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鑫
上海著名園林豫園的主人和建造者是潘允端。潘允端始建豫園,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原籍江蘇常州,其父潘恩在元末為避兵禍遷來滬上老城廂。潘允端明嘉靖二年(1522年)中進(jìn)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因受到權(quán)貴的排擠,遂稱病辭官,退歸故里。早在他以舉人應(yīng)禮部會考落第,就萌生建造園林的念頭,開始在上海老城廂城隍廟西北隅家宅西面的一片菜畦上動工造園,后因出外做官“屢作屢止”。直到1577年解職退隱,集中精力再度經(jīng)營此園。
他的造園目的是讓老父潘恩在園中安享晚年,故取名“豫園”。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說:“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薄霸ァ庇小鞍蔡薄捌桨病钡囊馑?。他聘請了當(dāng)時江南最負(fù)盛名的造園專家張南陽設(shè)計全園,堆石壘山,建造廳堂亭榭,并到處搜求嘉木湖石,如著名的“玉玲瓏”等。在全園建成之前乃父潘恩就駕鶴西去,未能盡享豫園的休閑之樂,后來豫園倒成了潘允端自己棲息和安享的處所。
玉華堂日記
江南的私家園林大多為封建時代的官員、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園林建筑中普遍蘊涵著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和虛靜淡泊的隱逸思想,他們把園林看作“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壺中天地。園林又是士大夫生活起居和進(jìn)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江南園林洋溢著濃郁的書卷氣和文墨氣息。在這方面,豫園是一個典型。
潘允端官至四川右布政使,是一位官吏,同時也是一位文人。他進(jìn)士出身,長于文墨,而且收藏古玩,喜愛戲曲,他常在園中設(shè)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fēng)箏、買賣古玩字畫等,文人、戲子、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
豫園從建園時即和書畫結(jié)緣,明代著名書畫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額、揮毫作畫。
潘允端尤其喜愛戲曲,嗜戲如命。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上海地區(qū)戲曲活動非常興盛,嘉靖末年,昆腔新聲已傳入松江,萬歷年間,梁辰魚的著名劇作《浣紗記》傳至上海。萬歷七年至十年間,任青浦縣令的屠隆就是一位戲曲作家,梁辰魚游青浦時,屠隆就特地命當(dāng)?shù)貞虬嘌莩觥朵郊営洝芬哉写撼紧~。潘允端的豫園地處上海的老城廂,當(dāng)然也是戲曲活動的重要地域。除昆曲之外,其他如弋陽、海鹽、余姚、太平、土戲諸腔以及評話、彈唱、唱詞、鼓吹、皮影、木偶等雜藝也紛紛流行滬上,形成諸腔競妍、群音爭勝的局面。由于潘允端雅好戲曲,他極其熱心于戲曲活動,著有《玉華堂興居記》(俗稱《玉華堂日記》)一書,書中具體、翔實地記述了他在豫園進(jìn)行戲曲活動和其他文化活動的情形。
潘允端經(jīng)常延請吳門梨園、松江梨園、余姚梨園等職業(yè)戲班來豫園演出,或賀節(jié)慶,或宴賓朋,園中的樂壽堂(三穗堂)成了戲曲演出的主要場所,此廳堂建筑寬敞,可容納百余人。演出最多的是徐緩柔美、清麗婉轉(zhuǎn)的昆山腔,昆山腔人稱“水磨腔”,是當(dāng)時最流行的聲腔,也是潘允端最鐘愛的劇種。關(guān)于此,《玉華堂日記》里記載很多,如萬歷十四年(1586年)五月十三日午后,他延請了吳曲石、王貞庵、顧研山、徐南孺等,在樂壽堂演唱昆腔,吳門梨園曲家眾皆稱美,至夜一更方盡情而散。萬歷十六年(1588年),潘允端邀請“小梨園”戲班來豫園演出被奉為“戲祖”的《琵琶記》。除昆腔外,還有弋陽、余姚、太平等地藝人來豫園演唱地方戲曲聲腔,可說是五方之音,匯于一堂。
