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網(wǎng)成 肖 芝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北京 100875)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企業(yè)“走出去”的內(nèi)生動力日益增強,政府參與和重構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日漸深入,我國對國際經(jīng)濟、政治、安全和文化的貢獻不斷加大,影響不斷加深,因此獲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尊重和認可。但與此同時,一些惡意的甚至是包藏禍心的質(zhì)疑和指責也紛紛被制造出來,如經(jīng)濟上的“新馬歇爾計劃論”“干預論”,政治上的“地緣圖謀論”“顛覆秩序論”,安全上的“債務陷阱論”“主權侵略論”,文化上的“朝貢體制論”“中國中心論”,外交上的“國強必霸論”“殖民主義論”,制度上的“中國模式輸出論”“價值滲透論”,管理上的“自肥論”“規(guī)則不公論”,環(huán)境上的“污染轉(zhuǎn)移論”“環(huán)境破壞論”,等等[1]。這些挑釁性的質(zhì)疑和指責不僅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政客利用,破壞和動搖伙伴國決策者的信心,而且可能會引發(fā)各國民眾和企業(yè)對中國的誤解和不信任。要與這些負面國際輿論進行長期有效的斗爭,耐心細致的外交工作和持續(xù)的正面宣傳固然重要,加強文化交流和培育國家軟實力也必不可少。加強人文交流、爭取民心相通,不僅是傳播中國文化、加強文化溝通的需要,也是對抗消極輿論、消除誤解、增強國家之間和國民之間相互理解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
海外志愿服務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既是國民之間相互理解和友善互助的方式,也是國家公共外交和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外志愿服務,既可以簡單地解釋為本國公民和組織在境外組織或參加的志愿服務,也可以理解為用于促進國際理解、發(fā)展援助和人道救援的一種政策和項目工具[2]。同樣,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既可以是國內(nèi)外青年圍繞著一個或多個文化交流主題聚在一起,相互展示、觀摩、學習、了解、認可和接納各自文明(歷史、語言、藝術、宗教、建筑等)的場景,也可以理解為國家專門用來瞄準青年群體向外展示和輸出本國文化、擴大國家影響力的政策實踐。近年來,我國海外志愿服務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取得了較快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海外志愿服務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的跨界融合發(fā)展,提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效果和增強海外志愿服務能力,已經(jīng)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
中國海外志愿服務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是指中國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走出去”,在國外開展志愿服務,志愿者是中國公民。廣義的理解還包括中國旅居海外的僑民和留學生自發(fā)在當?shù)厣鐓^(qū)參加的志愿服務,以及在國內(nèi)開展的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志愿服務(如2011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志愿者,2019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貿(mào)易洽談會志愿者等)。本文使用狹義的海外志愿服務概念。參照已有的文獻,可以根據(jù)組織者的不同將狹義上的中國海外志愿服務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共青團、扶貧基金會等開展的政府性質(zhì)的海外志愿服務(如2002年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商務部啟動的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簡稱政府海外志愿服務;第二類是中資海外機構(主要是駐外企業(yè))在海外開展的志愿服務,簡稱中企海外志愿服務;第三類是我國公民個人自主通過中介組織赴海外參加的志愿服務(如里約奧運志愿者①為2016年里約奧運會摁供志愿服務的30多名中國公民都是自己報名的,主辦方僅為志愿者提供服裝、里約當?shù)氐慕煌ㄑa勛和每I―次工作管,不承擔志愿者的機纂和住宿費用。