,借助歷史更好地學習德育課程。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德在今天受到了許多沖擊。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存在片面的、斷章取義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其中典型思想體現(xiàn)在將個人自由及權利放在無限制的環(huán)境、背景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但這一思想極容易滿足和貼合人內心的欲望。要避免這一錯誤思想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的侵襲,就必須將中華民族歷史觀融入課堂。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的瑰寶,是我們國家的根和魂。我國人民正是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最適合我們實際的優(yōu)秀品德,這些品德能夠幫助我們凝聚成一條繩,往共同的方向一起使勁,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同時,根植于我國土壤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能夠強烈地培育和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和祖國的情感,能夠有效幫助其端正態(tài)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
正確的歷史觀不能是一葉障目的,身在山中不可能知山全貌,更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正確的歷史觀必須能夠站在更高、更宏大的全局看待問題,跳出迷宮看迷宮,則一切難題迎刃而解。在剖析問題之際,必須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全局思維,不能局限于眼前種種進行思考,必須明白當前的世界是聯(lián)通的,是無法分隔的,當前的一切問題都是處在這樣的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醒的,當前整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其中核心要義是變。初中生在了解國家基本制度和政策、理解當前基本國情的過程中,需要明白政策之變并非拍腦袋想當然的事情,而是根據(jù)整個全球化的局勢不斷變化和調整著的,不能因為現(xiàn)在就全盤否定過去,也不能因為過去就否定現(xiàn)在。
對國情的理解也必須置于全球大環(huán)境中進行,要辯證看待過去與現(xiàn)在的關系,明白國家之間歷史的是非曲直以及背后的原因規(guī)律,才能更加清醒地看待今天的國際關系,更明確我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
將歷史觀教育融入德育課程顯然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應當身體力行。也必須注意到整個歷史觀的建構、歷史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這就需要在整個教學的前、中、后環(huán)節(jié)鏈條中進行設計和規(guī)劃,利用多種靈活的方式方法,結合多角度的視角維度,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建構。另外,還應當清醒的地認識到,教學過程是一個雙主體的過程,教學相長,在教學的前、中、后階段,教師和學生都必須站對自身角色位置,充分發(fā)揮能動性。本章將歷史觀教育融入德育課程的渠道總結如表1所示,并將在下文按教學階段劃分進行相應的分析。
表1 將歷史觀教育融入德育課程的渠道
德育課程涉及的知識看似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并不密切,如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的相關理論就仿佛是與實際脫節(jié)的,但實際上這些知識是脫胎于生產生活等活動,是對相應經驗和規(guī)則的總結和升華,是與實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些知識往往會讓學生在學習之處感受到一種陌生感,甚至因為預想課程無趣枯燥而產生排斥感。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設合理的任務,設置適當?shù)膯栴},讓學生在課程前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思考,能夠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其主動性,將后續(xù)學習的過程進一步深化為辨?zhèn)吻笳娴倪^程,給學生帶來更多成就感,幫助其明晰知識,加深理解。
在這樣的融合邏輯下,教師必須事先弄明白課程知識與實際生活、實際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厘清思路后,依據(jù)教學目標進行統(tǒng)籌的全盤考慮,將教學目標根據(jù)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逐步分解,并根據(jù)第一階段的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課前預習任務,引導學生搜集相應的資料進行思考,將學習的過程前置,充分將課前的準備時間作為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補充。例如,在引導學生預習具有理論深度的問題時,如“擁護黨的領導”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相應歷史時期的史實,讓其回應下述幾個問題:(1)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際,中國處于什么環(huán)境中?(2)哪些人為了救國付出了努力?結果如何?(3)誰能發(fā)展中國?為什么?當學生完成上述資料的搜集時,已經對相應時期的歷史環(huán)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理解問題時能夠更真切地結合當時的實際進行,而在后續(xù)課程進行時,應當充分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去偽存真,確保學生不被不實信息所誤導。
課程進行中,首先必須有機聯(lián)系課前任務,即對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所做的思考進行分析。這時,需要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前提下,盡可能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小組辯論、角色扮演等,秉承“真理越辯越明”的道理,讓學生對自己初步學習的成果進行檢查,排除不準確的內容,保留真實的部分。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對討論進行有效引導,對課堂進行充分掌控,及時引導方向,避免討論進入死胡同。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的政治制度時,并不建議淡化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而是應當將問題拋出來,讓學生在充分的資料搜集和分析之后探討問題:西方的經驗是否可以直接用于指導我國的發(fā)展?
