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
急性顱腦損傷(Acute head injury)是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的頭部損傷,作為一種常見的創(chuàng)傷,急性顱腦損傷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其他損傷合并存在[1]。臨床證實急性顱腦損傷具有病情嚴重、進展快等特點,以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為臨床癥狀,若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危及患者生命。迅速、精準的診斷是有效治療急性顱腦損傷的前提,因此在對患者病情干預過程中如何提高診斷準確率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shù)發(fā)展,MRI、CT 等方案均被應用于各類疾病診斷中,但臨床對兩種方案在診斷中的優(yōu)劣性存在爭議,為深入明確各方案具體價值,本研究選擇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2 月~2021 年2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 例,女38 例;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39.25±6.82)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分級:55 例輕度、35 例中度、10 例重度;損傷原因:44 例交通事故、31 例重物打擊、15 例墜落物砸傷、10 例擠壓傷;本研究上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手術(shù)病理檢查確診者;②在受傷后72 h 入院治療者;③臨床資料完善者;④有明確頭部外傷史者;⑤知曉研究目前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⑥無嚴重胸腹部損傷者;⑦無心肺復蘇及休克者;⑧近期無腦部手術(shù)史者[3]。
1.2.2 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病情惡化導致患者在短時間死亡者;③嚴重臟器組織損傷者;④凝血功能障礙者;⑤造影劑過敏者;⑥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⑦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者;⑨腦部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患者均接受MRI、CT 掃描檢查,具體操作如下。
1.3.1 CT 掃描檢查 選擇16 排螺旋CT 掃描機進行檢查,檢查時指導其選擇仰臥位,設置層厚(10 mm)、層間距(10 mm)、掃描時間(3 s)、電流(125 mAs)、電壓(125 kV)、矩 陣(512×512)、床 位(30~55 HU)、窗 寬(82~100 HU)等參數(shù),在檢查過程中常規(guī)進行軸位掃描,而后對損傷區(qū)域進行掃描,損傷區(qū)域調(diào)整層厚、層間距為5 mm,以便進行薄層掃描。
1.3.2 MRI 檢查 在CT 掃描檢查完成后進行核磁共振檢查,選擇1.5T 的超導MRI 掃描儀,在掃描前設置好參數(shù),T1WI 矢狀位檢查時矩陣為192×288、回波時間(TE)為19 ms、重復時間(TR)為1830 ms;T2WI矢狀位檢查時矩陣為244×288、TE 為137 ms、TR 為470 ms;在掃描過程中首先選擇7 mm 層厚進行常規(guī)掃描,而后調(diào)整層厚為2~3 mm為損傷部位進行薄層掃描,層間隔設置為1 mm。
1.3.3 圖像處理 掃描完成后由2 名資深影像學醫(yī)師閱片,根據(jù)收集到的影像信息進行診斷。
1.3.4 輔助干預 在檢查實施前醫(yī)務人員需詳細為患者講解實施MRI、CT 掃描檢查目的及重要性,并告知其各檢查流程及注意事項,針對患者提出疑問需及時解答,旨在提高其認知能力,并以積極的狀態(tài)配合進行檢查。
1.4 觀察指標 以手術(shù)病理結(jié)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的陽性檢出率、診斷效能(漏診率、誤診率、診斷準確率)及對損傷部位(顳葉、額葉、頂葉、枕葉)、血腫厚度(<1.5 mm、1.5~5.0 mm、5.1~8.0 mm、>8.0 mm)的診斷準確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shù)病理診斷結(jié)果 手術(shù)病理診斷結(jié)果:①損傷類型:20 例顱骨骨折、22 例硬膜外血腫、18 例硬膜下血腫、10 例腦深部挫傷、20 例腦葉挫裂傷、10 例膜下腔出血;②損傷部位:顳葉53 例,額葉25 例,頂葉10 例,枕葉12 例;③血腫厚度:<1.5 mm 15 例、1.5~5.0 mm 20 例、5.1~8.0 mm 50 例、>8.0 mm 15 例。
2.2 兩種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的陽性檢出率比較MRI 對急性顱腦損傷的陽性檢出率為96.00%,高于CT掃描的8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的陽性檢出率比較[n(%),n=100]
2.3 兩種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效能比較MRI 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準確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4.00%,漏診率4.00%、誤診率0 低于對照組的18.00%、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效能比較[n(%),n=100]
2.4 兩種方法對損傷部位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MRI 對損傷部位顳葉、額葉、頂葉、枕葉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4.34%、96.00%、100.00%、91.67%,均高于CT 掃描的81.13%、76.00%、60.00%、5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方法對損傷部位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
2.5 兩種方法對血腫厚度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MRI 對血腫厚度<1.5 mm、1.5~5.0 mm、5.1~8.0 mm、>8.0 mm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6.67%、90.00%、94.00%、100.00%,均高于CT 掃描的76.67%、60.00%、76.00%、7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種方法對血腫厚度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