參見劉′動:《英國與中國海外志辜服務的對比研究》, https:/kna.cnkinelkcmsldetlaildetail.aspx?dbeode=C.PFD&edbname=CPSDL.AST2017&flilename=KJQY201612005075&uni-platformmNZKPT&vmplla-rQl_arBSF-Cwyf$FTul925()BOxeVe7NoUC-gp3qilRIKwm5aPBoU1Rw3E51EEwAgXM_Dh7a%3d,又如在EF、格林衛(wèi)中國、EXCHANGEGIEC、VSO、國際計劃、愛德基金會等機構的國際項目下提供的志愿服務②僅通過國際志愿者網(wǎng)絡( Intornational Volurtor Network ,簡稱TⅣVN)招募的中國青年志愿者已經(jīng)超過1萬名, 2015年起,TVN在“一帶一路"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針對性地開晟以聯(lián)合國可持絨發(fā)辰目標為導間的志總服務活動、參見hitps-is'wusw.ciuse.comyplatorms/imtvolunleer),簡稱個人海外志愿服務③理論上,應該還有第四類,即民間組織海外志愿服務,但事實上目前我國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因此沒有單獨作為一種類敏提出。。就人數(shù)而言,第三類志愿者最多,其次是第一類,第二類志愿者最少。
海外志愿服務向文化交流的跨界滲透,可以從五個角度進行考察。其一,根據(jù)志愿服務的內(nèi)容或目的是否為文化交流與傳播(如體育、武術、藝術、書畫、語言、宗教等方面的傳授與表演),海外志愿服務又可以分為文化交流類與非文化交流類。前者如中資企業(yè)在東道國社區(qū)開展的文化交流活動,后者如中資企業(yè)在海外社區(qū)開展的應急救援服務。從具體開展的情況看,政府海外志愿服務以文化交流類為主,中企海外志愿服務則以非文化交流類為主,個人海外志愿服務以文化交流類為主。
其二,可以從志愿服務過程中的主客體互動角度進行考察。從定義上看,海外志愿服務都發(fā)生在跨文化互動的情景中,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會自然產(chǎn)生雙向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為區(qū)別起見,可以將志愿服務相關文化傳播分為目的性和自發(fā)性兩類,目的性文化傳播內(nèi)嵌于項目之中,而自發(fā)性文化傳播則隱含在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動態(tài)關系結構之中。在文化交流類志愿服務活動中,目的性文化交流傳播和自發(fā)性文化交流傳播同時存在;而在非文化交流類志愿服務過程中,只存在自發(fā)性文化交流傳播。隨著中國海外志愿服務規(guī)模的擴大,東道國對文化傳播越來越敏感,政府海外志愿服務中文化交流類項目的比例將會下降,向文化交流的跨界滲透將更多借助于自發(fā)性交流機制;中資企業(yè)在適應當?shù)厣鐓^(qū)的過程中將繼續(xù)偏重于發(fā)展援助類志愿服務,文化交流主要借助于自發(fā)性機制;個人海外志愿服務更容易受到當?shù)匚幕绊?,文化傳播主要是自發(fā)性的。
其三,可以從志愿服務導致的文化傳播方向(功能)進行考察。目的性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傳播方向基本上是由中向外的,而自發(fā)性文化交流的結果則是多樣的,既可以是由中向外,也可以是由外向中,還可以是中性的,即由中向外傳播和由外向中傳播的效果相當。從文化傳播的方向看,政府海外志愿服務的文化傳播功能主要是由中向外的,中企海外志愿服務的文化傳播則主要是中性的,而個人海外志愿服務的文化傳播則以由外向中為主。
其四,需要考察志愿服務項目外的文化交流。與國內(nèi)志愿服務不同,部分海外志愿服務時間較長①如中國扶貧基金會招募的外派國際志愿者的股務期一殷都在1年以.上.。,志愿者在項目之外與當?shù)鼐用窠佑|及私人交往的機會較多。在接觸及私人交往的過程中,文化交流和傳播會自然發(fā)生。當然,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傳播方向是由中向外,還是由外向中,則既取決于組織的態(tài)度,也取決于文化的相對吸引力。政府海外志愿服務的志愿者管理相對嚴格,私人交往中的文化傳播方向仍然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由中向外的特征;中企海外志愿服務后的私人文化交流結果則比較復雜;個人海外志愿服務后的私人交往產(chǎn)生的傳播效果顯然是由外向中的,尤其個人參加境外文化體驗項目的旅游志愿者,其參加志愿服務的目的本來就是要體驗異域文化。
其五,需要考察在地機構的設置情況。海外志愿服務的特殊性在于,志愿者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容易遭遇生活不適、水土不服、溝通不暢和安全風險等問題,因此需要有在地志愿機構就近提供支持。根據(jù)志愿者派遣單位是否在東道國設有獨立的志愿機構,可以將海外志愿服務分為三類:(由在地志愿機構)獨立運營的海外志愿服務、(與本土志愿機構或其他國家/國際在地志愿機構)合作實施的海外志愿服務、(僅負責提供志愿者的)委托管理的海外志愿服務。在地志愿機構的存在不僅可以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障以及匯集更多的志愿服務項目,而且也能增強海外志愿服務向文化交流滲透的能力:一方面,可以發(fā)揮在地志愿機構的文化交流基地或營地作用,引進更多的文化交流類志愿服務項目;另一方面,可以使海外志愿服務中的文化交流更具目的性和文化傳播的由中向外傾向。在這個意義上,獨立運營的海外志愿服務文化交流能力要遠強于合作實施的海外志愿服務,而后者又明顯強于委托管理的海外志愿服務。目前,我國政府海外志愿服務均采用項目制,在海外開展志愿服務的政府延伸性組織僅有個別在東道國設立了臨時的、功能不全的、為數(shù)不多的辦公室,算不上合格的在地志愿機構,因此政府海外志愿服務多為合作實施或委托管理;中企海外志愿服務也以合作實施或委托管理為主;個人海外志愿服務則基本上是委托管理。
