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1]3128作為古代社會多種技術的集合體,車是考古學、歷史學、美術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而明器車①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中,明器意為在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模仿各種禮器、工具、兵器、日用器皿的形狀,人和動物的形象,以及車船、建筑物等制作而成的模型。由此,其定義可以引申為模仿古代生活中各類型車的形象而制成的模型。因此筆者從實用與模型兩個角度,將所有考古出土車輛分為實用車與明器車兩類。,作為專門用來陪葬的模型車,由于其特殊的用途在技術社會史中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學界針對明器車的專題性研究多聚焦于出土信息、制作技術、形制、紋樣等情況,如信立祥[2]、李存信[3]、王勇[4]等學者的研究,這類研究中關注最多的當數(shù)秦始皇陵銅馬車了;黨士學[5-8]孫機[9]、趙士禛[10]等多位學者深入探究了兩駕銅馬車的產(chǎn)生原因、形制結構、力學應用、部件稱謂。有少數(shù)學者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了明器車的文化內(nèi)涵,如陳鋼[11]、趙士慎[12]、史黨杜[13]等,但這類研究較少且缺乏宏觀視野。從喪葬禮俗、墓葬藝術等角度開展的社會史研究,如武瑋[14]、張勇[15]、蒲慕州[16]等學者的工作,也可以為文章提供一定的借鑒。目前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多關注現(xiàn)代技術,如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而對古代傳統(tǒng)技術的考察較少。就此來看,從技術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西漢前期②目前學界針對西漢史的分期尚無一致意見。根據(jù)明器車的考古出土情況,結合王云度《西漢史分期芻議》一文,本文將“西漢前期”擬定為公元前206至公元前141年。的明器車非常有必要。
明器車最早發(fā)現(xiàn)于春秋末期的墓葬中,并逐漸取代實用車成為隨葬主流。西漢前期墓葬中明器車與實用車并存,但明器車的隨葬情況更加普遍。
從考古發(fā)掘報告中可以發(fā)現(xiàn),8處西漢前期墓葬中陪葬有明器車,其中洛莊漢墓[17]、柿園漢墓[18]、獅子山楚王墓[19]和危山漢墓[20]4處墓葬為諸侯王墓,洛莊漢墓和柿園漢墓同時隨葬了實用車;楊家灣漢墓[21]級別稍低,為王侯貴族墓地,墓中葬有十多輛明器車;另外3處墓葬均集中在湖北省,分別為云夢大墳頭西漢墓[22]、蕭家草場漢墓[23]和荊州漢墓群,這些墓葬級別較低,僅瘞埋了明器車馬,且數(shù)量較少。
洛莊漢墓在西漢前期屬于呂國,現(xiàn)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棗園鎮(zhèn)洛莊村,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較早的一座西漢呂姓諸侯王墓,墓主人為第一任呂國國王——呂臺。[17]該墓的8、10、12、15號陪葬坑和27號祭祀坑有木質(zhì)明器車、馬、人傭的出土,[24]木質(zhì)器物全部已腐朽殆盡,[25]無法統(tǒng)計具體數(shù)目。10號坑的北面是11號馬車坑,出土有3乘大車,保存情況較好,飾件齊全,為實用馬車,1號車為立車,2號、3號車為安車。
柿園漢墓地處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的保安山山頭,屬于西漢梁國王陵區(qū),墓葬主人為梁共王或梁孝王嬪妃,[18]236-238較洛莊漢墓晚。墓中共發(fā)現(xiàn)25乘車,其中明器車23乘,實用車2乘。第1乘明器車隨葬于墓道封石的第二層和第五層之間,木輿陶輪,但木質(zhì)結構已朽,僅剩斷成數(shù)節(jié)的兩個陶車輪,為明器車。另外24乘車位于墓道底部,由東至西在南北兩側(cè)呈一字形排列,兩側(cè)車皆朝向墓道中間。
