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陽
在地球上,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競相展現(xiàn)出自己的活力,每個人的生命是在無數(shù)的偶然中產(chǎn)生的,我們每個人在這一個角度來說是幸運的,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它是大自然的奇跡,是寶貴而美好的。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對生命的認知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價值觀及人生的形成。在新時期“雙減“背景下,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初中語文教材中關于生命教育的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厚植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對大單元整合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把語文教材中一些主題類似的課文進行有機歸類,再歸類的過程中挖掘出這些文章的內(nèi)在關系,結(jié)合他們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設出一個一致的教學環(huán)境,然后再開展主題教學教學。這種對初中語文教材的有機整合不僅對應了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排中的“主題單元” 的編寫形式,更有助于學生對主題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和把握。對生命主題單元教學而言,采用大單元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感悟生命的價值和力量。
語文教師關于生命教育的使命和擔當是:“引領學生把對生命的追思引向心靈的深處,孕育透徹的生命意識,從而達到對自己生命的珍愛,對他人生命的同情,拓展和豐富人的生命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背踔姓Z文教學主要以文章作為載體,但這并不是說一節(jié)課就需要對一篇文章進行解讀探究,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是綜合性強,這一特點就更需要教師對同一個主題或者是統(tǒng)一題材的文章進行歸類,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內(nèi)在的含義,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就會更加透徹。相反,我們?nèi)绻严嗤黝}的文章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割裂開來去分析,就會背離語文教學綜合性的特點。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準備充分,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學生,選擇適合學生最近知識點的表達方式和表達順序,以此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牢記通過協(xié)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備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狀況,還要分析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順序。綜合分析整個初中語文教材,每學期的教材中都包含四季的美景、人間真愛等單元主題,所不同的是每個單元主題都有所側(cè)重,如果再具體到每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每篇文章之間也存在很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就要求我們根據(jù)文章的順序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以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面對我們的學生。
例如統(tǒng)編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就是以“情感哲思”為單元主題,這一單元包含《背影》 《白楊禮贊》《散文兩篇》《昆明的雨》四篇文章,我們在深入挖掘這四篇文章的含義后會發(fā)現(xiàn),每篇文章都暗含著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特別是注重了對生命精神的頌揚。這就要求們在備課時候僅僅抓住生命精神這一共性進行研究。
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幾篇文章的教學重點落實在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上,例如《背影》中有關描寫父親對兒子細膩的情感中就夾雜著對生命的艱辛以及勞苦;我們閱讀《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時候,從表面上理解作者是在贊揚白楊的堅貞不屈,但是如果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去思考和挖掘,就會領悟到作者更深層次的意蘊是在說明中國人民對抗日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念,是對生命的敬畏;《昆明的雨》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是作者作者描述的是昆明的雨以及桃花和桂花,但是內(nèi)在的含義是作者對那段難忘歲月的掛念,對經(jīng)過生命洗禮年輪的思念。作為教師如果能從這些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出發(fā),對這些文章進行整合,從生命的角度帶領學生去審視文本,學生就會更全面的感悟生命的真諦。
群文閱讀指的是學生們和老師共同圍繞同一個主題曲展開對文章的架構和探究,最終達成共識的教學目的。要做到群文閱讀首要的任務是選擇好教材中的文章,既要體現(xiàn)文章內(nèi)容的不同,還要求文章在內(nèi)涵上的相互聯(lián)系?,F(xiàn)階段群文閱讀教學在中學階段進行的很火熱,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的時候需要精心挑選文章,最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文本。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單元主題編排方式就為我們的群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環(huán)境。例如九年級上冊“青春少年”這一主題單元中,完全可以選擇《故鄉(xiāng)》和《我的叔叔于勒》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訓練。我們來看部分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閱讀《故鄉(xiāng)》這篇文章后,能否回答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
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因為這篇文章是站在“我”的視覺展開敘述的。
師:你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道理,設想一下,探究誰是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我們是看這個人物在文章的字數(shù)還是看這個人物在文章中的情節(jié)甚至沖突是否占主要地位?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師通過字數(shù)來表現(xiàn)還是通過人物來表現(xiàn)?顯然,文中的“我”在文章前后沒有太大的變化,對比也不夠明顯。
生:閏土。
生:雖然閏土在文章的篇幅比“我”要少,但是閏土卻處于文章的中心地位,對文章的的中心思想起到了決定作用,而“我”僅僅把整篇串聯(lián)起來,是這篇文章的線索人物。
師:那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是誰呢?
