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鹛
(贛榆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連云港 222100)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想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中職德育工作中,就要秉承“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信任人、鼓舞人”的教育方法,重視開發(fā)人的精神素質,確立人的主體地位。這對構建新時代學校德育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在音樂教學中應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在課堂中選擇優(yōu)美的音樂素材和新穎的授課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在文化學科的學習中,學生有著非常顯性的接受德育的過程,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能夠認識到除了學科知識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接受德育。應當說學生的這一認知是具有積極作用的,當學生形成這些認知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德育已經變成了學生的一種直覺,這種直覺的產生,可以讓學生在接受德育的時候有更加明顯的主動意識。但是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種顯性的德育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尤其是當學生的逆反心理開始顯現的時候,這些德育方式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教師作為課程設置中的主要角色,既是科學文化的傳播者,又是良好品德的示范者;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又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去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最新趨勢,學習教育發(fā)展的最新理論,更加積極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提高綜合素質,使自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有機統(tǒng)一、相輔相成,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音樂教師作為德育的重要參與者,更應以身作則,注重教師言行舉止在學生心中的榜樣作用,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高尚品德的魅力。總的來說,德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教師如何讓音樂成為師生相互關愛的紐帶和心靈溝通的橋梁。
教師作為德育的主要實施者,要始終確保學生擁有一個能夠自由表達且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并在這個氛圍中努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課堂氛圍非常重要,因為課堂氛圍的好壞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學習心情和學習效率。只有課堂氛圍比較輕松和諧,才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到舒適和愜意。如果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做前提,德育元素就可以在音樂教學情境中像雨露滋潤植物一樣,讓學生茁壯成長。
教師在授課中應肯定學生的想法,多用鼓勵性的語言,確保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在和諧的氛圍里不斷地去體驗美、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用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里感受音樂的美,實際上是通過評價的方式來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方式。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獲得肯定的評價,他們在獲得了肯定的評價之后,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觀點。既然學生有這樣的心理規(guī)律,那么教師就要抓住這個規(guī)律,在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時,將德育的相關內容滲透進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做到正確引導,以科學的方法帶領學生走進藝術殿堂,然后有目的地激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灌輸新的知識,并帶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感受和分析美、丑、善、惡,最后用相應的旋律描繪出來。這對于學生而言,實際上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雖然此時的創(chuàng)作不是那種嚴格意義上的音樂創(chuàng)作,但是對節(jié)奏的選擇和節(jié)拍的設計,還是能夠讓學生將一些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應重視音樂知識的傳授,又應重視德育目標的達成。因為這是一個輸出過程,輸出過程總能夠讓學生的內在想法得到強化。要特別強調,教師在此過程中不要過于顯性地強調德育,只要學生在表達與輸出的時候,能夠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就達到了德育的目的。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保證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使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下主動向教師靠攏,愿意與教師真誠相待,相互信賴,并自愿接受教師的指導。這一點對于音樂教學中的德育而言非常重要,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里所說的“道”實際上就有德育的含義。音樂教師具有天然的獲取學生信任的機會,他們可以用優(yōu)美的旋律去打動學生,獲得學生的認同。學生其實是很容易產生這種認同感的,這種認同感一旦建立,那么無論是教學音樂知識還是開展德育,都會有一個比較通暢的渠道。
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過,音樂是人類最大的歡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句話道出了音樂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師要在音樂教學中始終滲透“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品德修養(yǎng)是人之根本,愛國是最基本的品德修養(yǎng)。因此,教師應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應積極將愛國主義情懷滲透于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學中的愛國教育應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來規(guī)劃,根據中職學生的吸收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品德修養(yǎng)和愛國觀念對學生未來的人生有著決定性影響,既能培養(yǎng)學生今后對事業(yè)的無私奉獻精神,又能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更能影響身邊人的言行,為他人做榜樣。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國家》這首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深入了解本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歌詞大意,然后體會其所要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最后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歌曲。通過讓學生欣賞愛國主義歌曲的方法,教師能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愛國主義信仰。
優(yōu)秀愛國主義音樂作品的歌詞就像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能鼓舞人、教育人。教師可以通過朗誦的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歌詞,使學生在朗誦中感受愛國情懷,就像《國家》的歌詞“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描述的一樣,通過對歌曲的反復演唱可以讓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體會家國情懷,從小家到大家,珍惜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教師還可以選擇那些既具備健康向上思想,又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活美、自然美的作品開展音樂鑒賞活動。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挫折,產生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憂愁,因此,在音樂鑒賞的教學中滲透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在音樂鑒賞活動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強化在遇到困境后處理問題的能力,樹立永不放棄的健康心態(tài),讓學生在不斷增加自身正能量的同時把正能量傳播給身邊的人。音樂鑒賞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在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同時去感受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以及其蘊藏的正能量。
對于中職音樂教學而言,如果教師能給學生提供合適的音樂學習內容,并將德育目標與具體措施滲透其中,那么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自然就會收獲良好的學習體驗。這也是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滲透“以人為本”德育理念有效的思路之一。人們常常用“鹽在湯中”來比喻來這一教學過程。在這個比喻中,“湯”就是音樂教學,而“鹽”就是德育。如果離開了對具體音樂知識的教學,那么德育的開展必然是生澀的,就如同讓學生不喝湯,直接吃鹽一樣,效果非常差,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反之,如果“湯”做得很美味,那么學生自然就會喜歡“喝湯”,于是“鹽”也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的“肌體”中。
除了將課堂教學形式作為德育主渠道,教師還要擴展舉辦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在實踐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成績。在實踐生活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以重大節(jié)日、重要活動等為契機,適時推進德育向縱深開展。這樣做既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又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還能夠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進一步融洽,可謂一舉多得。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組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合唱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梢酝ㄟ^對合唱職責的分配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讓他們學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活動背后所蘊藏的意義,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體會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的艱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音樂教師應鼓勵每名學生都參與合唱活動,在指導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時,既要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嚴格要求學生在演唱上達到統(tǒng)一、精準、協調、和諧的藝術效果,又要要求學生在訓練時動作迅速,聽從指令,形成守時守紀的良好作風。
相對于課堂學習,課外活動是也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所與方式。這是因為對于當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學習壓力,而在課外活動中可以更好地放飛自我,獲得心情上的放松,使學習壓力得到舒緩。課外活動是一個重要的開展德育的時間,因為學生在放松的時候是需要具體的學習內容或學習載體的,而音樂就可以提供這樣的內容與載體。如果在這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的音樂蘊含了豐富的德育元素,那么德育自然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于音樂教師而言,一定要將自己的教學范圍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這些課外活動,為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道德品質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總體而言,在音樂教學中滲透“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正如教育研究者所說的“教無定法,貴在實效”那樣,音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將“以人為本”德育理念灌輸給學生,以此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通過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學習,樹立起良好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養(yǎng),使學生在受到音樂熏陶的同時,獲得心靈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