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倩
(東莞廣播電視臺廣東 523071)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新型的新聞媒體平臺不斷涌現(xiàn),同時在信息的傳播手段、傳播途徑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如今,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逐漸增加,并且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tǒng)新聞媒體就必須要與新興媒體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夠不斷提高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
主題報道是電視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電視媒體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弘揚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要做好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就必須對報道形式、內容等進行創(chuàng)新。
主題報道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一些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形成了固有的報道模式和風格,使新聞內容呆板,形式創(chuàng)新不足,難以吸引受眾。不少新聞報道存在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內容空洞、行文枯燥,空話套話多,老百姓關注的信息少,不接地氣,缺乏可看性。
一個事件之所以能成為新聞,就是因為它有新聞價值,而有的主題報道要么是堆砌材料,要么是記流水賬,沒有深入挖掘事件背景,分析事件本質。這樣的報道看似面面俱到,但既不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找不到重點,以致讓人覺得這一事件與自己關聯(lián)不大,沒有興趣知曉。另外,有的報道視角單一,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讓觀眾十分反感。有的敘事手法老套,內容不感人,畫面不精彩,無法吸引觀眾。
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媒體的互動性越來越強。因為與以往相比,現(xiàn)在人們擁有更多的渠道去對新聞報道發(fā)表自身的見解以及看法,這與過去相比互動性大為增強,而良好的互動性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新聞觀眾來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因此這也在一定過程度上為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媒體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很多媒體都會通過開放評論區(qū)、討論區(qū)等功能來吸引觀眾展開討論,發(fā)表觀點,持續(xù)性的提高互動性。除此之外,良好的互動性不僅為受眾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同時新聞媒體也可以根據觀眾的評論以及互動情況,來了解此次新聞報道的效果,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在這個過程當中,新聞媒體還可以捕捉一些具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進行跟蹤報道。
如今,各種新興的新聞媒體層出不窮,這不僅對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造成了巨大沖擊,加劇了媒體之間的競爭,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脫穎而出,那么就必須要對新聞主題報道的內容、形式、傳播方式等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用戶思維,戳中用戶的“痛點”,打造爆款新聞。過去,新聞媒體提供什么新聞產品,用戶就看什么樣的新聞報道。但是在融媒體時代下,受眾可選擇的媒體平臺越來越多,主動權在受眾手上。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使用體驗的改變,促使新聞生產必須調整思路,要從過去單一的內容制作向系統(tǒng)性的產品生產轉變,以適應發(fā)展需求。因此,媒體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以通過大數(shù)據來分析用戶喜好和需求,來了解、研究和服務受眾,圍繞用戶需求來進行選題篩選、采訪報道以及傳播渠道,生產契合傳播規(guī)律的新聞產品,提升主題報道核心競爭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受眾從被動的收看轉變?yōu)榭吹枚?、看得進、喜歡看。
新聞媒體是新聞的傳播者。過去,很多主題報道存在講究程式、面孔呆板、角度單一、手法單調,語言生硬、缺乏生氣等等問題,高高在上,離老百姓生活遙遠。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各種新興媒體層出不窮,新聞報道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給新聞觀眾帶來了新的新聞視角,觀眾不再僅僅是新聞的觀看者,同時也可以是新聞報道的傳播者,這種情況的下,就對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以及傳播造成了巨大沖擊,如果不及時應對、適應這樣的變化,那么將會導致大量新聞媒體用戶的流失,失去競爭力。所以為了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傳統(tǒng)新聞媒體除了要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發(fā)展以外,同時還要形成產品思維,重視稿件、素材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打造一個完整的“新聞產品”生產鏈,使一個新聞事件有更高的傳播價值。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增強產品思維,打造主題報道精品,就需要多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了解掌握鮮活的第一手材料。要善于觀察,站在受眾的角度以百姓的視角去看問題,要善于從細處著手,見微知著,通過細節(jié)反映主題,增強主題報道的真實性、可看性。同時,還要善于思考,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增強主題報道的深度,提升報道的影響力。
