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河北省獻縣人民檢察院,河北 獻縣 062250
李某、盧某系同村村民。1992年左右,該村在分承包地時,李某分得三等承包地(村邊閑散地,不適宜耕種)0.3212畝,盧某分得0.3139畝,地塊相鄰。李某夫妻因外出打工,將其所分得的地塊交盧某耕種。隨著縣城經(jīng)濟的發(fā)展,該地塊的商業(yè)價值逐漸顯現(xiàn)。盧某于2013年將該土地平整后出租,年租金4220元。李某夫妻返鄉(xiāng)后索要地塊,并經(jīng)村委會、鎮(zhèn)政府調(diào)解,盧某拒不返還。李某遂將盧某起訴至縣法院,請求返還土地及其不當?shù)美?h法院于2016年11月20日作出判決:第一,被告給付原告三等地0.3212畝;第二,被告返還原告土地租金11000元。盧某不服,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17年3月24日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認定該案屬于土地使用權屬糾紛,不屬于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應當由人民政府處理,裁定撤銷縣法院判決。
2018年4月16日鎮(zhèn)政府對涉案土地作出重新調(diào)查及處理決定,盧某不服,向縣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2018年8月20日縣人民政府復議機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書,認定土地權屬糾紛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的規(guī)定,鎮(zhèn)政府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作出處理,屬于適用法律不當,撤銷了鎮(zhèn)政府的處理決定。李某不服縣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向縣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縣法院于2019年11月26日作出行政判決,判決認為:被訴行政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撤銷縣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盧某不服一審行政判決,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20年8月17日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該案歷經(jīng)五年多的時間,解決爭議毫無進展,一切又回到了爭議的原點。
1.法律適用方面的問題。本案中,2016年原告李某就爭議地塊向縣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一審勝訴后,被告上訴,依二審民事裁定,該案屬于土地使用權屬糾紛,不屬于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法院予以受理審判,顯系審查不明。在隨后當事人就同一法律事實,申請行政裁決時,鎮(zhèn)政府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作出行政裁決,鎮(zhèn)政府本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的規(guī)定,卻適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屬于適用法律不當。最終,鎮(zhèn)政府行政裁決因適用法律錯誤被撤銷。
2.法律程序方面的問題。本案一審行政判決認為,縣政府在行政復議階段,在未通知直接利害關系人李某參加行政復議的情況下,即做出行政復議決定,違反了法定程序,復議決定被法院裁定撤銷。
1.民事二審機械適用法律問題
本案中,2016年李某就爭議地塊和返還不當?shù)美蚩h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一審作出判決:第一,被告給付原告三等地0.3212畝;第二,被告返還原告土地租金11000元。二審民事判決認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鄙显V人與被上訴人均主張對爭議土地享有承包經(jīng)營權,但均不能提供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證書等能夠證明土地權屬的相關證據(jù),故本案屬于土地使用權屬糾紛,不屬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當事人應當請求人民政府處理。遂以適用法律錯誤,撤銷了一審民事判決。二審民事判決于法有據(jù),看似正確。但是,筆者認為,如綜合考慮該案的特殊情況,對案件進行整體性審查,通過調(diào)解及其他審判機制的靈活運用,當事人雙方訴爭是可以得到徹底解決的。