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星,惠小靜,王波
(延安大學(xué) 數(shù)學(xué)與計算機科學(xué)學(xué)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模糊邏輯是由經(jīng)典邏輯和多值邏輯推廣而來的,在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中獲得了廣泛的應(yīng)用。近幾十年來,模糊邏輯得到了越來越多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在模糊邏輯的發(fā)展歷程中產(chǎn)生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1-5],三角模的模糊邏輯在模糊邏輯的形式化研究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典型的基于三角模的模糊邏輯主要有基于冪零極小三角模L*邏輯[6-7]、基于連續(xù)三角模的BL邏輯、基于左連續(xù)三角模的MTL邏輯等。模糊邏輯在相似度、概率真度、Γ-真度、近似推理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9-17]。
基于連續(xù)三角模的K*邏輯系統(tǒng)是裴道武等于2002年提出的[6],與K*邏輯系統(tǒng)相對應(yīng)的謂詞邏輯系統(tǒng)是L*。謂詞邏輯系統(tǒng)K*?是在命題邏輯系統(tǒng)L*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帶有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的邏輯,目前相似度和偽距離大都建立在命題邏輯系統(tǒng)中,在謂詞邏輯系統(tǒng)中只有少數(shù)學(xué)者做出了一些研究。王國俊在命題系統(tǒng)中引入了公式真度的概念,將數(shù)理邏輯符號化、形式化的特征與數(shù)值計算相結(jié)合,提出了計量邏輯學(xué)[18],進(jìn)一步給出了相似度與偽距離的概念。
本文在文獻(xiàn)[18]的基礎(chǔ)上對謂詞邏輯系統(tǒng)K*?展開計量化研究。主要研究不含函數(shù)符號的一階閉邏輯公式之集Φ中公式之間的相似度,給出了含有量詞符號公式的相似度與真度的關(guān)系,同時研究了謂詞邏輯系統(tǒng)K*?中公式相似度和偽距離的性質(zhì)及其計算方法,為進(jìn)一步研究發(fā)散度與相容度奠定了基礎(chǔ)。
文獻(xiàn)[18]基于有限模型和均勻概率的思想對非單調(diào)邏輯中的典型案例做了分析,通過概率計算給出了應(yīng)當(dāng)賦予文字的完全閉包及其合取的真度值。以此為基礎(chǔ),本文在Ф中建立了公理化的真度理論。Ф是全體不含函數(shù)符號的一階閉邏輯公式之集,用A,B,C等表示Ф中的一階邏輯公式。下面首先對Ф中公式真度的定義和真度映射τ具有的性質(zhì)進(jìn)行說明。
定義1.1[18]稱映射τ:Ф→[0,1]為公理化真度映射,若以下條件成立:
(K1)不出現(xiàn)相同謂詞符號的N個文字的完全閉包的合取的真度等于;
(K2)若A是Ф中的定理,則τ(A)=1;
(K3)τ(?A)=1-τ(A),A∈Ф;
(K4)τ(A→B)+τ(A)=τ(B→A)+τ(B),A,B∈Ф;
(K5)τ(cl(?Q))=1-τ(clQ);
(K6)在計算公式的真度時,其中原子公式中的變元可以相互替換。
當(dāng)A∈Ф時,稱τ(A)為A的公理化真度,簡稱為A的τ-真度或真度。
命題1.1[18]真度映射τ具有以下性質(zhì):
i)若A是矛盾式,則τ(A)=0;
ii)若A與B邏輯等價,則τ(A)=τ(B);
iii)若τ(A→B)=1,則τ(A)≤τ(B);
iv)若τ(A)≥a,τ(A→B)≥b,則
τ(B)≥a+b-1;
v)若τ(A→B)≥a,τ(B→C)≥b,則
τ(A→C)≥a+b-1;
vi)τ(A→C)≥τ(A→B)+τ(B→C)-1;
vii)τ(A∨B)+τ(A∧B)=τ(A)+τ(B)。
本小節(jié)對謂詞邏輯系統(tǒng)K*?的語構(gòu)理論及一階邏輯的公理化真度進(jìn)行說明。
定義1.2[5]K*?中的公理集,其中A,B,C為謂詞公式。
i)系統(tǒng)K*中的公理:
(K*14)(?x)(A→B)→(A→(?x)B),x在B中不自由;
(K*15)(?x)(A∨B)→((?x)A∨B),x在B中不自由。
ii)帶有量詞的公理:
(?1)(?x)A(x)→A(t)(在A(x)中可用t替代x);
(?1)A(t)→(?x)A(x)(在A(x)中可用t替代x);
