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首部華僑游記《海島逸志》英譯的異域形象構(gòu)建

2023-02-07 09:21:59曾文雄李欣洋
關(guān)鍵詞:譯介歸化海島

曾文雄,李欣洋

(廣東財經(jīng)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 510320)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王大海初登爪哇島,彼時正值荷蘭東印度公司統(tǒng)治印尼的鼎盛期,王大海在此采風(fēng)問俗、四處訪求,對爪哇島及其周圍島嶼、國家的山川、交通、物產(chǎn)、民族、風(fēng)土人情,以及荷蘭的殖民統(tǒng)治和華人的情狀進行了全面了解,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完成《海島逸志》的創(chuàng)作[2]?!逗u逸志》分為6卷,包括《西洋紀(jì)略》《人物考略》《諸島考略》《山海拾遺》《聞見錄》以及《花果錄》,詳細(xì)地反映了 18 世紀(jì)晚期(荷蘭殖民時期)爪哇的社會狀況。在此之前,人們對荷蘭的了解多來自明代萬歷年間張燮所著的作品《東西洋考》[3]。但《海島逸志》中的記述則更為真實、全面,不僅對東南亞島嶼進行了詳細(xì)記錄,還對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進行了相關(guān)介紹,為了解彼時人們眼中的海外環(huán)境以及“西人”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依據(jù)。19世紀(jì),英國來華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對《海島逸志》進行了譯介,并將其英譯本刊登于《中國雜志》(Chinese Miscellany,1845-1850)上,旨在向西方讀者介紹彼時中國華僑筆下的異國形象。為此,本文以麥都思的《海島逸志》英譯本為研究對象,通過介紹譯者身份、譯介動機以及翻譯策略使用情況,考察該譯本如何構(gòu)建華人筆下的異域形象,從而為華人海外游記的英譯研究和譯作傳播提供鏡鑒。

一、《海島逸志》的英譯者身份和譯介動機

《海島逸志》譯者麥都思,自號墨海老人,是19世紀(jì)繼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之后自英國來華的重要傳教士、漢學(xué)家之一。1816年,英國倫敦會將麥都思派往馬六甲進行傳教工作。在馬六甲傳教期間,麥都思在米憐的指導(dǎo)下學(xué)習(xí)中文,憑借著出眾的語言天賦掌握了馬來語和多種中國方言(如福建方言),編寫了多部字典,如《英漢字典》《漢英字典》《福建方言字典》等;同時,也編撰了一些介紹中國的作品,包括《中國:現(xiàn)狀與展望》(China:ItsStatesandProspects) 和《中國內(nèi)地一瞥——在絲茶產(chǎn)區(qū)的一次旅行期間所見》(AGlanceattheInteriorofChina) 等,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方面的情況[4]。1828年至1830年,麥都思從新加坡先后輾轉(zhuǎn)至馬來半島、爪哇和巴厘島3個地方進行傳教,在進行傳教工作的同時還深入了解了華人聚居的區(qū)域以及各個地區(qū)的風(fēng)俗習(xí)慣,因此他對爪哇及其周邊地區(qū)非常熟悉。1843年,他在上海創(chuàng)設(shè)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印刷所——墨海書館(the Mission Press),發(fā)起并領(lǐng)導(dǎo)《圣經(jīng)》的翻譯工作,這也是麥都思最為人稱道的貢獻之一。其實早在麥都思之前,馬禮遜和郭實臘(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已出版、修訂過《圣經(jīng)》(即《新舊約全書》,包括《舊約》和《新約》),但是由于受到當(dāng)時“禁教”政策以及譯者本身中文能力的限制,這2個譯本都未得到廣泛傳播。而麥都思則將《圣經(jīng)》翻譯成了更便于我國讀者理解的譯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對“God”一詞的翻譯。不同于馬禮遜在翻譯過程中對神性的遵循,麥都思認(rèn)為必須使“God”在中國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唯有“上帝”一詞才是最精確的中文表達。麥都思還借助王韜(1828-1897)等翻譯助手們深厚的中文功底對譯本逐字、逐句進行潤色和改良,于1852年和1854年分別出版了《舊約》和《新約》的中文譯作[5]。上文提及的《中國雜志》由麥都思首任主編,是出版于墨海書館的英文報刊,旨在介紹中國的政治、歷史、哲學(xué)、宗教、藝術(shù)、制造業(yè)、貿(mào)易、風(fēng)俗習(xí)慣等內(nèi)容,共4卷?!逗u逸志》的英譯版《中國人在海外》(TheChinamanAbroad:ADesultoryAccountoftheMalayanArchipelago)為該刊物的第2卷,于1849年出版。

