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妮 樊奕丹 符梅華 邢月蒙 蔡冰星 林雪梅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省廣州市 510405;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二外科,廣東省廣州市 510405)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20年,結直腸癌的新發(fā)病例數(shù)居于全球癌癥第3位,死亡病例數(shù)居于第2位[1]。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居民的膳食習慣也發(fā)生了改變,加上人口老齡化加劇,這使得結直腸癌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發(fā)病呈年輕化的趨勢[2]。化療是結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3]。輔助化療可顯著減少結直腸癌的轉移和復發(fā),并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率[4-6]。2018年,全球癌癥化療需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結直腸癌的化療需求位居第3位,預計到2040年,結直腸癌的化療需求增長最多,特別是中國[7]。化療藥物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同時,也會損傷機體一部分正常細胞,從而導致惡心、嘔吐、失眠、抑郁、疼痛、骨髓抑制等毒性反應,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8-9]。創(chuàng)傷后成長是指生活中的創(chuàng)傷事件(癌癥、車禍、地震等),給個體帶來沉重的打擊,同時導致個體出現(xiàn)積極的心理變化[10]。多項調查顯示,創(chuàng)傷后成長能使患者擁有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心理狀態(tài),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從而增加患者的臨床治療依從性,提高化療期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11-12]。自我同情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態(tài)度[8],此理論重在描述個體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的問題和痛苦,并將經歷看作是全人類共有經歷的一部分。有研究顯示,自我同情可能是除認知和環(huán)境因素以外,影響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重要因素[13]。已有研究表明,長期化療會導致結直腸癌患者出現(xiàn)各種軀體癥狀和精神困擾,同時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4]。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并探討其影響因素及與自我同情的相關性,以期為改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生存質量提供臨床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選取于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廣東省某三甲醫(yī)院的腫瘤中心進行化療的200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20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確診為結直腸癌的患者;(2)處于化療期的患者;(3)年齡≥18歲的患者;(4)本人知曉病情,神志清,有一定理解力,具備正常語言溝通與交流能力,能夠配合完成量表調查的患者;(5)自愿配合本次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心、腦、肝、腎等其他臟器存在嚴重疾病者;(2)既往有精神疾病或嚴重心理認知功能障礙者;(3)近1周內接受心理治療者;(4)已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本研究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編號:NO.JY2021124)。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向腫瘤科、心理科、護理等??频膶<疫M行咨詢和對患者進行訪談,自行擬定一般資料調查表。該表由社會人口學資料和臨床相關資料兩個部分組成,包括患者的年齡、職業(yè)、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有無醫(yī)保、家庭人均月收入、與醫(yī)護人員交流(探討病情)情況、癌癥類型、有無造瘺口、確診時間等。
1.2.2 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 :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由Tedeschi等[15]編制,汪際等[16]進行漢化,包含人生感悟、個人力量、新的可能性、與他人關系及自我轉變5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從“完全沒有”到“非常多”分別計為0~5分,各維度均采用正向計分,量表總分為所有條目得分之和,滿分為100分,各維度均分=各維度總分/各維度的總條目數(shù),量表均分=量表總分/量表總條目數(shù)。得分越高表示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46,各維度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59~0.801。
1.2.3 自我同情量表:自我同情量表由Neff等[17]編制,由陳健等[18]漢化。該量表包括自我寬容、自我判定、普遍人性、孤立感、正念、過度認同6個維度,共2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從來沒有”至“很經?!狈謩e計1~5分,總分共26~130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自我同情水平越高。計算總分時,自我寬容、普遍人性和正念3個維度采用正向計分,自我批判、孤立感和過度認同3個維度采用反向計分。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17,各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76~0.847。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由 2名在讀研究生及 1 名主管護師組成調查組,調查前接受統(tǒng)一培訓,在調查時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向研究對象講解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并獲得知情同意。然后采用當場發(fā)放、填寫、回收的方式進行調查。本次共收集2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93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6.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由雙人錄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或t′檢驗; 采用Pearson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進行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一般情況 最終納入的193例結直腸癌患者的年齡為23~81(58.31±11.97)歲,其中男性119例、女性74例,包括結腸癌患者124例、直腸癌69例;已婚177例,未婚或離異或喪偶16例;無業(yè)38例,在職64例,退休91例;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108例,高中/中專及以上85例;家庭居住地為農村36例,城市157例;有醫(yī)保共189例,無醫(yī)保共4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19例,3 000~5 000元61例,>5 000元113例;與醫(yī)護人員極少交流21例,偶爾交流98例,經常交流74例;無造瘺口138例,有臨時造瘺口42例,有永久造瘺口13例;確診時間≤6個月112例,>6個月81例。
2.2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 193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為44~94(65.92±7.99)分,其中個人力量維度的均分最高,自我轉變維度的均分最低。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得分(x±s,分)