從上面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海外志愿服務在多個維度上存在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由于參與海外志愿服務的志愿者主要是青年,東道國的服務對象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青年,因此,海外志愿服務中確實有向青年進行文化交流滲透的跡象。但是,目前我國在海外開展志愿服務的政府延伸性組織及中資企業(yè)都還沒有設立獨立的在地志愿機構,因此海外志愿服務向文化交流滲透的能力總體上比較弱,很難有目的地引導文化交流和增強由中向外的文化傳播。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青年文化交流。除了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門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的政府類青年交流項目外,還有社會組織、中資企業(yè)及公民個人“走出去”推動或參與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在更為寬泛的意義上,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還包括旅居海外的僑民尤其是留學生及其在當?shù)爻闪⒌纳鐣M織與企業(yè)所開展的文化交流活動,本文不涉及這一部分。與海外志愿服務的主陣地在海外不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中國內(nèi)陣地與海外陣地同等重要且相互影響。本文主要討論發(fā)生在海外的青年文化交流活動。根據(jù)是否具有明確的行動目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可以分為目的性文化交流和自發(fā)性文化交流。政府及其延伸性組織(如對外友協(xié)等)推動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都是有目的的;中資企業(yè)及社會組織開展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活動也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公民個人在海外參與的青年文化交流則更多是自發(fā)性的。從主體的類型結構看,目前我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推手是政府,中資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的參與都很有限。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就定義而言,含有彼此交流、交互學習的意思,但在海外開展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則主要是由中向外的,尤其是政府及其延伸性組織開展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社會組織在海外開展的文化交流活動也以由中向外為主;中資企業(yè)開展的文化交流活動則可能既有由中向外的,也有由外向中的。根據(jù)主辦方的不同,對外文化交流又可以分為中方主辦和中外合辦兩種情形;政府推動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既可能獨立主辦,也可能與外方合辦;社會組織和中資企業(yè)則以合辦為主。根據(jù)是否在東道國設有在地文化交流機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可以分為三類:(由在地文化交流機構)獨立承辦的文化交流、(與本土機構一起)聯(lián)合承辦的文化交流、(交由本土機構)委托承辦的文化交流。目前,大多數(shù)在地文化交流機構都是由政府及其延伸性組織獨立或與東道國聯(lián)合設立的,個別中資企業(yè)在東道國開設了免費的教育培訓機構,極少有國內(nèi)社會組織“走出去”設立在地文化交流機構。
