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海南小學 李曉艷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觀?怎樣才能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更加生動的教學情境?為了更好地構建高效課堂,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本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fā),分析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以及引入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再拘泥于理論講解以及課本內容。因此,教師除了要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劃定教學重點,還要從教學重點出發(fā),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堂教學與課下學習連接起來。一方面,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新渠道。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憑借微視頻、推文以及網(wǎng)絡鏈接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另一方面,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也為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思路。通過線上資源與教師講解的結合,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更多的理論知識,還能從教學資源中開闊自己的視野。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伴我成長”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學習哪些內容?”隨后,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語文、數(shù)學、英語、音樂、體育……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小學生將學習一事定格為理論知識的學習。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利用PPT展示了一個表格。根據(jù)表格內容,學生需要從生活、學習、娛樂等維度重新思考上述問題?!霸谏钌峡梢詫W習收拾家務;學習上可以學習語文、數(shù)學、英語;娛樂上可以學習唱歌、跳舞?!苯酉聛?,教師繼續(xù)引導:“有哪些學習是可以一直持續(xù)到老年的?”針對這一問題,學生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有的認為,有關語文的學習是可以一直繼續(xù)的,有的則認為,有關跳舞的學習是可以一直繼續(xù)的?;谏鲜龌卮穑處煵⑽袋c評誰是正確的,誰是錯誤的。
目前,PPT作為一種常見的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適當?shù)膭赢?、表格、圖片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值得一提的是,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各媒體特性的基礎上進行靈活應用。
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社會經驗非常有限,這也為日常的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一直以來,學生并未將自己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且習慣性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除了要形成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和法治觀念,還要擁有獨立的思考意識以及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知識展示并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通過游戲、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學生逐漸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樂趣。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不一樣的你我他”為例。在講述“與不同和解”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即“我有你沒有”??紤]到課堂氛圍,教師首先邀請所有學生起立。隨后,根據(jù)PPT中的“點名”,教師隨機邀請一名學生并讓他說出自己做過而其他人未必做過的事情。在此過程中,未做過該事情的同學需要坐下。經過六七次點名,仍站在座位旁的學生寥寥無幾。這時,教師詢問站著的學生:“你們認為自己是不同的嗎?”這時,有的學生目光坦然,而有的學生則急于坐下。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逐個提問每一名仍站著的同學:“你做了哪些其他人未做過的事?”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說獲得過某些獎項,而有的學生則說犯了一些錯誤。根據(jù)兩極分化的答案,教師一邊讓他們與自己和解并鼓勵獲獎學生再接再厲。
適當引入多媒體技術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賦予游戲、小組合作等教學形式以新的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多媒體技術旨在輔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積累,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引入的時機。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承載著諸多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以及基礎的法律意識。然而,教材中的描述有時比較抽象,這也為學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礙。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為了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學經驗,憑借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盡可能地避免理論說教。一般來說,小學生更喜歡直觀上的刺激,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元的視頻講述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為例?!澳愣贾滥男┟耖g藝術?這些民間藝術有哪些特點?”根據(jù)上述問題,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知道的民間藝術,如剪紙、舞獅、舞龍等。為了調動課堂氛圍,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向學生播放了一段剪輯好的短視頻。視頻中既包含比較常見的神廟、宗祠、紡車、扎染、年畫,又包含一些比較少見的民間藝術?!懊耖g藝術包含幾大種?”依托前期的視頻內容,學生嘗試性地將民間藝術分為建筑、日常器物、觀賞把玩等。接下來,教師一邊播放非遺傳承人的采訪視頻一邊邀請學生思考:“我們身邊有哪些非遺文化?這些非遺文化有哪些傳承方式?”經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動,學生逐漸對身邊的民間藝術以及非物質文化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就是從實際生活出發(fā),依托信息技術將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其他感官調動起來。區(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講解,學生往往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逐步形成對該門課的興趣。
任何一門學科都包含輸入和輸出兩個部分。如果說生活情境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那么合理的問題情境就能讓他們嘗試性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展開具體問題的思考。一般來說,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想激發(fā)他們的思考意識就要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問題。在此過程中,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豐富的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可以輔助學生理解問題要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道德與法治課堂逐漸成為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平臺。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需要靈活應用教材內容,依托問題情境以及合適的多媒體技術展開提問以及引導。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正確認識廣告”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提出一個主題任務:“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廣告有哪些?這些廣告分別有哪些特點?”隨后,學生被分為6個學習小組展開內容的探索。由于廣告的定義較為簡單且經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所以,教師并未單獨做出解釋。接下來,各學習小組憑借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總結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出現(xiàn)的新興廣告。在課程導入階段,每一個學習小組都選出一名匯報者進行結果的分享。比如,有的小組認為,目前,新興的廣告形式主要包含短視頻以及圖文兩大類,其中短視頻類主要出現(xiàn)在抖音、微博等平臺,而圖文類型的廣告分布較廣,大多存在于百家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以及諸多的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針對上述答案,教師一邊分享自己的觀點,一邊引入本節(jié)課的授課重點:“我們要如何認識廣告?”