《海島逸志》的英譯版附上了麥都思本人的“翻譯前言”。在前言中,麥都思明確指出,翻譯《海島逸志》此書的目的有二:一來娛樂西方讀者,使之了解中國人對外國的看法(The singular representation given of European habits and manners will perhaps contribute to theamusement of western readers,as serving to show what the Chinese think of foreign nations);二來可以更好地促進東西方之間的相互了解(with the view of bring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into a better acquaintance with each other)[6]475??梢粤私獾?以往的譯介(這里指《中國雜志》中刊登的譯介作品)基本上以研究中國文化為主要目的,而麥都思希望借這部譯作呈現(xiàn)華人所構(gòu)建的異域形象,將中國人眼中的“西人”形象傳遞給西方讀者,以實現(xiàn)東西方雙向的文化互動和交流。

二、《海島逸志》英譯本的異域形象構(gòu)建

根據(jù)美國學(xué)者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觀點,翻譯方法可分為“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7]?!皻w化”是指使翻譯更靠向目的語文化及讀者,將原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思想以目標(biāo)讀者更為習(xí)慣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原語文本趨向本土化。“異化”則是指譯者尊重原文作者的遣詞用句習(xí)慣,在譯文中保留原語文本的文化特征和精髓,并兼顧各民族文化差異,為目標(biāo)讀者提供不同的異域文化體驗。在《海島逸志》的譯介中,麥都思采取了“歸化”和“異化”的譯介方式,其中選擇“歸化”翻譯策略的原因是為了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因此,在譯介西方讀者不熟悉的內(nèi)容時,譯者往往采取諸如索隱式翻譯等方式將原文進行“歸化”,以便于西方讀者了解和接受。雖然這種翻譯方式降低了西方讀者的理解難度,但是他們?nèi)詿o法完全領(lǐng)略到原文中呈現(xiàn)的 “異域風(fēng)情”。為此,麥都思對原文部分內(nèi)容進行“異化”,幫助讀者在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了解華人認(rèn)知中的西方世界,同時滿足西方讀者對“神秘遠(yuǎn)東”的好奇心。在整個譯介過程中,麥都思力求保留原文的語義,并通過靈活的翻譯策略,構(gòu)建18世紀(jì)華人眼中東南亞地區(qū)的民風(fēng)民俗及“西人”形象,以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一)異域形象的“歸化”構(gòu)建

美國翻譯理論家Nida將文化成分分為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和美學(xué)文化五個方面[8]。任何語言中,最能體現(xiàn)各類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的詞匯就是文化負(fù)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文化負(fù)載詞是那些在原始意義或概念意義上蘊含豐富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語和習(xí)語[9],基于各民族漫長的歷史積累和延續(xù)而形成,體現(xiàn)著因不同生存地域、物質(zhì)文化、宗教信仰、風(fēng)俗習(xí)慣而導(dǎo)致不同民族、國家在語言方面存在的文化差異。其中,物質(zhì)文化負(fù)載詞是指與人類社會生活相關(guān)的事物,如飲食、服飾、交通等;社會文化負(fù)載詞與風(fēng)俗文化、政治制度相關(guān);宗教文化負(fù)載詞涉及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和價值體系等;語言文化負(fù)載詞則主要包含古語詞匯和詩歌格律等[10]。

在譯介《海島逸志》中的文化負(fù)載詞時,為了便于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義,麥都思采用“歸化”的方式對部分文化負(fù)載詞進行英譯,旨在將原文中的東南亞形象傳播至西方世界。起初,麥都思在譯介文化負(fù)載詞的過程中多使用“中文原文+英譯”的方法,推動了漢字字形、格式特征的傳播,但是不利于西方讀者理解原文中部分詞匯或詩詞所表達的深層含義。為此,麥都思采用“歸化”的方式翻譯原文,以提高譯文的可讀性。以《海島逸志》卷二《人物考略》第九章中王大海送給僧人佛寶的一首絕句為例,

