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璐 楊德彬 李 曼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23,38:0059~0061)
白血病是血液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疾病,是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而抑制正常造血所致,臨床表現為感染、貧血、組織器官浸潤等癥狀[1-2]?;熓且酝委煱籽〉某S檬侄?,經其治療約有90%以上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CR),但仍然存在20%~30%患者即便給予大劑量強化療也無法達到CR,且即便達到CR仍存在復發(fā)的風險,直接影響預后。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術(allo-HSCT)是現階段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過大劑量預處理細胞毒作用而殺傷體內白血病細胞,最大程度控制病情,改善患兒預后[3-4]。近些年,強化支持治療、減低強度預處理方案及供者選擇的合理性,顯著降低了白血病治療相關性死亡[5]。然而白血病復發(fā)的控制收效甚微,是導致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故篩選出allo-HSCT后復發(fā)的高危因素,并進行監(jiān)測,對于早期識別復發(fā)、降低復發(fā)率、提高白血病患者存活率具有積極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allo-HSCT治療兒童白血病的效果,并探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報告如下。
回顧性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白血病患兒,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6.75±1.31)歲;4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7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供者人類白細胞抗原(HLA)者不全相合者32例,全相合者50例;其中血緣關系移植73例,非血緣移植9例。
1.2.1 治療方法 ①供血造血干細胞采集:供者皮下注射5~10 μg/kg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動員外周血造血干細胞,于動員第4天采用全自動細胞分離機采集外周血干細胞。②預處理方案:接受allo-HSCT的患兒,HLA全相合者使用改良Bu/Cy(羥基脲+阿糖胞苷+白消安+環(huán)磷酰胺+司莫司汀)方案,羥基脲40 mg/kg,1次/每12 h,移植前10 d;阿糖胞苷,2.0 g/m2·d,白小安0.8 mg/kg靜脈滴注,1次/每6 h,移植前6~8 d,共12次,環(huán)磷酰胺1.8 g/m2·d,移植前4~5 d。HLA不全相合者每天加用2.5 mg/kg抗胸腺細胞球蛋白,移植前2~5 d。③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預防:采用環(huán)孢素A(CsA)聯合霉酚酸酯(MMF)加短程甲氨蝶呤(MTX)預防。CsA:移植前1天持續(xù)靜脈滴注2.5 mg·kg-1·d-1,待濃度穩(wěn)定后改為4~6 mg·kg-1·d-1口服,并于每周監(jiān)測血藥濃度,根據藥物濃度調整CsA使用量,使其濃度控制在200 ng/ml。親緣半相合移植:移植前1 d口服MMF,第1、3、6、9天靜脈注射MTX,15 mg/m2。部分非親緣患兒加用抗胸腺免疫球蛋白(ATG)進行預防。
1.2.2 研究方法 觀察allo-HSCT治療效果,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未緩解(NR)、未緩解(NR)及治療相關死亡(TRM)。其中CR即為幼稚粒細胞≤5%,骨髓增生正常;PR為幼稚粒細胞6%~19%,骨髓增生正常;NR為骨髓油脂粒細胞≥20%;TRM是因治療原因引起死亡,與疾病復發(fā)、進展無關。并于移植后隨訪2年,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收集患兒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供者來源、移植物來源、疾病類型、誘導療程數、HLA相合程度、巨細胞病毒感染、急性GVHD、慢性GVHD。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allo-HSCT后復發(fā)的相關影響因素。
82例經allo-HSCT治療白血病患兒均全部植入成功,CR80例、PR2例。
移植后隨訪2年,有16例復發(fā),占比19.51%。
復發(fā)組與未復發(fā)組年齡、性別、供者來源、移植物來源、疾病類型、HLA相合程度、巨細胞病毒感染、急性GVH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組誘導療程數多、無慢性GVHD、移植前伴髓外病變占比高于未復發(fā)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llo-HSCT后復發(fā)單因素分析(例,%)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誘導療程數多、無慢性GVHD、移植前伴髓外病變均是allo-HSCT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allo-HSCT后復發(fā)多因素分析
allo-HSCT是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也是治療難治復發(fā)白血病患兒最后的選擇[6]。有研究表明,allo-HSCT治療白血病基本可達CR[7]。本研究結果也顯示,82例經allo-HSCT治療白血病患兒均全部植入成功,CR、PR分別為80例、2例。然而移植后有25%~30%的患者會復發(fā),高危白血病患者復發(fā)率甚至可達40%,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也是導致生存率較低的重要原因[8-9]。故找出allo-HSCT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并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對降低復發(fā)率、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以我院82例白血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術后復發(fā)危險因素,結果顯示,復發(fā)組誘導療程數多、無慢性GVHD、移植前伴髓外病變均是allo-HSCT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①誘導療程數多:誘導療程數是判斷白血病細胞對化療敏感指標,已被證實在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白血病誘導療程越多,復發(fā)率越高[10-11]。故對于誘導療程數多的患兒在allo-HSCT移植后應加強檢測,以便及時發(fā)現復發(fā)傾向,并盡早進行干預以有效預防復發(fā)。②無慢性GVHD:大量研究結果顯示,慢性GVHD有助于降低白血病患兒移植后的復發(fā)率[12-13]。慢性GVHD產生與供者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應有關,通過供者淋巴細胞輸注(DLI)后伴隨GVL,而GVL效應可促使淋巴細胞將殘留癌細胞作為靶細胞發(fā)揮作用,從而可有效降低復發(fā)率[14-15]。而若allo-HSCT后出現復發(fā)才進行DLI治療,白血病細胞增殖速度過快,GVL效應無充足時間起效,故對于預防性DLI的時機選擇尤為關鍵。③移植前伴髓外病變:髓外病變病情較為嚴重,經allo-HSCT治療很難達到CR,故移植后復發(fā)率一般較高。
綜上所述,誘導療程數多、無慢性GVHD、移植前伴髓外病變均是allo-HSCT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工作中應結合上述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延長患兒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