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驥,楊慶麟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時期中原王朝管理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種行政制度,是面對這些地區(qū)風俗、文化迥異于中原而采取的特殊管理方法。通過土司制度的實施,中原王朝將這些“化外”地區(qū)納入到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體制之中。而實施土司制度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土司地區(qū)也因為這種制度的實行,使王朝的典章制度和華夏文化滲透進這些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并促使地方社會逐漸產(chǎn)生了對中原王朝從傾慕到文化認同的國家認同觀。
認同是人的一種主觀情感和態(tài)度,是一種歸屬感,也是一種用于區(qū)分自我與他者的行為。文化認同是指對人們之間或個人與群體之間共同文化的確認,通常表現(xiàn)為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行為規(guī)范。[1]現(xiàn)代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2]在傳統(tǒng)中國的語境下,國家認同的含義是由三個層面的認同所構成:第一層是對在位專制君主的忠誠;第二層是對屬于某一姓的君主統(tǒng)系的王朝認同;第三層是對超越某個具體王朝而存在的,被稱為“中國”的政治共同體認同。[3]對于邊疆地區(qū)的土司而言,他們對國家的認識通常在第一層和第二層。因此,土司的國家認同往往是指對大一統(tǒng)王朝中央集權制度與以儒家宗法價值觀為核心的華夏文化的認同。其中,文化上的認同是古代中國國家認同的基礎。
五代末期,水東宋氏始祖宋景陽率軍入黔,經(jīng)過一系列的爭戰(zhàn),控制了今開陽縣與貴陽烏當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并設立十二馬頭來進行統(tǒng)治?!靶克问嫌H領夷漢民十二部,謂部長曰馬頭”。[4]元朝初年,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施土司制度。隨著土司制度的推行,不僅貴州地區(qū),而且包括“水東地區(qū)”也被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中,隸屬于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明朝取代元朝后,在貴州地區(qū)繼續(xù)推行土司制度。水東地區(qū)也被納入到明王朝的統(tǒng)治疆域之中。明初,為了保持貴州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明朝通過設立貴州宣慰使司的方式來進行管理。水東宋氏被委任為貴州宣慰使,負責管理其親轄地和十個長官司,成為明代貴州的四大土司家族之一。在明中前期,水東宋氏認真履行明王朝制定的土司規(guī)章制度,不僅在土司承襲上嚴格遵守承襲條例,認真學習儒學,還多次協(xié)助明朝軍隊平定貴州地區(qū)的苗亂。為此,明王朝也予以積極回應,如給予豐厚的回賜,“貴州宣慰使宋誠母劉氏來朝貢馬賜以紗羅襲衣米三十石鈔三百錠尋又賜衣三襲遣歸”。[5]明中后期,隨著水東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明朝政府對水東地方社會的控制力逐漸增強,水東宋氏的統(tǒng)治被削弱,使得水東宋氏開始對明王朝產(chǎn)生不滿,先是在明朝平定播州之亂時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后又在奢安之亂中主動協(xié)助叛軍圍困貴陽城,最終于崇禎三年被明王朝廢除宣慰使一職,親轄地——十二馬頭也被改土歸流。
