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石新民
如今,每當我在農村看見農業(yè)收割機在田間快速地一垅垅地收割著大片莊稼,插秧機在水田里齊刷刷地插著秧苗,拖拉機在農田歡快地翻耕著土地,便會想起五十多年前我在工廠時,常去附近生產隊支農勞動的一幕幕情景。
我們工廠地處城郊農村,周圍有七八個村莊,農田里常年種植小麥和水稻。上世紀70年代,農業(yè)機械化還未完全普及,農業(yè)生產全靠傳統(tǒng)的鋤頭、釘耙、鐮刀等手工作業(yè),間或還有水牛幫著犁田,農民十分辛苦。每年的春夏之交,農田里成片的金黃色麥浪隨風起伏,一望無際。每到這個時節(jié),廠里總會安排部分職工前去生產隊幫著搶收搶種。我們頂著烈日,頭戴草帽,身背軍用水壺,卷起褲腿,緊跟在農民身后,低彎著腰,手腳不停地一茬一茬地割著麥子。以前我從未干過這樣繁重的農活,動作生疏,麥子割得參差不齊,速度也跟不上農民們的步伐。幾位老農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我們,左手緊抓麥稈根部,右手的鐮刀如何割除,以及站立的姿勢、腳步的移動等等。兩三天下來,我們掌握了不少技巧,割麥的進度大大加快。
割下的麥子,整齊地放在田地間,接著又將成捆的麥稈扎緊,兩人一組,用扁擔一前一后哼唷哼唷地挑往生產隊的打谷場。夏日的谷場上,人聲鼎沸,一派繁忙。為搶著將收獲的糧食顆粒歸倉,場地上的脫粒機晝夜不停地開動著,農民將一把把麥稈送進去,接著,黃燦燦的麥粒從機器中飛揚而出,打好的谷子在場地上堆積成小山,農民兄弟姐妹們眼望著這些用辛勤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一張張掛滿汗珠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農時不等人,夏收剛結束,接踵而來的便是夏種。此時,我們又跟在農民身旁,在水田里學著插秧苗。我們赤著腳踩在泥濘的水田中,抬頭彎腰,一刻不停地將一根根鮮嫩的秧苗插入泥水之中。水稻插秧也是一門學問,深淺高低、間距行距都有講究。在農民們的反復指導下,經過幾天的實際鍛煉,我們栽種秧苗也能達標了。
支農勞動的十多天正值赤日炎炎的盛夏,我們每天汗流浹背,渾身上下盡是泥土灰塵,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身上的皮膚被強烈的陽光曬得黝黑,雙手磨出了泡,結成了老繭,肩膀上的皮也磨破了,但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勞動的汗水洗滌了我的心靈,讓我深深感悟到,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當倍加珍惜。農民世代農耕的艱辛,使我想起了小學課本里唐代詩人李紳流傳千古的著名詩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與農民朝夕相伴的所見所聞,或是當今現(xiàn)實版的農民辛苦勞動的生動寫照。農業(yè)勞動既培養(yǎng)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真實體驗了農村勞作的艱苦,還學到了不少農業(yè)生產知識和農作物種植技能。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工廠多年的支援農業(yè)生產的良好傳統(tǒng),密切了工農關系,加深了工人與農民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助已然成風。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夏天,我廠緊鄰長江岸邊的一段江堤突然發(fā)生了決堤,正當全廠職工全力以赴突擊搶險的關鍵時刻,周邊幾個村莊的村民聞訊后,紛紛自帶各種工具趕到搶險工地,在農民兄弟的有力支援下,經過八九個小時的緊張拼搏,堵住了決口,戰(zhàn)勝了肆虐的洪水,譜寫了一曲工農團結一心戰(zhàn)洪澇的壯麗篇章。在支農活動中,我還與不少農民朋友結下了深厚感情,至今還和幾位農民兄弟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
現(xiàn)今,歷經幾十年改革開放,農業(yè)現(xiàn)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yè)機械化已廣泛普及,有各種收割機、插秧機、拖拉機和水利排灌設備等,還有不少無人操作的農業(yè)機械也開始在農業(yè)生產中大力推廣使用。這些現(xiàn)代化的生產模式已逐步取代了農民們世代手工作業(yè)的傳統(tǒng)方式,這是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
歲月悠悠,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我們滿懷激情參加支農的一個個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