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孟孟(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蘭小學/山東省青島市)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的基本功運用到習作當中,將習作與閱讀密切配合,與生活和活動相結合,同時閱讀和寫作也是小學語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練習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科素養(yǎng)的同時,也能引導他們提高個人能力,再加上這兩部分內容本來就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在實踐中進行讀寫交融,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學生既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夠收獲寫作靈感。
小學是學生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在這一階段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并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便于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這一階段中,僅僅依靠學生自我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者和觀察者作用。但是,結合現狀來看,部分學生的個人能力不足,導致讀寫交融練習中出現種種問題。
讀寫交融是近年來逐步興起的授課模式,也是素質教育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應用過程中,還需要轉變自己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實踐調查結果顯示,許多教師對這種模式的重視程度并不高。
一方面,在傳統(tǒng)授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比較注重閱讀教學,在實踐中弱化寫作練習。在現階段,許多教師仍然采用這種教學理念,這不僅會導致讀寫交融的側重點有所偏差,也會影響實際的授課質量。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并沒有探究到有效方法開展教學。這些教師對這種模式的理解并不到位,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只是進行簡單的組合式教學。
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讀寫交融本身也是學以致用的過程,教師僅將教學范圍局限于課堂之上的行為會導致學生的視野狹窄,所想、所學均來源于課本當中,難以感受到語文的實踐價值,自然也無法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緊密結合。同時,課堂的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如果將讀寫交融的任務都放在課堂上完成,也會無形當中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其被動完成學習計劃,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和厭煩的心理。
讀寫交融雖然是一種新的授課模式,但是無論是其中所包括的創(chuàng)新教學還是知識體系,都是其他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從學校方面來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有兩個:
一是引導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就以往的語文知識講解過程而言,學生的主導地位并不明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往往采用的也是應試教育思想,過于注重講解概念知識,將閱讀與寫作分開練習,使得學生難以構建起讀寫融合思想。其實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通過實施讀寫結合策略,學生可以在閱讀當中學習寫作手法,積累好詞好句,使其在構思自己的作品時不在一籌莫展,而是借鑒優(yōu)秀范文,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保持對閱讀和寫作的高度熱情。
二是幫助教師探究多樣的授課模式?!敖處熤v,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知識講解環(huán)節(jié),讀寫交融的策略能夠為教學注入活力,促使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下,而是在創(chuàng)新的模式當中感受多種學習方法,尋求多樣化的學習途徑,以此拓展個人的文化視野,將更多有趣的案例、新鮮的方法融入個人寫作環(huán)節(jié),為作文注入活力。教師在突破這兩個重難點問題的同時,也會逐漸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從學生方面來看,這種模式能夠逐步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并鍛煉他們的學科思維和寫作能力,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作文的開頭是寫作的重要部分,而結尾是呼應全文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作文首尾訓練,優(yōu)秀的開頭能夠增加閱讀興趣,并對全文起到引導作用。精彩的結尾能夠總結全文的精彩之處,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優(yōu)化讀寫交融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練習。
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我來編童話》時,教師就可以在講解寫作技巧的同時,注重讀寫結合。首先,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了解本單元的文章,并帶領他們深入剖析文章的首尾段落,以及文章結構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他們的重視程度。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探究寫作技巧,這樣能夠使首尾段落更加具有吸引力。最后,教師要指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便于他們提高個人寫作能力。
課文中的經典段落,既能夠豐富文章的主要內容,還可以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一些課文的經典段落中甚至運用了多樣的修辭方法,或者是比較具有借鑒意義的形式,這些段落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基礎知識,并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我的奇思妙想》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仿寫文章重點段落。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說明文的具體結構,以及其中的主要寫作方法,使他們增加對說明文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什么,自己的奇思妙想是關于什么方面的。最后,教師可以在練習過程中,試著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方法,按照自己所想象的內容進行仿寫。再如學習《慈母情深》時,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帶領學生品讀母親言行,體會“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等詞語的巧妙之處,從而感受到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母愛的深沉與無私,體會到母親的善良。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完成原文填空,將特殊的詞語用( )代替,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強化( )內容的記憶情況。如“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聲( )……母親用( )的手將錢塞給我,立刻陷入了( )”。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當中,學生主動學習形容詞的相關用法,積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品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的內涵。進而布置仿寫任務,引導學生參考該部分段落的寫作手法和詞語運用,以“母愛”為主題仿寫經典段落,學習作者細膩的表現手法,刻畫出辛勞、善良的母親形象,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閱讀是希望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深入探究。而寫作則是希望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內心想法運用優(yōu)美的語句表達出來。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需要學生產生相應的共鳴。
