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收獲”理念下的幼兒園種植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需求,激發(fā)幼兒對植物知識的興趣,還能讓幼兒在多元化的活動中提升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全收獲;種植活動;探究
種植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應用廣泛,它是指在多元化的種植環(huán)境中,教師引導幼兒利用水、泥土以及種植工具,進行自主種植,使幼兒獲得多方面經(jīng)驗的活動。在傳統(tǒng)的種植活動中,很多教師認為種植活動鍛煉的只是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其他學科領域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隨著虞永平教授“全收獲”理念的提出,教師們對種植活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全收獲”理念指出,進行種植活動不僅能讓幼兒積累更加多樣化、全面的活動經(jīng)驗,還能有效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方面發(fā)展[1]。那么,如何才能在“全收獲”理念下更好地開展種植活動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明確教育觀念,激發(fā)種植興趣
(一)明確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開展種植活動前,教師應先明確教學觀念。種植活動應以幼兒為中心,教師在活動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負責帶領幼兒完成種植。因此,教師應當樹立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種植活動的操作權交給幼兒,讓幼兒親自參與整個種植活動,包括種植作物的選擇,提高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在規(guī)劃種植地的過程中,將主動權交予幼兒,讓幼兒自己動手整改自己的種植地。教師還可以組織有種植經(jīng)驗的幼兒家長,組成種植指導小組,引導幼兒劃分種植地,讓幼兒帶著熱情和積極性,完成后續(xù)的種植活動。
(二)樹立“全收獲”種植理念
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幼兒的成長情況,而且還需要重點關注幼兒的收獲情況。如果教師只關注幼兒的成長情況,則可能導致種植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開展種植活動對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組織經(jīng)驗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觀念,樹立“全收獲”種植理念,借助種植活動豐富幼兒的成長經(jīng)歷,為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以生為本,引導幼兒自主探究
在幼兒園中開展種植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積累更加豐富和全面的知識經(jīng)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幼兒自主探究性行為的引導,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間,讓他們在自主思考和實踐中有效提升自主探究能力[2]。
《3—6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經(jīng)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為了讓幼兒探究大自然,激發(fā)其探究的積極性,筆者組織幼兒就“種什么作物”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有幼兒說:“我喜歡吃白菜,我們種白菜吧?!庇械挠變赫f:“我想種西紅柿?!苯Y合幼兒的想法,筆者讓幼兒對當季適合種植的作物進行分析,最終筆者和幼兒確定種植芽苗菜。此外,為保證種植活動的正常進行,準備好種植工具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種植,筆者在主題班會中還讓幼兒討論了關于種植工具選擇的問題,種植芽苗菜需要挖坑、松土、澆水,鋤頭、鏟子、水壺、剪刀是種植這一作物的重要工具。筆者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準備種植工具。
幼兒在種植芽苗菜時,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有的幼兒迫切期盼自己的芽苗菜快點長大,芽苗菜一發(fā)芽就和同伴分享:“我的芽苗菜都發(fā)芽了,很快就會長出豆芽啦?!庇械挠變焊械揭苫螅骸拔覀兎N的不是芽苗菜嗎?怎么變成豆芽了?”這時,教師就可以順著幼兒的疑問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和交流,并指導他們通過查找資料來尋找答案。幼兒們在自主探索后明白,芽苗菜包含芽菜和苗菜,芽菜其實就是生活中常見的豆芽,因此,豆芽是芽苗菜的一種。同時,幼兒們還了解到,種植豆芽需要進行遮光技術處理,要讓豆芽在遮光環(huán)境中生長。這時,有的幼兒產(chǎn)生了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提出疑問:“豆芽在遮光環(huán)境和不遮光環(huán)境下生長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教師就可以順勢鼓勵幼兒自主進行實驗探究,讓幼兒種植兩盆芽苗菜,一盆正常養(yǎng)護,不采取遮光措施;另一盆則采取一些遮光措施,并讓幼兒實時觀察和記錄芽苗菜的生長情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養(yǎng)護后,幼兒發(fā)現(xiàn)這兩盆芽苗菜長出來的豆芽及豆芽的生長速度有著非常明顯的區(qū)別,不遮光的豆芽呈現(xiàn)綠色,生長速度比較快;而遮光的豆芽則呈現(xiàn)黃色,生長速度稍慢。由此,教師可以教會幼兒,遮光的豆芽之所以呈現(xiàn)黃色,是因為豆芽被遮光后吸收不到陽光,缺乏葉綠素。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給予了幼兒充分的空間,引導幼兒在種植活動中自主思考、分析和實驗操作,讓幼兒在探究中獲取了更多的種植知識,也有效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三、豐富種植活動形式,促進互動交流
“全收獲”理念下的種植活動不僅能讓幼兒產(chǎn)生探究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幼兒的交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比如舉辦種植展覽活動或者合理選擇植物生長的幾個關鍵階段來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交流和記錄,幫助幼兒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進一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
