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世國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先生的一篇散文,編排在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七上第二單元。知網多篇論文都有《秋天的懷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張悅群老師的《語言教學論:抓住語文課程的本質——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一文和趙曉燕老師的《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活動設計——以教學〈秋天的懷念〉為例》一文對比發(fā)現兩文迥然不同。統(tǒng)編教材中的同一篇課文,兩位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竟然相去甚遠。這不得不令人思考:同課異構如何“構”?《秋天的懷念》一文究竟該如何教呢?
張悅群老師的文章分析了某獲獎教案《秋天的懷念》“教教材”的問題,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觀點。并重新確定了教學目標:從“語句本身、從前后文字、從生活經驗”三方面尋找語句背后所“藏”的內容,結合課文內容陳述作者抒發(fā)的感情。也重新設計了教學過程:“品味語言”的操作角度——從語句本身、從前后文字、從生活經驗;“品味語言”的操作步驟——讓學生看教師做樣子、教師帶著學生照樣子做、學生試著照樣子做。
趙曉燕老師的文章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了解作者的人生變故,理解人物在特定境況下特殊情緒與情感的表達,初步形成透過人物表象尋找內在原因的閱讀思維意識。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討為什么文中的母親只說了幾句話,只是執(zhí)著地要推“我”去北??淳栈?,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人生,進而從對母親語言、動作的解讀中生成對母愛的自主表達。3.借助已有的認知經驗理解“菊花”意象的內涵,蘊育托物言志的寫作意趣。
兩位老師同課“異”構,其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迥然不同。那么,同課“異”構其“所構”是否就應該完全不同?筆者認為,同課“異”構更應重視同課“同”構。而這“同”指的是教學目標的相同。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終點,所有教師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中的同一篇課文其教學目標應該是相同的(可以根據學情有所變化,但主要目標應該相同),至于如何落實教學目標,其教學的方式方法與材料的選用可以各具特色。如此說來,《秋天的懷念》一文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又如何進行教學呢?
“雙線組元”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顯著的特點。下面是《秋天的懷念》一文所在統(tǒng)編教材七上語文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
親情,是人世間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閱讀這些課文,可以加深我們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學習本單元,要繼續(xù)重視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重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顯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則深沉含蓄,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
以上單元導語分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談“人文主題”,第二個段落談“語文要素”,體現了統(tǒng)編教材采取“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編寫特點。
“人文主題”即按照內容類型進行單元組合課文,如四季美景、摯愛親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形成一條貫串教材的顯在線索?!叭宋闹黝}”承載了“立德樹人”的任務,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重視主流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罢Z文要素”依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序分解在初中六冊教材的各個單元中。
單元導語展現了統(tǒng)編教材的整體結構,潛藏著語文能力體系,引導著單元備課方向,也是設計每節(jié)語文課的“指揮棒”。閱讀七上語文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可發(fā)現有三個教學重點:一是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重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二是悟情,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學習抒情方式,有的文章情感顯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則深沉含蓄,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
根據以上分析再結合《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文本特點,可以確定其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設計的指導和練習,掌握感情基調的特征,能夠通過朗讀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體會文章的情感變化。
2.通過“基于情境任務解決的學習活動”,從副詞、擬聲詞、獨句段、景物描寫、特殊標點、人物語言動作等文本語言特點處學習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方式,體會文章豐富的情感。
3.通過補充材料,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好好活”背后所蘊含的復雜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
以上教學目標1和2落實“語文要素”目標,教學目標3落實“人文主題”目標。教學目標兼顧“雙線組元”的編排特點,同課“同”構,同課“異”構,就可上出符合編者意圖的高質量的語文課。
教學目標確定了,該怎樣落實呢?下面是筆者的一個活動設計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實錄片斷:
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一是間接抒情。后者的抒情角度更為豐富,比如因事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從副詞、擬聲詞、獨句段、景物描寫、特殊標點、人物語言動作等處也能夠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情感。采用哪種方式和角度抒情是由彼時彼境的人物情感決定的。而不同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也能夠抒發(fā)人物的復雜情感。請朗讀全文,選擇若干段落,明確抒情的方式和角度,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探究作者和母親復雜的情感,課堂上小組展示、評比。
以上活動設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學效果。請看教學實錄片段。
生:我們組研究的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這句話中的副詞“再”字用得好!感覺這句話是作者跳出當時的情境說的,是事情過去以后說的,這恰好照應了題目“懷念”。還能讀出作者的痛心。
師:你的意思是作者用“副詞傳情”。那么: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如果說成:她出去了,就再沒回來。有什么不同?