2.3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及其與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相關性 193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自我同情量表總分為67~117(95.36±10.21)分。各維度得分分別為:普遍人性(14.04±2.42)分、孤立感(13.99±2.18)分、自我寬容(18.67±2.30)分、自我批判(18.40±2.47)分、正念(15.25±2.38)分、過度認同(15.01±2.07)分。Pearson檢驗結果顯示,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自我同情量表總分,以及普遍人性、孤立感、自我寬容、自我批判、正念、過度認同維度得分,均與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2。
表2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與自我同情量表總分及其各維度得分的相關性
2.4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受教育程度、職業(yè)、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與醫(yī)護人員交流情況、確診時間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之間,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文化程度為高中/中專及以上、退休人員、家庭居住地為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經常與醫(yī)護人員溝通交流、確診時間>6個月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總分相對較高。見表3。
表3 不同特征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比較(x±s,分)
2.5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為因變量(以實測值納入),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一般資料及自我同情量表總分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變量賦值見表4。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確診時間及自我同情水平是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表
表5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3.1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為(65.92±7.99)分,處于中等水平,因此,臨床工作者應幫助患者形成正確的疾病認知,獲得積極的正性心理體驗,從而提升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本研究中的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高于Kim等[19]對男性直腸癌患者的調查結果,低于趙大鵬等[20]對乳腺癌患者的調查結果,非常接近Dong等[21]對結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的調查結果。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不同類型癌癥、同類癌癥患者處于不同的治療階段所產生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存在差異有關。本研究中,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個人力量維度均分最高,自我轉變維度的均分最低。個人力量維度均分較高的原因可能是疫情防控期間,處于化療期的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在遵循疫情防控陪護制度的情況下,獨自按時到醫(yī)院進行治療,個人力量感加強,容易產生正向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自我轉變維度評分較低的原因可能是化療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使患者長期處于一種罹患疾病的心理狀態(tài),對日常生活產生消極影響。這提示,對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臨床工作者應關注其生活和精神狀況,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生活和精神指引,確立人生的新方向,提高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
3.2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疾病確診時間是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均P<0.05)。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越高。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對疾病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會更容易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較強,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積極地去應對創(chuàng)傷。家庭居住地為農村的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較居住地為城市的患者低,與紀妙音[22]的研究結論相似。可能原因是,居住地為城市的患者可獲得更好更多的醫(yī)療資源和信息資源,從而更好地去提升創(chuàng)傷后成長?;疾r間越長,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也越高,這與張成帥[23]的研究結果相似??赡茉蚴请S著病程的延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逐漸加深且更加全面,其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隨之增高。因此,臨床工作者應針對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特點,制訂個性化的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從而促使患者積極應對疾病,進而改善生存質量。
3.3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與自我同情水平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為(95.36±10.21)分,稍低于彭艷婷等[24]對乳腺癌患者的調查結果,提示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總分與自我同情量表總分及其各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多因素分析結果也提示自我同情量表總分是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影響因素(均P<0.05)。說明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越高,其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也越高。罹患癌癥的痛苦加上化療相關的毒副作用,導致化療患者長期存在軀體痛苦和心理問題,其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25]。自我同情從自己所受經歷和所處環(huán)境出發(fā),通過調整自我態(tài)度,以開放的意識,把自己經歷的痛苦和磨難,看成是全人類都會有的共性經歷,從而產生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26]。因此,通過提高化療期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可提高其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臨床上,應多加注重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心理情況和情緒狀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疏導其負性情緒,讓其加深對自己所處狀況的了解。引導患者將消極負性情緒向積極健康的情緒轉變,從而提高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
3.4 小結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處于中等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疾病確診時間的影響,且與自我同情水平呈正相關。臨床工作者應重視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居住地為農村、確診時間相對較短的患者,同時注意評估患者的自我同情水平,制訂個性化的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促進其積極應對疾病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