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冰怡 袁慶鋒
《臥虎藏龍》與《理智與情感》均為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代表作,兩部作品涉及的社會歷史、文化習俗、故事情節(jié)等都有所差異,但關注的核心都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即個體欲望與社會規(guī)約之間的沖突與調和,都強調了社會規(guī)約對個人欲望的威脅。前者呈現(xiàn)欲望之死的同時,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出世的文人理想,也有務虛的傾向,而后者凸顯了欲望的實現(xiàn),強調了欲望與社會的調和與平衡,即理智的妥協(xié)與情感的實現(xiàn)。兩部影片揭露了個人欲望與社會規(guī)約之間、本真欲望與外加欲望存在的對抗性,但也有可協(xié)調性,強調了區(qū)分個人本真的欲望和外加的虛幻欲望的重要性。
李安曾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華人導演中,是一個標桿性的人物。他涉足不同的電影題材,無論是倫理、武俠、喜劇還是科幻,他都能從容駕馭,獨特的經歷讓他游弋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兩種不同文明的沖擊造就了李安與眾不同的視野與氣質:兼具東方傳統(tǒng)的溫文爾雅和西式的灑脫不羈。他的電影手法質樸自然,對白風趣幽默,情節(jié)細膩別致,劇情圓融流暢。其導演的華語片致力于探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倫理矛盾,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沖突,為華語電影開辟了新的表現(xiàn)領域;執(zhí)導英語片亦能深入、準確地把握歐美文化心理。魯豫說李安是一個表面看溫文爾雅,但是內心又很沖動的人。李安自己說:“我對‘壓抑’這一題材感興趣,因為也許我自己就是一個受到壓抑的人。因此我很善于表現(xiàn)它。”李安的父親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人,是代表了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的人。母親是教徒,帶有一定的禁欲色彩。在李安成長的青年時代一直到中年時代,美國社會與華人社會類似,在性別角色上是比較傳統(tǒng)的,李安在北美的大環(huán)境和家庭的環(huán)境里都處于受壓抑的狀態(tài)。婚后很長一段時間,李安的夫人在維持家庭生活。李安又是一個細膩、敏感的人,這些在他的電影里都有很直接的體現(xiàn),壓抑一直是貫穿他作品的主題。《臥虎藏龍》與《理智與情感》都體現(xiàn)了李安對社會規(guī)約下人的欲望的思考。他曾經這樣評價這兩部作品之間的關系:“《臥虎藏龍》是武俠版的《理智與情感》。”所以兩部電影具有共同點,也具有差異性。值得深究的問題是:壓抑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化消解壓抑,中西文化對此又有何異同和值得借鑒的經驗。
李安說:“中國的詩詞歌賦是很正面的,武俠則是一個背面的東西,是一種潛在的心理,它反射了中國人過去的壓抑跟它的幻想,是一個中國人的感情世界?!庇霸u人賀桂梅說《臥虎藏龍》是一部“特別有文化的武俠片”,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對中國文明傳統(tǒng)的深思,在精彩熱鬧的武俠故事的表面之下,觸及了情與禮、儒與道、陰與陽等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重要問題。《臥虎藏龍》中有武打,有愛情,還有導演對中國的情懷,表現(xiàn)了武當劍派背后的文化,即道家文化。在劍法的背后,存在著“藏”與“露”的辯證關系。“龍”和“虎”是每個人心中的欲望、恐懼,是情緒性、精神性的東西,讓人生不太穩(wěn)定,不太真實,很危險,甚至帶來死亡,即壓抑的欲望。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受到一紙婚約和江湖道義的約束,雖最終得以敞開心扉訴說衷腸,但仍以李慕白之死悲劇式收場,并沒有實現(xiàn)他們期待的結合。李慕白是武當?shù)茏?,江湖名士,俠義的化身,而這都成了他實現(xiàn)自己愛情的枷鎖,他選擇武當山閉關修煉,以自然的清凈消除欲望的煎熬,但最終以“出定”而告終。傳統(tǒng)的修為,其實是在一個超拔的、超越的狀態(tài)上達到一個澄明、大我的世界,但顯然李安對這樣一種圣人形象和文人之道是有所批判的。李慕白的悲哀在于,即便他達到那個境界仍然要回到人情之常,而人情之常首先在于自己的內心,他自己念念不忘對俞秀蓮的感情,對師傅的感情,還有深仇大恨。