聞道金仙在此間,

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提質(zhì)增效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xí)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先后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diào)“三個沒有變”、重申“兩個毫不動搖”。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供給側(cè)結(jié)構(gòu)性改革、金融財政等改革不斷深入,營商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降費減負(fù)措施發(fā)揮效用,全省民營經(jīng)濟實現(xiàn)了健康快速發(fā)展。

禪家世事竟安閑。

袈裟自繡閨房里,

待客烹茶喚小鬟[1]。

I have heard it reported,a hermit dwells here,

Who joins with the worldling in making good cheer;

His surplice is work'd in the female arcade,

And to boil us some tea,he calls out his maid[6]517.

中國佛教謹(jǐn)守的“五戒十規(guī)”被視為僧人修行最基本的戒律,故結(jié)婚在中國佛教中是不允許的。作者王大海借此詩調(diào)侃佛寶等海外僧人不戒淫邪、貪圖享受。然而,麥都思的英譯本卻未體現(xiàn)其中的嘲笑、反諷之意,也沒有強調(diào)文中體現(xiàn)的中外佛教差異,而是將詩句“歸化”為簡單的訪客與待客過程。另外,從詞匯譯介上來看,絕句中“金仙”一詞原在道教中指服金丹、得金性而不朽的仙人。佛教傳入到中國之后,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與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是最好的選擇。于是,當(dāng)時的佛被稱為“金仙”,釋迦之道則被稱為“金仙道”。因此結(jié)合語境,原文中的“金仙”當(dāng)指“佛”,而麥都思則將其譯為帶有濃烈基督教色彩的“hermit”(意指隱居修道士、隱士、遁世者)?!癶ermit”一詞來源于希臘語eremite,字面意思為“荒漠中的人”,最初基督教隱修者都是在沙漠中進行隱修,因此后指代“隱士”。麥都思在這里采用索隱式翻譯(1)索隱式翻譯是譯者通過尋找東西文化之間的相通之處,以西方文化要素置換東方要素的一種翻譯方式,目的是在基督教思想和中國已有宗教或哲學(xué)思想之間“求同”。參見張萍《理雅各翻譯思想研究》(蘇州大學(xué)2018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的歸化方式,利用帶有基督教文化的用語來翻譯含有中國禪宗文化的詞,幫助西方讀者體會這首詩中的宗教意味。也就是說,為減輕西方讀者的理解負(fù)擔(dān),原文在語義上因受到譯者基督教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變異。而且,麥都思將原文中涉及到與中國佛教相關(guān)的詞句替換為帶有基督教文化的詞,這直接反映出他作為傳教士的基督教中心思想,即在譯介的過程中仍舊以宣揚基督教為第一要義,對原文作者王大海在本篇強調(diào)的中國和海外之間的佛教差異進行弱化,從而對原文進行“文化過濾”[11]。

同樣,部分物質(zhì)文化負(fù)載詞在“歸化”翻譯的過程中也遭到了“過濾”。以書中卷三《諸島考略》吉寧篇對“如意”一詞的譯介為例,

余每見則揮去之,內(nèi)人戲謂曰,此古銅如意,欲與君搔癢耳,何見拒之深也。余為之噴飯[1]。

...when I see them,I order them away; when my wife playfully says,these curious creatures are only come to amuse you; why do you drive them away?[6]526

