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峰 劉 晶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陜西 西安 710062)
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了列強入侵、軍閥割據動蕩時期的結束,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然而,1949年至1959年新中國成立的最初十年,面臨著十分艱巨繁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建設任務。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在風云變幻的民國亂世取得了令后世驚嘆的輝煌成就,但是相較于西方國家卻依舊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持高校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教育,推進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195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重點高校和專家工作范圍的決議》,指定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高校為重點大學。這6所學校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專業(yè)特征。該決議的頒布旨在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建設為社會主義做貢獻的高校。1959年,中央下發(fā)《關于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增加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等10所高校為重點大學,隨后又發(fā)文增加中國醫(yī)科大學(今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等4所高校為重點大學,至此,共有20所高校被確立為重點大學。其中,北京醫(yī)學院后并入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yī)學部;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后并入復旦大學,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這20所重點大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整合發(fā)展為18所。由于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當時是“分部辦學、統(tǒng)一領導”, 因此,本文選取以上每所重點大學(除西安交通大學)的一位校長,共17人為研究對象。他們在辦學治校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所在大學乃至為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和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分別為:馬寅初、蔣南翔、魏思文、吳玉章、張國藩、武光、陳望道、吳有訓、郭沫若、施平、孟憲承、陳垣、李昌、黃家駟、劉居英、張步峰和黎東漢。他們普遍學歷層次較高,具有豐富的革命經歷和高等教育經歷。他們中有在干部學校就讀,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積極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又服從國家需要走向高等教育崗位的;也有留學海外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懷揣一顆赤子之心回到祖國,為祖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的。大學校長是大學管理的主體,在大學管理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大學校長的角色決定了其在大學的辦學與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關于大學校長群體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民國時期著名大學校長的研究[1-2]、對國內“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以及“雙一流”高校等著名大學校長的研究[3-5]、對外國著名大學校長的研究以及中外校長群體特征對比的研究[6-8]等。雖然目前的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但是鮮有學者以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為研究對象進行群體特征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在國家百廢待興的社會背景下帶領所在高校取得了非凡成就。因此,本文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的具體分析,發(fā)掘他們高等教育思想與大學辦學理念形成背后的原因,這既有助于人們理解他們是如何成為優(yōu)秀大學校長的,也對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人口統(tǒng)計信息的分析包括對重點大學校長的性別、開始任職年齡、任期以及籍貫的分析,見表1。
表1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基本信息
17位校長均為男性校長。縱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男性校長一直占據著絕對的優(yōu)勢。一方面,是因為受到我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及社會地位角色的影響;另一方面,雖然民國時期女子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相對來說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而大學校長這一職業(yè)要求較高學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重點大學校長的性別傾向。
17位校長中,70%的校長開始任職年齡在40~60歲之間,校長的年齡以及身體狀況也影響著一所大學的發(fā)展。就開始任職的年齡而言,絕大多數校長開始任職的年齡在40~60歲之間,年齡較大的有馬寅初、吳玉章和陳垣,他們任職時年齡已達到70歲左右,年齡較小的有蔣南翔、魏思文、武光、施平、李昌等,擔任大學校長時僅40歲左右。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大多都精力旺盛,有著豐富的學識和閱歷,在學術和高等教育思想上具有一定成就,性格沉穩(wěn),對推動大學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年齡較大的校長均德高望重,積累了一定的管理與領導經驗,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同時也具有相當的人脈,影響力大;年齡較小的校長均在革命時期積極參加革命,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做出了很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具有一定行業(yè)特色的大學校長,繼續(xù)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17位重點大學校長當中的大多數任期達到了10年左右,任職的時間段大多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一時期恰逢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他們引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恢復與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在長期治校辦學的過程中形成了大學辦學理念并將其不斷豐富和完善,說明這些著名校長不但受到了師生的認可和愛戴,也反映了一所大學辦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校長的長期治校。