俞秀蓮的鏢局是在安徽,是當時禮學最興盛的地方,是傳統(tǒng)禮教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俞秀蓮、孟思昭自幼定親,孟思昭是李慕白的拜把兄弟,為救李慕白而死。所以,俞秀蓮要對得起那一紙婚約,李慕白要對得起師徒情、兄弟情,這些是道德,是禮教,更是隱形的枷鎖,讓其在個人情感欲望與社會理性規(guī)約的拉扯中煎熬。他們也有一條出路,即退出江湖,拋棄已有的名號和地位,也就是徹底拋棄社會理性規(guī)約實現(xiàn)他們的情感欲望。但談何容易,江湖中的身不由己,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約好把青冥劍交給貝勒爺后一起退隱江湖過幸福生活時,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殺死師父的碧眼狐貍,師徒情誼加上除惡匡正的俠義精神,使李慕白再次卷入江湖,最終中了碧眼狐貍的紫陰針而死。江湖是社會的另一版本,所有俠客都在社會規(guī)矩的圈子里面,所有的人物都要遵從一種道德律令和道德法則。正如俞秀蓮所言,江湖也要講究社會關系,講究信和義,沒有玉嬌龍向往的自由自在,一切都是虛的,如雷貫耳的李慕白、武當宗派、劍法、青冥劍,而本來可以觸摸的愛人最終曇花一現(xiàn)煙消云散。
同樣,玉嬌龍也要面對一紙婚約的約束,她即將嫁給翰林魯君佩。玉嬌龍出身于一個旗人家庭,旗人家庭的宗法色彩非常濃,非常注重家族色彩。在徐斯年寫的《王度廬評傳》里提到,當初王度廬寫玉嬌龍這個角色的時候,主要是受了柏格森等人生命哲學的影響,玉嬌龍這個角色比較跳脫或者比較西化,是有它的原初根基的,她要做的是“瀟灑人間一劍仙”。所以,玉嬌龍的情感欲望面對著兩股力量的拉扯:父母做主的政治聯(lián)姻的束縛,自由江湖闖蕩的向往。政治聯(lián)姻實質上是對個人情感欲望的扼殺,目的是為維系整個家族的利益,尤其是為父親的官職保駕護航。但玉嬌龍更傾向于逃避社會規(guī)約的捕捉,所以注定了玉嬌龍的兩重身份:玉府千金小姐和碧眼狐貍的徒弟。作為玉府小姐,她沒有選擇的自由,或者說她顧慮家族利益,但她更向往江湖,江湖意味著個人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她看來,江湖就是對社會規(guī)約的抵消,她勤奮練武,加上過人的天分,最終學成武當絕學“玄牝劍法”。但劍法即人法,由于碧眼狐貍夾雜私怨的誤導與扭曲,玉嬌龍也具有極端的傾向,極具社會破壞力,將來有可能成為一條毒龍,自然也無法領略武當心訣,需要李慕白引導重理劍法,重修武德。李慕白要教給玉嬌龍的就是道家文化的辯證法,藏露、動靜、陰陽,相對的東西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力量:“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庇駤升堅谌涡缘慕J蕩之后,認劍不認人,徹底忽略了他人的存在而成為極端的人,尤其是碧眼狐貍對她偷練劍法而決意除掉她,還連累李慕白身中毒針后,她才有所覺醒。她無力救回代表江湖仁義的李慕白,她摧毀了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夢,她因為逃婚而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她個人情感欲望的追求,是代表個人自由,還是代表社會規(guī)約,她無法抉擇,因為兩者不可兼得,不可協(xié)調,不可平衡,她又都無法舍棄,最終她只能舍棄自己,個人的情感欲望、社會的規(guī)訓束縛都隨她的縱身一跳而成為虛幻,只有一死才能解決這個難題,終結兩者拉扯的苦痛,個人情感欲望湮沒在社會集體規(guī)約之中。但心誠,也就是本心,最本真的情感欲望,能靈嗎?影片沒有給出答案,這種“調和”的模糊也是一種挑戰(zhàn)和可能,這里寄托著創(chuàng)作者的夢想。李安在努力調和,一邊是禮教的,另一邊是非常自我的,也在反思從傳統(tǒng)而來,或者說從明代以來的這樣一種抽象的、追求神圣性的圣人之道,這種思想傳統(tǒng)不會給人的日常情感欲望留下位置,最終導致個體的壓抑和悲哀。
如果說《臥虎藏龍》中個人情感欲望的最大障礙是倫理緯度的江湖道義和功利緯度的政治聯(lián)姻,那么《理智與情感》探討的則是物質財產和社會階層的腐蝕作用。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也是她寫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說,主要講述英國鄉(xiāng)村青年男女的婚姻故事。故事中,姐姐擅長用理智的頭腦來控制自己的言行,遇事沉著冷靜;妹妹個性奔放,情感有余而理智不足。這讓姐妹倆走向不同的人生,邂逅愛情時,也作出不同的回應。