理由:第一,本案事實清楚,庭審證據(jù)足以認定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歸屬,法庭能夠準確作出判定,對于這樣的案件,是否一定要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第二,由于該村屬于城中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證書等確權證書早已停止辦理,二審法庭以不能提供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證書等能夠證明土地權屬的相關證據(jù),拒絕受理,未提及本案的特殊情況,顯得非常牽強;第三,在案件事實清楚,一審作出權責明晰的判決后,二審輕易將其撤銷,從便利當事人、實質(zhì)解決民事糾紛、節(jié)約訴訟資源等角度考慮,顯然不是最佳的選擇;第四,如二審法庭堅持認為,應先由人民政府處理,在基層村委會主要成員都已作證的情況下,是否可以中止審理,或者時間允許,無需中止審理,責成當?shù)劓?zhèn)政府及時作出行政裁決,提交法庭,由法庭繼續(xù)審理。這應該是更為穩(wěn)妥負責的選擇。[1]
2.行政復議不觸及當事人實質(zhì)訴求問題
本案中,2018年縣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認定行政裁決適用法律不當,撤銷了鎮(zhèn)政府的“關于某村村民李某、盧某土地使用權糾紛的重新調(diào)查及處理決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三項之規(guī)定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三項: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nèi)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1.主要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2.適用依據(jù)錯誤的。,復議機關認為鎮(zhèn)政府的行政裁決適用法律錯誤,最便宜的做法是變更適用法律,直接作出復議決定。但復議機關在“可以”這個條款上,選擇了不積極的作為,只是撤銷了鎮(zhèn)政府的裁決,并沒有責成被申請人(鎮(zhèn)政府)在一定期限內(nèi)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裁決,讓當事人和被申請復議機關無所適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在法條中多用“可以”,而少用“應當”,是應對紛繁復雜社會生活的一種立法技術。復議機關在適用法條時,當然且必須聯(lián)系案件具體情況,作出符合法律本義的處理決定。若機械地理解法條字眼,不從立法目的、體系解釋等方面把握適用法律,則容易導致實質(zhì)性問題得不到解決。
3.行政訴訟審查方式的缺憾問題
行政訴訟受限于審查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對當事人真實的訴訟目的、案件涉及的其他相關爭議等缺乏必要的關注,導致行政訴訟案件陷入“官了民不了”的窘境。本案中,縣法院一審行政判決對復議決定的內(nèi)容未實質(zhì)審理,其判決論理部分僅涉及行政復議的程序問題。判決書認為:縣政府復議機構在復議中未通知利害關系人李某參加行政復議,未聽取其意見,違反了法定程序,依法應予撤銷。
1.檢察建議制發(fā)
該案行政爭議長期得不到解決,當事人李某常年上訪,縣領導多次批示要求相關部門予以解決。2021年5月,縣檢察院在“實質(zhì)性化解行政爭議”專項活動中,主動介入,進行化解工作。辦案檢察官認為,當事人李某的訴求有一定的合理性,此案無再審的必要,否則只會加劇程序空轉。針對此案暴露出來的訴訟程序空轉問題,在化解爭議的同時,縣檢察院向縣司法局制發(fā)檢察建議,建議其就在本案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加強和改善行政復議工作;向縣法院制發(fā)提高行政訴訟審判質(zhì)量的檢察建議,建議其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努力避免行政訴訟中的程序空轉;向鎮(zhèn)政府制發(fā)檢察建議,建議其踐行楓橋經(jīng)驗,不斷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加強溯源治理,將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收到檢察建議后,各部門對此案都高度重視,積極予以回應。
2.多部門聯(lián)動
緊密依靠當?shù)攸h委政府、村兩委班子,與多部門聯(lián)系溝通,共同做好調(diào)解工作,形成化解合力,將行政爭議、民事爭議一體化解。針對本案刑民交織的特點,行政爭議是外表,民事爭議是本質(zhì),行政訴訟累次訴訟不解決實質(zhì)問題的關鍵,是沒有將民事爭議一并審理,檢察機關抓住民事爭議的案件本質(zhì),以解決民事爭議作為工作的重點,緊密依靠當?shù)攸h委政府、村兩委班子,在原來調(diào)解的基礎上,摸清當事人的心態(tài)和訴求,找準化解的難點,分頭做雙方的工作,并促使雙方面對面地交流,引導雙方的訴求趨于合理、理性,不斷縮小雙方之間賠償數(shù)額的差距。
3.啟動司法救助