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向海外志愿服務的跨界發(fā)展,可以從多種維度進行考察。其一,從項目或活動的核心內(nèi)容或主要方式來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可以分為志愿服務類和非志愿服務類。所謂志愿服務類文化交流,是指以海外志愿服務為核心內(nèi)容或主要方式的青年文化交流。目前,在此類文化交流過程中,中方的責任就是為東道國合作方組織志愿者提供服務,如中方負責為東盟各國的孔子課堂及當?shù)厝A文學校提供教師志愿者。文化交流目的下的志愿服務與一般意義上的海外志愿服務所不同的是,志愿者直接服務于文化交流,是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而一般意義上的海外志愿服務的直接目的是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其二,從人力資源的構成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項目可以分為志愿者支撐(volunteer-based)和非志愿者支撐兩類。一方面,在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項目中或多或少地通過志愿者提供服務,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趨勢;但另一方面,全部依賴志愿者運行的項目卻極為少見,因為正式的尤其是長期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項目離不開全職或兼職的付薪工作人員。在有些青年文化交流項目或活動中,如設在各國的孔子學院,來自中國的志愿者構成了師資的主體。據(jù)有關報道,赴泰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已經(jīng)超過了1萬人。在另一些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中,雖然可能有志愿者參與服務,但所起的作用是輔助性的。
其三,從任務的角度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可以分為任務內(nèi)和任務外兩種。無論是志愿服務類還是非志愿服務類文化交流,都有可能在完成文化交流任務外繼續(xù)提供志愿服務。與短期的文化交流活動相比,長期的尤其是有在地機構的文化交流項目更有可能在完成本職工作外繼續(xù)組織志愿服務。不少孔子學院都在教學之外開展了各式各樣的志愿服務。任務外志愿服務,不僅體現(xiàn)了項目在文化交流功能上的延伸,而且反映了參與團隊已經(jīng)將文化交流使命內(nèi)化。
其四,從項目的角度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可以分為項目內(nèi)(正式的)和項目外(非正式的)兩類。這里,將項目內(nèi)的文化交流理解為基于項目開展的正式文化交流,包括任務內(nèi)和任務外兩種,而項目外的文化交流則指項目組成員(員工和志愿者)私下開展的文化交流,其中包括非正式志愿服務。從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來說,這種私下的非正式志愿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不僅有助于建立人際網(wǎng)絡,而且能夠增強正式志愿服務的效能。然而,在政府推動的文化交流非常強調(diào)紀律約束的前提下,項目外的非正式交流和志愿服務應該是有限的。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海外志愿服務包含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的內(nèi)容,同時,對外青年文化交流也包含海外志愿服務領域的內(nèi)容。這說明,海外志愿服務與青年文化交流跨界融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目前的跨界融合度較低,主要表現(xiàn)為:(1)有著強大人力和物力支撐的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向海外志愿服務滲透有限,如遍布各國的孔子學院教師志愿者很少在東道國從事非正式志愿服務;(2)自身發(fā)育不良的海外志愿服務向?qū)ν馇嗄晡幕涣鳚B透更是有限,這主要是因為文化交流類海外志愿服務項目十分稀缺。
海外志愿服務雖然是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措施之一[3],但由于存在兩個明顯的制約因素,短期內(nèi)我國海外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空間將依然十分有限。一方面,我國海外志愿服務缺乏經(jīng)費來源。共青團中央主推的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是政府海外志愿服務的代表,也是我國目前最負盛名的海外志愿服務項目,但其年度資金不足100萬美金①按照每個志愿者海外靡務每年需要加20萬元人民幣的經(jīng)費計算,100萬美金意味著甑外紲珀條名志愿者。。而作為政府力推的青年海外志愿服務項目,美國和平隊2016年度總支出高達3.8億美元。代表中國非政府組織海外志愿服務最高水平的中國扶貧基金會海外志愿服務項目,其年度花費也不到1000萬元人民幣,僅占基金會年度支出的1%左右。另一方面,有能力“走出去”開展海外志愿服務的社會組織數(shù)量很少,尚無一家由中國發(fā)起、總部在中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而2014年,美國、英國和日本的INGO 分別有7001 家、400 多家和328 家[4]。而且,發(fā)達國家一般會立法規(guī)定政府外援資金的一定比例要撥付給非政府組織,如美國規(guī)定這一比例不低于15%[5]。