縱觀水東宋氏的發(fā)展歷程,其能夠長期統(tǒng)治水東地區(qū)的關鍵在于中原王朝的支持,尤其是元明時期,作為中原王朝委任的土司,水東宋氏通過協(xié)助地方政府穩(wěn)定土司地區(qū)的社會秩序,不僅鞏固了自身的統(tǒng)治,還實現(xiàn)了家族的發(fā)展。如元代的宋阿重,因協(xié)助元朝平定蛇節(jié)、宋隆之亂而得到嘉獎,“有曾竹長官宋阿重,棄家走京師,陳滅賊計。成宗賜衣一襲,授為順元路宣撫同知……生獲隆濟以獻,擢靖江路總管,佩三珠虎符”。[6]而中原王朝對水東宋氏的重視,與其對中原王朝的認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明初在掃清元朝在云南的殘余力量后,為了保障西南邊疆地區(qū)的長治久安,明朝政府除了在云南建立大量衛(wèi)所來穩(wěn)定地方外,還完善了湘黔滇驛道,用來保證中央與云南的溝通渠道。而被稱為“云南鎖鑰”的貴州就成為確保驛道暢通的關鍵節(jié)點。為此,明朝初年,中央政府就沿驛道兩側先后建立了為數(shù)眾多的衛(wèi)所,其中水東地區(qū)就有貴州衛(wèi)、貴州前衛(wèi)、威清衛(wèi)和龍里衛(wèi)。這些衛(wèi)所的出現(xiàn),除了能彰顯明朝政府的統(tǒng)治權威,保障驛道通暢外,還為地方帶來了大量的漢人移民,逐步改變了當?shù)氐娜丝诮Y構。由于這些衛(wèi)所移民多來自科舉興盛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十分熱衷于儒學教育和科舉考試,因此,隨著他們在水東地區(qū)的扎根,崇儒興文的風氣也就逐漸影響到水東宋氏。
對于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明朝政府認為僅僅武力震懾并不能使土司畏服,還需要在土司地區(qū)進行教化以實現(xiàn)穩(wěn)固的統(tǒng)治。朱元璋曾言:“溪洞猺獠雜處,其人不知禮儀,順之則服,逆之則變,未可輕動。今惟以兵分守要害,以鎮(zhèn)服之,俾之日漸教化,則自不為非,數(shù)年之后,皆為良民?!盵6]以此思想為指導,明朝制定了在土司地區(qū)推行儒學教育的政策。
首先,對土司子弟進入國子監(jiān)提供相應的優(yōu)待。明代關于土司子弟入國子監(jiān)的舉措一共有三種,分別為特恩、歲貢和選貢。[7]其中,特恩是明初朱元璋針對歸附土司所采取的特別措施,土司子弟不需參加任何選拔考試,即可入國子監(jiān)學習。如洪武年間,朱元璋因普定軍民府知府者額的主動來朝,除賞賜米紗等物外,還以準許其子弟入學作為獎賞,“十五年,普定軍民知府者額來朝,賜米及衣鈔,命諭其部眾,有子弟皆令入國學”。[8]而歲貢和選貢就是允許地方可以向國子監(jiān)推薦優(yōu)秀的生員進去讀書。對于貴州地區(qū)的土司學來說,歲貢是“三年貢二人”。[9]而選貢的要求是“有成才者,不拘常例,從便選貢”。[9]簡單說來,就是盡可能地鼓勵土司子弟入國子監(jiān)學習。
其次,在土司地區(qū)設立儒學,目的是鼓勵不便遠行的夷民也能學習儒家文化。朱元璋曾言:“邊夷土官皆世襲其職,鮮知禮義,治之則激,縱之則玩,不預教之……設儒學,選其子孫弟侄之俊秀者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義,而無悖禮爭斗之事,亦安邊之道。”[5]
最后,將土司承襲與繼承人學習儒家文化相掛鉤。弘治五年,明廷下令:“土官襲職后,習禮三月,回任管事?!盵9]嘉靖即位后,于嘉靖元年又再一次重申:“土官應襲年三十以下者得入學習禮,不由儒學者不得起送承襲?!盵10]
除明王朝由上至下在土司地區(qū)強力推行教化這一外部因素外,土司自身對于儒家文化的興趣也是土司產(chǎn)生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對于水東宋氏土司而言:一方面是其本身對漢文化的傾慕與向往。據(jù)史料記載,時人多言水東宋氏是“衣冠同華人、頗通漢語、識文字”。[11]故當明朝提出鼓勵土司學習儒家文化時,宣慰宋氏會積極響應。另一方面,主動協(xié)助明王朝在水東地區(qū)推行儒家教化,也是一種符合水東宋氏自身利益的舉措。同時其又身處黔中腹地,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面臨水西安氏和播州楊氏的威脅,尤其是水西安氏土司。長久以來,水西安氏土司一直希望將其勢力延伸至黔中地區(qū),自宋朝起,就多次侵入鴨池河以東地區(qū),與水東宋氏發(fā)生過多次爭斗。先是北宋初,水西侵入水東地區(qū),但被宋氏擊退,后又在北宋末再次侵入矩州,并將宋氏逐至蠻州。[12]因此,進入明代后,隨著雙方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為避免水西對其轄地的進一步侵奪,水東宋氏通過學習漢文化來增強自身對漢文化的認同感,以此贏得明王朝的支持,從而穩(wěn)固自身對水東地區(qū)的統(tǒng)治。