問題情境的設置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在引導初期,教師可以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情境輔助他們了解問題要求,尋找正確答案。在引導后期,教師應逐步認可小學生的探索能力,并依托某一主題的學習任務讓其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學科特點來看,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比較龐雜且涉及的范圍較廣,其中,既包含小學生需要形成的諸多優(yōu)秀品質,又包含我國的治安要素。因此,教師積極引入信息技術能從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并打破學科間的限制。一方面,道德與法治中涉及的治安要素較少且描述得很抽象,不利于小學生理解;另一方面,將道德與法治與其他學科融合能拓寬小學生的視野,整合教學資源。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為例。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樹立法治觀念,還要自覺遵紀守法。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備課階段,教師在了解教材內容后不要直接鋪設教學內容,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收集有關普法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經過一系列的篩選,教師將《底線》的部分片段剪輯出來并用作前期的課程導入??紤]到知識的連貫性,教師還將活動園中的內容轉化為PPT的試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在了解諸多知識點的同時將生活情境與適用法律聯(lián)系起來。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師發(fā)現(xiàn),課本中有關法律的介紹較淺且缺乏全面的論述。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根據(jù)教材中涉及的法律類型、法律條文在專業(yè)的書籍中搜尋具體的表述并填充進課程講解。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難度較低且基本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認知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涌入人們的生活,如果教師仍舊固守教材中的內容而不與時俱進,學生就會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因此,教師需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重構教學理念并依托信息技術幫助小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開闊他們的眼界,從而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終目的都是應用。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經常布置文字的、紙質的作業(yè)。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如果教師過于強調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興致缺失。為了提高實踐的質量,教師應通過網(wǎng)絡媒介設計相應的訓練。一方面,道德與法治本身就兼具德育、智育、勞育等多種教育形式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合適的實踐內容能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實現(xiàn)知識點的靈活應用。另一方面,實踐活動往往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依托某一具體的任務,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文化多樣魅力”為例。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逐步掌握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樣性,了解文化差異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了解全球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趨勢。在作業(yè)布置階段,教師要求各學習小組以世界文化為主題設計一張電子報紙。為了降低作業(yè)的難度,教師鼓勵每一組成員可以選定2個國家的文化展開對比。接下來,各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從互聯(lián)網(wǎng)、雜志、報紙中收集相應的文字、圖片,分析其中的內容,最終制作成電子報紙。后期經過了解,教師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小組的分工不太合理,即大部分的成員都去收集文字,導致后期分析、制作電子報紙的任務全部由小組長完成。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及時引導小組長分析自己的失誤之處。在作品批改階段,教師一邊將所有作品放入PPT,一邊在本子上記錄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作品點評階段,教師將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并讓他們從審美、邏輯、真實性、可讀性4個維度展開點評。當所有的作品被點評完畢后,教師再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評價方式既增強了生生互動,同時也讓教師更深層次地了解了學生的優(yōu)缺點。
通過合理、科學的網(wǎng)絡互動,學生能將實際生活與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紤]到溝通的效率和質量,教師還可把課下互動與線上作業(yè)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取長補短,又能在線上作品的制作中形成基本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方面,先進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思路;另一方面,多元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可以將文字的、抽象化的教材表述轉化為動態(tài)的、生動的視頻以及圖片。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游戲、學習任務等多種教學形式結合總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然而,信息技術的引入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如果教師想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就需要重構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打破學科壁壘,設計多元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漸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