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夢,袁月明,陳 輝,俞慕華,段永翔,胡鵬威
沙門氏菌是引起細(xì)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源性病原菌,腸炎沙門氏菌(SalmonellaEnteritidisS.Enteritidis) 是沙門氏菌在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血清型,是重要的人獸共患病的病原體,引起人類的胃腸炎和食物中毒[1],據(jù)統(tǒng)計,約17%沙門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是由S.Enteritidis引起的[2]。2018-2021年,南山區(qū)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除了常見S.Enteritidis外還有布利丹沙門氏菌(SalmonellaBlegdamS.Blegdam),在我區(qū)以往的食物中毒檢測中首次檢測出S.Blegdam。S.Enteritidis與S.Blegdam同屬于D群,均有O9、O12、Hg、Hm抗原,Hq抗原是兩血清型別的唯一區(qū)別。因此本文將33株沙門氏菌進行PFGE溯源分型、全基因組序列以及耐藥表型分析。了解此兩型沙門氏菌的親緣關(guān)系,導(dǎo)致食物中毒之間是否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查找源頭;CLC軟件查找MLST管家基因與耐藥基因,分析耐藥基因與耐藥表型之間的關(guān)系,為指導(dǎo)臨床用藥提供依據(jù)。
1.1 菌株來源 2018-2021年33株分離自食物中毒樣品的沙門氏菌,經(jīng)血清學(xué)鑒定為11株為S.Enteritidis,22株為S.Blegdam。藥敏試驗質(zhì)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全自動生化鑒定系統(tǒng)(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脈沖場凝膠電泳儀及凝膠成像儀(美國Bio-rad公司)、水浴搖床(美國賽默飛公司);血清相關(guān)試劑(丹麥SSI)、SeaKem Gold Agarose(美國Cambrex公司)、XbaⅠ限制性內(nèi)切酶與蛋白酶K(日本TaKaRa公司)、藥敏試驗相關(guān)試劑A-3與A-4腸道菌群藥敏板(上海星佰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全基因組提取試劑盒(美國Promega公司)。全基因組測序由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1.3 菌株的分離鑒定 所有菌株經(jīng)全自動生化系統(tǒng)鑒定為沙門氏菌。
1.4 PFGE分型試驗 按照國家致病菌識別網(wǎng)技術(shù)規(guī)范—非傷寒沙門菌PFGE分型程序操作說明對菌株進行分型。
1.5 沙門氏菌全基因組提取 按照Promega試劑說明進行。
1.6 序列結(jié)果分析 采用The CLC Genomic Workbench (12.0 version)軟件進行MLST管家基因、耐藥基因查找以及K-mer進化樹分析。
1.7 藥敏試驗 采用微孔稀釋板法,按照試劑說明將稀釋好的菌懸液加入A-3與A-4腸道菌群藥敏板。所得MIC結(jié)果,根據(jù)美國臨床實驗標(biāo)準(zhǔn)委員會NCCLS(2012 年版)的判定標(biāo)準(zhǔn),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敏感(S)、中度敏感(I)與耐藥(R) 的最終判定。30種抗菌藥物分別為:氨芐西林(AMP)、氨芐西林/舒巴坦(AMS)、四環(huán)素(TET)、氯霉素(CHL)、復(fù)方新諾明(SXT)、頭孢唑啉(CFZ)、頭孢噻肟(CTX)、頭孢他啶(CAZ)、頭孢西丁(CFX)、慶大霉素(GEN)、亞胺培南(IMI)、萘啶酸(NAL)、阿奇霉素(AZI)、磺胺異噁唑(Sul)、環(huán)丙沙星(CIP)、阿莫西林/克拉維酸(AMC)、頭孢噻肟/克拉維酸(CTX-C)、頭孢他啶/克拉維酸(CAZ-C)、多粘菌素E(CT)、多粘菌素B(PB)、米諾環(huán)素(MIN)、阿米卡星(AMI)、氨曲南(AZM)、頭孢吡肟(FEP)、美羅培南(MEM)、左氧沙星(LEV)、多西環(huán)素(DOX)、卡那霉素(KAN)、鏈霉素(STR)、吉米沙星(GEM)。
2.1 2018-2021年食物中毒病原檢測結(jié)果
