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珊,袁永平,陶冬連,胡 越,陳懿建
(1.贛南醫(y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2.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異二聚物髓系相關蛋白8/14(Myeloid-related protein 8/14,MRP8/14)是由鈣調(diào)蛋白S100蛋白質(zhì)家族的兩個小分子蛋白質(zhì)髓系相關蛋白8(Myloidralated protein 8,MRP8)和髓系相關蛋白14(Myloidralated protein 14,MRP14)組成,它們的分子量分別為10.8 KD和13.2 KD,各含93和114個氨基酸序列,通常在體內(nèi)可聚合形成各種多聚體。MRP8/14編碼基因位于人類第1條染色體長臂的q21區(qū),是可與Ca2+結合的多功能蛋白,調(diào)控細胞骨架成分移動,如微管、波形蛋白、角蛋白和肌動蛋白等,從而誘導細胞遷移。EF-手模體是MRP8/14的主要功能結構,可與Ca2+結合后暴露受體識別位點并促進與相應受體結合最終發(fā)生生理或病理改變[1]。已有許多研究表明,MRP8/14具有廣泛的生物學作用,可參與炎性腸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癌癥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本文就其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進行綜述。
異二聚物髓系相關蛋白8/14(Myeloid-related protein 8/14,MRP8/14)是MRP8和MRP14通過非共價鍵構成,其過程需要Ca2+的參與,它們也可形成同二聚體和四聚體。MRP8/14蛋白主要包括2個EF-手型結構,每個EF-手型結構由螺旋-Ca2+結合環(huán)-螺旋構成[2],其受體包括 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s-4,TLR-4)、晚期糖基化終產(chǎn)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受體、細胞外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誘導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等[3]。MRP8/14 可溶解于 100%中性飽和硫酸銨溶液,故也稱作S100A8/A9。它主要在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內(nèi)皮細胞和巨噬細胞等中表達。有研究者用電鏡觀察MRP8/14細胞內(nèi)分布特點,發(fā)現(xiàn)其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占胞漿蛋白的40%,而在血小板中,67%的MRP8/14位于囊泡和顆粒中,內(nèi)質(zhì)網(wǎng)和高爾基體中分別占7%和9%[4-5]。MRP8/14是如何釋放的仍待進一步研究,目前認為MRP8和MRP14因缺乏信號肽,故不能被轉運至內(nèi)質(zhì)網(wǎng)和高爾基體修飾、折疊后分泌[6]。近來有學者發(fā)現(xiàn),少量MRP8/14存在于內(nèi)質(zhì)網(wǎng)和高爾基體中,于是提出MRP8/14可能通過retromer復合體轉運至內(nèi)質(zhì)網(wǎng)和高爾基體[7]。因此深入研究MRP8和MRP14轉運機制可進一步闡明釋放過程。MRP8/14兼有胞內(nèi)和胞外生物學功能:細胞內(nèi)MRP8/14促進中性粒細胞內(nèi)炎癥因子CCL3、CCL4、IL-6、TNF-α和CXCL2以脫顆粒方式釋放[8],細胞外MRP8/14與TLR4結合后激活Rap1和β2整合素,促進炎癥細胞游走和黏附[9]。此外,胞外MRP8/14還可通過TLR4和RAGE受體激活ERK/JNK通路,隨后NF-κB進入細胞核誘導炎癥因子IL-6、TNF-α表達和分泌[10]。MRP8/14通過釋放炎癥因子及激活炎癥信號通路促進骨髓細胞生成。有研究表明,存在于肥胖者脂肪組織中的MRP8/14與巨噬細胞(ATMs)表面受體TLR4結合,啟動TLR4/MyD88信號級聯(lián)反應后激活Nlrp3炎癥小體和釋放Il-1β;IL-1β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至骨髓,與表達于中粒-單核祖細胞(GMP)、髓系祖細胞(CMP)的IL-1R結合繼而導致自身過度增殖,隨后這些細胞分化成中性粒和單核細胞,造成單核和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增加[11-12]。分布于骨髓CMP和巨噬細胞的RAGE也可識別并傳遞MRP8/14信號,誘導轉錄分子NF-κB進入細胞核后過表達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中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M-CSF和GM-CSF以自分泌/旁分泌方式使CMP和GMP過度增殖,誘發(fā)中性粒和單核細胞增多[13]。