這些車輛均為木質(zhì),每輛車均配有銅車馬飾,約有108匹木馬。其中12號車和24號車位于墓道的最西側(cè),木質(zhì)車輿較大,但已腐朽;車輛飾件的尺寸與實用車的大小略同,因此兩車應為實用車。[18]167其余22乘車根據(jù)車馬器尺寸推算約為實用車的二分之一大小,因此均為明器車:第1~5號車和第13~17號車應為5乘立車和5乘安車;第6號和第18號車尺寸相對較小,仍是安車;7~11號車和第19~23號車為戰(zhàn)車。[18]353-354
山東省章丘市之西的危山漢墓比柿園漢墓年代晚,是西漢時期濟南國國王劉辟光之墓。該墓的1號、2號陪葬坑各隨葬了4乘和1乘明器車,值得注意的是這5乘車均為陶質(zhì),約是真車的三分之一,按照實物分件制作后再組裝,[26]113車輿等部件繪有精美彩繪[20]。1號陪葬坑的第1乘明器車是單轅,車前有4匹拉車白陶馬,車廂內(nèi)有一駕車陶俑,與第2、第3乘明器車形制大體相同;第4乘明器車為雙轅軺車,單馬拉車,車上配箭箙,應為戰(zhàn)車。[26]108另外,與明器車共同隨葬的還有173個俑、56匹馬以及大量盾牌和各州構件,體現(xiàn)了墓主顯赫的身份。2號陪葬坑內(nèi)的一乘明器車也為雙轅,拉車馬2匹,馬旁邊和車內(nèi)各有一立俑和跪俑。危山諸侯王墓未陪葬實用車。
獅子山楚王墓早于危山漢墓,同樣是一座未隨葬實用車的諸侯王墓,但明器車數(shù)量更少,墓主人應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該墓陪葬有一組大型罕見的漢兵馬俑坑,南部一號坑中部兵馬俑指揮軍軍幕位置有一駟馬戰(zhàn)車、將軍俑和一列步兵衛(wèi)隊,[27]但木車因年久已腐朽,僅存遺跡,[28]已無法辨認其形制。
陜西省咸陽市楊家灣漢墓墓室出土了200多片銀縷玉衣,推測墓主為絳侯周勃或條侯周亞夫。該墓的祭祀坑(K7)和陪葬坑(K4、K5、K6)共出土17乘木車,其中K5陪葬坑中出土的1號車,車衡長43 cm,車軸直徑為2.5 cm;K6陪葬坑中出土的8號車車衡長70 cm,車軸直徑為3 cm,[21]構件尺寸遠小于實用車,這17乘車應為明器車。另外,K6陪葬坑的8號車左車輢外留有箭囊,且裝有5支箭,推測該車為戰(zhàn)車;其余車輛無法辨認。
其余3處西漢前期的墓葬級別較低,出土車輛全部為明器車,且以軺車和牛車為主。這3處墓葬分別位于孝感市的云夢縣以及荊州市的沙市區(qū)、荊州區(qū),共在8座墓葬中大致出土了13乘明器車。
在孝感市云夢縣城關鎮(zhèn)發(fā)掘的云夢大墳頭一號漢墓,墓主人身份大致相當于縣丞。該墓發(fā)現(xiàn)2乘木質(zhì)明器車,葬于槨室西部的頭箱,與出土木牘上的記載相吻合:“大車軺(車)各一有蓋?!盵29]兩軺車形制基本相同,車輿兩側(cè)有扶手,故可稱施耳軺車。車輪、衡、轅均已殘亂,僅余車輿、車蓋、車轂。[30]
荊州市沙市區(qū)西北郊太湖港的蕭家草場26號漢墓為官大夫之墓,該墓出土1套明器車,包括車、馬和馭手,均為木質(zhì)。埋葬方式與大墳頭一號漢墓相同,葬于頭箱。該車為軺車模型,由輪、輿、傘等部分組成,部分部件缺失。[23]
荊州市荊州區(qū)墓葬較多。張家山247號和249號漢墓(以下簡稱247號墓和249號墓)與蕭家草場漢墓年代相仿,兩墓各出土1乘木質(zhì)明器車,且均位于頭箱。[32]紀南城內(nèi)的8號、9號、167號和168號漢墓(以下簡稱“8 號墓”“9 號墓”“167 號墓”“168 號墓”)出土8輛明器車:8號墓出土2乘明器車,《遣策》記載,軺車、牛車[33]各1乘;9號墓出土1輛車;[34]167號墓邊箱隨葬軺車、牛車模型各一乘,與墓中木簡記載的“軺一乘”和“牛牛車一乘”相吻合;[35]168號漢墓墓頭箱葬有安車、軺車、牛車各一套,[36]安車配有四馬一馭手,軺車配有二馬一馭手,牛車配有一牛,且與墓中《遣策》記載(“案車一乘,馬四匹,有蓋,御一人,大奴”;“軺車一乘,蓋一,馬二匹,御一人,大奴”;“牛車一兩(輛),豎一人,大奴”)吻合。[37]荊州市荊州區(qū)紀南鄉(xiāng)高臺村的2號和6號墓發(fā)現(xiàn)明器車的遺跡,墓主均為有秩俸的官吏,但墓中積水較深,木質(zhì)明器車只剩車廂板和車輪等部分部件,[38]無法統(tǒng)計具體數(shù)目。