根據(jù)經(jīng)合組織成員(OECD)的分析報告,2013 年發(fā)展援助委員會(DAC)成員國政府雙邊援助資金投向通過社會組織實施的比例平均達到14.1%,其中愛爾蘭最高,為40.5%,美國為24%,英國為16%,澳大利亞為13%,而我國對外援助資金通過社會組織實施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②數(shù)據(jù)參見htp:slats oecr.org/lnrex. wspxDataSetCon=VRS1。正因此,我國社會組織在海外目前基本上還處于無辦事處、無專職員工、無經(jīng)常性項目、無穩(wěn)定資金的“四無”狀態(tài)[6],更不用說在海外建設在地志愿機構了。除了一無組織基礎、二無經(jīng)費支持外,社會組織推動海外志愿服務發(fā)展還面臨著國家治理理念轉(zhuǎn)型慢、法律制度建設滯后、國際化人才短缺、合作網(wǎng)絡缺失等一系列問題[7]。中國社會組織自身開展海外志愿服務的能力弱,決定了海外志愿服務向青年文化交流領域滲透的廣度和深度都很有限。因此,現(xiàn)實的考慮是,如何通過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跨界融合、借助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的資源優(yōu)勢和政策優(yōu)勢,來實現(xiàn)海外志愿服務提速發(fā)展。
青年文化交流向海外志愿服務跨界發(fā)展的必要性,一方面體現(xiàn)在現(xiàn)有組織方式的不合理上,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志愿者資源的浪費上。目前,我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主要還是由政府組織實施,缺少社會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是我國公共外交的短板。這種格局顯然無法發(fā)揮社會組織參與對外交流固有的四層優(yōu)勢:一是可以打破原有的政府對政府的單一模式,促進競爭機制的形成,使對外文化交流模式多元化;二是可以發(fā)揮社會組織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優(yōu)勢,提高對外交流的針對性和影響力;三是可以以平等、中立的身份與INGO和東道國NGO溝通,聽取不同的聲音,這樣更容易取得共識,從而確保交流成效;四是可以深入社區(qū),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切入,注重專業(yè)化服務,增進交流雙方之間的感情、信任和友誼。近年來,我國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大量招募志愿者,但由于缺乏比較完整的志愿者歸國管理及保障體系,這些志愿者的海外服務經(jīng)驗無法有效回饋社會,這對于發(fā)展不平衡、不規(guī)范的國內(nèi)志愿服務和尚處于幼稚期的海外志愿服務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
海外志愿服務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跨界融合發(fā)展的目的,于海外志愿服務而言,是要借助青年文化交流在地機構遍布各國且資源豐沛的優(yōu)勢,實現(xiàn)海外志愿服務能力提升;于對外青年文化交流而言,是要借鑒非政府組織海外志愿服務的理念和方法優(yōu)勢,實現(xiàn)對外文化交流多元化和提升文化交流成效,從而在總體上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公共外交和軟實力建設。這樣的目標顯然是針對海外志愿服務和青年文化交流各自的缺陷和不足設計的,融合發(fā)展的目的就是“協(xié)同創(chuàng)造價值”和“分享價值”。
為了實現(xiàn)跨界融合發(fā)展目標,以下基礎性工作必須做好。首先,要修補海外志愿服務的“短板”。與青年文化交流相比,目前我國的海外志愿服務無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在服務能力抑或成長潛力上,都相差甚遠。如果海外志愿服務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想借用跨界融合機制謀求發(fā)展的可能性就不大。因此,實現(xiàn)海外志愿服務與青年文化交流跨界融合的首要之事就是給海外志愿服務補短板。其次,要理順社會組織“走出去”參與公共外交的制度通道。目前不利于社會組織“走出去”的法律制度障礙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沒有關于社會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在海外從事公益活動和開發(fā)服務項目的法律法規(guī),在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社會組織的三大條例中也沒有社會組織成立海外機構的相關政策依據(jù)[8];二是社會組織“走出去”還涉及物資出關、外匯管制、稅收減免等問題,如在海外資金劃撥方面,中國實行外匯管制,社會組織向海外分支機構匯款管理嚴格、程序復雜,而中國銀行和稅務機關也無相關經(jīng)驗和此類業(yè)務,相關受援國還可能因被國際制裁導致資金通道受阻,例如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希望工程走進非洲”項目只能使用海外中資企業(yè)的國內(nèi)賬戶,無形中增加了風險;三是對社會組織管理費用的不合理制度限定對基金會依然有效,如《基金會管理條例》規(guī)定,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相較于一些國際機構的30%甚至40%,這一比例明顯過低[9]。