關于宣慰宋氏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文化認同,我們現(xiàn)在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的時間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貴州宣慰使宋斌時期,水東宋氏就已經(jīng)在家族中廣泛推行儒學教育。《黔詩紀略》記載:“宋斌頗讀書,喜近文士,每恨土酋家習弄兵,不曉筆札。”[13]時人為其所撰的墓志銘中也言其“好古而嗜文”。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烏當文史資料第9輯》,第104頁。這說明宋斌本人對儒家文化的喜愛。不僅如此,除了自己喜好儒學外,宋斌還嚴格要求自家子侄也要學習漢文化,“(宋斌)嚴督諸子向學以振俗陋”。[13]為此,當聽聞被謫戍至都勻的廖駒“有詩名”,他就迅速前去拜訪,并“厚幣延教諸子”。[13]
正是在宋斌的嚴格督促和大力推動下,水東宋氏的儒學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其子宋昂和宋昱不僅自幼就飽讀詩書,好學攻文,而且還隨著自身儒學水平的增長,漸漸地獲得了不少地方官員和漢人士紳的認可,成為明代貴州地區(qū)有名的詩人,比如宋昱,后人稱其所作詩文“詩格清麗”。[14]后來,宋昂之子——宋炫還將兩人的詩詞整理成冊,名為《聯(lián)芳類稿》。
正統(tǒng)年間,隨著宋斌老退,宋昂成為新的貴州宣慰使,不僅自身繼續(xù)堅持學習儒學,以士大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還延續(xù)了宋斌時期的不少做法,如督促子侄學習儒學和漢人習俗,其子宋炫也因此成為嘉靖時期貴州頗有名氣的詩人。故萬歷時期的貴州巡撫郭子章稱贊其為“守廉持儉,愛民禮士,又多收致經(jīng)史,以崇文教”。[14]
所謂家譜是指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15]雖然修譜這一行為并非漢族所獨有,其他諸如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存在類似行為,但毫無疑問地說,只有漢族將修譜一事同自身文化進行了高度的融合。對于漢族而言,編修家譜不僅要厘清家族世系傳承,在家族中建立宗法制度,更是士大夫對儒家“尊尊親親”理念的實踐。因此,對于土司家族來說,編修家譜除了可以通過溯源先祖世系,以此來實現(xiàn)親附華夏民族外,也是其自身模仿士大夫踐行儒家禮法制度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更是土司獲得中央王朝認可的主要手段之一。
水東宋氏修譜的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宣德年間,當時擔任宣慰使的宋斌,除了培養(yǎng)子侄學習儒學外,還積極進行家譜的編修。關于這一家譜具體內容,因家譜的佚散,已不可考。不過宋斌請當時的詹事王直所撰寫的《宋氏世譜序》因被明人收錄進方志中,而有幸被保留至今。盡管明代編修的家譜沒能保存下來,但是并不意味著水東宋氏家族家譜的消失。從清代開始,其后裔就曾多次進行過家譜的續(xù)修,遠的有宋國時期的《宋氏節(jié)譜》和《黔宋史略韻編》,近的有今人所編寫的《黔中宋史》和《紅邊宋史》。為更好地理解編修家譜與水東宋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現(xiàn)將譜序抄錄如下并加以分析。