NETs可伴隨著其他蛋白的釋放,如MRP8/14、髓過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細胞彈性酶(NE)、組蛋白等[14],這些蛋白可被NET網(wǎng)羅,與NETs結合的蛋白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刺激條件而有所不同[15-16]。分泌于細胞外的MRP8/14又能激活Mac-1促進NETs產(chǎn)生,已有相關研究表明,MRP8/14主要與特異性受體RAGE、TLR4、CD36結合[17],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18]、肺損傷[19]和炎癥反應[9]等病理過程。然而其與何種受體結合參與NETs釋放仍待闡明[20]。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特征是慢性進行性炎癥反應[21],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具有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這與較高的MPR8/14水平相關[22]。在另一項關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橫斷面研究中發(fā)現(xiàn),炎癥因子hs-CRP、IL-6與MPR8/14呈顯著正相關[23],提示MPR8/14可能通過影響炎癥反應進而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有研究證實,中性粒細胞被血小板激活后分泌MRP8/14,MRP8/14通過TLR4/NF‐κB通路促進中性粒細胞遷移黏附至病變部位,釋放炎癥因子TNF-α、IL-6,加快動脈粥樣斑塊形成進程[24]。
此外,骨髓細胞生成異常也是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之一[25]。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MRP8/14通過RAGE受體促進肝巨噬細胞內(nèi)IL-6釋放,后者促使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分泌,增加骨髓生成血小板,最終血小板誘導炎癥細胞向病變部位遷移,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26-27]。另有學者以持續(xù)間斷短時間高糖(Transient intermit‐tent hyperglycemia,TIH)條件模擬糖尿病前期狀態(tài)發(fā)現(xiàn),MRP8/14通過RAGE受體促進單核細胞生成,單核細胞演變成巨噬細胞進入斑塊中吞噬脂質(zhì)繼而促使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這一觀點已被廣泛證明。當阻斷MRP8/14與RAGE結合時,單核細胞的生成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面積也相應減少,由此推測MRP8/14可通過促進單核細胞生成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28]。
在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學者發(fā)現(xiàn)包被有抗MRP14抗體的煙草花葉病毒納米粒子可特異地識別動脈粥樣病變部位,并在此富集。這一特異性或許可用于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目前已有研究者在研發(fā)以MRP14為靶點的納米粒子用于臨床診斷[29]。
冠心病是以粥樣硬化為成因的一類疾病,包括穩(wěn)定型心絞痛、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兩者合稱急性冠脈綜合征[30]。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時間推移容易不穩(wěn)定,繼發(fā)血栓形成,引起不完全或者完全性血管閉塞而形成的。其中MRP8/14與斑塊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一項關于冠心病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組和急性心肌梗死組MRP8/14水平顯著高于穩(wěn)定型心絞痛組,且急性心肌梗死組與穩(wěn)定型心絞痛組差異更顯著,表明MRP8/14水平與患者斑塊穩(wěn)定性下降有關,可提示斑塊正處于活動期,有成為評估冠心病患者斑塊穩(wěn)定性指標的潛力[31]。
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MRP8/14水平與血栓發(fā)生呈正相關[32]。在小鼠模型上已同樣證實MRP14通過CD36受體促進動脈血栓形成[32];體外實驗也發(fā)現(xiàn)MRP8/14能誘導人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促血栓分子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表達增加[33]。此外,MRP8/14在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中升高,并與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呈正相關[34]。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MRP8/14升高的時間要早于一些傳統(tǒng)因子,例如肌紅蛋白、CK-MB、肌鈣蛋白。因此MRP8/14有望成為早期心肌梗死的血清標志物[35]。
