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策劃
“教研機構是我國的一個創(chuàng)舉,是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特色”,多年來,實踐證明教研活動對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進作用。新時代,我國教研格局和理念方式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教研活動的影響和教研工作的開展面臨哪些新的挑戰(zhàn)?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教研意識和教研形態(tài)將如何與教學產生深度的互動?針對新時代教研的思與行,我們邀請多位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交流探討,為中國教研發(fā)展打開廣闊思路,賦予新的實踐內涵。
孫智明 | 長沙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教研制度被稱為中國教育的“秘密武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層面先后成立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各地陸續(xù)成立了省級、地市級、區(qū)縣級專門的教研機構,具體負責教育教學業(yè)務指導工作,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教研制度。經過70多年的發(fā)展,各地各級教研機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并進一步延伸到中小學校也紛紛成立校級教研機構,形成了國、省、市、縣、校五級教研體系,對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校發(fā)展、服務教師專業(yè)成長等發(fā)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督逃筷P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提出,基礎教育教研工作要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服務教師專業(yè)成長、服務學生全面發(fā)展、服務教育管理決策的“四個服務”的總要求,為基礎教育教研工作轉型發(fā)展指明了方向路徑、提供了基本遵循。
傳統(tǒng)教研工作是指縣級及以上教研機構開展的教研活動,是以上率下的培訓指導、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已經不能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教研方式老化。以前,教研機構有一定的行政職能,教研員代表教育行政部門開展一些督導檢查、教學常規(guī)檢查、教學質量調查與測試,開展教學競賽、論文評比、案例評選等活動,導致教研員傳統(tǒng)的工作方式就是“老三樣”:聽評課、搞競賽、出卷子。這種模式讓學校感到既緊張又單調。
教研陣地窄化。傳統(tǒng)的教研工作,是由教研員負責對教育教學的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指導。對教研員的素質要求和工作精力要求過高,不切實際。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師訓、裝備、信息化等方面出臺了政策,設立了專項經費,各級師訓和信息化部門紛紛轉型,突破過去的工作范圍,占領了大量過去由教研員負責的陣地。尤其是在教研機構和師訓機構分設的地方,師訓部門經費充足,各類“高端”研訓活動在校長和老師心中影響很大,教研部門似乎若有若無。
教研活動影響弱化。隨著教師們培訓的機會以及網絡上可供學習和借鑒的資源、課例、案例等越來越多,參加現場教研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低。特別是集團化辦學以來,教師們的時間有限,更愿意參加集團內的活動。參加上級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弱了,對教研員的尊敬、信任與依賴少了。
教研員地位邊緣化。上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教研系統(tǒng)一直排除在主流話語以外。中小學校更愿意邀請大學教授來做報告、指導教改課題和項目,教研員越來越被邊緣化。以前教研員還能守住課堂教學的陣地,但近年來,各地設立了各級各類的首席名師、卓越教師、名校長等,他們本來就長期扎根在課堂一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教研員在本學科內的話語權、影響力、權威性受到嚴峻挑戰(zhàn)。
進入新時代,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及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基礎教育教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舞臺。
教研工作的地位明顯提升。近年來,國家義務教育測量監(jiān)測、PISA測試等結果無一不揭示出:教研工作開展得好的地區(qū)教育質量明顯好于其他地區(qū)。因此,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推進教育改革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教研工作,重視教研體系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將教研工作提高到“發(fā)揮教研支撐作用”的重要地位。隨后,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以此為契機,各省、地市、區(qū)縣紛紛出臺相關文件政策,把教研工作擺到更高位置,給予更多支持。在國家和地方編制“十四五”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出臺教育相關文件、推進教育改革相關項目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發(fā)揮教研的作用,教研工作新的春天已經到來。
課程改革措施需要教研工作落地。自從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我國第九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悄然拉開帷幕。其后陸續(xù)出臺關于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基本特征的高考改革,以“全科開考、兩考合一”為基本特征的中考改革,以強化“五育并舉”為目標的思政教育、學校體育、學校美育、勞動教育等相關文件,以核心素養(yǎng)為基本特征的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改革,以“雙減”“五項管理”等為具體內容的教育專項改革……這些文件政策已經為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制定了系統(tǒng)、完整、具體、細致的實施方案。這些發(fā)展理念、改革措施、文件政策不是通過搞幾次培訓,開幾個講座就能夠落地落實的。教育改革是否成功,關鍵要看符合教育改革理念的教育行為是否在教育的各個場域真實而持續(xù)地發(fā)生。而這只能依靠教研體系的力量,讓廣大教研人員帶領老師們在備課與課堂教學、作業(yè)布置與批改、考試與評價、家校社聯(lián)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一點一滴地落實。