“宋以國為氏,周武王滅商而封微子啟于宋國。亡,子孫散徙他邑,因以為氏。歷漢唐多有顯人,至宋而真定之族為盛。開寶中,有景陽者以軍功累官至節(jié)度使,平定西南夷,詔就大萬谷落,開總管府,以景陽為總管鎮(zhèn)撫焉。夷人安之,遂世有其爵與地。歷十四世,曰阿重,始仕元,改順元等處軍民宣撫使,開治于貴州。又三世曰欽,以功升昭勇大將軍,順元等處都元帥。國朝兵入貴州,欽遂內附以為貴州宣慰使,世守焉。蓋自景陽至今尚德十八世矣。尚德思前人樹立之不易,而冀傳之遠,乃作世譜載其德以示后,使善繼而永保之,此仁人孝子之用心也。易師之上六曰:‘開國承家蓋師之終,功之成。’大者開國,小者承家,所以報之也。景陽之受爵土有家于貴州,蓋以武德自奮者,非幸而致也。其延于后世宜矣哉。我國朝受天命,一海宇,凡郡縣皆置守令,惟西南夷則因其帥長以撫焉。以先世嘗有德于斯人而人從之,庶幾其得所也。當時奉命守土者,非一姓,然四五十年之間,敗亡相繼,子孫之不肖,不思前人樹立之難,而縱欲以逞,安得不及于禍哉。自古有家者,皆欲相承于無窮,然其傳世之久近,必視其德之有繼與否。宋氏傳十八世,幾五百年,而尤盛,其世德之績可知矣。予聞尚德忠敬以事上,寬惠以撫下,其言動必以禮,其教諸子亦如之。宋氏之德又有繼矣。慶澤其可窮也哉。后之人觀是編者益思繼述而引大之,雖百世可知也,尚德因予友,貴州按察司僉事郭公緒以首簡屬予言,予深嘉其意而序之?!盵16]
在編修家譜時,西南土司紛紛攀附名地望族,重組自身的歷史記憶,重構家族先世身份,意在去少數(shù)民族化,擺脫土著身份,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華夏文化認同的心理傾向和價值追求。[17]水東宋氏亦如此。在水東宋氏這篇序的第一部分,就自述其先祖乃是微子啟后裔。微子啟,商王帝乙之子,“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18]而帝乙先祖契又是帝嚳后裔,“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盵18]通過這一方法,水東宋氏就順利地將自身同炎黃后裔的身份連接起來,“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18]接著譜序又介紹入黔始祖宋景陽是出身于河北真定,來突出家族的漢族身份,進一步將自身與水東土著居民進行區(qū)分。而在敘述水東宋氏家族發(fā)展歷史這一部分中,除了強調自身在水東地區(qū)悠久的統(tǒng)治歷史,“蓋自景陽至今尚德十八世矣”外,還多次指出家族統(tǒng)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中央王朝的授予,既彰顯自身對中央的認同,又再次強調了水東宋氏與內地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之后文本介紹了修譜緣由,宋斌擔任宣慰使時期,思州田氏土司因私自互相攻殺,招致明朝政府鎮(zhèn)壓一事不過十余年。曾經(jīng)煊赫一時的思州田氏土司由于繼承人的恣意妄為而轉瞬間就煙消云散,給其本人帶來了強烈的震撼。為了能讓家業(yè)得以延續(xù),避免類似不肖子孫出現(xiàn),宋斌在序中告誡子孫想要能夠世守其土,其關鍵在于“有德于斯人而人從之”,并強調繼承者“必視其德之有繼與否”。為了能夠更好地教育后人,在序的最后部分,撰寫人以宋斌及其子為例子,告誡宋氏后人只要能“忠敬以事上,寬惠以撫下,其言動必以禮”,就能讓水東宋氏家族綿延百世。
宋代以來,隨著修譜活動逐漸從官修轉為私修,家譜的內容和功用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從過去的“別貴賤、分清濁”變?yōu)椤皞髌浼医?,以為修身處世之法”。在厘清世系的同時,更加重視家譜的教化功能。宋代以降的家譜通常包括譜序、源流、譜例、世系圖、譜系本紀等內容。其中譜序和源流分別記述家譜編修及續(xù)修情況、先世仕宦與德行、編修家譜的意義與族姓來源、宗族遷徙經(jīng)過。[19]而明代家譜編修基本繼承了宋代特點,因此,再次審視水東宋氏家譜譜序,可以明確看出,其所敘述的內容不僅有家族源流的介紹,對修譜緣由和遷徙的解釋,也包括了對華夏文化的傾慕和融入的過程,更包含了對后人勸誡與建議??梢哉f是一篇嚴格按照儒家宗法觀念與漢族士紳家族修譜標準撰寫的譜序。
在認真學習儒家思想并通過編撰家譜等行為來踐行儒家宗法倫理的同時,水東宋氏還積極模仿漢族士大夫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增強自身對于漢文化的認同感,強化外界對其漢族身份的認識。
