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萌芽于跳蚤市場
現(xiàn)在聞名于世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和所有的知名品牌一樣,都經(jīng)歷了一個從供求自然形成的萌芽階段,經(jīng)過市場的淘洗過程,一步步規(guī)范成形,成長發(fā)展變大變強。市場的出現(xiàn),都是從有賣的有買的自然交易中誕生的,這就是市場的自然發(fā)生。
我就住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附近,步行用不了十分鐘就到,無論是最初的跳蚤市場,還是現(xiàn)在規(guī)模的市場,無不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之中。每到休息日必去,風雨無阻,就是非典時期都沒有落過。它陪了我三十年,我切身目睹了它三十年。親歷記憶猶新。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最早的跳蚤市場在勁松醫(yī)院對面馬路的便道上,從東到西一溜擺攤的。賣什么的都有,主要是舊物件。那時勁松中街現(xiàn)在電影院的那個位置是一個大集貿(mào)市場。我們的菜蛋肉都從那里買。尤其雞蛋當時可以拿糧票換。大市場之外那些沒有位置的就只好在附近擺攤了。尤其處理自家的舊物品,更是如此。九十年代初流行(流行一詞是否合適?倒霉的下崗不是大家能選擇的)下崗,附近下崗職工也開始加入跳蚤市場。
我每個禮拜天都去父母家看他們,從東到西必須完全穿過這個市場。最開始它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只是走過去而已。誰家沒有舊東西,舊座鐘、舊手表、舊話匣子(電子管收音機),銹跡斑斑的鉗子、剪子,連眼皮都不搭一下就過去了。開始留意它是有一回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雜貨攤上放著幾本舊書,蹲下來一看一本《毛主席詩詞講解》躍入眼簾,品相甚好,喜歡得不得了,一問價,“一毛錢”。心里這個樂。立刻交錢走人。從那以后,只要路過市場,一定逐個地攤地看,發(fā)現(xiàn)過幾部一直喜歡又沒有買到的好舊書。一來二去,越溜越起勁兒,不知不覺半天時間就過去了,漸漸地到父母家時就快中午。母親每次都沖我說:“你那是來看我們呀,你是來吃飯的?!碑敃r真的不能理解母親的感受,現(xiàn)在當我也老了的時候,才體悟到老人切盼兒女的那份難以形容的情感。
跳蚤市場進展很快,一年多就發(fā)展延伸到了勁松電影院南邊的十字路口,休息日的地攤幾乎把路口的便道都擺滿了,逛地攤的人,也是人擠人人挨人,你要是從那兒穿過,步履艱難。向南的馬路兩側(cè)的舊房還沒有拆。地攤最多的時候一直向南推到了現(xiàn)在潘家園舊貨市場北面的十字路口。市場之大起碼得逛半天多,從早上進去到下午兩點多能逛完就不錯。這時的市場,舊物品最多,其次是舊書刊,最后才是“古玩”與旅游紀念品。人們常說的藏品“撿漏”,就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一位古硯收藏者,靠著在這里的跳蚤市場淘的古硯,得到其開辦古硯店專賣的第一桶金。他后來說在“潘家園”跳蚤市場二三十塊錢可以買到品相非常好的清代古硯?!艾F(xiàn)在一二十萬,也未見能買到。”那個時期的市場,一東西便宜,二幾乎沒有假貨,三還可以砍價。記得當時看上的東西,如果我轉(zhuǎn)身就走,攤主會追過來,拉著我說“你回個價”。撿漏的特點不是便宜買、貴點賣,而是價值天地之別。比如二塊多的清末古籍,現(xiàn)在五千多,還買不著。真要就得去拍賣會上舉牌。
快速發(fā)展期的舊貨市場