2.1.1 2018-2021年食物中毒事件 2018-2021年食物中毒起數(shù)分別是17、8、6、5起。每年細(xì)菌或病毒所致食物中毒分布見圖1,僅2018年檢測到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18年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共有6起,經(jīng)實驗室血清學(xué)檢測鑒定為D群。3起血清學(xué)鑒定結(jié)果均為S.Enteritidis(O9、O10、Hg、Hm);3起血清學(xué)鑒定結(jié)果為S.Blegdam(O9、O10、Hg、Hm、Hq)。
圖1 2018-2021年引起食物中毒細(xì)菌及病毒分布圖Fig.1 Map of pathogens causing food poisoning in 2018 to 2021
2.1.2 2018年D群沙門氏菌具體信息 2018年6起由D群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發(fā)生的時間以及每起對應(yīng)的編號及血清型別,見表1。
表1 D群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時間對應(yīng)編號及血清型別Tab.1 Numbers and serotypes of group D Salmonella
2.2 PFGE分型結(jié)果 33株沙門氏菌(22株分離自肛拭子,11株分離自食品)分為8個PFGE型別,見圖2。1~5起,每一起菌株間PFGE型別均一致。第6起的12株菌PFGE型別較為分散,分為6個型別,肛拭子與食品來源的菌株屬于不同的型別,肛拭子與肛拭子之間,食品與食品之間的聚類結(jié)果均不同。PFGEⅠ型包含第6起的4株;PFGEⅡ型包含第5起3株,第6起2株;PFGEⅢ型均為第3起8株;PFGEⅣ型包含第6起3株,第1起2株;PFGEⅤ型與PFGEⅥ型均為第6起各1株;PFGEⅦ包含第2起7株;PFGEⅧ包含第6起與第4起各1株。
圖2 33株菌PFGE聚類圖譜Fig.2 PFGE cluster map of 33 strains
2.3 全基因組序列分析 33株菌全基因組測序后,測序結(jié)果用CLC軟件進行分析(全基因組分析滿足質(zhì)控,Contig N50>20 kb,與參考菌株的覆蓋度>99.0%以及匹配度>96.0%)。該軟件數(shù)據(jù)庫沙門氏菌共有766株菌,從K-mer進化樹關(guān)系來看,見圖3,33株沙門氏菌與數(shù)據(jù)庫其它沙門氏菌比對為獨立的一簇。33株菌的MLST型別均為ST11型, K-mer進化樹、每株菌的血清型、PFGE型別、耐藥基因譜、表型耐藥譜、樣品來源等分布詳見圖4。
圖3 33株菌與CLC數(shù)據(jù)庫沙門氏菌比對結(jié)果Fig.3 Comparison of 33 strains in the CLC Salmonella database
圖4 K-mer進化樹與各菌樣品來源、血清型、耐藥譜與耐藥基因譜Fig.4 K-mer evolutionary tree, sample origin, serotype, drug resistance spectrum and drug resistance gene spectrum of each bacterium
2.4 32株菌基于SNP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1~5起食物中毒,每起SNP差異數(shù)為1~4,見表2。不同起數(shù)之間SNP平均差異為17.8(標(biāo)準(zhǔn)偏差=5.4,10~27),第6起食物中毒SNP之間差異較大。32株菌SNP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見圖5。
表2 每起食物中毒菌株SNP差異Tab.2 Differencesin SNPs among food poisoning cases
圖5 32株菌SNP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5 SNP phylogenetic tree of 32 strains
2.5 15種表型耐藥檢出情況 33株沙門氏菌進行30種抗菌藥物檢測,共檢出15種抗菌藥物,15種抗菌藥物的具體檢出率見圖6。4種抗菌藥物NAL、AMP、CFZ的檢出率較高,分別為100.00%、57.58%、54.55%,均大于 50%。15種抗菌藥物按照耐藥的種類來分,分屬于十大類耐藥:β-內(nèi)酰胺類(AMP、AMS、AZM)檢出率為57.58%(19/33);頭孢菌素類(CFZ、CTX、CAZ、FEP)檢出率為54.55%;四環(huán)素類(TET、DOX、MIN)檢出率為15.15%;碳青霉烯類(IMI)檢出率為3.03%;喹諾酮類(NAL)檢出率為100%;磺胺類(Sul)檢出率為66.67%;多肽類(CT)檢出率為3.03%;鏈霉素類(STR)檢出率為39.39%。僅1株來源于肛拭子(S-181)的沙門氏菌對IMI耐藥,此菌耐6類抗菌藥物(見表3)。