目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房顫高齡患者抗血栓藥物治療過程中出血率較高[36],其中依度沙班組和三聯(lián)治療組(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出血率分別為29.1%和35.0%[37]。在小鼠和獼猴動物模型中均觀察到MRP14抗血栓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敲除基因MRP14后對血小板聚集率、黏附和伸展功能無影響,APTT、尾出血時間等參數(shù)無延長,表明MRP14僅影響病理性血栓形成而非生理性止血過程,可減少不良反應出血的發(fā)生[33,38-39]。因此 MRP14可能為這些患者的抗血栓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MRP8/14在腦梗死患者中表達水平升高,與患者預后緊密相關[40-42]。一項關于4 785例國人的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腦梗死發(fā)病三個月后的不良結局與血漿MRP8/14濃度呈正相關。研究者將腦梗死發(fā)病三個月后的患者按血漿MRP8/14值進行四分位數(shù)法分為4組,其中最高四分位數(shù)組死亡或者殘疾發(fā)生風險相較于最低四分位數(shù)組增加111%,且MRP8/14水平每增加一個標準差,死亡或殘疾風險增加28%,提示患者預后不良,該研究建議將MRP8/14作為腦梗死預后指標之一[40]。近期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當調(diào)整其他混雜因素后,MRP8/14仍可預測腦梗死發(fā)生3個月后死亡的可能性,而NLR、CRP因子卻無此作用[42]。NLR曾被報道是經(jīng)機械取栓治療的患者3個月后發(fā)生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43],也有研究表明,CRP可預測短期內(nèi)腦梗死死亡的發(fā)生[44]。因此作者認為相較于經(jīng)典的因子NLR、CRP,MRP8/14對腦梗死死亡具有更好的預測作用[42]。血清MRP8/14水平與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繼發(fā)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相關,可能成為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后并發(fā)腦梗死預測因子[41]。
靜脈血栓栓塞癥包括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VTE死亡數(shù)量位于第3位,僅次于心肌梗死和腦梗死[45]。MRP14是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調(diào)控靜脈血栓形成的共同分子。研究者通過結扎和縮窄下腔靜脈誘導靜脈血栓形成后發(fā)現(xiàn),MRP14-/-小鼠的下腔靜脈血栓重量較野生型減少,因此MRP14促進靜脈血栓形成,這一過程由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內(nèi)及其細胞外MRP14參與;此外MRP14增加小鼠血栓內(nèi)中性粒細胞誘捕網(wǎng)(NETs)形成,且體外研究證實其通過Mac-1促進中性粒細胞釋放 NETs[20]。NETs是由 DNA、組蛋白和抗菌蛋白組成的纖維網(wǎng)狀結構,最初發(fā)現(xiàn)具有抗感染作用。隨后有研究報道其廣泛分布于人和動物血栓中,具有為血細胞提供附著位點、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進血栓形成功能[46]。NETs是溶栓治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可能通過激活血小板和內(nèi)皮細胞并釋放vW因子和PAI-1,從而減弱t-PA的溶栓作用[47]。研究者還觀察到敲除MRP14基因小鼠相較于野生型小鼠血栓溶解增加,因此這一結果佐證MRP14促進血栓中NETs形成。基于上述研究,WANG Y M等[20]提出MRP14調(diào)控靜脈血栓形成。
MRP8/14水平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漿中升高,并與此類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呈正相關[48],可能提示靜脈血栓栓塞癥發(fā)生。另一項動物研究表明,將帶有抗MRP14抗體的納米顆粒載體通過尾靜脈注射小鼠體內(nèi)3 h后,載體積累于血栓部位,取出后通過成像技術定量可檢測靜脈血栓形成的大?。淮送釳RP14靶點治療減少50%靜脈血栓面積[49]。綜上,MRP8/14可能為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當前血栓性疾病的治療藥物包括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藥物等,因其不良反應限制臨床應用。因此需繼續(xù)探索疾病的特異性靶點,MRP8/14在血栓性疾病中發(fā)揮抗動脈粥樣硬化及動靜脈血栓作用,且對生理性止血并無影響。此外,MRP8/14在血栓性疾病中診斷方面具有發(fā)現(xiàn)早期病例等潛力,且對腦梗死死亡具有更好的預測作用。因此MRP8/14有望成為血栓性疾病診斷和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