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花是指使用刻有花紋的模子在未干的瓷坯上印出紋飾,為瓷器燒制中重要的裝飾技法。在定窯和井陘窯中均出土有印花模子,且保存完好、紋飾精美,從中能夠窺見宋金時期印花工藝的高度發(fā)展。文章介紹幾件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印花盤模與碗模,以饗讀者。
關鍵詞:定窯;井陘窯;盤模;碗模;印花裝飾技法
印花是瓷器燒制中重要的裝飾技法,在瓷坯將干未干之時,用刻有花紋的模子在上面印出紋飾;或將瓷坯扣在印花盤模、碗模上,用陶拍輕輕拍打,待紋飾被壓印上后再進行脫模。罩釉燒成之后,乳白的胎體之上、透明的釉層之下,深淺不一、精美細致的紋飾一一映現出來,微微帶有光影、色彩的變化,極具美感。一個模子一個紋樣,用此方法可確保瓷坯花紋精美、器型規(guī)整,同時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定窯和井陘窯中均出土有印花盤模、碗模,且保存完好、紋飾精美,從中可以窺見宋金時期印花工藝的高度發(fā)展。
一、定窯
定窯的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與東、西燕川村一帶,“北宋時屬定州所轄,按慣例窯以州名,故名定窯”。定窯始燒于唐,興盛于宋,在其鼎盛時期,定窯與鈞窯、汝窯、哥窯、官窯齊名,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定窯的瓷釉品種豐富,除白釉外,兼燒黑釉、醬釉、綠釉,以白釉制品最為成熟,“上述所謂五大名窯中,定窯是其中唯一主要燒造白釉瓷器的窯場,足見其在宋代白瓷藝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
“定窯從唐代開始燒瓷,但真正確立自己的裝飾風格是在北宋后期。定窯典型裝飾風格……主要體現在刻花、印花白瓷上。”[2]印花是定窯瓷器燒制過程中一種重要的裝飾技法,起初是為了塑形。定窯燒造海棠杯、花口盤等異形器皿時,需要借助模子塑形,一些底模會刻有簡單的紋飾。“到了北宋后期,定窯將印花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革,使成型、裝飾兩道工序合二為一,操作簡單,產品規(guī)格統一,配合先進的覆燒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此時的印花工藝多用在盤、碗等圓器上,構圖嚴謹,圖案豐富,畫面富麗堂皇,極富裝飾性,是定窯巔峰時期裝飾藝術的典型代表?!盵2]
河北博物院展示有一件北宋時期的白釉“尚食局”款印花龍紋盤(殘片),出土于曲陽縣澗磁村定窯遺址。通過殘存的部分可知,這件龍紋盤高4厘米,侈口,鼓腹,平底。盤中心印有龍紋,內壁印有花卉紋。胎體細致潔白,釉色白中泛黃。盤底圈足內刻有行書“尚食局”三字款識,據史料記載,宋代宮廷設有六尚局,分別為尚食、尚藥、尚醞、尚衣、尚輦、尚舍,分管宮中膳食、醫(yī)療、酒醴、衣冠、輿輦、宮舍等事務,“尚食掌膳羞之事”[3],由此可知,這件龍紋盤應是定窯為宮廷定燒的貢瓷。
這件白釉“尚食局”款印花龍紋盤(殘片)構圖嚴謹、紋飾精細、胎質細膩、釉色瑩潤,壓印的龍紋微微帶著光影、色彩的變化,極具動感。雖已殘損,從中依然可以反映出宋代定窯印花工藝的高超水平。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均收藏有定窯白釉印花云龍紋盤,神龍矯健神勇,云氣舒卷繚繞,線條秀麗精致,尊貴之余兼具清雅,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還有一件北宋白釉印花纏枝蓮紋大盤,也是定窯印花藝術的代表作,高5.6、口徑30.1厘米。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白中泛黃,敞口,斜弧腹,圈足。盤內滿印纏枝蓮紋和折枝蓮紋,紋飾間以回紋相隔,構圖嚴謹,滿而不亂。這件印花纏枝蓮紋盤器型較大,制作難度較高,在拉坯、印花、脫模和修坯的過程中極易出現變形、印花不全等問題,燒制時也容易因受熱不均而碎裂。而這件大盤保存完好、器型規(guī)整、印花清晰,實屬難得,它的口沿鑲銅,遮住芒口,積釉處有“淚痕”,是覆燒留下的痕跡。
覆燒是一種瓷器燒造方法,也稱反燒,就是將碗盤一類的坯件反扣在窯具上進行支燒。定窯用環(huán)形的組合支圈作為窯具,將瓷坯間隔開來。裝窯時要將瓷坯倒過來,讓其口部朝下反扣在支圈邊緣,然后進行組合,按照一層支圈一層瓷坯的次序向上疊放。由于釉料具有流動性,燒制過程中自然向下流淌,會在一些部位形成積釉、聚釉的現象。定窯使用覆燒法,燒制時器物的底部在上、口部在下,故而釉料由器物底部向口沿處流淌。這種釉料流動的痕跡通常呈現條狀,仿佛眼淚的痕跡,故稱“淚痕”。再者,覆燒時器物的口沿需要朝下反扣在支圈上,為了避免相互粘連,需要將口沿處的釉料削去。燒成之后,器物的口部沒有釉料,露出原本的胎體,就是所謂的“芒口”。工匠會在口沿處以金銀等材質鑲邊,這不僅掩蓋了“芒口”的毛澀之感,還增添了工藝之美。