17位校長的籍貫集中在革命地區(qū)。江浙籍的校長有4位,四川籍兩位,江西籍兩位,湖南籍兩位,廣東、湖北、吉林、河北、河南、山西、云南各1位。這與當時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系。這些省市大多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以及中部地區(qū),經濟文化水平較高,開放程度高,思想活躍,從古至今都人才輩出,革命爆發(fā)首先波及到這些地區(qū)和省份,如川、鄂、湘、粵、蘇、浙、贛等,這些地區(qū)的革命運動使大批年輕人開始睜開眼看世界,涌現出大量進步青年。
這里的“高等教育經歷”包括他們在中國近代的學堂、書院、教會學校、預科、高等??茖W校、師范學校、大學等機構接受教育的經歷[1]。通過對相關人物傳記、校史、各高校官方網站以及各大網站相關內容的查找和梳理,整理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17位重點大學校長的國內高等教育經歷表,見表2。
從表2可見,新中國成立初期17位重點大學校長中,有15位均有國內高等教育經歷。他們接受國內高等教育的學校類型較為多樣,有中國近代較早創(chuàng)立的高等學府,如北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浙江大學;有民國時期“師范區(qū)制”下實力最雄厚的各地高等師范學校[9],如吳有訓就讀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創(chuàng)辦的干部學校,如延安馬列主義學院、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有中國人民自己創(chuàng)辦的高等學校,如帶有公益性質,以“工業(yè)興國,先育人材”為理念的北平馮庸大學;也有帶有宗教性質的高等學校,如南京金陵大學、上海滬江大學和上海圣約翰大學;還有清末書院與高等學堂,如成都尊經學院;等等。一部分校長還經歷了清末科舉考試。有兩位校長沒有國內高等教育經歷,其中陳望道雖然未接受國內的高等教育,但是他在中等教育階段接受了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郭沫若在初中等教育階段既接受了傳統(tǒng)私塾教育,又接受了新式學堂教育,雖然他曾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也曾被天津軍醫(yī)學校錄取,但均未就讀。
表2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國內高等教育經歷
國內高等教育經歷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的寶貴經歷,在讀期間是他們與良師益友交流學習、獲得先進科學文化知識以及熟悉國內高等教育環(huán)境與現狀的關鍵時期。國內高等教育經歷在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打開高等教育之門的同時,也為他們繼續(xù)去海外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
洋務運動以后,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先后借鑒日本、德國、美國等高等教育強國的辦學經驗。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其大學校長的國外高等教育經歷息息相關。他們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學辦學理念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他們在國外所接受的先進高等教育。這里的“國外高等教育經歷”是指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赴海外高等學校留學的經歷,見表3。
由表3可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7位重點大學校長中,8位校長有接受國外高等教育的經歷,占總數近一半。在有國外高等教育經歷的8位大學校長中,有兩位校長在兩個國家接受過高等教育,為孟憲承、吳玉章;有5位大學校長在同一國家的兩所及兩所以上大學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分別是馬寅初、吳玉章、張國藩、陳望道和郭沫若。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赴海外留學的國家也較為集中, 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其中有5位大學校長曾在美國留學,分別為馬寅初、張國藩、吳有訓、 孟憲承和黃家駟;有3位大學校長曾在日本留學,為吳玉章、陳望道和郭沫若;其次是西歐的英國、法國。這與當時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關系密切。
表3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國外高等教育經歷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的國外高等教育經歷是他們學習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這些高等教育強國留學期間,學習了學科的前沿知識、領略了強烈的高等教育氛圍并接觸先進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這些先進的辦學理念也體現在他們日后的治校過程中。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民主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而走上革命的道路。這種革命經歷對他們后期的大學辦學理念影響重大。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的革命經歷,見表4。
聯系商務英語專業(yè)對口企業(yè)負責人,了解新進人員對所學專業(y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隨時掌握該企業(yè)相關職業(yè)崗位的個人能力需求及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可以作為修訂和完善培養(yǎng)方案的參考依據。
新中國成立初期17位重點大學校長均有革命經歷且他們的革命經歷較豐富,如主編進步刊物、創(chuàng)作進步文學作品、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參與革命起義以及在中國共產黨內擔任職務等。這些革命經歷在這些校長的人生經歷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他們革命經歷的分析和探討意義重大。
這些具有豐富革命經歷的校長開始任職年齡普遍較小,如蔣南翔、魏思文、武光、施平、李昌、劉居英、張步峰和黎東漢,他們開始任職的年齡均在40歲左右。他們在接受國內高等教育之后,甚至在接受國內高等教育期間就走上革命道路,為我國革命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未留學海外。這一部分校長是在革命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雖然任職年齡較小,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但是他們在革命中接觸并深入理解民主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不但造就了他們堅毅的品質,也影響著他們辦學理念的形成。
大學理念是人們對大學這一本體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對大學本身的理性認識[10]。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的國內外高等教育經歷以及革命經歷為他們辦學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雖然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影響下,不同的經歷使他們的辦學理念有一定的差異,但是也有諸多共同之處。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共同的辦學理念,把握他們辦學治校當中的群體性特征,有助于學習總結我國老一輩大學校長的優(yōu)秀辦學經驗,繼承他們的精神財富。