綜上所述,這一時期出土的明器車主要為陶、木質(zhì),車輛種類較多,包括立車、安車、戰(zhàn)車、軺車和牛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西漢前期出土明器達59乘,包括中立車5乘,安車8乘,戰(zhàn)車12乘,軺車8乘①湖北荊州江陵縣張家山247和249號漢墓與上文的云夢大墳頭西漢墓以及下文的江陵紀南城西漢墓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的類型、風格、組合基本相同,并且三座墓中明器車的埋葬位置也相似,因此筆者推斷247和249號墓出土的兩駕明器車與云夢大墳頭西漢墓和江陵紀南城西漢墓的明器車類型一樣,同為軺車。,牛車3乘②西漢前期有7乘明器車由于形制不明,無法確認其名稱,包括柿園漢墓墓道封石出土的陶車輪、危山漢墓出土的5乘明器車以及荊州市荊州區(qū)紀南城9號漢墓出土的1乘明器車。。
西漢前期的明器車出土材料較為豐富,但部分車的保存情況較差,筆者主要分析其中的5乘立車、8乘安車、12乘戰(zhàn)車、8乘軺車以及5乘陶質(zhì)明器車模型③由于發(fā)掘簡報中明器牛車出土數(shù)量較少,記錄簡略,缺乏研究材料,此處不做過多闡述。,考察西漢前期明器車的形貌,對比洛莊漢墓和柿園漢墓出土的5乘實用車的形貌,探求西漢前期明器車的“明器”特征。
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漢前期明器立車全部出土于柿園漢墓,是隨葬于墓道底部的第1~3號車、第13號車以及第14或15號車;安車模型中,1乘發(fā)現(xiàn)于鳳凰山168號漢墓,其余7乘主要出土于柿園漢墓,分別為第4~6號車、第16~18號車以及第14或15號車;明器戰(zhàn)車主要出土于柿園漢墓,為該墓的第7~11號車和第19~23號車,以及楊家灣漢墓K6的8號車;軺車模型來源較復雜,但多數(shù)出土于普通官吏和平民的墓中。
西漢前期明器車的制作材料主要為木質(zhì),僅有危山漢墓出土的5乘車全部采用陶質(zhì)。柿園漢墓出土的明器立車與安車均配有較齊全的金屬質(zhì)地車器,包括車軎、轅頭飾、衡末飾、車轙、傘柄箍、蓋弓帽等,制作精良,絕大部分采用鎏金工藝。戰(zhàn)車模型的車器種類相對較少,不見車轙等構件,且皆不鎏金。明器軺車則未見金屬質(zhì)車器。
明器安車、立車和戰(zhàn)車均為單曲轅,根據(jù)彩繪痕跡可以推測從輿的前軫到衡之間的長度為40~50 cm,根據(jù)兩銅質(zhì)衡末飾之間的距離可以推測衡長為30~40 cm,楊家灣的8號明器戰(zhàn)車的形制略大,車衡長70 cm。安車和立車基本配置雙軛,戰(zhàn)車無軛。[18]167-169軺車模型中167、168號墓出土的兩駕軺車為雙轅一衡,竹質(zhì),轅前端翹若蛇首狀,后端與輿底相連,衡上有兩木軛。
柿園漢墓的明器立車、安車、戰(zhàn)車的木質(zhì)車輪均已腐朽,但其形制與墓道封石所出土的陶車輪大體相同。此陶車輪輪徑約為36 cm,輻數(shù)為18。楊家灣8號戰(zhàn)車輪徑為65 cm,輻數(shù)為20;立車、安車和戰(zhàn)車車軸長80~100 cm。軺車輪徑為14.8~29 cm,輻數(shù)在16~24根不等,26號墓明器車車輻極少,僅有4根。其中軺車模型的形制存在有趣的變化,26號墓明器車的轂、軎、軸三者連為一體,167號墓軺車的轂、軎為一體,這種結構使車輪無法轉(zhuǎn)動,導致車輛無法前行,體現(xiàn)了明器車的不可用性。
根據(jù)殘留彩帶推測明器立車和安車車輿呈豎長方形,長90 cm,寬約70 cm;明器戰(zhàn)車車輿尺寸較小,呈橫長方形,長50~70 cm,寬30~40 cm;明器軺車車輿更小,呈長方形,長約18 cm,寬約11 cm。立車、安車和戰(zhàn)車的車傘直徑多在70 cm左右,軺車傘徑略小,在35~61 cm之間。立車、安車和戰(zhàn)車車傘蓋弓在21~49根不等,軺車蓋弓略少,在16~24根之間。安車和立車車輿篷蓋分為搭在車上和傘柄制成兩種,戰(zhàn)車車輿篷蓋則均由傘柄制成。明器安車和立車有的車輿有門,或單扇門,或雙扇門,戰(zhàn)車模型則無車門。部分軺車保存情況較好,可見車輿內(nèi)以繡絹做的坐墊和屏蔽。
明器立車和安車彩繪紋樣繁復精致,紋飾多采用黑、紅、白、綠、藍、黃色,以云氣紋、穗紋和方格紋為主,以波浪紋、波點紋、三角紋、帶紋、竹節(jié)狀紋、流線紋為輔,從殘留彩繪可以發(fā)現(xiàn)紋樣主要集中在車輿上。戰(zhàn)車模型的紋飾較簡單,基本采用紅、白、黑三色,車輿部件上的彩繪方格紋內(nèi)填以紅色菱形方塊。軺車模型等級較低,紋樣較簡單,采用黑、紅、白三色繪制,以云氣紋、植物紋、方格紋為主,輔以連環(huán)紋、波點紋和幾何紋,集中繪制在車輿的底板、軾、橫軾、輢、扶手、傘柄以及車輪的轂、軎、軸等部件上。上述4種明器車的紋樣,以植物紋、云氣紋和方格紋為主,以幾何紋、波浪紋、波點紋、流線紋等為輔,且集中繪制于車輿的相關構件上。