從跳蚤市場到世界知名品牌市場,不是一揮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勁松醫(yī)院對面的便道路面很窄,東西長度很有限,最多也就可以容納幾十個地攤,加上便道路面狹窄,逛地攤的人大部分都得走馬路牙子下面的馬路,人一多就把路面堵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容管理部門整治了幾次。地攤不能擺了。人們于是發(fā)現(xiàn)了勁松電影院南面十字路口向南的今之華威路,當時路兩邊全是平房,路面寬,便道也很寬。這條路比較長一直延伸到現(xiàn)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西門還過去不少。正是這樣一個廣闊的閑置空間,為跳蚤市場提供了大發(fā)展的機遇。當舊貨地攤改道華威路兩側(cè)便道上時,市場一下子就如雨后春筍一般,幾乎是一下子就發(fā)展壯大起來。另一個更重要的事情是這里離市中心很近,交道便利,現(xiàn)在話說顧客流量充足。每逢雙休日,這里都是滿坑滿谷,人挨著人,人擠著人,馬路差不多被逛市場的人占去了一半。當時在所有的朋友中都管這個市場叫“勁松地攤”。然而市場此時并沒有正式名字。很多人依舊延續(xù)著叫跳蚤市場。人們一說北京最大的跳蚤市場,就指這里。
在這個市場淘東西,還真有淘的感覺,您真得一個一個地攤仔細地看。這時的市場不分類,所有東西混雜一起。比如瓷器可能和舊電器放一塊兒,民國老書可能和紀念品擺一堆。就拿舊書來說,也就幾個專賣書的地攤,剩下的全是混在一處,需要認真地淘,才能淘出來。當時淘到的一套精裝本《王國維遺書》,就是在路東的一個賣舊日用品的地攤上發(fā)現(xiàn)的。書的品相非常好,幾乎和新的一樣。擺在百貨里面非常顯眼。那時正迷王國維,這之前淘到一套他的《觀堂集林》,已是如獲至寶,又巧遇這套精裝美品,開心得不得了。翻了幾冊之后問價,答曰:“二百?!本攀甏衅诎l(fā)一個月稿子,稿費也就二百出頭,全買了書吃啥?反正二百買不起,不如索性一砍到底,賣就白撿,不賣拉倒。“35元,賣不?”對方搖頭,只好轉(zhuǎn)身走人,那人從地攤上邁過來,拉住我說:“給加點,怎么樣?”我告訴他五十,多一分都不要了。拿回來后邀請幾位書友來觀摩,都說太值了,簡直跟撿漏一樣。買過一本周予同經(jīng)學(xué)論文選,精裝一冊就五十元。有朋友說你剛干自由撰稿人,這么貴的書也敢買。和現(xiàn)在比《王國維遺書》就等于撿了一個大漏。
在這個階段上的舊貨市場淘舊書、淘古玩、淘舊貨,流行著這樣一個砍價的潛規(guī)則。出價你如果上來就攔腰一砍,那就肯定虧了。你就是從腳脖子上砍一下,人家照樣賺。比如某東西出價100元,你回他半價,他立刻ok。你回他10元,他會讓你加點,加多少你自己定。看過一個關(guān)于舊貨市場今夕的報道,其中有一位受訪的舊貨商說,非常懷念九十年代,那時收舊貨就是收廢品,回來賣出了百分之一二百倍的價。一塊錢進真能賣一百。如今舊貨只能按質(zhì)論價收上來,利潤能有40%就真幸福了。
自然形成潘家園舊貨市場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華威路每到雙休日,馬路東西便道擠滿了人,最后馬路上都是人,導(dǎo)致公交車通過都非常困難。市容、工商聯(lián)合整頓了幾次之后,地攤市場沒影了。偶爾會有三兩個書攤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市容的車過了卷起地攤就跑。于是有一段時間,舊貨市場偃旗息鼓。常逛地攤的人們感覺那叫一個郁悶。忽然有一天一位藏友來電話說,舊貨市場開了。我問在哪兒?朋友說搬潘家園去了“離你那兒很近”?!霸趺醋??”書友細說順著華威路往南走過與潘家園路相交的路口,再往南走,路東。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那叫一個興奮。就等大禮拜去找了。
那天天沒亮就起來了,太太疑惑地問:“你從來不早起,這么早干嗎去?”我說潘家園舊貨市場開張了,去看看。我從做自由撰稿人以來,從來都是夜里寫稿到三四點,上午睡覺。以前去舊貨市場也是上午九十點起來,只刷牙,不洗臉、不吃飯就去。這回的確反常,洗漱吃飯,然后出門。打算轉(zhuǎn)小一天的,吃飽了才行。沒有多余的錢給路邊小飯館送利潤。
