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事件哲學研究
作為事件的愛
汪民安(5)
作為事件的人文教育
——以強度分割論為變革核心
劉 陽(16)
論卡普托的“事件詩學”建構
陳 龍(30)
感知他者中的生命
——早期黑格爾論愛
朱迪斯·巴特勒 著,王艷秋 譯(40)
數(shù)字時代的代際話語
后浪:代際更迭與我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的轉向
曾一果(52)
繞過年齡重思“代”:從文本實踐到數(shù)據實踐的飯圈
迭代研究
馬中紅,唐樂水(64)
數(shù)字反哺與反哺阻抗:家庭代際互動中的新媒體使用
王敏芝,李怡萱(77)
想象的共同體及其認同幻象
——作為代際問題的《后浪》和B站跨年晚會
張 雪,楊向榮(91)
“代差反諷”:網絡亞文化中的代際沖突與符號表征
蔣 磊(103)
“三孩”政策專題研究
生亦或不生:“三孩”政策對農村婦女的影響研究
——基于湖南西村的田野調查
胡桂香(113)
新制度主義視角下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
措施的制度分析
李相禹,彭 茜(125)
家庭“三孩”生育意愿及其與嬰幼兒照護支持的關系
洪秀敏,朱文婷(136)
0~3歲幼兒照顧類型及精準育兒支持分析
方 英(149)
第2期
災害風險與公共安全(主持人:童 星,周利敏)
校園安全專題
學校反欺凌氛圍對教師預防型干預行為的影響:
干預信念的中介作用
張桂蓉,張 穎,顧 妮(5)
我國學校安全政策注意力演進研究
——基于35年《教育部工作要點》的內容分析
(1987—2021)
王 超(18)
強教育與弱感知:高校安全教育中正式和非正式制度
對大學生風險感知的影響
——基于電信詐騙的多案例研究
許 倩(32)
基于韌性理論的高校校園安全體系建設研究
容 志,賴 天(44)
教育部名欄·廉政論壇(主持人:董石桃)
嵌入式制約:唐代給事中封駁的機理及回溯
——以合格權力為視角
杜紀偉(60)
甘于被圍獵:一種新型腐敗心理及其成因分析
洪 汛(69)
政策邊緣人非正當逐利何以誘發(fā)基層腐敗:
一個解釋框架
劉 欣,李紅權(80)
數(shù)字治理專題
推進數(shù)字政府雙軌制策略:基于“數(shù)字貧困戶”的視角
鄧 崧,劉昀煜(90)
西南邊境新型城鎮(zhèn)化的指數(shù)型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以云南邊境縣(市)為例
譚立力(103)
技術嵌入、信息困境消解與區(qū)塊鏈監(jiān)管賦能
——以廣州水產品溯源平臺為例
方 敏,張 華(115)
教育學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qū)國際中文教育集群發(fā)展的SWOT分析
金曉艷,赫天姣(126)
社交媒體時代兒童道德共識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六地區(qū)3~9年級學生的調查
劉明清,李亞培,謝 翌(137)
勞動教育課程的理念形態(tài)及系統(tǒng)構建
羅生全,張 雪(150)
第3期
教育部名欄·廉政論壇
全過程人民民主視域下的權力監(jiān)督
任劍濤,佟德志,任建明,公 婷,唐亞林,莊德水(5)
新報刊史研究
圓桌 新報刊史的研究方法
王天根,林緒武,武新軍,田秋生,趙建國,黃發(fā)有(36)
十年內戰(zhàn)時期的時局變動、新聞呈現(xiàn)與讀者觀感
蔣建國(62)
賽博格視域中的身體研究
身體、技術與賽博格美學
王曉華,黃秋燕(81)
“賽博格”與“元宇宙”:虛擬現(xiàn)實語境下的
“身體存在”問題
簡圣宇(91)
從身體美學視角看“賽博格身體”的邏輯生成及身份建構
李 偉(105)
從“賽博格身體”到“元宇宙”:科幻電影的后人類視角
李冰雁(119)
文學研究·百年新詩學案
“中間代”:命名、問題、意義
程繼龍(128)
重探林庚的“半逗律”和“典型詩行”理論
李章斌,楊雅雯(141)
歌詞文學的可能:粵語歌詞文學的研究視野
與基礎論述
何嘉欣(151)
第4期
災害風險與公共安全
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專題
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的依據、意涵和關鍵抓手
童 星(5)
系統(tǒng)韌性:一個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的核心概念