目前,在西漢前期的墓葬中,僅發(fā)現(xiàn)洛莊漢墓和柿園漢墓同時隨葬實用車與明器車。洛莊漢墓11號車馬坑出土3乘實用馬車,1號車總體結構較清晰。柿園漢墓墓道底部隨葬的24乘車中第12號和第24號車為實用車,但保存情況較差,僅能從殘存彩繪痕跡辨認車輛形制結構。此處以1號車為主、12號車和24號車為輔探究西漢前期實用車的形貌特征。
1號車為立車,整車長4.5 m。12號車和24號車無傘蓋,根據(jù)漢代輜車“蓋為篷式蓋,軺、軒諸車為傘式蓋”[40]76的說法,推測應為輜車?!拜w車是與軺車、軒車同等重要的車制,它主要用于任載負重,所謂糧草、什物雜廁載之;以其累重,故云‘輜重’‘車重’”,[40]74禮制等級較低。
3乘實用車的主要構件為木質(zhì),1號車還有麻布、絲綢等織物纏于其上,并且車馬器較齊全,部分為銅質(zhì):衡末飾2件、車轙4件、軛首飾2件、軛腳飾4件、轅飾1件、車軎2件、銅?輗4件、輹軜1件,以及車輿后柱銅柱帽飾2件等;部分車器為鐵質(zhì),如2件車轄。12號和24號車幾乎未陪葬車器。
1號車有一衡一轅,車衡長154 cm,嵌有四件車轙及兩件車軛;轅首為長方形,扣于衡下方,通長470 cm。12號車轅殘留痕跡長約230 cm。[18]150
1號車車輪輪徑為140 cm,車輻30根,車軸長277 cm,兩頭細,中間略粗;軸兩端的車軎內(nèi)側(cè)各有鐵釭1件,以增強車軸的承重能力。車轂內(nèi)粗外細,總長約60 cm,轂內(nèi)側(cè)安置鐵锏1件。車輿之下、車軸之上、左右兩端各有一伏兔,已腐。伏兔外側(cè)上方有一小片木質(zhì)軸飾。
實用車車輿均呈橫長方形,1號車車輿底邊寬154 cm,進深108 cm;12號車通過彩繪痕跡推測車輿邊寬180 cm,進深93 cm,二者尺寸相近。1號車主體為木構件及細木(藤)條編制而成的方形網(wǎng)格,在其內(nèi)外貼以麻布若干層,再髹以漆,造型精致。車軾非木質(zhì),而是由多層麻布胎漆構成,下部與車軫相連,上部左側(cè)鑲嵌車輒,中部有銅質(zhì)輹軜。車耳外折,內(nèi)有4件L形鐵條用以支撐車耳。車輢下部與車軫相接,輢身用橫豎的車軨相交成方格狀構成,上部有車耳,內(nèi)外兩側(cè)貼有麻布。輿底前半部分發(fā)現(xiàn)大片紅色絲綢痕跡,其寬與車輿等長,前后約占三分之二的面積,應為車茵。車輿底部的木結構較簡單,桄木兩根,對稱縱向排列,四周有斷面,為方形的車軫。車傘已散落,灰絲綢蓋;蓋弓長約1 m,共31根;傘杠中部有4件銅?輗。12號和24號車的車輿無傘篷蓋設施。[18]355
1號車上有色彩絢麗的紋樣和髹漆,根據(jù)形成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髹漆,彩繪于木質(zhì)部件或織物上;另一種為刻畫紋樣飾于金屬飾件上。第一種髹漆彩繪紋樣在車上有多處發(fā)現(xiàn),如車衡、車軸飾紅漆,車轅飾棕黑漆;車輪牙內(nèi)側(cè)及牙的內(nèi)周涂一圈紅彩,輻的股和較部均飾紅彩;車轂外側(cè)以紅彩飾條帶紋和三角紋。車輿彩繪裝飾更加多樣,車輿內(nèi)部全飾紅漆,外側(cè)為深棕色底漆,四周畫有邊框,內(nèi)填以變體云紋;車軾上有纖細流暢的變形云紋,車耳上方表面飾纖細繁縟的花紋,下側(cè)飾紅漆;車輢內(nèi)側(cè)全涂紅色,外側(cè)彩繪有邊框、云紋等紋飾。第二種紋樣主要出現(xiàn)于金屬制車馬器上,如刻于銅?輗上的細線變形云紋,以及車軎、轄中部的凸弦紋。由于用途和禮制等級的差別,12號和24號車的車輿外表涂朱紅色漆皮而未有彩繪花紋。
明器車與實用車在技術細節(jié)方面存在較多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陪葬位置方面,西漢前期明器車與實用車在墓葬中的位置較多變,二者并無明顯區(qū)別,出土于諸侯王墓的明器車大多位于陪葬坑;墓葬級別較低的明器車葬于槨室的頭箱或邊箱;而實用車有的位于陪葬車馬坑,也有出土于墓葬內(nèi)部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明器車與實用車之間的差別較小,二者之間的界限不甚分明。
在制作材料方面,明器車以木質(zhì)為主,陶質(zhì)為輔,實用車均為木質(zhì),但二者中級別較高的車輛都陪葬有成套的金屬質(zhì)車馬器。