準確把握司法救助的適用條件,在司法實踐中敢于運用司法救助,在化解爭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刑民交織案件往往涉及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經(jīng)濟利益的沖突和調(diào)整,在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下,對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應充分考慮經(jīng)司法救助促使雙方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化解民事爭議,從而使刑民爭議得到最終的解決。辦案人員經(jīng)研究認為,李某的訴求合法合理,其民事權益歷經(jīng)五年多訴訟,未能得到法律保護,訴訟的手段幾乎用盡;并綜合考慮其經(jīng)濟條件及雙方當事人的履行能力等全案因素,李某符合司法救助條件。在做了大量調(diào)解工作后,又經(jīng)調(diào)查取證,由河北省獻縣人民檢察院向縣政法委申請對李某司法救助,獲批10000元救助金。雙方當事人簽寫了調(diào)解協(xié)議,李某簽寫了息訴罷訪書,刑民爭議得以一體化解。
1.引入案—件比指標,構建科學的審判績效考評體系
所謂“案—件比”,就是指當事人的一個“案子”,與進入司法程序后所經(jīng)歷的有關訴訟環(huán)節(jié)統(tǒng)計出來的“件數(shù)”之對比,是一組反映辦案質(zhì)效的司法統(tǒng)計新的極簡指標。同一個“案子”,在訴訟中生成的“件數(shù)”越多,意味著經(jīng)歷的辦案環(huán)節(jié)越多、辦理的時間越長,當事人越不滿意。也就是說,“案—件比”越小,人民群眾尤其是當事人的感受就越好。最好是一個“案子”進入司法程序后一次性案結事了,即“案—件比”為1∶1。
案件評價指標對司法人員辦案的指引是效果顯著、立竿見影的。我們認為,為了引導審判人員對行政訴訟程序空轉問題的重視,為了全流程全面地衡量一個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后的審理情況,是否可以考慮,引入在刑事檢察辦案考核中運用比較成熟的一個評價指標:“案—件比”。
當然,有的司法人員可能擔心,民事行政審判案件與刑事檢察辦理批捕起訴案件不同,在刑事檢察辦案環(huán)節(jié),檢察機關對所辦案件具有較強主導作用,能夠主動作為,通過提高辦案質(zhì)量,降低“案—件比”;民事行政審判案件當事人具有法律保障的訴權,是否上訴,是否申請再審,都是當事人的訴權,司法機關無權干涉。所以民事行政審判案件引入“案—件比”評價指標不能準確地衡量一個案件的質(zhì)效。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民事行政審判案件引入“案—件比”評價指標非常有必要,應是當前對行政訴訟程序空轉作出負面評價的較理想的案件指標。理由是:第一,案件質(zhì)效評價指標是一個體系,引入“案—件比”指標更能從全流程衡量司法體系的辦案質(zhì)效,“案—件比”指標與其他指標配合,才能更全面準確地反映一個案件的辦案質(zhì)效;第二,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訴訟案件不同類型的司法案件,具有不同的“案—件比”基數(shù)(平均數(shù)),如果某個辦案人員所辦案件的“案—件比”,明顯超過“案—件比”基數(shù),是能說明一定的問題的;第三,如果某一個案件的“案—件比”特別高,會引起案件考核人員的注意,也會引起辦案人員的注意,能動地加強對“案—件比”高的原因的分析,引導辦案人員聚焦案件實質(zhì)問題,起到破解訴訟程序空轉的成效。
2.建立濫訴、纏訴懲戒機制,引導當事人正確運用訴權
在李某、盧某刑民交織的訴訟案件中,盧某為達到拒不返還不當?shù)美姆欠康?,長期聘用1名“法律工作者”(非律師)做訴訟代理人,濫用法律賦予的訴權,惡意纏訴。目前,現(xiàn)有制度沒有設立對當事人濫訴、纏訴的懲戒機制,從理論上說,只要當事人認為訴爭的利益足夠大,就可以極限運用訴訟手段,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把訴訟引入程序性的審理,不涉及實際訴爭的解決,達到濫訴人維持不法狀態(tài)長期存在的目的。濫訴、纏訴不僅極大地浪費了司法資源,而且致使不法狀態(tài)長期存在,被侵權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護,確有必要建立對濫訴、纏訴行為的懲戒制度,及對其訴權進行必要的限制。誠然,建立對濫訴、纏訴行為的懲戒制度還要考慮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在保證訴權和防止濫訴之間保持很好的平衡。
在實質(zhì)性化解行政爭議活動中辦理的這件案件,深刻地展現(xiàn)了行政訴訟程序空轉的危害,本文也就預防和減少程序空轉提出了一些設想,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行政訴訟程序空轉只能在,也應該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逐步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