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劉淑英
(咸陽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1-2]。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礎工具,計算機在各個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該課程是普通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通識教育類課程,是面向全校非計算機類專業(yè)開設的第一門計算機類課程,它具有知識面廣、實用性強、授課學生多及師生關注度高等特點[3-4]。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學生收獲的只是單一的知識維度的提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索如何將課程思政引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設計融合思政元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探討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加強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思政課程”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論”的簡稱,指專業(y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涉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5-6]。而“課程思政”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簡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公共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程、專業(yè)核心課、專業(yè)實踐類課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體系,形成全方位協同育人效應的一種教育理念[7]。兩者不是文字次序的調換,重要區(qū)別在于:“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組合,而“課程思政”是一種育人體系[8]。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課程,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將政治態(tài)度、人文關懷、價值觀念融入專業(yè)課程(或公共課程)教育教學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融愛國主義、文化熏陶、德育塑造于教育過程,啟發(fā)學生自覺認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9-10]?!罢n程思政”是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可以彌補“思政課程”直接灌輸的不足[11]?!按髮W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就是結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探索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將立德樹人與教學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使其在立德樹人上與高校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相輔相成、相互促進[12]。
目前,許多高校選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其教學內容都能夠得到及時更新,有些高校則根據最新的教育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對授課內容進行及時調整,保證了授課內容的先進性及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然而,在課程思政方面,教材很少有明確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教學重點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的技術知識和應用上,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這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的缺失,影響了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此外,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很少意識到自己在技術發(fā)展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缺乏對技術應用的倫理和法律的了解和思考,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13]。
經過調研,目前絕大多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課老師,其專業(yè)知識扎實、教學能力強。日常教學中,他們只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如何使用計算機高效地進行信息處理的技術與方法,很少將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基礎知識有機結合。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和社會責任教育的引導,這使得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相互脫節(jié),難以達到綜合育人的目標[14]。另外,教師在課程講授中很少將人文關懷、價值觀念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因為目前的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只重視專業(yè)技能教育,忽視了計算機技術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大部分計算機專業(yè)教師都不具備思政教育專業(yè)背景,加之日常思政教育專項師資培訓較少,因此,教師雖然可以勝任本課程的專業(yè)知識傳授,但很難真正地培育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大學生。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思政教育存在著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社會責任教育、教學方法傳統(tǒng)、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脫節(jié)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設計和實施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案,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現狀,構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模式,如圖1所示。為黨育人,就是在專業(yè)知識講授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寓專業(yè)課之中;為國育才是指在專業(yè)知識傳授方面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技能,重點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能力;教學水平指不斷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教學內容指根據專業(yè)知識增加課程思政內容,教學方式是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各種方法,教學評價指對課程思政的效果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最終目的,即把學生培養(yǎng)成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熱愛祖國、忠誠于黨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根據“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閱讀材料設計7個課程思政案例,主要有中國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中國自主研發(fā)的超級計算機、國產操作系統(tǒng)、中國大型互聯網企業(yè)騰訊等在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華為5.5G 通信技術引領全球通信技術新方向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如我國著名的計算機軟件科學技術先驅楊芙清教授先進事跡)等。通過我國的先進科技樹立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通過典型人物事跡樹立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科學家精神激勵學生們奮發(fā)圖強、精忠報國。
如在“北斗導航技術的應用與社會效益”案例的教學設計中,案例內容有:(1)研究北斗導航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特點,了解其定位、導航和時間服務的功能。(2)探討北斗導航在交通運輸、農業(yè)、災害預警等領域的應用,分析其帶來的社會效益。(3)分析北斗導航技術的發(fā)展現狀和挑戰(zhàn),如系統(tǒng)覆蓋能力、精度提升和數據安全等問題。案例的教學形式采取講授、小組討論和課堂展示形式進行,通過該案例講解、引導、分析、討論,學生能夠加深對北斗導航技術的認識和理解,了解其在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通過案例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將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基礎課程相結合,培養(yǎng)對國家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大學計算機基礎”任課老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是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首先,需要加強教師的課程思能意識。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是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動力,也是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前提條件。教師應該深入理解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和使命,明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性,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和要求,對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明確的規(guī)劃。其次,需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能力?!按髮W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所在。在學科與思政融合中,應注意隱形思政元素的挖掘,潛移默化的教學形式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倫理道德探討、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機技術與社會、倫理、法律等方面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價值觀。最后,應加大學校的支持和激勵。學校應該給予教師在思政教學方面的支持和鼓勵,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和培訓機會,建立教師間的交流平臺,舉辦思政教學研討會等活動,共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3.4.1 任課教師的評價
將課程思政教育納入考核評價中,建立新的教師教學評級體系。新評價體系包含政治立場評價、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教育教學理念評價、教師職業(yè)道德評價和個人發(fā)展評價5個維度,其中政治立場評價是指評估教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堅持程度,包括是否擁護黨的領導、是否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是否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等;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是指評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包括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情況、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等;教育教學理念評價是指評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觀念,包括是否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否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等;教師職業(yè)道德評價是指評估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和職業(yè)操守,包括是否遵守教師職業(yè)行為準則、是否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等;個人發(fā)展評價是指評估教師的個人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包括是否積極參加教育培訓、是否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等。評價方式包含教師自評和教學督導評價兩種。
3.4.2 學生的評價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課程的評價考核主要從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兩方面來考察,缺少對思政教育的考核。因此,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要對學生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要進行修訂。首先,要調整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評價的標準,合理設置計算機基礎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分值所占比例,從分值設置上激發(fā)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考核一般由考勤成績、作業(yè)成績、上機操作成績和期末成績四個部分構成。加入“課程思政”后,可以在平時作業(yè)中增加時政要聞的撰寫及相關思政教育的主題的討論,在考勤成績中增加平時的品德表現,在期末考試中可增加“課程思政”相關知識的考核內容等。結合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方面進行考核。
除了上述評估外,還可以進行學生作品展示、小組討論、學習日志等形式的評價。通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估,可以看出學生在思政能力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在學生作品展示中,會有許多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品。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的主題展示了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方案的探索,展現了較高的思政素養(yǎng)。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他們對倫理、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學習日志是學生個人對課程學習的記錄和總結,學生在日志中也可以表達對思政要素的思考和理解,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綜合來看,通過以上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學生在思政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他們不僅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還能夠將其運用于實際問題中,并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樂于奉獻的精神,使其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教育存在著缺乏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的問題。當前的課程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以及對技術應用的倫理和法律的思考,使得學生缺乏良好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影響了他們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通過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現狀分析,提出上述“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幾個舉措,“課程思政”背景下,在專業(yè)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改進教學方法,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有機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責任感和綜合能力的計算機人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上述舉措,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去驗證和優(yōu)化,例如對課程思政與專業(yè)知識考核比例的設置、任課教師的評價、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等,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新方法、新舉措,使其能夠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方面貢獻力量。
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是一種教學全過程的改革,是新時代下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罢n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的有效補充,當然,在傳授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時,要講好思政課并不容易,因為思政課教學涉及面極廣、思政要聞多、國內外情況發(fā)展變化快。這就要求緊跟時代,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才能真正地把學生培養(yǎng)成既掌握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堅定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