影片開始,達什伍德先生彌留之際,雖然擔心女兒們的嫁妝問題,但還是依據(jù)英國遺產法,把家里的財富和莊園都留給了兒子約翰,而這也導致了之后兩個女兒在婚姻市場上的劣勢與挑戰(zhàn)。即將被從莊園驅逐出去的大女兒埃莉諾和來訪的嫂子的弟弟愛德華相識相愛,但遭到愛德華一家的反對。湊巧的是,和《臥虎藏龍》一樣,他們的愛情受到了婚約的限制,即愛德華和露西曾在大學校園里私訂終身?;榧s是一種承諾,具有限制性,但這里是這對懵懂年輕人自愿的婚約,同樣對愛德華產生了約束力,導致他情感欲望的表達閃爍其詞,讓埃莉諾云里霧里不知所措,最終,兩人只能盡力抑制內心的情感欲望。兩人都表現(xiàn)得足夠克制與理性,尤其是埃莉諾,露西一直不明就里地炫耀她與愛德華的婚約,她卻裝作事不關己,以理性克制情感。當然她在有錢人愛德華一家面前,也有自知之明,她遵循了社會規(guī)約的引導,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別說挑戰(zhàn)社會規(guī)約。后來,由于愛德華被剝奪了繼承權,露西就移情到真正的財富繼承人愛德華的弟弟。這里,財富主宰了露西的選擇,也早早讓她失去了本真的情感欲望,財富地位取代了情感欲望。落魄的愛德華最終在布蘭登少校的街區(qū)實現(xiàn)了他當牧師的理想,遠離世俗以獲得精神救贖,也最終和埃莉諾結合,在一定物質保證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他們內心真實的情感欲望。
經濟基礎保證了情感欲望的真正實現(xiàn),這才是理想的情感欲望,而不是盲目地受到情感欲望的主宰和統(tǒng)治。情感欲望也有其生發(fā)、成熟的路徑,是倫理道德規(guī)范下的情感爆發(fā),是理性的,構建性的。這一點體現(xiàn)在妹妹瑪麗安和布蘭登上校的最終結合上。雖然富足的布蘭登上校愛上了瑪麗安的純真、熱烈,但瑪麗安卻沒有看上這個成熟穩(wěn)重又極具紳士風度的上校,反而和軍官威洛比一見鐘情。他們都青春洋溢,浪漫瀟灑,他們都喜歡莎士比亞,可以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為愛情而死。但最終威洛比卻拋棄瑪麗安娶了有五萬英鎊嫁妝的格蕾小姐。威洛比和露西一樣,對財富地位的追求替代了他們內心的情感欲望,自我本真湮沒在世俗計算中。情感的挫折讓瑪麗安痛苦,也讓她成長成熟,她最終感受到了布蘭登少校的人格魅力和他真正的愛,最終走到一起。他們的結合是情感欲望為導向,是真實的、成熟的、理性的情感欲望實現(xiàn),同時也有物質基礎作為保障。
埃莉諾和瑪麗安姐妹的愛情故事揭示了個人情感欲望與世俗社會規(guī)約的沖突與協(xié)調:理智與情感的調和,但仍以真實的個人情感為優(yōu)先,不能任由情感欲望和物質財富的驅使,而沖昏頭腦。此外,向往牧師這一神圣角色的愛德華也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把眾人凝聚到一起:愛德華與埃莉諾的結合,布蘭登為愛德華在其社區(qū)提供的牧師職位,布蘭登與瑪麗安的結合,神性的緯度讓影片中的愛情也增加了一層神圣感,這也是消解世俗規(guī)約帶給人們外在欲望的一種隱匿方式。簡·奧斯汀曾在《傲慢與偏見》中說:“只考慮金錢的婚姻是荒謬的,不考慮金錢的婚姻是愚蠢的?!薄独碇桥c情感》在此基礎上又向“神性”邁進一步。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兩部影片都聚焦了壓抑的欲望這一主題?!杜P虎藏龍》中李慕白、俞秀蓮壓抑的情感欲望,無論是在象征社會規(guī)約的京城,還是在象征自由卻受制于道義的江湖,都無處托身,最終在一個野外,李慕白死亡前的一刻得到釋放。玉嬌龍、羅小虎的情感欲望在權力與財富交織的京城受到宰割,在遠離權力、文化中心的荒漠卻能自由生長。李慕白的死亡意味著個人情感欲望的終結,玉嬌龍的縱身一躍,挑戰(zhàn)了世俗的規(guī)約,前途未卜,但也意蘊著某種希望。兩種情感欲望模式都以悲壯收尾。而《理智與情感》中兩對人的個人情感欲望都歷經了曲折與成長,最終得到了圓滿的安放。前者的悲劇是由無限膨脹的社會欲望,如碧眼狐貍對象征個人權力與自由的“絕世武學”的追求所導致的江湖情仇,玉府對官場政治權力、社會財富維系而進行的婚姻交易。后者的圓滿來自對財富地位欲望的掙脫,來自個人情感受到理性的束縛而進一步成熟。李、俞的愛情也有理性的克制,但自我欲望消失于集體規(guī)約而不見,玉、羅的愛情濃烈,但理性不足,都給自身、家族等帶來傷害。消弭于社會集體規(guī)約的自我只能是悲壯,李、俞也意識到這些,但又能如何,從京城退到江湖,從江湖退到武當山,個人情感欲望均無處安放。反觀《理智與情感》卻能從權力中心的倫敦退卻到鄉(xiāng)下的莊園,卻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中國影片骨子里顯露了一種傳統(tǒng)文人類似道家的出世情懷,而英國故事卻強調了一種情感“出世”,遠離社會權力強加于個人身上的欲望,貼近本真的個人情感欲望,但也強調了“入世”,即情感的理性,強調情感與理性的協(xié)調平衡。兩者都凸顯了社會規(guī)范對個人欲望的威脅,而且難以阻擋,所以,兩部影片都強調了“內心”,即人性本真欲望的重要性,以及外加的虛幻欲望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