停了些日子的舊貨市場,重新開張的地點在今天潘家園舊貨市場西門對面。當時那里的平房已經(jīng)全部拆完,一大片空著的場地,場地外面是一道灰磚墻。如果路過不從開著的大門往里看,幾乎不知道里面有這么一個熱鬧火爆的市場。我找它的時候因為走得太早,市場里沒有多少人,就走過了,幾乎快到華威路最南頭了。問了一個遛彎的人,才知道就是路西那個灰磚墻的“大”門里面。進了門豁然開朗,那叫一個大。轉(zhuǎn)了一兩排地攤,市場里人就滿了。那天足足逛了一天,下午四點才回去,什么都沒買。我逛市場有個習(xí)慣,第一天只是觀察,了解地攤大致分類。不過這時的地攤,還沒有明確的分類,都是自然形成的扎堆現(xiàn)象,就是最初的自然分類。賣舊書的總是十幾個人湊一塊兒擺攤,雖然東邊一堆,西邊一堆,南北有幾堆。然而大致位置變化不大。賣瓷器玉器的,賣舊日用品的也如此。了解清楚后,下次再來就可以開始認真淘換好東西了。專門探一次路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以后逛地攤少走重復(fù)路。地攤雖然也是一排排的,但是如果不事先了解地攤的位置,以及前后左右通道,那么逛起來勢必走很多重復(fù)路。這里場地開闊,地攤之間的道路就像盤陀路,弄不好就走回來了。不像現(xiàn)在的潘家園舊貨市場,整齊劃一,東西南北的道路都是直通的。臨時的這個市場,因地勢高低不平,往往地攤擺到一個坑邊,一處殘墻處就拐彎了。所以事先探好路,方便很多。
在這個還沒有名字的舊貨市場里,還真淘了不少好東西。一方舊硯是在一溜書攤旁邊的雜貨攤上拿下的。沒有費多少口舌,如果費口舌,我也就放棄了。我主要目的在淘書,好舊書耽誤一會兒可能就沒了。這時節(jié)的舊貨市場,好舊書已經(jīng)不是很多了,尤其早上以及上午九、十點鐘之前這個時間段,如果沒有淘到什么,那么就是在這里待一天,也只能空手而回。這方舊硯出價很合理,也許因為攤主不是專賣舊硯的。這是一方素硯,幾乎沒有雕飾,僅僅在硯邊的一側(cè)有一處浮雕紋飾。簡約才是真美。稍微劃了一點兒價,二話沒說就拿下了。后來有專門藏硯的朋友說,這是明硯。還有書友說是清硯。我說是舊硯。我看中的不是具體什么年份,而是它給人的那種靜穆不張揚之感。
在這里書還真淘到幾部很有歷史價值與研究價值者,不多說只說特別值得一提者是,清末出版的精裝外語漢語詞典。一部是宣統(tǒng)元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的《商務(wù)印書館英華新字典》。一部是清末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的《英華大辭典》(顏會慶主編),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漢大詞典,厚厚兩巨冊。
這時候的市場雖然還沒有正式命名,但是在人們心中已經(jīng)有了名字。 “潘家園地攤”“潘家園舊貨”,名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當時人們都說,正式的市場在路東,正在建。
潘家園舊貨市場閃亮登場
沒過多久,路西的市場就搬到路東,市場規(guī)范了,名字也就應(yīng)運而生。最初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已經(jīng)具備了大體的分類,開始舊書幾乎集中在東側(cè)(現(xiàn)在東西各有一處),西側(cè)是舊貨雜項。淘書不用再滿處溜了。只是這時的分類不很嚴格,書攤(臨時)也有擺在雜貨區(qū)的,所以遛完書攤區(qū)之后,總要去雜貨區(qū)轉(zhuǎn)轉(zhuǎn)。初期的正式市場有一個缺點就是地面依然是土的。夏天趕上下雨逛潘家園兩腳是水,冬天趕上下雪兩腳全是泥。
后來市場對路面進行了改造,從此完美多了。
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最大優(yōu)點是分類明確,不相雜混。同一類東西都擺在一起,方便管理不說,給淘舊貨帶來了極大便利。一,相同的東西可以比價格,當然稀見的東西別比,眼尖的人很多,一比東西就被人拿走了。二,為砍價提供了條件,攤主為了賣東西,都不愿意死杠著價格不賣,讓別的攤主賺錢。尤其賣用于讀的書,比如不久前出版的學(xué)術(shù)專著、文學(xué)譯注。十塊錢的書砍到三塊都行。我2008年時遇上2006年出的《<紅樓夢>成書過程新說》,出價十元,回價三元,攤主立馬點頭成交。這書如今舊書網(wǎng)上好幾百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