大學處于社會之中,不可能完全獨立于社會而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中,十分重視從實際出發(fā),主張大學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美國在融合創(chuàng)新德國古典大學理念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凝練出具有美國特色的現代大學理念,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將社會服務作為大學除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之外的第三職能;同時,一大批贈地學院的興起和創(chuàng)辦,美國形成了以英德為基礎,同時又融入實用主義的極具特色的大學理念。美國的高等教育及其辦學模式也因此逐漸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自清末迄民國百年間的數萬名留美學生中,產生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對近代中國各方面影響深遠,而受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教育界[11]。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中的留美大學校長受到美國實用主義以及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的影響,帶回諸多有關大學辦學的新思想、新理念,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留美回國的馬寅初在治學治校上注重實地調查、關注現實。他認為應該從大學的實際出發(fā)解決問題,用發(fā)展的眼光提高辦學水平,在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和師資建設等方面一貫強調“從實際中來”。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多次提出要培養(yǎng)專門人才、建設人才,“培養(yǎng)才德兼?zhèn)洌w魄健全,有高程度的政治水平的人才”。他所強調的培養(yǎng)專門技術人才,符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急需人才的實際需要,也體現了馬寅初對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認同,即大學應該為社會培養(yǎng)、輸送滿足其需要的勞動者[12]。在回國后的科學教育實踐中,吳有訓發(fā)現國內一些大學特別是理科教育存在教學脫離實際、忽視動手實踐的問題[13]。因此,吳有訓在大學辦學實踐和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訓練,要求學生具備獨立開展實驗研究的能力。張國藩在擔任天津大學校長期間,對如何辦好社會主義高等學校進行了闡述。他提出了衡量大學的標準,即一個好的社會主義的大學,必須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服務,它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要有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學生不但要掌握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產實際技能[14]。張國藩對好的社會主義大學的定義十分注重大學要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生產技能。孟憲承認為大學的理想包括三個方面:智慧的創(chuàng)獲、品性的陶熔與民族和社會的發(fā)展。孟憲承認為高深學問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固然是大學貢獻于社會的一種形式,但是為了適應平民主義運動的要求,大學也應推廣其智慧于“宮墻”之外[15]。他同樣十分注重大學與民族和社會發(fā)展的密切聯系,認為大學應該充分發(fā)揚民族精神和社會服務的功能。施平在北京農業(yè)大學工作期間,非常注重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團結、領導全校教職員工為建設新型社會主義農業(yè)大學而奮斗,致力于為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12]。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眾多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都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注重政治治校。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辦學理念的又一重要特征。
吳玉章在赴日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踏上了革命道路,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有覺悟的先進革命者,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后半生都致力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吳玉章在辦學期間主張學習革命理論,同時強調,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社會制度相對應的教育內容,而中國這個無產階級的社會更應該以共產主義思想也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他在中國人民大學第一次開學典禮上說:“要以馬恩列斯的學說與毛澤東思想來進行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專家?!盵16]辦學是為革命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辦人民大學,就是為了適應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在吳玉章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大學形成了正確的辦學思想和獨特的校風,成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陳望道在求學期間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我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作出過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也一貫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陳望道始終和黨組織保持親密融洽的關系,使學校在黨的領導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致力于把復旦大學建設成為一流的社會主義綜合大學。他非常重視學校的科研工作,也注重建設優(yōu)良校風,提倡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習和研究。
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一方面受其學習等相關經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會烙下時代和社會的印記。新中國成立初期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國家迫切進行政治經濟建設的需求和當時經濟教育十分落后的狀況十分不協(xié)調。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辦學理念的又一特征即大學應為國家培養(yǎng)“又紅又?!钡慕ㄔO者?!凹t”是指在政治上有正確且堅定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yǎng),“?!笔侵冈跇I(yè)務方面要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