當學生對資料、信息進行充分的篩選和梳理后,教師必須趁熱打鐵,在其思維活躍期內,在其討論問題得出初步結論之際,有效地將課堂知識用框架性的、邏輯性的組織方式教予學生,幫助其實現(xiàn)知識的總結歸納,使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停留在零散的層面上,而是成體系的。
德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能僅停留在課堂知識上,德育的最終目的應當是立德樹人,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相應知識后,能夠逐步建立正確的“三觀”,能夠利用所有的知識體系對實際生活進行分析,這應當是課后教育的重要任務。
這一部分的內容應當是分層次的。第一層次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初步的拓展。這需要教師在事前準備好適當?shù)?、不同視角的練習、作業(yè),引導學生充分結合課堂所學進行思考和訓練。例如,對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等相應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在課后引導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探索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了解文化的獨特魅力。第二層次應當是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體系進行運用,逐步結合歷史觀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這需要教師能夠準確找到現(xiàn)實的切入點,有機將課程知識和當前實際情況聯(lián)系起來。如在學習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時,學生通過課程教學能夠明白我們處于全球化的時代,面對的是開放的環(huán)境,閉關鎖國并不能將風險抵御在外,反而可能會讓自身脫離實際,失掉發(fā)展的先機?;谶@樣的知識框架,學生能夠開始初步思考,探索我國面臨的國際局勢,如: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展過程能夠體現(xiàn)出什么樣的道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國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風險挑戰(zhàn)?應當如何在危機中育先機?等等。上述問題緊扣時事,能夠讓學生明白德育所學知識并非只是停留在紙上,是需要考試的知識,而是能夠指導生活、幫助個體認識世界的有用的知識。
首先,必須正視教學是一個雙主體的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師的教授活動,而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相應的環(huán)節(jié)和教學任務必須建立在學生主動求索的基礎上,唯有自主進行資料搜集歸納,自主對資料進行思考辨析,才有可能在整個課程中融入歷史觀的教育。
其次,必須認識到德育與歷史本身就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能將二者的融合視為額外的任務。德育課程要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身就必須和歷史知識緊密結合,學生只有在對相應的環(huán)境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思考后,才能真正將德育知識的相關內容入腦入心,否則教學只能停留在書本層面,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要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培育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看待問題。
再次,必須關注當前環(huán)境中存在的各類資訊是駁雜的,是不可能回避的?;谶@一情況,對學生搜集、了解的信息一定要進行辨析,去偽存真、明辨是非,才能夠幫助學生搞清楚容易混淆的地方,幫助學生弄清晰可能被歪曲的部分,幫助學生真正地學懂弄通,借助歷史觀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不走偏不走歪。
最后,必須堅持將歷史觀教育融入德育課程的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全過程。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進行融入性的改革和嘗試,僅僅依靠課堂的短暫時光是無法達成目標的,必須清晰分解不同階段的教學任務,統(tǒng)籌安排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宏觀布局整堂課程,甚至是整本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中都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求“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xiàn)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這對德育課程的教學也具有指導作用。必須正視政史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德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合歷史觀教育,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更加宏觀的、更具全局性的思維模式,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二者融合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發(fā)展階段以及認知規(guī)律,也不能忽視教學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必須在規(guī)律的指導下,全盤地對課程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有效地分解任務,通過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學習階段,逐步推動學生歷史觀的建立,有效實現(xiàn)學生對相應知識的了解、掌握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