自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窯制品普遍使用覆燒法,這是一種高效率的裝燒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窯爐內的空間,在燃料數量、燒窯時間和窯爐空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產量,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需要?!敖M合支圈覆燒法是定窯最早發(fā)明并廣泛使用的,之后迅速傳播開來。我們不僅在鄰近的邢窯遺址、磁州窯遺址、井陘窯遺址中發(fā)現了這種窯具,遠在江西景德鎮(zhèn)甚至于廣西、四川的一些窯場中也有發(fā)現??梢哉f定窯覆燒法對當時大江南北的諸多窯場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盵2]
精美的印花器物離不開精心刻制的印花模子,技藝精湛的制瓷工匠在模子上刻滿繁密的紋飾,制作時將瓷坯扣在印花模子上,慢慢壓實或用陶拍輕輕拍打,待模具上的花紋被壓印在瓷坯上再進行脫模。之后對瓷坯的外壁和底足進行挖削修理,并陰干上釉、入窯覆燒,一件印花器物就完成了。精心雕刻的印花模子不僅使瓷坯花紋精美、器型規(guī)整,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可以說,定窯出土的印花模子制作精細、線條流暢、意境悠遠。
如宋代“鴛鴦荷花圖”印花盤模(圖1),高4.4、口徑20厘米,曲陽縣北鎮(zhèn)村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敞口,淺腹,底部微凸,盤模內刻有荷塘鴛鴦圖案。盤底中心刻有碩大的荷葉,荷葉下有一對鴛鴦在前后相隨、嬉戲玩耍,前者回首與后者深情對視。盤壁另有幾只鴛鴦,兩兩相對。畫面布局采用“過墻”的藝術手法,盤壁和盤心之間不設分區(qū),鴛鴦荷花布滿全器,形成完整而又活潑的畫面。荷塘鴛鴦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裝飾題材,鴛鴦象征出雙入對、恩愛一生,荷花的寓意就更多了——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教中,荷花是純凈和斷滅的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荷”的諧音為“和”,寓意和和美美。這件盤模線條流暢、刀工精湛,鴛鴦荷花的圖案設計使其既生動活潑,又美好吉祥。
曲陽縣北鎮(zhèn)村窖藏出土有幾件金代印花模子,紋飾精美,且刻有紀年文字,為斷代提供了確鑿的依據。如金代“泰和丙寅”款四季花卉印花碗模,高7.3、口徑18.6厘米,曲陽縣北鎮(zhèn)村窖藏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斂口,深腹,平底,胎色較白,胎質堅致。盤底中心刻有石榴花枝;外壁平均分為六部分,分別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六組花卉,紋樣繁復,滿而不亂。內壁刻“泰和丙寅歲辛丑月二十四日畫,張記”字樣,為年月日及制瓷者的信息。中國古代采用傳統的天干地支紀年法,60年一輪回,丙寅歲為虎年,而泰和是金章宗的年號,結合起來可知“泰和丙寅歲”指的是1206年,即金章宗泰和六年。
金代“甲辰”款龍紋印花盤模,高4.4、口徑15厘米,曲陽縣北鎮(zhèn)村窖藏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淺腹,底較平。盤底中心刻有一條游龍,周圍是舒展的云氣紋和盛開的石榴花。神龍張牙舞爪,遨游于縹緲云海和燦爛的石榴花之間。盤模腹壁刻有一周卷草紋,近口部刻一周回紋。其胎質堅致,白中泛黃,線條流暢,紋飾生動。內壁右側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字樣,即年月日。根據天干地支紀年法,甲辰年是龍年;結合上文提到的金代“泰和丙寅”款四季花卉印花碗模,可知代表的是1184年,指金大定二十四年,望日通常指的是十五或十六日。所以這件印花盤模上所刻時間,應該代表的是金大定二十四年的正月十五。
二、井陘窯
井陘窯是考古工作者近年來的新發(fā)現,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中北部和井陘礦區(qū)。井陘窯也是以燒造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黃釉、黑褐釉、綠釉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刻花、印花、點彩、戳印等,多用民間喜聞樂見的花卉、動物等紋飾作為裝飾題材?!巴ㄟ^天長、河東坡窯址的發(fā)掘,故不難理解,在白瓷方面,隋代即與邢窯相仿,唐代亦可類銀類雪,宋代亦能覆燒,金代亦印花大盛與定窯互爭短長?!盵4]
井陘窯遺址出土有多件精美完整的印花模子,反映出當年的瓷器生產狀況,并展現出井陘窯刻模工藝的高超水平。模子上所刻的紀年文字,也為一些印花瓷器的斷代提供了確鑿的依據。