原著中,作者王大海將吉寧(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的克朗島)人的外表形容為“漆黑難看”,并且表示吃飯時都會屏退吉寧的奴婢,于是便有了例句中王大海之妻打趣的玩笑話。例句原文中的“如意”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工藝品,其外形和靈芝相似,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其妻將吉寧人比喻為“古銅如意”,一方面嘲諷了吉寧人的外貌,即印證了王大海筆下的“漆黑”,使吉寧人的形象具象化;另一方面將奴隸與器具相比較,認(rèn)為二者的作用都是為了取悅于人,側(cè)面反映出生活優(yōu)渥的甲必丹家(2)甲必丹是荷蘭語“kapitein”的音譯,即“首領(lǐng)”之義,是葡萄牙及荷蘭在殖民地(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所推行的僑領(lǐng)制度。此處甲必丹家指作者王大海入贅的當(dāng)?shù)厝A僑領(lǐng)袖家庭。對其他落后民族抱以不屑的態(tài)度??梢钥吹?麥都思的譯文并未對“如意”一詞進行譯介,而是用“curious creature”(古怪的人)來替換原文中的“古銅如意”。盡管麥都思的英譯本也體現(xiàn)了王大海夫婦面向落后民族的優(yōu)越感,但是卻未將人比作搔癢之物的貶低和侮辱之意盡然顯現(xiàn)。此外,英譯本中還刪去了王大海在聽到妻子一番玩笑之后所表現(xiàn)出的反應(yīng)和行為——“噴飯”。“噴飯”用以形容事情可笑,是對作者高傲態(tài)度的再次體現(xiàn),而麥都思對此處進行了省譯,弱化了王大海原本的嘲諷意味。

研究認(rèn)為,在譯者進行歸化翻譯過程中,原文的核心觀點和思想感情未有明顯變化,但原文作者對中外宗教差異、落后民族形象所持有的不屑態(tài)度遭到弱化,甚至“過濾”,這是譯者的有意之舉,與譯者身份以及翻譯動機不無關(guān)聯(lián)。

(二)異域形象的“異化”構(gòu)建

麥都思選用“異化”翻譯策略對原文進行譯介,是為了保留《海島逸志》中的異國情調(diào),力求做到兼容并包、兼收并蓄。麥都思對王大海筆下異域形象的“異化”構(gòu)建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體現(xiàn)在國外地名和地理知識的譯介上。彼時中國仍對海外國家知之甚少,而且當(dāng)時西方國家的各地名稱也多由西語音譯而來。因此,在涉及地名翻譯時,麥都思選擇先寫明該地的既有英語名稱,再補充注明中文原著中的地方名稱及讀音。由于原著中的地名音譯均來源于福建方言(作者王大海系福建人),所以麥都思譯本中所補充的地名讀音也都是根據(jù)《福建方言字典》中所規(guī)定的拼讀法而進行標(biāo)注的[12],例如將原著卷三《諸島考略》中所提及的法國譯作“French(和蘭西 H-Ln-say)”、西班牙譯作“Spanish(寔班牛 Sit-pàn-gêw)”、伊斯蘭譯作“Islam(息坔 Sit-lam)”等。對于找不到對應(yīng)英文名稱的地名,麥都思則選擇先寫原著中的中文,再根據(jù)名稱進行直譯,既不會影響外國讀者理解文章內(nèi)容,也保留了中國人浪漫與智慧并存的命名特征。如,將原文中甲必丹的公余游息之處“閑云亭”譯為“the 閑云亭 pavilion of floating clouds”?!霸啤边@一意象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的文化中都與閑適、自然等意境相關(guān),而麥都思在譯介中對這一意象的保留既傳達出命名者的詩情與初心,又展現(xiàn)了中國人對地方進行命名時所具有的形象思維,不僅增強了地名的直觀性,也建構(gòu)出王大海所描繪的華人僑領(lǐng)生活優(yōu)渥閑適之景。

其次,體現(xiàn)在對外國人稱呼的譯介上。如,王大海在《海島逸志》中將英國人稱為“紅毛”[1],該稱呼最初在張燮編撰的《東西洋考》中用以形容荷蘭人[3],之后又被用以稱呼英國人。麥都思在譯介中不僅將英國人注音為“ANG-MO”,還補譯了“RED-HEAD PEOPLE”[6]520(紅色頭發(fā)的人)。如此一來,西方讀者可以在了解這個稱呼的字面含義基礎(chǔ)上,理解中國人對與本民族有明顯外形差異的西方人感到陌生的心態(tài)。這與譯者協(xié)調(diào)東西文化、娛樂西方讀者的譯介目的相契合。除了對稱呼的譯介之外,原著中關(guān)于外國人的容貌、氣質(zhì)、性格等特征的表述也受到了麥都思的“異化”。以卷三《諸島考略》中“武吃氏”這一詞條下對布吉斯(今武吉士,印度尼西亞西里伯斯南部)人性格特征的一段描寫為例,

其族性強悍,剛猛異常,視死如歸[1]。

...the dispositions of the men are boisterous and violent in the extreme; they care no more about going to death than about returning home[6]523.