注:每種抗菌藥物上方數(shù)字為相應(yīng)的檢出率圖6 33株菌15種抗菌藥物檢出率Fig.6 Detection rates of 15 types of antibiotics in 33 strains
耐藥3類以上屬于多重耐藥,20株菌耐藥大于3類以上(60.60%),11株菌(33.33%)耐1類藥,2株菌(6.06%)耐2類藥,8株菌(24.24%)耐3類藥,2株菌(6.06%)耐4類藥,7株菌(21.21%)耐5類藥,3株菌(9.09%)耐6類藥,每株菌耐藥譜見表3。β內(nèi)酰胺類-頭孢類-磺胺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與β內(nèi)酰胺類-頭孢類-喹諾酮類為優(yōu)勢耐藥譜,檢出率分別為21.21%與18.18%。其中7株(21.21%)菌產(chǎn)ESBL酶(S-182、S-185、S-187、S-188、S-189、S-190、S-191),均來源于肛拭子,6株攜帶blaCTX-M-14基因。4株僅攜帶blaCTX-M-14基因,1株攜帶blaTEM-1B、aph(3″)-Ib、aph(6)-Id、sul2,1株攜帶blaCTX-M-14、aph(3″)-Ib,1株攜帶blaCTX-M-14、blaTEM-1B、aph(3″)-Ib、aph(6)-Id。
表3 菌株耐藥譜及耐藥種類分布Tab.3 Drug resistance spectrum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2.6 耐藥基因與耐藥表型異同 15株菌的耐藥基因與耐藥表型完全符合。S-187、S-190、S-213檢出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但是未檢出耐藥表型。S-197檢出氯霉素catA1耐藥基因,但耐藥表型為耐氨曲南。S-199、S-200、S-210未檢出耐藥基因,但耐藥表型均對β-內(nèi)酰胺類與喹諾酮類耐藥。S-201、S-202、S-204檢出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耐藥基因,但耐藥表型僅表現(xiàn)喹諾酮類耐藥。S-186、S-198、S-203、S-217、S-219、S-220、S-222未檢出耐藥基因,表型僅為喹諾酮類耐藥。S-221檢出β-內(nèi)酰胺類耐藥基因,但表型僅為喹諾酮類耐藥。
2018-2021年南山區(qū)由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事情有6起,都發(fā)生在2018年均與D群沙門氏菌有關(guān),血清學(xué)檢測分別為S.Enteritidis與S.Blegdam。從血清學(xué)的角度,每一起食物中毒暴發(fā)事件之間血清型都吻合,但從食物中毒溯源角度,血清分型還不能說明相應(yīng)的問題[3]。
PFGE作為沙門氏菌分型的金標(biāo)準(zhǔn)方法,對于溯源起到重要作用。4月份以來的食物中毒事件中,陸續(xù)分離出S.Enteritidis與S.Blegdam,第1、2、4、5起食物中毒因為采樣等各種原因,僅有肛拭子樣品,未進行食品及其它樣品采集。第3和第6起鏈條相對完整,可以進行溯源研究。PFGE分型結(jié)果來看,D群沙門氏菌分為8個PFGE型別,Ⅰ-Ⅲ、Ⅳ-Ⅵ與Ⅶ-Ⅷ之間都有90%的相似度,分別來源于同一克隆。第3起的PFGE圖譜一致,說明是食用相應(yīng)的食品引起這起食物中毒;第6起食物中毒菌株,6份食品樣品分屬2個克隆4個型別(Ⅳ、Ⅴ、Ⅵ、Ⅶ型),6份肛拭子為同一克隆2個型別(Ⅰ、Ⅱ型),食品與肛拭子分離菌株之間PFGE型別存在較大差異,鑒于此方法分辨能力有限[4-5],故采用WGS對菌株進行進一步分析。
經(jīng)全基因組測序,軟件與數(shù)據(jù)庫比對發(fā)現(xiàn)33株菌的MLST型別均為ST11型。WGS作為基因分析方法比MLST分型技術(shù)具有更高的分辨率[6]。僅靠MLST分型技術(shù)不能作為溯源研究。從圖3,K-mer進化樹關(guān)系分析可以看出,33株菌自成一簇,與數(shù)據(jù)庫的其它D群沙門氏菌相差較遠(yuǎn),屬于新的克隆分支。通過WGS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第3起的S-202(腌制食品)與S-222(蛋黃液)的親緣關(guān)系接近,S-200(腌制食品)與S-197、S-198與S-199(肛拭子)為一簇,而S-201、S-203、S-204(腌制食品)這幾株形成另一簇,均由S-202進化而來,而S-202則由S-222與S-210(肛拭子)進化而來。