蔣南翔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和著名的青年運動領袖。他在學校工作中,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鞏固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和組織陣地[17]。蔣南翔主張要提高全校教師的馬克思主義覺悟,社會主義大學的大師應當“又紅又?!?,還提出要創(chuàng)建“雙肩挑”的政治輔導員制度,一肩挑業(yè)務學習,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郭沫若在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期間,也十分注重大學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和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提出的“三綱五化”中的第一化就是“思想馬列化”,要求“全體教職學員的思想都必須努力馬列主義化”,強調思想基礎和科學基礎的齊頭并進,“我們既不容許忽略思想工作,也必須提倡認真讀書。就是我們要‘勤奮學習、紅專并進’,兩條腿走路”[18]。魏思文就讀的馮庸大學將愛國和救國作為辦學的方針與追求的終極目標[19]。新中國成立后,魏思文在就任北京工業(yè)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院長時,致力于把北京工業(yè)學院這個中國共產黨唯一創(chuàng)辦的理工院校辦成一流大學。在他的治理下,北京工業(yè)學院在20世紀50年代向航天部輸送了很多人才,奠定了導彈火箭研究部門的人才基礎,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武光青年時期便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無產階級革命工作,28歲時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干部學校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并任黨支部書記。他在擔任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長時,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唯上、只唯實”,堅持黨的領導。李昌在高中時就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愛國學生運動,他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參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兩次游行示威。在擔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長期間,他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出大批人才,為祖國的國防工業(yè)和航天事業(y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是現代中國大學教育的一代宗師,是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領導者、親歷者和見證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育體系的奠基、創(chuàng)建和完善傾注了畢生心血[20]。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是一個有著豐富的國內外高等教育經歷的男性群體。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大學期間就參與過愛國學生運動,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且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既有精湛的業(yè)務能力,也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他們的國內外高等教育經歷以及革命經歷對他們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學辦學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辦學理念上,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有著共同之處,都認為大學與民族和社會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辦學中主張結合實際,建設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服務的大學;他們注重政治治校和校風建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工作和學習,主張“紅”與“?!毕嘟Y合,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帶領所在大學為新中國的各項事業(yè)輸送了一大批人才。
教育史研究不僅要探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教育思想、制度、活動等方面的發(fā)展變遷,而且要從這一歷史過程之中總結教育經驗和規(guī)律,其研究的根本目的依舊在于為現實的教育發(fā)展目的服務[21]。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在分析和借鑒國外著名高校辦學理念和經驗的同時,就更應該總結和發(fā)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點大學卓越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經驗。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群體特征的分析和總結為新時代一流大學校長隊伍的選拔任用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教育工作,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22]。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校長在辦學中堅持黨的領導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注重政治治校,體現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學校長應當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治校中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依靠廣大知識分子,制定和實施符合時代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的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為國家發(fā)展培養(yǎng)高質量專業(yè)人才。
一方面,大學不同于企業(yè)或者其他的社會組織,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因此作為大學的最高領導者,校長本身應當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以帶領所在高校更好地發(fā)揮職能。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高校正處于“雙一流”建設時期,也要求大學校長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以及豐富的國內外高等教育經歷。尤其是國外高等教育經歷有助于大學校長接觸和領略西方教育強國的大學辦學理念和經驗,形成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辦學能力。
作為一校之長,不但是學校各項改革的引領者,也是統(tǒng)攬全局、凝聚人心的領導核心。校長既要學識淵博、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新中國成立初期,17位重點大學校長均具有豐富的革命實踐經歷,他們在革命活動中不但形成了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也鍛煉了實踐能力、引領能力與凝聚能力;新中國成立后,在擔任大學校長期間他們高超的治校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在新時代一流大學校長的選拔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其實踐能力、引領能力與凝聚能力的考察。
一位優(yōu)秀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是在長期治校實踐當中不斷形成并豐富完善的,同時一所高校的成長與壯大也離不開大學校長的長期治校。不論是民國時期著名大學的校長,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大學的校長,他們的平均任職時間都在十年左右。在長期的治校實踐中,校長的辦學理念才能夠得到充分落實,相反,如果任期較短,那么校長的辦學理念不能得到真正落實,同時校長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為了短期所謂的政績而忽視大學長期的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