主題報道是新聞節(jié)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主題重大、內涵豐富。
做好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如何讓主題報道“叫好”又“叫座”,是各媒體都在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內容。這其中,增強服務意識就是創(chuàng)新做好主題報道的方法之一。增強服務意識,既要服務好黨委政府,又要服務好受眾。因此,在態(tài)度上必須更主動,在報道跟進中必須更敏銳,在采編方式上必須更貼近。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針對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要活動,主動策劃、采編、播發(fā)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重點主題報道。同時,要圍繞民生熱點和社會焦點深入采訪報道,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chuàng)新,制作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主題報道,讓新聞報道“飛入尋常百姓家”。
主題報道是體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權威性、影響力的拳頭產品。因此,要以做好主題報道作為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抓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堅持正確的工作導向,并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方法和路徑,從而提升新聞宣傳的影響力,傳播力。在具體工作中,新聞媒體要轉作風、改文風,新聞工作者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從內容上來說,必須提升主題報道的傳播效果。主流媒體要努力提高輿論引導時的“貼近性”,更加接地氣,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貼近百姓大眾,最大限度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新聞宣傳才會使老百姓入腦入心。
新聞報道,內容為王。無論對于哪一種形式的新聞媒體來說,確保新聞內容的優(yōu)質永遠都是其生存發(fā)展的基本原則之一。尤其是對于電視新聞節(jié)目來說,由于其受眾范圍非常廣,輿論引導能力較強,因此必須要不斷提高節(jié)目質量,打造精品。而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主要是因為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出現(xiàn),一些無良媒體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會夸大或者捏造新聞,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也是堅守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就是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在采寫主題報道時一定要堅守這一原則。
而媒體融合發(fā)展也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過去單向、被動接受內容的“受眾”變成了主動選擇內容的“用戶”。因此,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通過調研式、行進式、體驗式采訪,用來自基層的鮮活素材,貼近百姓的生動報道,融合創(chuàng)新的精品力作,講好故事,讓主題報道不呆板、不枯燥,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新聞的表達形式同樣也是體現(xiàn)新聞媒體特點以及實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融媒體時代的發(fā)展使得大量的新媒體平臺得以涌現(xiàn),節(jié)目形態(tài)、傳播方式不斷變化。如果傳統(tǒng)電視新聞表達形式仍然還和以前一樣千篇一律,缺乏亮點,那么長此以往將無法吸引受眾。因此電視新聞節(jié)目需要根據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和嘗試新的內容表達形式。在具體工作中,開展主題報道要一改傳統(tǒng)新聞報道臉譜化、套路化的文風和語態(tài),多運用平民化的語言、觀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把新聞像講故事一樣報道出來,帶領觀眾進入故事的現(xiàn)場,只有這樣才能讓新聞類節(jié)目親民、接地氣,從而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此外,還要綜合運用圖表、圖示、音頻、動畫以及H5動漫等形式,增強報道的圖示化和可視化,增強互動性,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還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新聞APP分發(fā),提高傳播的實效性和到達率。
對于電視新聞節(jié)目來說,節(jié)目品牌是提高其影響力、體現(xiàn)電視新聞特點的關鍵所在,對于電視新聞媒體來說,通過塑造出一個成功的節(jié)目品牌是擴大其新聞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發(fā)展途徑。當前,受眾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接受信息方式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這種變化還將持續(xù)下去。我們的新聞報道要不斷研究這種變化、適應這種變化,從用戶角度出發(fā),推出接地氣、聚人氣的新聞報道。努力打造品牌欄目,增強用戶粘性,從而提高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
進一步加強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創(chuàng)新,是在融媒體時代促進電視新聞媒體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電視新聞媒體要圍繞用戶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加強輿論引導、注重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平民視角和大眾表達,才能做精做活主題報道,不斷提高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