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東 李文健 劉象林
(福建省漳平市醫(yī)院普外科,福建 龍巖 364400)
腹股溝疝屬于臨床外科一種常見疾病,主要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qū)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位于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qū),根據(jù)腹壁下動脈及疝環(huán)的關系,可以將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直疝及腹股溝斜疝[1]?;颊咴缙诎Y狀常表現(xiàn)為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便秘等,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疾病進展,可發(fā)展為腸梗阻、腫塊反復脫出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于治療腹股溝疝主要采取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其中采取保守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疾病進展,但無法做到根治,并且治療不當會復發(fā)或是加重病情等,因而對于條件允許患者通常建議其進行手術治療[2]。近年,隨著臨床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疝補片修補術(TAPP)與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TEP)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式相比較,兩組能有效修補腹壁缺損及加強腹壁厚度,有效緩解疾病進展,且術后復發(fā)情況較低,利于患者康復[3-4]。但采用兩種術式進行治療,其治療原理雖然相同,但臨床手術徑路不同,擁有各自優(yōu)勢及缺點[5]。基于此,為進一步探究兩種術式的優(yōu)缺點,本文將重點探討TEP與TAPP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炎性因子,并作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96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時間為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根據(jù)其手術方式分組,實施TAPP術治療的為參照組,實施TEP術治療的為研究組。TEP組47例,TAPP組49例。參照組:年齡18~64歲;平均(40.34± 5.42)歲;病程4~24個月,平均(13.13±4.82)個月;疝分型:Ⅰ級14例,Ⅱ級23例,Ⅲ級12例;疝囊直徑2.16~6.57 cm,平均(4.03±0.58)cm。研究組:年齡19~63歲;平均(40.25±5.37)歲;病程4~22個月,平均(13.04±4.73)個月;疝分型:Ⅰ級15例,Ⅱ級22例,Ⅲ級10例;疝囊直徑 2.07~6.54 cm,平均(4.12±0.63)cm。對比兩組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本次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與《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6]中腹股溝疝疾病診斷相符合者;均為單側發(fā)病;具有手術指征;對答切題,意識清醒;年齡≥18周歲;臨床資料完善;患者本人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或手術不耐受者;不耐受氣管內全身麻醉及氣腹者;合并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患有惡性腫瘤;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或重度貧血者;存在嚴重免疫功能缺陷者;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或急性感染者;既往存在腹膜透析史;存在嚴重認知障礙及溝通障礙者;治療依從性差;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實施TAPP治療,主要包括以下步驟:在全身麻醉成功的基礎上,于患者腹部臍下8~10 mm作一12 mm觀察孔,置入套管建立二氧化碳氣腹,腹壓值控制在11~15 mm Hg為宜。于患者兩側腹直肌外緣臍下方2 cm各作一條長約5 mm的切口,并置入套管,在疝囊上緣自臍內側皺襞至髂前上棘切開腹膜,游離Retzius間隙及Bogros間隙,隨后分離疝囊,精索去腹膜化后,放置補片,適當固定,展平補片。最后 在觀察無滲血情況下縫合腹膜切口及腹壁切口,結束手術。并進行相關換藥等術后治療處理。
1.2.2 研究組 實施TEP治療,在全身麻醉成功的基礎上,于患者臍部下方5~10 mm處作長約12 mm的弧形切口,切開腹直肌前鞘,從腹直肌前鞘分離至后鞘,并采用食指進行分離,置入套管針及進行固定,相應地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壓值控制在 11~15 mm Hg為宜。隨后在在臍孔與恥骨聯(lián)合正中聯(lián)線上約1/3和下1/3處穿刺入腹膜前間隙。并游離Retzius間隙及Bogros間隙,分離疝囊,檢查無出血,選擇適宜、能完整覆蓋在腹股溝區(qū)域的補片,待整平后放出二氧化碳氣體,縫合腹壁切口,結束手術。并進行相關換藥等術后治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相關指標:詳細記錄兩組治療所需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并進行對比分析。②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手術治療前、手術治療后24 h后抽取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分析,分離出血清,待檢測時使用。隨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并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指標。③并發(fā)癥:詳細記錄兩組治療期間發(fā)生腸粘連、補片感染、陰囊水腫及尿潴留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研究組均優(yōu)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
2.2 對比兩組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 兩組治療前IL-6、TNF-α及CRP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手術治療24 h后兩組IL-6、TNF-α及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