上述案例中,原文是對布吉斯人“勇猛”的民族性格特征進行的描寫,其中“視死如歸”是一則成語,出自先秦時期管仲的《管子·小匡》,用于形容人勇敢、不懼死亡,在中文語境中通常帶有褒義。結(jié)合作者王大海在原文中所撰寫的布吉斯人保護雇主一事,麥都思的譯文也盡力保留了原文作者所傳達褒賞之意。因此,相較于使用“brave”(勇敢的)一詞,譯者選擇使用“異化”策略,將原文中的“視死如歸”直譯為“they care no more about going to death than about returning home(將赴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從而使布吉斯民族“勇猛”的性格特點展示得更加生動、形象。

最后,體現(xiàn)在文本中所記載的奇珍異獸等特殊名詞的譯介上。卷四《山海拾遺》中,部分詞條為王大海憑借傳聞再雜以迷信所述,并非真實存在。對此,麥都思仍按照原文所撰寫的內(nèi)容進行直譯,如將“海和尚”譯為“the sea-priest”,“山客”譯作“mountain strangers”,“飛頭”譯作“the flying head”等,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人“以形命名”的思維,也保留了王大海所構(gòu)建的神秘異域形象,引起了西方讀者對海洋和異國的諸多遐想。

研究發(fā)現(xiàn),麥都思選用“異化”翻譯策略對原文進行譯介時,不僅在部分譯詞及其注音上保留了《海島逸志》中的東方情調(diào),也充分尊重了原作者王大海的遣詞用句習(xí)慣,從而達到協(xié)調(diào)東西文化、娛樂西方讀者的譯介目的。相較于弱化原作者情緒的“歸化”策略,麥都思的譯介動機在“異化”翻譯過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xiàn),為西方讀者了解華人眼中的“他們”提供了可貴的參考。

三、結(jié)語

《海島逸志》英譯本首發(fā)刊載于《中國雜志》,承載著向西方譯介東南亞等領(lǐng)域知識體系的重任,是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為一部以東南亞諸島為考察范圍的游記,《海島逸志》所記述的內(nèi)容并僅不限于東南亞,還涉及18世紀(jì)眾多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腳步、貿(mào)易潮流而來的“西人”。王大海的記述不僅構(gòu)建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東南亞以及身處東南亞的其他國家民族形象,也映射出彼時華人對于海外國家和民族的好奇和諸多遐想。在向西方譯介這部海外游記的過程中,譯者麥都思采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力圖在保證西方讀者理解文意基礎(chǔ)上尊重原文的表達風(fēng)格、保留原文的游記特性,助力西方讀者了解首部華人游記的文化特征和精髓。本文在分析麥都思譯介《海島逸志》中異域形象的基礎(chǔ)上,試圖了解當(dāng)時的來華傳教士是如何向西方讀者介紹海外華人筆下東南亞民族風(fēng)情和地理物產(chǎn)、西方各國國情和民族特征的,進而為今后中國海外游記的外譯研究提供借鑒,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猜你喜歡
譯介歸化海島
《三字經(jīng)》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冰與火共存的海島
奧秘(2020年5期)2020-06-30 10:12:10
在海島度假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倫理視角下電影翻譯的歸化與異化
歸化翻譯與江西詩法——以《魯拜集》的三個七言絕句譯本為例
以《紅樓夢》三個版本為例探討親屬稱謂詞翻譯的異化與歸化
多元系統(tǒng)論視角下翻譯“歸化”與“異化”的不對稱
超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的譯介
神奇的海島
巢湖市| 广饶县| 乃东县| 东丽区| 瓮安县| 偃师市| 明光市| 乳源| 炉霍县| 贵溪市| 柳州市| 嘉义县| 常熟市| 沂水县| 水城县| 雷山县| 恩施市| 泰宁县| 建瓯市| 高州市| 巴彦县| 正蓝旗| 铜川市| 大冶市| 宝丰县| 陇西县| 姚安县| 穆棱市| 乌兰县| 东安县| 太仓市| 广水市| 永靖县| 宜黄县| 富民县| 阳新县| 平凉市| 游戏| 稷山县| 本溪|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