生: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并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婦。于勒在文中的情況變化了三次,而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三次變化,作者是通過菲利普夫婦的三次表現(xiàn)來展現(xiàn)了本文的主題思想。
師:兩篇文章的作者不同,寫作方式不同,那么兩者的共同之處是什么呢?
生:都抓住了人物前后的變化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
從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在開始的時候沒有從生命的角度展開教學,而是從引導學生確定小說的主人公入手,在對比了兩篇文章的思路之后,才帶領學生曲領悟生命這一主題,從中激發(fā)了學生對社會生命的精神生命實質(zhì)的探究。
在文章基本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采用適當?shù)姆绞綄Ρ菊逻M行解讀,達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教學目的就是文本拓展。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而不是讓學生僅僅知道一個結(jié)果。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幫助學生拓展有關生命教育的知識,以此來滿足學生對生命內(nèi)涵的理解需求。
作者對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脫離不了對當時時代的記錄,正是因為作者的文字賦予了時代的內(nèi)涵,作者本人也是時代的記錄者。初中統(tǒng)編語文教材每冊包含24 篇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但也能夠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這就需要我們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幫助學生增加閱讀量。文章的時代背景往往賦予了文章的生命,學生需要通過了解時代背景來了解文章,甚至通過時代背景能夠把文章的主題和內(nèi)涵挖掘的更深入。
在閱讀《故鄉(xiāng)》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是通過對閏土的描寫來表達家鄉(xiāng)近幾年的變化,又通過楊二嫂等人物的前后變化來看待人性的變遷。學生如果在閱讀的時候不了解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去理解閏土和楊二嫂等人物變化的原因是很難的。在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jīng)濟命脈和政治力量以及軍事力量都進行了操縱,我們在這樣的多重壓迫下,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楊二嫂和閏土的變化那是時代的產(chǎn)物。文章二點時代背景是作者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而文章的內(nèi)容正是作者對這一時代背景的感嘆,或者是對新時代的吶喊。有了這樣的時代背景,我們的學生就會明白農(nóng)民在當時的生存是何等的艱難,學生就會感悟到生命的艱辛。
主題是作者賦予文章的靈魂。即使同一個作者的寫作風格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作者一般對通過自己的多篇文章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是同一個作者也會通過另一篇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延續(xù),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對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的整合也構成了作者的情感鏈條。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解讀教材上的文章,就會顯得單調(diào)和乏味,如果能對統(tǒng)一作者的多篇文章進行歸納,就會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中,當自己的母親意識到自己的日子不多的時候,依然惦記著自己癱瘓的兒子,當作者在很多年之后去寫和母親相處的時刻時,用“艱難”這個詞語去形容母親的生活,會發(fā)現(xiàn)在艱難的背后,是母親自身對病痛的掙扎,母親十分明白,要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生活的強者,自己必須成為堅強的母親,要想讓自己的兒子珍惜生命,必須自己要珍惜生命。而在《合歡樹》這篇文章中,史鐵生卻用“安慰”兩個字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這既是對母親不再忍受折磨的欣慰。也是自己敢于擺脫病魔、直視曾經(jīng)愧疚的內(nèi)心的安慰。作者正是通過這個詞讓人們在痛苦的掙扎中讀出了一絲的欣慰。文本在讀者和作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人們在相互切磋中表現(xiàn)出了對不同作品的不同解讀。多角度去解讀作者的不同文本,就能感悟到生命的的成長,聆聽到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總之,教師只有在語文教學中挖掘中教材的資源,在文本拓展中滲透生命教育,創(chuàng)新生命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找到突破生命教育的突圍路徑,就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培植學生的生命意識,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