(?2)(?x)(B→A)→(B→(?x)A)(x在B中不自由);
(?2)(?x)(A→B)→((?x)A→B)(x在B中不自由);
(?3)(?x)(A∨B)→((?x)A∨B)(x在B中不自由)。
系統(tǒng)K*的推理規(guī)則有以下兩條:
MP規(guī)則[5]:由A,A→B推出B;
推廣規(guī)則[5]:由A推出(?x)A。
命題1.2[5]在系統(tǒng)K*?中,以下結(jié)論成立:
HS規(guī)則:A→B,B→C可得A→C;
交推理規(guī)則:A→B,A→C,可得A→B∧C。
命題1.3[18]設(shè)A,B,C∈Φ,則
i)ξ(A,B)=ξ(B,A);
ii)若A與B邏輯等價,則ξ(A,B)=1;
iii)ξ(A,B)=τ(A→B)+(B→A)-1;
iv)ξ(A,B)=1+τ(A∧B)-τ(A∨B);
v)ξ(A,B)+ξ(A,?B)=1;
vi)ξ(A,B)+ξ(B,C)≤ξ(A,C)+1。
定義1.3[18]設(shè)A,B∈Φ,令
ρ(A,B)=1-ξ(A,B),稱ρ(A,B)為A與B之間的偽距離。
定義1.4[18]設(shè)A,B∈Φ,令
ξ(A,B)=τ((A→B)∧(B→A)),稱ξ(A,B)為A與B之間的相似度。
命題1.4[18]設(shè)A,B,C∈Φ,則
i)ρ是Φ上的偽距離,但不是距離;
ii)ρ(A,B)+ρ(A,?B)=1;
iii)ρ(A,B)=τ(A∨B)-τ(A∧B)。
命題1.5[5]以下公式是K*?中的定理:
i)├(?x)(A∧B)?(A∧(?x)B);
ii)├(?x)A→(?x)A;
iii)├A∧B→B;
iv)├(?x)(A→B)?((?x)B→A)。
定理2.1當(dāng)x在B中不自由時,ξ(A,B→A∧B)=τ(A)-τ(B→A∧B)+1。
證明由定義1.2(K*6)知A→(B→A∧B)是定理。由定義1.1(K2)知τ(A→(B→A∧B))=1。
由命題1.3的ⅲ)可得
由定義1.1(K4)知
所以τ((B→A∧B)→A)=1+τ(A)-τ(B→A∧B)。
ξ(A,B→A∧B)=τ(A)-τ(B→A∧B)+1得證。
定理2.2當(dāng)x在B中不自由時,ξ(A,(?x)B)=2τ(A∧(?x)B)。
證明由定義1.1(K1)知,所以。
由命題1.1的vii)和命題1.3的vii)知
即ξ(A,(?x)B)=2τ(A∧(?x)B)得證。
例2.1求ξ(A,(?x)B)的值。
解由定理2.2知ξ(A,(?x)B)=2τ(A∧(?x)B)。
由命題1.5的i)知(?x)(A∧B)?A∧(?x)B是定理,所以(?x)(A∧B)→A∧(?x)B和A∧(?x)B→(?x)(A∧B)都是定理,又根據(jù)定義1.1(K2)知
根據(jù)命題1.1的iii)知
所以τ((?x)(A∧B))=τ(A∧(?x)B)。
所以ξ(A,(?x)B)=2τ(A∧(?x)B)=。
定理2.3證明ξ(A∨B,B∨A)=τ(B∨A→A∨B)。
證明由定義1.2(K*7)知A∨B→B∨A是定理,由定義1.1(K2)知τ(A∨B→B∨A)=1,由命題1.3(iii)知
即ξ(A∨B,B∨A)=τ(B∨A→A∨B)得證。
定理2.4證明ξ((?x)A,(?x)A)=2τ((?x)A∧。
證明由命題1.5的ii)知(?x)A→(?x)A是定理,由定義1.1(K2)知τ((?x)A→(?x)A)=1。
又由定義1.1(K1)知
由命題1.3的iv)知
例2.2 求ξ(B→A∧B,?A),ρ((B→A∧B),A)的值。
解由定義1.2(K*11)和命題1.5的iii)知A→(B→A∧B),A∧B→B是定理,根據(jù)定義1.1(K2)知τ(A→(B→A∧B))=1,τ(A∧B→B)=1。
又由定義1.1(K1)知τ(A)。
由定義1.1(K4)知
由命題1.3的iii)和命題1.3的v)知
由定義1.3知ρ(A,B)=1-ξ(A,B),那么
例2.3求ρ((?x)(A→B),?((?x)B→A))的值。
解由命題1.5的iv)知(?x)(A→B)?((?x)B→A)是定理,所以(?x)(A→B)→((?x)B→A),((?x)B→A)→(?x)(A→B)都是定理,由定義1.1(K2)知τ((?x)(A→B)→((?x)B→A))=1,
又由命題1.4的ii)知ρ(A,?B)=1-ρ(A,B),由命題1.3的iii)和定義1.3可知ρ(A,B)=1-ξ(A,B),那么
定理2.5證明。
證明由定義1.2(K*1)知A→(B→A)是定理,
由定義1.1(K1)和(K2)知τ(A→(B→A))=1,
由命題1.3的iii)
由定義1.1(K4)知
得證。
本文討論了謂詞邏輯系統(tǒng)K*?的相似度及偽距離,研究了一階閉邏輯公式的相似度和偽距離的性質(zhì)及運算性質(zhì),為之后研究謂詞邏輯系統(tǒng)K*?的發(fā)散度、相容度等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