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靜,楊光旭,江 林
(1.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影像科,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超聲科,貴州 遵義 563099)
主動脈弓離斷(Interruption of the aortic arch,IAA)是以主動脈弓降部連續(xù)性中斷為特征的復雜心血管畸形。IAA以嬰幼兒多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障礙,預后差,病死率高。76%的患兒于出生30 d內死亡,1歲之內死亡率達90%[1]。早期診斷和及時手術治療可降低其病死率,本文回顧性分析9例IAA患兒的影像學特征,旨在提高對該疾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診斷為IAA9例患兒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男8例,女1例,年齡3 d~2歲,中位年齡3月?;純号R床表現(xiàn)主要為氣促、生長發(fā)育落后、喂養(yǎng)困難、紫紺、心前區(qū)聞及雜音等。
1.2 超聲心動圖 采用PhilipsEPIQ 5C或7C 型超聲診斷儀小兒心臟探頭,頻率1~8 MHz,部分患兒給予水合氯醛鎮(zhèn)靜。采用分段診斷法,明確心臟位置、房室連接、大血管與心室連接關系,常規(guī)評估左心功能及肺動脈壓力,掃查切面包括胸骨上窩、胸骨旁、心尖及劍突下切面。
1.3 CT血管成像 采用雙源CTA(DSCTA)進行胸部大血管增強掃描和三維重建,掃描前口服水合氯醛鎮(zhèn)靜,以碘海醇造影劑增強,注射劑量及速率依據(jù)患兒年齡與體重設定。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5 mA,螺距0.23,層厚0.75mm,層距0.4 mm。采用syngo.via系統(tǒng)對掃描圖像進行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IP)及容積再現(xiàn)(VR)后處理。
9例IAA患兒中超聲心動圖診斷A型7例,B型1例,1例B型誤診為C型,9例患兒左心功能均正常,2例隨診3~4年后提示左心功能減低,8例患兒伴有中度以上PH;DSCTA診斷A型7例,B型2例,DSCTA提示4例伴有PH,但未對肺動脈高壓分度。9例IAA患兒具體情況見表1。全部患兒中均提示有VSD,2例動脈導管閉合(見圖1),1例主肺動脈間隔缺損(見圖2),1例右室主動脈弓伴迷走左鎖骨下動脈(見圖3)。
表1 9例IAA患兒臨床及影像學情況
A:二維超聲心動圖;B:DSCTA-容積再現(xiàn)圖。
A:二維超聲心動圖;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DSCTA-橫斷面、矢狀面最大密度投影成像;E:DSCTA-容積再現(xiàn)圖。
A、B:DSCTA-矢狀面、橫斷面最大密度投影成像;C、D:DSCTA-容積再現(xiàn)圖。
IAA以主動脈弓降部間解剖性不連續(xù)為特征,可表現(xiàn)為完全性中斷或僅由殘余纖維帶連接,是妊娠3~8周胎兒心血管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主動脈弓發(fā)育的退變、融合出現(xiàn)異常所致,與22q11.2基因缺失相關[2]。22q11.2缺失的心臟疾病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它常見于約50%主動脈弓離斷、5%孤立性主動脈弓異常[3]。部分IAA患者還與CHARGE綜合征、VACTERL綜合征和特納綜合征相關[1],但本組病例中均未行22q11.2基因檢測。IAA可分為3型[2]:A 型(30%),離斷在左鎖骨下動脈遠端;B 型(70%),于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間離斷;C 型(不足1%),于頭臂干—左頸總動脈間離斷。本研究9例IAA中,A型多見,B型少見,無C型患者,分型與以往文獻報道一致[4]。
IAA需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方可存活,增粗的PDA、側支血管或永存第五主動脈弓是降主動脈的唯一供血途徑,本組病例中出現(xiàn)2例動脈導管閉合并廣泛側支血管供血,未見永存第五主動脈弓的存在。約98%的IAA病例中伴有相關畸形,如VSD、PDA、動脈干、單心室、雙出口右心室、左室流出道梗阻及動脈瓣膜病變等[5]。本組病例中均伴有VSD,1例少見的右位主動脈弓合并迷走左鎖骨下動脈和右肺動脈狹窄,有報道稱[2]右位主動脈弓型IAA與肺動脈梗阻的錐體缺損相關。
影像學檢查是術前明確診斷的重要方法,血管造影是診斷心臟大血管病變的“金標準”[6],但費用較高,輻射大,需要多次插管和全身麻醉且屬有創(chuàng)檢查。超聲心動圖和CTA是診斷主動脈弓病變的重要且無創(chuàng)性檢查,可替代有創(chuàng)性的心血管造影[7]。本組病例中超聲心動圖能準確判斷9例患兒房室間隔的完整性,且可定量評估pH并提供血流動力學信息,同時對瓣膜病變準確診斷,實時分析心室功能等,顯示出超聲在該疾病中的重要應用價值,但超聲對主動脈弓解剖全貌及心外側支血管顯示方面存在局限性。該組病例中1例IAA-B型伴迷走右鎖骨下動脈誤診為C型,其原因是把IAA遠端降主動脈發(fā)出的兩支分支動脈錯認為是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而誤診為C型[8]。在2例主動脈離斷合并動脈導管閉合的患者中,超聲心動圖均未能顯示供血降主動脈的全部側支血管。CTA不僅能多角度呈現(xiàn)主動脈弓和心外側支血管的全貌,還能評估氣管或食管受壓情況,提供直觀的3D立體影像[9]。但CTA檢查存在一定電離輻射,不能定量評估肺動脈壓力及實時觀察心功能的變化[10]。
總之,超聲心動圖具有反復檢查無輻射、定量分析血流動力學改變、清晰顯示心內結構畸形等優(yōu)勢,是診斷本病的首選檢查[11]。而DSCTA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進行掃描,輻射劑量低,檢查時間短,可多平面重建和容積再現(xiàn),多角度顯示心腔內復雜畸形,更全面的呈現(xiàn)心臟大血管的形態(tài)、解剖關系及側支血管起源等,能彌補超聲檢查的不足。兩者結合能早期確診IAA及合并的多種復雜心血管畸形,為臨床診療決策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