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普遍都有崇佛信道的習慣,尤其是明中后期,隨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越發(fā)明顯,很多士紳都普遍擁有捐資修建寺廟、道觀的經(jīng)歷。唐宋時期,佛道先后傳入貴州,但發(fā)展較為緩慢,直到元朝時才傳入水東地區(qū)。明朝統(tǒng)治貴州以后,隨著大量漢人移民的到來,佛道才逐漸在水東地區(qū)得到廣泛傳播,地方士紳和民眾捐資修建寺觀的行為也隨之影響到地方土著居民。水東宋氏在長期與地方官員的互動中,漸漸接受了對于佛道的信仰,并開始模仿官員士紳捐款修廟的行為,在水東地區(qū)主持寺觀修筑活動。先是宣慰使宋昂在其轄地洪邊馬頭建了一座道觀,“崇圣觀,在治城北八里,天順間宣慰宋昂建”。[20]不久之后,宋昂子宋然在承襲后又建了一座佛寺,也在洪邊,“通化寺,在治城北八里,成化間宣慰宋然建”。[20]
“八景”是漢文化與傳統(tǒng)自然審美相融合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種審美形式起源于北宋時期,經(jīng)歷南宋和元朝的發(fā)展,到明代已發(fā)展至興盛時期。[21]明朝年間,隨著王朝統(tǒng)治在西南地區(qū)的確立,作為漢文化代表符號的“八景”文化也隨之傳播到土司地區(qū)。在這樣的背景下,水東宋氏開始其家族“八景”文化的創(chuàng)造,最終在其親轄地——洪邊,建立起被稱為“洪邊八景”的園林景觀。據(jù)方志記載:“洪邊八景”分別為“翠屏旭日、繡嶺晴霞、北莊綺陌、南谷瓊林、環(huán)溪素月、鑒沼清風、馬隴靈泉、螺崖飛瀑”。[20]從命名上來看,水東宋氏的“八景”以自然風景為主,反映出當時洪邊馬頭的秀麗自然風光,同時也從側面證明了宋氏土司對漢文化的喜愛?!昂檫叞司啊苯ǔ珊螅畺|宋氏自己欣賞外,還邀請許多官員和文人前來游覽與觀賞,并留下了不少描寫“八景”風光的詩詞。
洪武年間,明王朝從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調派大量軍隊到貴州進行軍屯,并修筑起大量的城池和漢式風格的民居。隨著雙方交往的深入,漢式建筑風格也逐漸影響到土著居民,除傳統(tǒng)的干欄式建筑外,也開始在地勢平坦的地區(qū)修建漢族樣式的民居,如水東宋氏親轄地之一的馬頭寨。馬頭寨,位于今開陽縣禾豐鄉(xiāng),地勢較為平坦,是典型的平壩地區(qū)。元明時期水東宋氏在此設立底窩總管府來管理十二馬頭中的六個馬頭,現(xiàn)今還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老民居。[22]這些留存的明清建筑多是以穿斗抬梁式磚木結構為主,如興隆寺、七大爺院、八大爺院等,同時在堂屋、門窗、走廊上也運用了萬字紋或壽字紋等漢字紋飾作裝飾。除馬頭寨外,水東宋氏也在其他馬頭修筑了不少漢式風格的建筑,如洪邊馬頭。洪邊馬頭是水東宋氏親轄的十二馬頭之一,同時也是其在明代的治所所在地。按照明王朝的要求,貴州宣慰使司衙門被安置在貴陽城內。為了方便同明王朝溝通,水東宋氏遂選擇了離城較近的洪邊馬頭,作為其家族的居所。明中前期,因歷代土司均“崇儒興學”,經(jīng)常同地方官員交流詩詞、經(jīng)義,故宋氏土司在洪邊馬頭修建了不少漢式風格的建筑用來招待他們,如云錦莊、會景亭、萬松亭、無邊風月樓等。
綜上所述,在古代中國,文化認同就是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文化的認可。水東宋氏出于自身對華夏文化的傾慕和穩(wěn)固自身統(tǒng)治的目的,通過積極學習儒家思想,在家族中踐行儒家宗法觀念,模仿漢族士紳的生活方式,向明王朝展現(xiàn)自身對王朝的忠誠,以獲取支持。在此過程中,原本就存在的對于漢文化的認同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文化認同是構成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中介形式。[23]隨著文化認同這一基礎的不斷深化,水東宋氏同中原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對于構建于儒家文化基礎上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認同感也在逐漸增強,最終關于王朝國家的認同觀念也隨之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