在形制方面,明器車的特點較直觀。其一,明器車的結構尺寸普遍較小。在曳引系統(tǒng)中,實用車多為獨辀車,也就是單轅,這一形制特點與大多數(shù)明器車類似,但軺車模型則多為雙轅。實用車的衡長和轅長也遠大于明器車,往往是數(shù)倍之大(實用車衡長約154 cm,明器車車衡長30~40 cm,實用車約為明器車的4倍)。另外,實用車和明器車基本均為雙軛,這一部件配置基本相似。轉(zhuǎn)動系統(tǒng)中,柿園漢墓陶車輪的尺寸較大,其輪徑為36 cm,然而洛莊漢墓出土的1號實用車輪徑有140 cm,是明器車的近4倍之多。尺寸相差之大也體現(xiàn)在車軸上,明器車軸長80~100 cm,而實用車軸長大約是其3倍,如1號車軸長227 cm。明器車的車輻數(shù)目變化較大,從16~24根不等,甚至還有4根車輻的車,但1號車車輻為30根,明顯多于模型車。承載系統(tǒng)中,明器車與實用車車輿均呈長方形。明器立車和安車尺寸較大,車輿長達90 cm,寬約70 cm;戰(zhàn)車略小,車輿長50 cm,寬40 cm;軺車更小,車輿長不超過20 cm,寬約10 cm;而實用車車輿長為154 cm,寬108 cm,尺寸相差很大。軺車傘徑為35~61 cm,蓋弓16~24根,而實用車蓋弓長約1 m,共31根,也為軺車數(shù)倍之多。
其二,多數(shù)西漢前期明器車存在結構簡略的情況。系駕系統(tǒng)的簡化程度最高,轡、靷一類的韁繩多數(shù)被省略掉,只留車軛和各類金屬質(zhì)馬器以作象征;禮制等級較低的明器車甚至將曳引系統(tǒng)的車轅、車衡等重要部件省略掉,例如湖北荊州蕭家草場26號墓的軺車模型;轉(zhuǎn)動系統(tǒng)也存在簡化的情形,例如湖北江陵鳳凰山167號墓的軺車模型轂、軎、軸三者連為一體;承載系統(tǒng)中,出于使用及舒適的目的,實用車車輿不僅以細木(藤)條編制而成,還在其內(nèi)外貼以若干層麻布及髹漆,制作精良,而明器車的車輿結構多數(shù)僅用木板構成,較為粗略。相較于實用車而言,明器車的結構小巧簡略,旨在凸顯車的外形,而不求其功能。
明器車髹漆與彩繪的顏色有紅、黑、白、綠、藍、黃等,而實用車有紅、棕黑、深棕等。相較而言,明器車的顏色略顯多樣,這一點在紋樣的樣式上也有體現(xiàn)。實用車上發(fā)現(xiàn)有植物紋、云氣紋和幾何紋等紋樣,而明器車除此之外還有波浪紋、波點紋、流線紋等多種紋樣。此外,明器車和實用車的紋飾制作工藝有彩繪與刻畫兩種,車輛上的紋飾主要是采用彩繪工藝,而車馬器上的紋樣采用刻畫工藝,但明器車的車馬器相較實用車種類不全,形制簡單,且多為鎏金,刻畫紋樣較少。
對比二者,可以看出明器車脫胎于實用車,實用車是明器車的參照原型。明器車的埋葬位置與實用車區(qū)別不大,在車馬坑或墓葬內(nèi)部均有發(fā)現(xiàn)。制作材料、形制和紋樣方面,明器車在實用車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明器”特征:制作材料不局限于木質(zhì),還出土陶質(zhì)明器車;形制方面不僅尺寸較小,而且許多結構被簡化甚至是被省略;紋樣的色彩和樣式則更加豐富。
技術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SCOT)認為,技術是社會的產(chǎn)物,不同的社會群體(Social Groups)[41]賦予技術不同的發(fā)展路線,技術特征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相關群體的解釋框架。[42]明器車作為社會產(chǎn)物,不同社會群體有不同解釋,但參與建構明器車的社會因素更多的是非人因素,如禮制等級、喪葬習俗、地域文化等,這些社會因素闡明了明器車不同的技術特征。
西漢前期是明器車的快速發(fā)展時期。政府推行孝文化,以《孝經(jīng)》中“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43]2545為核心,將孝的內(nèi)涵從親人推廣至君主,從家庭擴大到國家,使忠孝合一,成為漢代統(tǒng)治階級以孝治天下的理論基礎。這一時期中央及地方政府施行褒獎孝行的各項政治舉措,如文帝時多次對孝悌力田者予以物資獎勵,并“置三老,孝弟,力田常員”;[44]124武帝更是以孝廉來任命官員。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舉措使西漢人重視喪葬,明器車作為“送死”之專門器物,是人們對逝去親人表達孝義的途徑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自然也隨之發(fā)展。這一點從西漢前期明器車大量出土的現(xiàn)象可見一斑。在這種大背景下,明器車的發(fā)展受到了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形制、紋飾等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值得探析。