社會組織缺位,導致無論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還是海外志愿服務,都很難真正發(fā)揮公共外交的功能,而社會組織“走出去”又面臨上述法律制度困境,因此,為社會組織參與公共外交梳理出一條現(xiàn)實的通道是實現(xiàn)海外志愿服務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跨界融合的關鍵之舉。最后,要疏通社會組織參與對外交流的資金渠道。上文提到,社會組織開展包括志愿服務在內(nèi)的海外援助項目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這一問題解決不好,必將造成社會組織缺位于海外志愿服務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因此,疏通社會組織對外參與的資金渠道是實現(xiàn)海外志愿服務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跨界融合的重要保障。綜合來看,如何讓社會組織分享和利用對外文化交流的制度通道和資源優(yōu)勢是實現(xiàn)跨界融合、提升公共外交成效的關鍵。
針對目前海外志愿服務與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在現(xiàn)實條件下可以通過以下舉措實現(xiàn)跨界融合發(fā)展。其一,在現(xiàn)有對外青年文化交流項目中增加志愿服務類項目的比例,邀請社會組織(包括志愿服務組織)承擔整個項目或參與其中的策劃、執(zhí)行或評估環(huán)節(jié)。這樣既可以增加文化交流中志愿服務的內(nèi)容并拓展參與深度,也可以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鍛煉我國社會組織“走出去”服務的規(guī)模和能力。
其二,將任務外志愿服務轉(zhuǎn)化成正式項目,擴展孔子學院等在地文化交流機構的功能,使之同時具有海外志愿服務在地機構的功能,同時吸引國內(nèi)志愿者和社會組織參加。這樣既可以通過文化交流的政策通道和資金渠道,又可以通過現(xiàn)有的在地文化交流機構將海外志愿服務工作做得更加規(guī)范和有效。
其三,在東道國設立中外志愿者交流中心,該中心既可以獨立運行,也可以附設在已有的在地文化交流機構(如中國文化中心)之下,統(tǒng)籌雙邊志愿者交流和志愿服務項目。這樣不僅可以為“走出去”的中資企業(yè)和社會組織提供交流與合作平臺,方便統(tǒng)籌中方與孔子課堂、華文學校、當?shù)卣吧鐣M織開展合作,為中國公民個人在海外參加志愿服務項目提供平臺和機會,還可以為東道國志愿者走進中國提供機會和通道。
其四,增強與東道國華人社團、留學生聯(lián)誼會等社會組織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在地華僑及留學生在跨文化交流及社區(qū)志愿服務方面的經(jīng)驗和技巧,吸納更多的海外華僑及留學生成為海外志愿服務及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的支持者;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在地華人社會組織的組織資源和平臺功能,擴大海外志愿服務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的規(guī)模和效應。
通過以上舉措,可以在短期內(nèi)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從長遠看,建議成立中國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xié)會,作為統(tǒng)籌和協(xié)調(diào)全國對外青年文化交流與海外志愿服務的大本營和相關制度建設的推手,逐步為參與青年文化交流和海外志愿服務的組織提供多層次的立體支持網(wǎng)絡。在縱向?qū)用?,協(xié)會需要建立政府有關部門與參與組織之間的溝通與聯(lián)系網(wǎng)絡,建設海外中資企業(yè)、基金會等私人支持機構與參與組織之間,參與組織和政界、商界、學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建立援外專家與志愿者信息庫。在橫向?qū)用?,協(xié)會應以參與組織之間的溝通和合作網(wǎng)絡為核心,建立參與組織與東道國政府及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網(wǎng)絡,建立參與組織與其他援助國社會組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網(wǎng)絡,協(xié)助參與組織迅速找到同類型、同專業(yè)的合作伙伴,快速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在機制建設層面,協(xié)會應該積極開展研究,推動海外志愿服務和對外青年文化交流政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