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前赤壁賦》是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shí)所作的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時(shí)的所見所感。同年十月,蘇軾再次泛游赤壁,寫下了第二篇以赤壁為題的賦,為《后赤壁賦》。兩賦都是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杰作。書作《前赤壁賦》為蘇軾行楷書。長卷,紙本,縱23.9厘米,橫25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觀典賞析】《前赤壁賦》是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書作與嚴(yán)謹(jǐn)?shù)奶瓶笙鄰酵?,字形多欹?cè)而向左傾斜,筆法自然不拘、多帶行書意。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這就是所謂“純綿裹鐵”,并從鋒芒、挑踢、轉(zhuǎn)折中閃爍出來。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xiàn)出一種靜穆而深遠(yuǎn)的氣息,更有一種超脫和曠達(dá)的精神境界。筆力雄厚,卻能書寫隨意;宗法傳統(tǒng),卻能時(shí)出新意,展示了蘇軾駕馭筆墨的非凡才能,被稱為“宋代第一”。明董其昌跋說:“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與參參,知所藏名跡雖多,知無能逾是矣?!辟潛P(yáng)此賦:“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
【作品概況】《醉翁亭記》為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當(dāng)年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為其分辯,結(jié)果被貶滁州做兩年知州,在這期間,歐陽修寫成《醉翁亭記》。蘇軾于宋元祐六年(1091)受請書寫了兩體《醉翁亭記》,一是應(yīng)開封府劉季孫求,書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間用字體寫成長卷,世稱草書《醉翁亭記》,由文彭勒石,史稱“三絕碑”,為稀世珍品,但碑帖石刻皆失蹤,只有拓片存世。一是應(yīng)滁州太守王詔求書,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書寫成,世稱大字楷書《醉翁亭記碑》,即本碑??淌诎不帐∪房h,原石宋時(shí)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碑高2.36米,寬90厘米;正反兩面刻字,每字10 厘米見方。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yuǎn)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7行,末張5行,行20字。
【觀典賞析】《醉翁亭記碑》與《豐樂亭記碑》為“蘇體”的代表作,被奉為“書壇雙璧”?!蹲砦掏び洷窌跉W陽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書作無一筆松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遒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qiáng);而又巧寓對比,錯(cuò)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疤釘y”兩字均為左右結(jié)構(gòu),又上下相聯(lián),蘇將下一“攜”字改為上下結(jié)構(gòu),使“扌”旁置于“乃”字上。元趙孟頫《松雪齋》說:“余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nèi)剛,真所謂綿里裹鐵也。”明王世貞稱:“蘇書《醉翁亭記》,結(jié)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