西漢前期黃老思想被奉為國家指導思想,從惠帝至景帝,統(tǒng)治者一直遵循黃老之學,至文帝時黃老之學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頂峰。漢朝一方面吸取秦代酷吏嚴刑導致自身迅速滅亡的教訓,另一方面歷經(jīng)戰(zhàn)爭民生凋敝,“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純駟,將相或乘牛車”,[44]1127因此推行黃老清凈無為的思想以休養(yǎng)生息。但黃老思想的政治實質(zhì)為刑德并用,清凈無為只是表象,內(nèi)在依然是運用嚴厲的法治對人民實行控制,以保證禮儀制度的運行。而漢初禮制不完備,叔孫通奉高祖之命,“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44]2126儒家推崇的古禮和秦朝舊儀相結合,制定出適于漢代的新禮。由此而來的漢禮“繼承古制而又有所發(fā)展”,[45]基本原則為“大抵皆襲秦故”[46]1159。故車輿制度和喪葬禮儀與以前相差不大,明器車隨葬制度也是如此。
西漢前期,明器車出土數(shù)量較大,且囊括了多種車輛類型,同時實用車的發(fā)掘數(shù)量較少,體現(xiàn)出明器車已逐漸取代實用車來表示墓葬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和財富,成為社會等級制度的標志之一??脊虐l(fā)現(xiàn)諸侯王墓陪葬禮制等級較高的明器車,如立車、安車等,部分墓葬伴隨有實用車出土,而禮制等級較低的官大夫之墓中則多隨葬等級較低的軺車、牛車明器模型。顯然,墓葬中陪葬的明器車等級、數(shù)量是嚴格遵循禮制要求的。另外,縱覽西漢前期明器車的整體發(fā)掘情況,發(fā)現(xiàn)該時期明器車多出土于大型墓葬,且墓葬主人社會地位較高,主要為諸侯、貴族以及仕人,由此來看,車的社會等級較高,只有上層人士才有資格在死后墓中陪葬車,這一點也符合禮制等級要求。
西漢前期發(fā)掘的明器車有立車、安車、戰(zhàn)車、軺車等類型。立車和安車的禮制等級較高,據(jù)《后漢書·輿服志》載:“乘輿、金根、安車、立車……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辈嚏咦⒃唬骸拔灏参辶?。”[47]3644-3645《晉書·輿服志》對此解釋得更加清晰:“有青立車、青安車、赤立車、赤安車、黃立車、黃安車、白立車、白安車、黑立車、黑安車,合十乘,名為五時車,俗謂之五帝車?!盵48]754“五帝車”的俗稱體現(xiàn)了立車和安車的禮制等級之高,柿園漢墓中出土的第1~5號車和第13~17號車,這10乘車正是由5乘安車和5乘立車組成的“五帝車”?!逗鬂h書·輿服志》中徐廣注曰:“立乘曰高車,坐乘曰安車”,不難看出立車和安車的名稱由來與其乘坐方式有關,立車需要乘車人員站立乘坐,安車則需乘車人員以坐姿乘坐。《晉書·輿服志》記載:“坐乘者謂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盵48]《釋名疏證補·釋車》:“高車,其蓋高,立乘載之車也?!盵49]251可見立車又名高車。從上述記載可見立車與安車禮制等級相似。
明器戰(zhàn)車較為特殊,不僅喪葬含義深刻,還兼具軍事意義。秦漢更迭之際,一方面車兵向騎兵發(fā)展演變,戰(zhàn)場上逐漸減少使用戰(zhàn)車,另一方面安車任載的功能可以充分發(fā)揮,因此到了漢代戰(zhàn)車數(shù)量遠少于乘用車。戰(zhàn)車的作戰(zhàn)功能減弱,其禮儀用途則有所加強《,后漢書·輿服志》記載“:輕車,古之戰(zhàn)車也。洞朱輪輿,不巾不蓋,建矛戟幢麾輒弩服。藏在武庫。大駕、法駕出,射聲校尉、司馬吏士載,以次屬車,在鹵簿中。諸車有矛戟,其飾幡斿旗幟皆五采,制度從周禮。吳孫兵法云‘: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鋭傑囌撸瑸橄闰?qū)。又為屬車輕車,為后殿焉?!笨梢?,戰(zhàn)車早在周禮中就有作禮儀之用的記載,到了漢代這一用途得到進一步加強。
