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晶晶 圖/潘卓雅
“秦淮燈彩”又稱“南京燈彩”“金陵燈彩”,是南京地區(qū)頗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它在東晉時期就已出現,南北朝時期形成規(guī)模,唐宋元時期得到發(fā)展,在明朝達到鼎盛。2008 年,秦淮燈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淮燈彩形式多變,通常用捆扎和烘烤等方法制作竹篾骨架,燈面用棉紗或棉紙包纏。工匠在制作細節(jié)處更顯“心機”,用鑲金邊、貼亮片、掛流蘇等方式吸引眼球,激起人們的購買欲望。
秦淮燈會起,秦淮燈彩亮!在燈會現場我們不僅能賞花燈,猜燈謎,還能與東晉習鑿齒共同欣賞“煌煌閑夜燈,修修樹間亮”的美妙景色!
秦淮燈彩傳承人陳柏華在侍弄兩畝薄田之余堅持上山砍竹劈竹篾,每晚研習泛黃的古冊。他踏遍京津、閩浙、川陜等地學藝,不遺余力地將這項“非遺”傳承下來。
陳柏華技藝精湛,他做的敲鑼打鼓的《老鼠樂隊》燈彩好生熱鬧;足足覆蓋了一千多片雞毛的《金雞報曉》燈彩更是栩栩如生!傳統(tǒng)竹篾與鐵絲共同架構起燈彩的骨架,并賦予其生命,傳統(tǒng)宣紙與絲綢彼此借力,讓燈彩活靈活現。這世界萬物頃刻間便微縮至一盞花燈中,讓人伸手便可觸碰整個世界!
陳柏華制作的燈彩曾多次亮相寶島臺灣?;⒛甏汗?jié),他更是為臺胞制作了《百鳥朝鳳》《瑞虎豐年》《五虎鬧春》《雙龍戲珠》四組秦淮燈彩。其中的《百鳥朝鳳》不僅有鴛鴦、孔雀,還有臺灣藍鵲。鳥兒繞鳳起舞,表現了團聚、和美的主題。
守護秦淮燈彩任重道遠,雖然生產燈彩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彩燈高掛,燈火蜿蜒,十里秦淮之景讓人嘆為觀止,這是非遺的魅力,是傳承人堅守的成果,更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