急性顱腦損傷的出現(xiàn)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腦血管和神經(jīng)組織等,若病情較為嚴重或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會影響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且患病后病情進展較快,若未及時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治療會危及其生命,鑒于此臨床采取科學方案對患者損傷類型、部位、血腫厚度等進行分析,既可明確患者病情,亦可結(jié)合其實際情況及時、科學地進行搶救干預,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避免后期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因此,進行影像學檢查是非常必要的[4-6]。
CT 掃描對患者病情的評估是一種基于X 射線管的探測器,其在檢查過程中通過橫斷面對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掃描,在獲得影像學資料后進行分析及評估[7,8]。臨床認為CT 掃描具有掃描速度快、圖像清晰等特點,大多數(shù)情況下,3~5 min 內(nèi)即可獲得CT 掃描結(jié)果,因此,檢查的實施不會影響重癥監(jiān)護工作,亦不會因檢查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但實際操作過程中CT掃描仍存在明顯不足,例如:通過CT 掃描不能準確對患者損傷程度進行分析、判斷,因此需要使用其他方案進行檢查。
MRI 的實施以是射頻脈沖技術(shù)為基礎,在檢查中通過激發(fā)人體內(nèi)的氫質(zhì)子,可以獲得人體內(nèi)的電磁信號,重構(gòu)人體信息,因此電磁信號的強弱與組織成分密切相關,因此在在識別損傷程度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應用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9-12]。為深入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本文選擇100 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結(jié)果顯示:MRI對急性顱腦損傷的陽性檢出率為96.00%,高于CT 掃描的8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 對損傷部位顳葉、額葉、頂葉、枕葉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4.34%、96.00%、100.00%、91.67%,均高于CT 掃描的81.13%、76.00%、60.00%、5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 對血腫厚度<1.5 mm、1.5~5.0 mm、5.1~8.0 mm、>8.0 mm 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6.67%、90.00%、94.00%、100.00%,均高于CT 掃描的76.67%、60.00%、76.00%、7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MRI 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較CT 掃描更具優(yōu)勢,不僅可準確分析患者損傷部位,亦可明確血腫厚度,為臨床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分析原因:正常情況下CT 掃描為斷面影像,不會受到可暴露的影像重疊等影響,通過檢查可顯示微細情況,若發(fā)現(xiàn)骨折線、線骨縫分離、內(nèi)存積氣等情況便可證實其存在顱骨骨折[5]。MRI 檢查在軟損傷、傷情中具有特殊性,檢查過程中患者極易出現(xiàn)骨裂、骨挫傷等原因?qū)е虏∏榧又厍闆r,而通過MRI 檢查可明確其損傷類型、情況,究其原因是其在序列趨勢下可準確分析積液、積血等[13-15],而CT 掃描容易受骨裂影、液體的影響,因此在早期診斷中應用價值不高。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MRI 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準確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4.00%,漏診率4.00%、誤診率0 低于對照組的18.00%、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MRI 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價值較高。首先,CT 掃描在明確患者血腫形態(tài)、血腫密度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出現(xiàn)骨骼容積效應等問題,導致誤診及漏診率較高;而MRI 可以從多個參數(shù)和方面進行成像,在診斷較小的血腫方面具有優(yōu)勢。其次,CT 掃描在實際掃描和顯示中不能充分發(fā)揮檢查的優(yōu)勢,尤其是血漿的重吸收和局部血細胞的堆積,無法保證CT 掃描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得到提高;而MRI 檢查的敏感性比較高,在檢查過程中不易受腦積液信號干擾、部分容積效應等影響,檢出率較高,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檢查人員需具備極高的專業(yè)能力,可結(jié)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使其可積極配合進行檢查,在減少圖像偽影的同時提高圖像質(zhì)量[16-18]。且MRI 具有多種成像功能,將其應用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可獲得理想效果,而后需展開手術(shù)提供豐富參考,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19,20]。
綜上所述,與CT 掃描相比,MRI 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更具優(yōu)勢,不僅可提高診斷準確率,亦可準確評估其血腫厚度,為臨床醫(yī)師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值得借鑒。但基于本次研究方案設計較為簡單、納入樣本容量較小,經(jīng)對比雖證實MRI 可提高診斷準確率,但尚未明確其與金標準的一致性,亦無法規(guī)避研究偏畸性,鑒于此后期需優(yōu)化研究設計方案,在降低研究偏畸性同時通過對比患者檢查前后心理狀態(tài)、與金標準一致性等準確MRI 診斷急性顱腦損傷價值,為臨床提供高質(zhì)量診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