生:“再也”強調了作者不能報答母親的遺憾,為嫌母親絮叨的行為感到內疚?!霸僖病币辉~更能表達復雜情感。
生:我發(fā)現不僅“再也”一詞更能表達復雜情感。這句話還是一個獨句段。用獨句段更能突出這種復雜的情感,以后我寫作文也這樣用。
師:這個獨句段用的是句號。表達的情感很平靜,為什么不用感嘆句呢?是什么決定了這種平靜而內斂的表達呢?
生:是全文的感情基調……
師:對啊!同學們,不僅副詞能傳情,擬聲詞、景物描寫、特殊標點、人物語言動作等處也能夠傳達作者豐富的情感。下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還有哪些地方在抒情,用了怎樣的抒情方式,體現了怎樣的情感。
張悅群先生講,“教教材”主要就是教課文內容;而“用教材教”就是教語文策略和方法。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在閱讀寫作和語言實踐中“習得”,語文素養(yǎng)就能夠在語文活動實踐中養(yǎng)成。以上活動設計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實錄片斷體現了張先生“用教材教”的觀點。即教給學生體會作者豐富情感的方法,從言語形式入手,到言語內容,到言語情感,再到文本格調,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語言運用之妙,透悟語言運用之理,在語言實踐中傳情達意。
張悅群先生提出的“用教材教”的觀點,正是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學思想落地的程序性知識和方法論,值得每一名教師研究和實踐。從“教”到“不需要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幫助的過程。只有學生能真正掌握學習方法,能自勵自學、終身貫之,教師才真正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教”、怎樣“教”才能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設置語言任務是學習活動設計的核心。請看筆者的設計。
課文段落: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彼俱驳哪槵F出央求般的神色?!笆裁磿r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彼f。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昂冒桑兔魈??!?/p>
學習活動指導和要求:
這一段有對話描寫。有的對話提示語在前,有的提示語在后,還有的沒有提示語。提示語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外部體現。朗讀的時候如何通過語氣、節(jié)奏把這種情感變化表現出來?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把握?請各小組做朗讀設計,并做展示、評比。
以上活動設計以具體語言情境為載體,設計典型任務,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任務目標:把握感情基調,通過語氣、節(jié)奏變化體味情感變化。語言情境:提示語。典型任務:朗讀設計?;顒恿鞒蹋豪首x設計、展示、評比。教學中從“提示語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外部體現”的這一文本特征入手,引導學生把握感情基調特征;通過朗讀任務設計、展示、評比這一語言實踐活動,體會文章的情感。
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的載體。典型任務是指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yǎng)水平而選取的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典型內容的活動實踐學習,體會典型的思維過程與方法,體驗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現典型的學習成果。
這種“基于情境,指向任務解決”的學習活動設計是當前語文課堂教學較為前沿而又高效的教學方式,正為更多的教師所嘗試和實踐,而這種課堂教學思想也正成為中考命題的指針。
“《秋天的懷念》究竟該怎樣教”的問題其實不是教一篇課文的問題,是如何教學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教符合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特點的語文課,要采用“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要用“基于情境任務解決的學習活動設計”來達成教學目標。筆者觀點是否正確,還請方家指正。
審視教育與新技術的關系,不止于如何推動教育與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我們必須看到新技術之外更豐富的科技資源。今天的時代,科學昌明、物質繁榮,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主導權的國際競爭異常激烈。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方面,我們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有著強烈的緊迫感,但同時也擁有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豐富科技資源。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讓它們在激發(fā)青少年的科學興趣、點燃青少年的科學探索熱情、培養(yǎng)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是一道時代必答題。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