2.3 對比兩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研究組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26%(2/47),明顯低于參照組[20.41%(10/49)](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腹股溝疝主要因腹部壓力增加、腹壁薄弱及腹部肌肉輕度降低等因素有關,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階段,且主要頻發(fā)于男性患者,常表現(xiàn)為陰囊墜脹、腹部絞痛及腹股溝區(qū)疼痛等情況,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患者出現(xiàn)腸梗阻、腫塊脫出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7]。同時,若治療腹股溝疝方法選擇不當,則可能導致腸管發(fā)生穿孔、壞死,進而增加發(fā)生急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的風險,甚至是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8]。因而,對于治療腹股溝疝早期發(fā)現(xiàn),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十分必要。大量研究資料顯示[9-10],對腹股溝疝患者采取手術治療能有效治療患者,且復發(fā)概率較小。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利用腹腔鏡技術修補腹股溝疝逐漸得以運用到臨床中,與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相比,采用TAPP與TEP進行治療,能有效減少對患者機體的損傷,幫助其盡快恢復。雖TAPP、TEP治療原理相同,但臨床手術徑路不同,且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TAPP、TEP等不同手術治療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認識當前臨床關注的內容[11]。
補片修復是目前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方案,與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相比,補片植入后能很好地適應機體組織、緊密粘連腹部組織及增強腹壁的強度等,進而有效預防腹股溝疝復發(fā),但不同的手術方式的臨床徑路不同,擁有各自優(yōu)勢及缺點[12]。在本次研究中,經過相應的治療干預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與TAPP治療相比,采用TEP治療能有效縮短手術治療時間,且創(chuàng)傷較小,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進而積極降低手術治療風險,利于患者改善預后及早期康復。主要原因為:TAPP治療主要是在腹腔鏡的作用下,切開腹膜進入到前間隙,并將補片置入到機體中,這一過程需要進腹膜切開,創(chuàng)傷性相對較大,且在植入相應的補片后還需要進行縫合以關閉腹膜,會進一步增加術中出血量及對機體的損傷[13]。與之相比,采用TEP治療,雖同樣是利用腹腔鏡技術進行治療,但采用TEP治療時,會先分離、解剖腹膜前間隙組織,進一步擴大了醫(yī)師的手術視野,進而能有效避免或減少對病灶周圍組織造成損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同時,在采用TEP治療這一過程中,是在腹膜外置入補片來覆蓋恥骨肌孔,既能有效防止腹腔中的組織臟器與補片發(fā)生粘連等情況,還能減輕對機體造成的損傷,進而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治療時間。故而,與TAPP治療,兩種治療方式雖治療原理相同,僅需要置入補片,但因臨床手術徑路不同,采用TEP治療效果較為明顯,能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出血量,進而幫助患者盡快康復[14]。
相關研究顯示[15],手術治療均會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進而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級聯(lián)炎性反應,機體促炎因子會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趨勢。其中IL-6、TNF-α為臨床常見的促炎因子,而CRP是機體在遭受到損傷及炎性反應等,經肝臟產生的一種急性反應性蛋白,其濃度高低與機體損傷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6]。因此,在臨床中積極檢測IL-6、TNF-α及CRP等指標,能有效反映患者機體炎性反應程度。在本次研究中,經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手術治療24 h后兩組IL-6、TNF-α及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參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積極對腹股溝疝患者患采取TEP治療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主要原因為采取TEP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對機體組織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在操作過程中不需要進入腹腔進行治療,故不會對腹腔臟器器官造成損傷,并且在關閉腹腔時不需要使用金屬鈦釘進行關閉,進一步減少了對機體造成損傷。故而,采用TEP治療腹股溝疝患者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更小,能有效減輕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同時,在本次研究中,經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整個治療期間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提示對腹股溝疝患者采取TEP治療能有效保障腹膜的完整性,減少對機體造成損傷,進而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主要原因為對于治療腹股溝疝患者而言,術后發(fā)生較重的炎性反應會增加其發(fā)生切口感染及補片感染等并發(fā)癥概率,并且手術治療后腸粘連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而預防患者發(fā)生腸粘連主要是在手術過程中最大限度上保持腹膜的完整性[17]。臨床研究證實[18],采用TAPP治療過程中均會對腹膜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無法有效保障腹膜的完整性,進而導致患者術后發(fā)生補片感染、腸粘連等并發(fā)癥概率相對較高。與TAPP治療相比,采用TEP治療能極大地保持腹膜的完整性,并且在置入補片時主要利用腹內壓進行固定,更符合人體生理功能,進而能有效降低發(fā)生補片感染、腸粘連、陰囊水腫等并發(fā)癥風險。此外,TEP治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常見的空間操作受限、難以發(fā)現(xiàn)術中隱匿的疝等,并且對醫(yī)療器械及醫(yī)師的專業(yè)性要求相對較高[19]。因此,臨床對于治療體質量較大的患者,或是巨大滑動性疝、嵌頓疝及疑似陰囊疝需在術中進行探查患者,常建議采用TAPP治療,并且對于采用TEP治療失敗情況,也需在術中及時轉為TAPP治療[20]。
綜上所述,與TAPP相比,對腹股溝疝患者積極采取TEP治療療效確切,能有效縮短相關治療指標,改善機體炎性因子指標,進而幫助患者盡快恢復,降低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