《釋名疏證補·釋車》載“:軺車。軺,遙也。遙,遠也,四向遠望之車也?!薄墩f文》載“:軺,小車也?!鳖亷煿抛⒃弧埃狠U音遙,立乘小車也?!盵49]252由此來看,軺車為小型車輛《。晉書·輿服志》載“:軺車,古之時軍車也?!瓭h世貴輜軿而賤軺車……”[48]763可知軺車最初為軍用車,并且在漢代軺車禮制等級較低?!妒酚洝て綔蕰酚涊d“: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軺車以一算;商賈人軺車二算?!盵46]3608西漢時期軺車使用廣泛,且禮制等級較低,不僅可以作為軍用車,商人也可乘坐軺車,甚至官府對軺車的使用要征收賦稅。
綜上可知,明器車的等級制度與實用車相對應,而實用車在禮制之中有一套完備的車輿制度,由此禮制等級也建構了明器車。明器立車和安車禮制等級相似,戰(zhàn)車也作禮儀之用,軺車禮制等級較低。立車和安車,無論是實用還是作為明器使用,主要出土于諸侯王墓,戰(zhàn)車也基本如此;而軺車模型基本出土于大夫級別的墓葬,車輛的等級差別顯而易見??脊虐l(fā)掘與古籍記載相互印證,結論相符。禮制上的區(qū)分導致了車輛尺寸、結構、制作工藝等方面的差異,體現(xiàn)出禮制的“明貴賤,辨等列”。[43]1727
西漢前期,墓中隨葬明器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其在表示死者身份、地位、財富等反映喪葬禮制發(fā)展變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明器制度,包括倉、灶、井、磨、家畜畜傭、房屋等一系列模型明器組合。禮器的明器化現(xiàn)象加劇,在大墓中的明器化禮器占一半以上,在中小型墓中幾乎全是,如生活器具多為仿戰(zhàn)國時期同類實用器物的明器;樂器多為明器,但出土數(shù)量較少;俑類明器種類繁多,且具有極強的地域特點;明器與實用錢幣在墓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明器類錢幣多為泥質(zhì)。明器車馬的隨葬情況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墓中明器車馬與實用車馬并存,如洛莊漢墓和柿園漢墓;二是僅瘞藏明器車馬,如獅子山楚王墓、危山漢墓、楊家灣漢墓以及湖北的多座級別較低的墓葬。整體來看,西漢前期以隨葬明器車馬較多,明器車馬的演變與明器制度的發(fā)展相符,而明器制度的興盛有助于明器車的普及。
在明器制度的背后,西漢前期社會喪葬意識觀念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靈魂不死的觀念,并衍生出了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到了西漢時期人們對死亡的認知更加具象化,認為死后世界有一套官僚管理體系,猶如現(xiàn)實世界,因此需為逝者打造如生前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在這種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影響下,西漢流行將成套完備的明器模型葬入墓中以供死者享用,而車是衣食住行中關鍵的一環(huán),明器車受此影響被制作出來,加以應用。
明器車的大量使用也豐富了喪葬內(nèi)涵。發(fā)掘于洛莊漢墓和柿園漢墓兩座諸侯王墓的實用車形制完備,工藝精湛,但與其同時隨葬的明器車的制作工藝也非??季?,可見明器車已可以取代實用車來承擔喪葬禮儀方面的作用。此外,漢初奠立封建制度,新莊園經(jīng)濟逐漸形成,社會制度的變化為車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使之成為家庭財富的象征之一。相應地,明器車的喪葬含義也得到了豐富,不僅代表著墓主人的社會地位,也標志著墓主人的財富。
明器車本為模型,意在模仿實用車輛的外形結構,而不具備可用性?!盾髯蛹狻ざY論篇》:“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50]245闡明了明器空有外表而不可用的工藝特點。
《禮記》闡釋了明器觀念:“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湓幻髌鳎衩髦?。”漢人劉向注曰:“之,往也。謂以禮往送于死者也。往于死者,而極以死者之禮待之,是無愛親之心,故為不仁;往于死者,而極以生者之禮待之,是無燭理之明,故為不智?!盵51]216給死者送葬之物,“極以死者之禮”會顯得不仁,而“極以生者之禮”又會顯得不智,但明器只有生器之貌,而無生器之用,兼具“仁”與“智”。