信息化變革教育方式需要教研引領。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以及在線學習的普及、廣大師生信息化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全社會近幾年再次掀起信息技術將對教育產生顛覆性變革的輿論熱潮。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精準教學、智能推送、計算機閱卷等如火如荼,以大數據為支撐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教育質量監(jiān)測如雨后春筍,將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運用于教學的做法廣受好評,然而,要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還需要通過一堂課一堂課的研究才能逐步達成目標。目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兩張皮,在線學習在變革教與學方式的同時,帶來青少年社交障礙、心理失衡、倫理失范等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些都需要教研工作與時俱進,積極引領和探索出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理性道路和適合方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教育。新時代的教育基礎和育人目標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教研工作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先行者、引路人,理應在適應社會、轉型發(fā)展方面走在前列。
完善教研工作體系。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大部分地方和學校獨立設置了教研機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省、市、縣、校五級教研工作體系,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教研工作發(fā)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實行教研工作統(tǒng)籌發(fā)展。當前基礎教育領域除教研系統(tǒng)以外,電教、師訓、后勤等各條戰(zhàn)線似乎都在搞教研,各條戰(zhàn)線對研究成果的要求不同、標準各異,導致廣大中小學教師趨易避難、無所適從。必須實行教研職能歸位,由教研系統(tǒng)統(tǒng)籌管理所有教育科研業(yè)務工作,才能確保一個地區(qū)、一個學科、一項專題研究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二是明確各級教研機構定位。五級教研機構應該根據管理層級、服務范圍分別明確各自的職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發(fā)展。三是確保獨立設置教研機構。當前正值事業(yè)單位改革關鍵時期,有的地方將教研機構與其他單位合并,且教研處于從屬地位。明顯弱化了教研工作的地位,需要引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
明確教研工作職能。基礎教育中教研工作要服務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在指導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超越課堂,讓老師們樹立課程育人的意識,了解課程開發(fā)的基礎知識,熟悉課程資源建設的基本技能,掌握課程全過程、全方位、全環(huán)境育人的本領。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服務教育行政部門做好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提高教育政策措施的科學性、精準性。同時,對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政策措施進行宣傳解讀。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加強教育理論修養(yǎng)。進一步發(fā)揮專業(yè)人員引導輿論的作用,給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發(fā)展氛圍。
實行教研重心下移?;A教育教研工作必須置身于教育教學第一線,扎根在學校一線,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找到真正的痛點。這樣的教研才能夠受到老師歡迎。實行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強化常態(tài)管理,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此外還要采取網上教研、面對面研討、報告講座、成果分享或經驗介紹等多種活動形式,讓每個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教研方式,通過教研活動真正解決自己在實踐中的難題,實現專業(yè)成長。
推進教研方式轉型。第一個轉型,要由過去的指導型向支持型教研轉變。教研員要給老師一桶水,自己就要是一條大江大河。教研員要適應教師的風格,而不是教師適應教研員。第二個轉型,要由過去學科型教研向綜合型教研轉變。教研員要有綜合性,多關注其他學科。教師要求學生不能偏科,作為教研員也是如此。第三個轉型,由過去的管理型向示范型轉變。未來社會發(fā)展,組織管理越來越趨向扁平化。教研員指導教師上課,自己先示范;指導教師做課題,自己先做課題;指導論文寫作,自己先寫論文。這樣教研工作方式就有了“新三樣”:指導校本教研,組織課程開發(fā),開展項目共建。第四個轉型,由過去的經驗型指導向大數據論證轉變。未來的教研工作,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互聯(lián)網+、大數據等技術,對教育教學現象進行大數據統(tǒng)計、智能化分析、理論化建模和精準化指導。
打造交互式教育智庫。當前,各級各類研究機構紛紛以智庫建設為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和定位。基礎教育教研機構與一般科研機構不同,按照智庫建設的目標與要求,基礎教育教研機構應該建成“交互式教育智庫”。這是一種促進教育理論、政策、實踐與輿論等多種信息在教育決策者、研究者、實踐者等多種主體之間動態(tài)匯集、多向流動的組織。在這種信息流動中,各參與者之間不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而是平等互助、交流互動的協(xié)同體。地方各級教研機構建設交互式教育智庫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信息流動的多向性。教研機構通過理論學習、調查訪談、聽課評課、監(jiān)測評估等方法,從各種渠道多方面了解教育信息,經過吸收、消化、再創(chuàng)新,以服務決策、創(chuàng)新理論、指導實踐、引導輿論等方式,將這些信息傳導給教育的決策者、管理者、廣大教師和全社會,引導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信息的主體是多元的、來源是開放的、流動是多向的。
二是信息匯集的統(tǒng)整性。教研機構各學科、各學段都有教研員,可以廣泛收集學校教育中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課業(yè)指導、監(jiān)測評估等多環(huán)節(jié)、多渠道的信息。通過各學科學段之間的協(xié)調與整合,全面、客觀、系統(tǒng)地對信息進行甄別與處理。
三是服務方式的應用性。教育科研分為理論生產和成果轉化兩個階段,地方基礎教育教研機構的主要職能是成果轉化,將最先進的教育理論、鮮活的教育實踐信息轉化為教師的教案、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學校的制度、社會主流的輿論。
四是交互主體的協(xié)同性。教研機構與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校、教師等各主體之間不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不是委托與受托關系,而是以事業(yè)為紐帶,以問題為導向的,同心互惠、團結互助、交流互動的協(xié)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