從SNP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來看,可以進一步明確各暴發(fā)之間的關(guān)系。有文獻(xiàn)報道,SNP差值小于3為劃定暴發(fā)聚集的共同閾值[7],因此1-5起食物中毒分離菌株,每起之間SNP差異小于3,均為同一暴發(fā)來源。由于第4起S-210與其它32株菌不在同一參考株下,故不參與SNP分析。第6起為多點暴發(fā),SNP差異較大為0-42,SNP進化關(guān)系分為3種,肛拭子的來源為兩種,食品為一種,單從暴發(fā)需SNP小于3的定義來看,導(dǎo)致食物中毒的關(guān)聯(lián)較小,但從序列研究發(fā)現(xiàn),S-223(蛋清液)與S-224、S-225、S-226(蛋糕)完全一致,提示該起為多點暴發(fā),重點關(guān)注雞蛋源頭。推斷該源頭的沙門氏菌序列較散,由于沒有挑取所有可疑菌落,因此造成食品分離株與肛拭子分離株序列差異較大。
所有菌株對抗菌藥物100%耐藥,均對喹諾酮耐藥,與文獻(xiàn)報道一致[8]。據(jù)文獻(xiàn)報道,對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藥的基因有部分為質(zhì)粒介導(dǎo)[9],本研究中對喹諾酮表型耐藥,但全基因組測序中沒有檢測到相應(yīng)質(zhì)粒的耐藥基因,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相應(yīng)的質(zhì)粒耐藥基因。本研究中,15株耐藥表型與耐藥基因之間是完全吻合,其余菌株存在有耐藥基因,但耐藥表型未檢出或者是耐藥表型檢出,未檢出耐藥基因,除了與質(zhì)粒攜帶耐藥基因外,其余有待進一步研究。環(huán)丙沙星為世衛(wèi)組織推薦的沙門氏菌一線類用藥[10],本研究中雖沒有檢出環(huán)丙沙星耐藥,但97%(32/33)的菌株為環(huán)丙沙星中介,對此藥的敏感性降低與我國其它城市一致[11-12],而中國西部、泰國以及伊朗報道此藥的檢出率分別為20%、51.1%與90.9%[13-15]。喹諾酮的高耐藥性與環(huán)丙沙星敏感性降低有關(guān),因此在用藥方面需要一起考慮[16]。
菌株多重耐藥較高,達(dá)到60.60%,低于我國其它8個省份沙門氏菌的多重耐藥(70.2%)[17]。除了喹諾酮類,本研究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排在前3位的分別為磺胺類(66.67%)、β-內(nèi)酰胺類(57.58%)、頭孢菌素類(54.55%)。我國,三代頭孢作為禽畜類處理治療沙門氏菌病的常用藥物[8],本文7株對三四代頭孢類藥物同時產(chǎn)生耐藥,為ESBLs表型陽性的菌株。沙門氏菌能夠產(chǎn)生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xtended-spectum β-lactamases,ESBLs),編碼該類水解酶的基因為CTX-M、TEM、SHV、PER、VEB、BES、GES、TLA、SFO 和OXA 等[18]。7株菌中,1株攜帶blaTEM-1B、1株攜帶blaCTX-M-14與blaTEM-1B、 5株攜帶blaCTX-M-14,ESBLs耐藥基因型別不同存在地區(qū)差異[19-21]。產(chǎn)ESBLs的菌株,在治療時應(yīng)避免使用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氨曲南類藥物。第6起食物中毒大部分分離株屬多重耐藥,5株食品分離株(S-223、S-224、S-225、S-226、S-227)耐藥大于四類,2株肛拭子分離株(S-216、S-218)耐藥大于六類。肛拭子分離的菌株中,對四環(huán)素類的3種均耐藥(DOX、MIN、TET),食品分離菌株未檢測到四環(huán)素類耐藥,兩者不一致的原因有可能是與上所述未挑取到所有可疑菌有關(guān)。
本研究對2018-2021年由D群沙門氏菌(S.Enteritidis與S.Blegdam)引起的食物中毒暴發(fā)菌株從PFGE與WGS遞進角度進行分析。從WGS分析來看,2018年全年菌株遺傳特征相近,與數(shù)據(jù)庫其它菌株相差較遠(yuǎn),進化出另一克隆分支。菌株存在多重耐藥,一方面說明飼養(yǎng)方面抗生素濫用較為嚴(yán)重(蛋類檢出多重耐藥菌株),另一方面在臨床用藥方面需多加考慮。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