例如,當其他班級知道筆者所在班開展了種植芽苗菜活動后,筆者組織本班幼兒開展了“芽苗菜博覽會”活動,讓其他班級的幼兒來參觀本班的芽苗菜。當然,要開展“芽苗菜博覽會”活動,要先選定講解員,設計好需要講解的內(nèi)容。經(jīng)過集體討論后,幼兒一起制訂了完整的講解流程,包括對芽苗菜種類、種植方法的講解、幼兒們在種植芽苗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及從中的收獲等內(nèi)容。隨后,幼兒們還進行了活動彩排,以確?;顒幽軌蝽樌M行。在活動當天,幼兒們表現(xiàn)得都非常出色,不僅為其他班級的幼兒講解了芽苗菜種植和生長的過程,還盡己所能地回答了其他幼兒提出的問題,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再如,在幼兒們種植芽苗菜的過程中,需要對芽苗菜進行及時的觀察和記錄,但單純的文字記錄顯得有些單調,因此,筆者組織幼兒進行寫生活動,讓幼兒將芽苗菜每個階段的形狀都畫下來。在幼兒們完成之后,筆者舉辦“田園小畫家”活動,展出幼兒在種植芽苗菜過程中所畫的作品,讓幼兒互相進行作品交流和評價。這一方面能夠讓幼兒更好地完善作品,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yǎng),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另一方面,能更好地鍛煉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筆者通過豐富種植活動的形式,讓種植活動更加有趣,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豐富了幼兒的日常學習生活,促進了幼兒之間的交流,為幼兒后續(xù)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3]。
四、分組管理作物,記錄生長情況
在作物生長的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幼兒對種植物進行管理,讓幼兒參與到作物的后續(xù)管理中。筆者將全班幼兒分為15個小組,每個小組3人,制作輪流管理值日表,讓幼兒對種植作物的場地進行管理和維護,并定時給作物澆水,防止作物受人破壞或因管理不當而枯死。此外,教師應引導幼兒記錄作物的生長情況,并制作作物生長日志本。當作物發(fā)芽時,讓幼兒將觀察到的作物嫩苗畫下來;當作物開花結果時,讓幼兒與同伴分享收獲的開心與激動;若作物出現(xiàn)長蟲、枯黃等情況時,教師可以聯(lián)合有經(jīng)驗的家長指導幼兒進行施肥、澆水工作和除蟲工作等。讓幼兒記錄作物的生長情況,可以讓幼兒體驗管理作物,讓幼兒了解種植作物的流程和方法,進而讓其體會到農(nóng)民的辛苦,這對于培養(yǎng)幼兒節(jié)約糧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組織知識競賽,回顧分享收獲
在種植活動結束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幼兒對種植活動的理解,掌握相關的種植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完整回顧整個種植活動,并在班級里分享自己的種植收獲。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種植方面的知識競賽活動,來幫助幼兒回顧種植過程,加深幼兒對種植知識的認知和感悟,促進幼兒語言應用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幼兒們種植了芽苗菜之后,筆者舉辦了一場“芽苗菜知識競賽”。在比賽正式開始之前,筆者和幼兒一起討論了知識競賽中需要考查的問題,幼兒們紛紛根據(jù)自己的種植經(jīng)驗、種植記錄等提出了自己認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最后全班一起整理篩選出了50個有價值的種植小問題。待問題收集完畢之后,筆者和幼兒一起制訂了比賽規(guī)則,比賽以小組形式進行,一共分成6組,每組4人,每個小組需要選出一個組長,整場活動需要推薦一個計分員,幼兒們可以自由組合,并為自己的小組取名。比賽時,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小組成員需要舉手進行搶答,由計分員計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組可以得到教師的獎勵。幼兒們對比賽非常感興趣,在比賽過程中紛紛踴躍舉手回答,回答時聲音非常響亮。在活動結束之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幼兒進行總結,談談在種植活動過程中自身的收獲和感想。幼兒因為親身經(jīng)歷了整個種植環(huán)節(jié),所以回答得非常真切,有的幼兒說了自己從中學到的種植知識,有的幼兒講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還有的幼兒直接將自己的收獲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教師將幼兒的種植收獲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并將整理的內(nèi)容再一次與幼兒進行了分享,這樣不僅加深了幼兒對種植知識的理解,還有效鍛煉了幼兒的語言概括及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幼兒的分享意識,真正落實了“全收獲”的教學理念。
六、拓展延伸,提升幼兒的認知
活動結束后,筆者舉辦了親子美食制作活動,讓幼兒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清洗、削皮、烹飪等流程,以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對食物進行清洗、削皮的過程中,幼兒發(fā)現(xiàn)了各類作物的秘密,例如“茄子的表面是紫色的,但內(nèi)里是白色的”“韭菜有一股奇特的味道,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之一”。幼兒在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后,更能體會教師、父母的不容易,與家長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這對于培養(yǎng)幼兒不挑食的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在觀察農(nóng)作物的生長、照料作物、收獲作物、品嘗作物后,幼兒還將自己種植的作物放到幼兒園的科技區(qū)和生活區(qū)等區(qū)域。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開展了各種各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班級活動,體會到了豐收的快樂,這對于促進幼兒自主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正面意義。
總之,“全收獲”理念下的幼兒園種植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需求,激發(fā)幼兒對植物知識的興趣,讓幼兒在種植的過程中探索大自然的樂趣,還能讓幼兒在多元化的活動中提升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積累生活經(jīng)驗,為其日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大自然是幼兒成長的重要場所,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種植活動能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和體驗中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璇.“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種植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2021(03):28-30.
[2]茅丹.種在其中樂在其中:“全收獲”理念下幼兒種植活動開展的行與思[J].學苑教育,2020(28):67-68.
[3]張繼忠.“全收獲”理念下的種植課程實踐[J].山東教育,2019(Z6):22-23.
作者簡介:黃鳳美(1979—), 女,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