詹承豫,高 葉,徐明婧(17)
論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治理的三種面向
——基于安全生產領域的分析
李瑞昌, 唐 雲(33)
新媒介與青年文化
躺平與躺平主義專題
躺平主義理性批判
汪行福(43)
從覺醒、佛系、躺平到新覺醒:百年中國青年問題的
現(xiàn)實流變與未來路徑
張麗軍(54)
躺平:概念流變及其他
葉娟麗(64)
“三孩”政策專題
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認知偏誤與政策偏差
陳友華,孫永健(73)
當前生育政策繼續(xù)變革和調整完善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任 遠(91)
論優(yōu)化生育政策與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
原 新(105)
批判理論專題
論筆即形式
特奧多爾·W.阿多諾 著,趙 勇 譯(121)
斯科塞斯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黑道理論
馬丁·杰伊 著,鄒真吾 譯(138)
無人之徑:本雅明、無為與資本主義批判
吳子欣 著, 舒 翔,何 嫄 譯(146)
第5期
圓 桌
黨的三個歷史決議與中國的發(fā)展
王文章,夏春濤,鐘明華(5)
數(shù)字化時代的媒介治理
焦德武,張愛鳳,李春雷,張 健(19)
比較神話學專題
關于Irmin和Aryaman的論爭:印歐比較神話學中的
一項研究
約翰·D·本德森 著,陳 思 譯(37)
神話起源:世界范圍的歷史性比較研究
邁克爾·威策爾 著,楊 汨,尹紹艷 譯(52)
論比較神話學的三個知識時期
黃靜華(64)
女性文學研究的反思
從“女性”到“小資產階級”
——五四之后現(xiàn)代性方案中的性別與階級
周文曉(72)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中的“婦女解放”問題
盧燕娟(85)
問題與闡釋:女性主義批評建設的可能
郭冰茹(96)
文學、語言、文化
從文化性到文學性
——符號學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啟示
許雙如(106)
管弦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文化現(xiàn)代性
徐 敏(115)
漢語方言“伴隨-受益”的語義演變
賀學貴, 黃曉雪(127)
論現(xiàn)代藝術治療興起的思想背景
周欽珊(133)
基于木魚歌嬗變考證的非遺現(xiàn)代保護策略研究
王 芹,宋秋敏(143)
論私人敘事的文學史研究價值
——以現(xiàn)代文人的日記、書信為例
尹奇嶺(152)
第6期
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主持人:李春雷)
6G、語義通信與新聞傳播新樣態(tài):數(shù)字新聞學的視角
常 江,潘 露(5)
回到原點與重塑終點:微博評論對新聞收受環(huán)節(jié)的改寫
曾慶香,耿婉桐(17)
媒介里的守望:留守家庭的在線連接、異質互動
與單向凝視
陳 華(29)
生命政治專題(主持人:張笑夷)
阿格妮絲·赫勒關于生命政治的訪談
關斯玥 譯(40)
探索生命政治
約翰·格里姆雷 著, 王立秋 譯(51)
當代生命政治的困境與超越
——費赫爾與赫勒對生命政治的批判
馬建青(61)
教育部名欄·廉政論壇(主持人:董石桃)
廉政治理的社會建設專題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圍獵與被圍獵利益鏈的生成機制
肖云忠,蘇玉瓊(70)
公眾參與基層腐敗治理意向驅動因素研究
——基于拓展的計劃行為理論
李 志,余雅潔(82)
腐敗治理如何影響公眾的反腐敗參與意愿
——腐敗程度感知與腐敗容忍度的鏈式中介效應
岳 磊,劉 乾(94)
權力二維張力與縣委書記的腐敗生成及治理
——基于中國裁判文書網(CJO)的案例分析
廖曉明,魏永平(107)
災害風險與公共安全(主持人:童 星、周利敏)
城市安全專題
我國城市洪澇災害治理政策的特征與效力研究
胡象明,鄒彤彤(119)
城市韌性的測量指標:基于國際文獻的系統(tǒng)綜述
韓自強,劉 杰,田萬方(131)
城市復合型災害治理:吸納復雜系統(tǒng)范式的應對之道
張 惠,翟 拉(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