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落花生》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究文章中的情感因素。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并體會花生默默奉獻的品格。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以便于他們能夠探究出文章的知識體系。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困惑之處,并問他們解答。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夠幫助教師轉變授課觀念。最后,對于學生感到認知沖突的地方,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景演繹,并結合作者的感情基調,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突破認識障礙,并深入體會文章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出來的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產生共鳴,在具象的畫面當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為讀寫融合的策略提供創(chuàng)新的途徑。在講解《落花生》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前搜集相關的視頻、圖片,將書本當中靜態(tài)的文字轉化成動態(tài)的景象,使得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落花生”的場面,深度體會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之上,再次提出寫作任務,促進讀寫融合,學習花生的良好品格,寫出一個類似的事物,練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更多寫作素材,使文章讀起來更有深度。
課文的層次結構,是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內涵的基礎,同時也是幫助他們開展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作文失去了相應的結構,再優(yōu)美的文筆也不能夠發(fā)揮出相應的價值。而在教材中,許多作者由于創(chuàng)作年代、寫作方法上的差異,他們的寫作順序和文章層次結構也會存在一定的差別。
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刷子李》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為他們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一個人的照片,并讓他們組織語言進行描寫。在激發(fā)他們探究興趣的同時,也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結構,以便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相應的結構進行仿寫,以此來幫助他們梳理文章的邏輯。
修辭方法既能夠提高作文的美感,也能夠幫助作者表達自己的情感。修辭方法的種類較多,再加上課文中的修辭方法可能較為分散,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講解,學生可能并不了解相應的應用方法。在實踐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加強對于作文修辭方法的重視。
如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金色的魚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其中的修辭方法。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并引導他們了解主要內容,以便于他們能夠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內涵。其次,教師可以梳理出文章中的修辭方法,并要求學生制作筆記,對這些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段落仿寫,從而幫助他們掌握這些修辭的使用技巧。
為了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引導他們進行發(fā)散聯想,許多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留白,從而調動他們的情緒。而這種方法同樣可以被應用到作文中,這樣能夠豐富作文的結構,并發(fā)揮自己的情感。但是設置留白不等于隨意設置,這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總結一些課文留白之處,并讓學生結合前文內容進行復習。
比如,在進行部編版《少年閏土》的學習時,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深度發(fā)掘文章的留白之處,掌握留白這種寫作手法,從而促進讀寫結合,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就“捕鳥”這個片段展開分析,為了深化少年閏土的人物形象,體現出閏土的智慧,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朗讀相關文字,說說文章當中通過哪些詞語描繪出閏土的動作和神態(tài),完成對“捕鳥”環(huán)節(jié)的簡要概括。作者的這部分描寫內容簡短,用詞精巧,但卻使得整個流程躍然于眼前,因此選擇恰當、準確的用詞是完善文章結構的關鍵。進而提出教學問題,思考“如果你是閏土,應該注意哪些流程?”大家紛紛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說應該注意繩子的粗細,保證拉的時候力氣均勻,太細的繩子拉起來并不順手;還有的同學說木棒的支撐位置應該恰到好處,快速倒下扣住物體;還有的同學說必須做好隱蔽工作,不能輕易暴露目標...在這樣的探討之后帶領學生再次品讀書本文字,感受文章精巧的結構和恰到好處的留白,從而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將其應用到個人寫作環(huán)節(jié)當中,引發(fā)讀者的深度想象,使得文章具備探究價值。
除了引導學生在作文中進行人物描寫、事件敘述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在這種模式下,作文不僅是學生的作品,更是他們的情感或者想法的表達。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以“多彩的活動”為主題的寫作練習時,教師可以讓他們結合實踐生活或者社會熱點話題進行寫作。教師需要結合本單元的文章,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活動場景,并幫助他們掌握不同場景的不同情感基調,以及相關的描寫方法。在進行寫作練習前,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讓他們想一下印象最深的,或者是與社會熱點事件相關的活動場景。真實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往往會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在多樣化的互動過程中達到實踐目的,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將真情實感融入寫作的過程中,為作品增添活力。比如,教師可以以“共創(chuàng)整潔教室”為主題,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共同參與到班級的大掃除活動當中,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親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豐厚的勞動成果,既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不易,也樹立起合作共贏的意識,明確自身價值。經過這樣的實踐體驗,教師再次引出相關案例,以“勞動”“合作”等為主題,完成豐富的閱讀積累,從而將實踐的過程詳細記錄下來,闡述個人勞動之后的感觸,在閱讀和實踐的共同引導下寫出具備真情實感的文章。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讀寫交融練習,不僅是教師的一次大膽嘗試,也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切入點。不可否認,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教師和學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這種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通過上述方法,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突破困難,也能夠引導學生探究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