《禮記》進一步說明了明器的工藝特點:“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漢人劉向注曰:“先王為明器以送死者,竹器則無縢緣而不成其用;瓦器則粗質(zhì)而不成其黑光之沫;木器則樸而不成其雕斫之文;琴瑟雖張弦而不平,不可彈也;竽笙雖備具而不和,不可吹也;雖有鐘磬而無懸掛之簨虡,不可擊也。”[51]216
仁智觀念在明器車上有著清晰的體現(xiàn)。第一,西漢前期的古車出土數(shù)量較大,有部分出土車輛從外形結構無法區(qū)分其究竟是明器還是實用車,甚至部分確定的明器車形貌也與實用車相差不大。第二,明器車的埋葬位置與實用車相似,在墓葬內(nèi)外均有出土。第三,西漢前期的明器車種類非常齊全,從禮制等級較高的安車、立車,較為常用的軺車,到載物的牛車等都有出土,可見明器車已非常接近實用車了。綜上所述,明器車確實具備了實用車之“貌”,體現(xiàn)出了“仁”的觀念。
而“智”的觀念多體現(xiàn)在明器車制作材料、形制和紋樣等方面。第一,有的明器車材料為陶質(zhì),雖然制作工藝精湛,但顯然徒有其表而無法使用。第二,多數(shù)明器車尺寸較小,結構簡略,導致車輛或無法轉(zhuǎn)動,或難以載重,正如《周禮正義·天官冢宰》中所載:“大喪,廞裘,飾皮車?!编嵭⒃唬骸胺矠樯裰家挛铮毓炼《?,明器衣物一定是“沽而小”的。又有釋義曰:“沽猶粗也。”“沽”為粗略之意,孫怡讓云:“為偶衣物粗略而小,亦示不用之義?!盵1]508-509明器車與明器衣物一樣,相較實用物小并且工藝粗略,可見這是明器所共有的特征。第三,明器車紋樣的色彩和樣式較實用車更加多樣,這同樣是為了適用喪葬需求,更好地發(fā)揮它的作用而產(chǎn)生的變化,體現(xiàn)出了智的觀念。
西漢前期明器車蘊含著豐富的楚文化因子,直觀地體現(xiàn)在車的制作材料及形制、紋樣等方面。明器車上彩繪有大量的植物紋樣,如竹節(jié)紋、穗紋、花紋等;荊州市荊州區(qū)紀南城167號和168號漢墓中的明器車車轅為竹質(zhì)且用竹釘固定,這些細節(jié)都反映出楚人的植物崇拜觀念,其中竹子尤甚。
明器車中的楚文化成分來源于多個方面:
其一,西漢前期明器車主要集中出土于湖北省,屬于原楚國境內(nèi),直接受到楚文化的影響。楚文化重自然,輕人事,對自然萬物謳歌備至,明器車以竹為原材料以及飾的彩繪的植物紋樣,都體現(xiàn)出了楚文化的特色。
其二,高祖劉邦本為楚國人,以其為中心構成的統(tǒng)治階級以楚人為主,這些來自楚地的官員對家鄉(xiāng)的風俗懷有一種認同心理。漢初叔孫通制定禮樂制度時,揣摩高祖喜好:“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46]2721自然而然,西漢社會的喪葬禮俗受到楚文化的影響,明器車也同樣呈現(xiàn)出明顯的楚文化特征。
考古發(fā)現(xiàn)的西漢前期明器車較多,于8處墓葬中共計出土59乘,伴隨出土的實用車有5乘,其中洛莊漢墓3乘和柿園漢墓2乘。西漢前期政府推行孝文化,喪葬受到重視,明器車得以繁榮發(fā)展。在此背景之下,明器車受到多重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禮制等級方面,漢初政府奉行黃老思想,輿服制度森嚴,明器車禮制等級對應實用車,其隨葬制度也嚴格遵照禮制:在墓中陪葬車的墓主人多為社會上層人士,且其地位越高,所陪葬的明器車禮制級別越高,體現(xiàn)出禮制的“明貴賤,辨等列”。由喪葬習俗觀察,明器車的發(fā)展與明器制度的演變相符,而明器制度受到了時人“事死如生”喪葬觀念的影響,因此西漢前期喪葬習俗的演變促進了明器車的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它的內(nèi)涵。仁智觀念則闡釋了明器車只有實用車之貌,而無實用車之用的工藝特點:明器車的大體形貌、埋葬位置和種類與實用車相差無幾,是“仁”觀念的體現(xiàn);明器車的制作材料、形制結構和紋樣為了更好地適用喪葬需求而有所變化,是“智”觀念的體現(xiàn)。就楚文化成分來說,漢初社會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楚文化特色表現(xiàn)在明器車的制作材料、裝飾紋樣等方面。綜上所述,西漢前期明器車的發(fā)展與社會的演變相伴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