常在樂壽堂演出的戲班除各地梨園外,還有曹成、楊成、何一、三峨等民間職業(yè)班社,以及秦鳳樓、顧亭林、顧春宇、陳明所、姚家等家班。他們演出的劇目也很豐富,有《精忠記》《琵琶記》《晝錦記》《西廂記》《連環(huán)記》《銀瓶記》等數(shù)十出。常在豫園露面的職業(yè)藝人有魏桂、白四、白斗、金奇、吳二、曹成、姚科、湯四官等。
潘允端不僅延請各種名社戲班來豫園演出,而且不惜重金蓄養(yǎng)家樂班,他的家樂班共20余人,班中生旦凈丑行當(dāng)整齊。明范濂《云間據(jù)目抄》卷二“記風(fēng)俗”云:“近年上海潘方伯,從吳門購戲子,頗雅麗。”《玉華堂日記》中有許多關(guān)于購買小廝、戲子及家班演唱方面的記載。戲班里唱得最好的是楊元春,買來改名呈春,身價十五兩。有一次買蘇州小廝呈瀚,僅花了二兩五錢銀子。一般買來的小廝進(jìn)宅后,由專門延聘的曲師教習(xí),初始習(xí)唱《琵琶記》等劇目,學(xué)得差不多,就妝扮演出,稍有長進(jìn)便至其他士大夫宅第獻(xiàn)技。有時也與主人同臺唱戲,有一次他請三兒媳婦、小廝做戲。有時潘允端興致所至,親自粉墨登場,與家樂小廝一起彩串。他常和小廝與蘇州梨園、本地梨園一起演出全本傳奇大戲,并與弋陽等地戲子演唱弋陽諸腔。
潘允端購置戲衣不惜重金,家班服飾行頭鮮麗艷美。演技出眾者有呈翰、呈清、呈余、呈茂、練川、呈藝、張?zhí)系龋€有曲師麥可。演出劇目有《香囊記》《岳武穆》《存孤記》《蔡伯喈》《寶劍記》《玉環(huán)記》《拜月亭》《三元記》《西廂記》《荊釵記》《唐明皇》等多種。不僅潘允端自己有家班,他的四叔,他的大兄弟,他的二兒、五兒家都蓄有戲子班,相互可以借用。當(dāng)時松江府管轄華亭、上海兩縣,士大夫家有戲班的數(shù)量不少,其中,尤以潘允端家的戲班為最佳,所以曾被縣令多次借用。
由于潘允端酷愛戲曲,豫園樂壽堂的戲曲演出活動非常頻繁,可稱“無日不開宴,無日不觀劇”。逢年過節(jié)要演戲,壽慶婚喪要演戲,宴飲賓客也要演戲。潘允端樂此不疲地組織演出,觀看演出,還與文友、曲友們一起切磋研討。每年四月十四潘允端生日前后,豫園內(nèi)到處是歌舞管弦之聲。如萬歷十四年(1586年)潘允端做壽時,從四月初七直到四月十八,除家班外,還特請“松江梨園”“吳門梨園”兩個戲班一起演出;又如萬歷十七年(1589年)潘允端六十四壽辰,外任長子回家為他設(shè)席慶壽,山珍海味,異常豐盛;家中兩班戲子各獻(xiàn)技藝,竟連演了十多天,真是日日宴會,席席歌舞。有一次潘允端為慶賀孫子誕生,分四天演出全本《南西廂記》。潘允端的長子死了,白天祭祀,晚上仍然“串戲”;潘允端的夫人顧氏死了,剛滿三七,也要家班演雜劇一折。
潘允端還致力于編排新戲。他多次購買南戲劇本,萬歷十六年(1588年)五月十九日記載買回“戲文四十部”;同年十一月初二,買“沈南詞廿本,銀三兩”,沈即吳江派領(lǐng)袖、劇作家沈璟。另如《釵釧記》較早演出于上海地區(qū),潘允端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即有“新串”。他家一度還養(yǎng)著一名叫朱淳化的文人,專事劇本寫作,曾編寫過《晝錦記》等五部傳奇。
潘允端寫于豫園的《玉華堂日記》,具體、翔實地記錄了他在豫園觀賞和參與戲曲、曲藝演出的狀況,從事其他文化活動如寫曲、收藏的情形,他與知名文人王世貞等人交友的片段等,并著錄了部分園林建筑、風(fēng)俗民情的資料;同時也記錄了從萬歷十四年至二十九年十六年間他所見所聞上海地區(qū)戲曲、雜藝活動和流布的情況,藝人的生活狀況及士大夫文化生活的風(fēng)貌等等,為后人留下了研究昆曲發(fā)展、上海地方戲曲發(fā)展和明代上海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史料,此書今藏于上海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文獻(xiàn)價值。
現(xiàn)今,豫園商城和豐樓上開設(shè)了“海上梨園”劇場,上海昆劇團的“熊貓級”老藝術(shù)家和青年才俊經(jīng)常在這里演出《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等經(jīng)典劇目?!霸瓉礞弊湘碳t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優(yōu)美典雅的水磨腔復(fù)又飄蕩在豫園的上空,續(xù)寫著四百多年前豫園昆曲演出興盛的傳奇,它也成了豫園的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