如金代大定二十九年“鴛鴦戲水圖”印花盤模(圖2),高5.2、口徑19.2厘米,井陘縣河東坡村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胎體堅實細膩,胎色白中泛黃。盤模為直口,淺腹,圜底,底部略平。與前文介紹的宋代定窯“鴛鴦荷花圖”印花盤模類似,這件盤模的主體紋飾依然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荷花鴛鴦。蓮葉亭亭,花苞飽滿,一對鴛鴦前后相隨,于蓮池中游水嬉戲,前者曲頸回首與后面的伴侶對視。盤模內壁刻六組并蒂蓮及茨菇等水草,近口沿處刻一周卷草紋。盤模內壁右起用行草書體刻劃文字——“大定二十九年五月囗日趙”,“趙”字下面畫押,為年月日及制瓷者的信息。大定是金世宗的年號,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年。
金代鳳穿花紋印花盤模,高6、口徑21.4厘米,井陘縣河東坡村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胎體堅實細膩,胎色白中泛黃。盤模侈口,淺腹,圜底。盤模中心刻有一只大雁,展開雙翅飛向蓮葉荷花;內壁等距刻有三只鳳凰,均展翅飛翔,在纏枝花朵中穿梭,兩只回首顧盼,一只相隨其后。
金代“龜鶴竹石圖”印花盤模(圖3),高5.7、口徑24.2厘米,井陘縣河東坡村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胎體堅致,胎色泛黃。盤模為侈口,淺腹,圜底。盤模中心刻“龜鶴竹石圖”,山石透瘦,翠竹修長,一龜一鶴漫步于庭院之中。鶴曲頸回首,龜昂首看向鶴,兩者前后呼應、生動傳神。龜鶴在古代有長壽的寓意,古人常用來賀壽。龜鶴延年、翠竹常青、山石不老,這件盤模上的“龜鶴竹石圖”寓意吉祥長壽。盤模腹部刻有六條豎線,將腹壁等分為六部分,分別刻有牡丹、蓮花、菊花等花卉,近口沿處刻有一周回紋。
金代荔枝紋盤模,高3.6、口徑15.8厘米,井陘縣河東坡村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胎體細膩,白中泛黃。侈口,折腰,平底。盤模底部用一周回紋將畫面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區(qū)刻有一對折枝荔枝,外區(qū)刻兩重蓮瓣紋。盤模腹部依然是兩重蓮瓣紋,近口沿處刻一周回紋。
金代四季花卉紋碗模,井陘縣河東坡村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胎體堅致,胎色白中微微泛黃。碗模底部刻有一枝并蒂蓮,花苞將開未開。腹部刻有四季花卉,花朵繁盛,枝蔓相連,畫面布局嚴謹,構圖滿而不亂,近口沿處刻一周回紋。
金代“庭院游禽圖”印花盤模(圖4),高3.8、口徑14.3厘米,井陘窯遺址出土,現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廳。胎體堅致,胎色泛黃。盤模為侈口,淺腹,平底微鼓。其中心有菱花形開光,開光內以欄桿為界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的山石芭蕉為遠景,下半部分的蓮池水禽為近景。池塘內波光粼粼、荷蓮繁盛,一對水禽前后相隨、自在愜意。開光外刻有四組花葉紋,盤模腹部刻有一周菊瓣紋。
自隋唐開始,河北就成為中國重要的瓷器產地。河北的四大名窯各具特色:邢窯燒造年代最早,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其重胎釉,細白瓷胎質細膩、釉色瑩潤,“類銀類雪”,享譽天下,與越窯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瓷業(yè)格局;磁州窯扎根民間,風格簡約豪放,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其“白釉黑彩”獨具特色,為后世青花的燒制和彩瓷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定窯與井陘窯也以白瓷為主,綜合運用劃花、刻花、印花等多種裝飾技法,在乳白胎釉的基礎上形成多重變化,尤其是印花工藝,將塑形、裝飾合二為一,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保證了瓷業(yè)產品的規(guī)格統一。這些定窯與井陘窯的印花盤模、碗模由工匠們刻劃出精美的紋飾,寄托著古人的吉祥愿望,也見證了宋金時期印花藝術的高度成就。
參考文獻:
[1]李紀賢.宋瓷之美[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81.
[2]河北博物院.中國古代名窯名瓷系列(北)[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8:31-34.
[3][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42.
[4]河北博物院.中國古代名窯名瓷系列(北)[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8:87.
作者簡介:
于心瑤(1989—),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與社會教育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