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路徑解析
——基于《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的考察

2023-03-03 21:11:21趙春龍李正栓
關鍵詞:薩迦格言典籍

趙春龍 李正栓

(1.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49;2.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石家莊 050024)

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是民族典籍在域外從翻譯到傳播再到廣泛接受,最終走向經(jīng)典的動態(tài)過程,揭示了民族典籍與譯入語社會不斷協(xié)調(diào)的歷時演變??疾旌徒馕雒褡宓浼蛲饨?jīng)典化歷程和路徑既是對民族典籍域外翻譯、傳播和接受情況的歷時梳理,同時有助于推動我國民族典籍在域外的有效翻譯和傳播。

《薩迦格言》為藏族著名詩人、政治家、佛學家薩迦·貢嘎堅贊(1182—1251)基于對西藏歷史、政治、宗教、社會的全面認知和把握,汲取藏族文化營養(yǎng),借鑒印度文學樣式而創(chuàng)作的首部藏族格言詩。《薩迦格言》成書之后,成為后世藏族格言詩人爭相模仿創(chuàng)作的藍本,藏族格言詩的主題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在被模仿之中不斷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藏族格言詩體裁。(1)趙春龍、許明武: 《文學經(jīng)典與文化認同——藏族格言詩域內(nèi)經(jīng)典化建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30—37頁?!端_迦格言》的主題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構成藏族格言詩體裁的基礎,進而逐漸確立了其域內(nèi)文學經(jīng)典地位。19世紀以來,《薩迦格言》在域外不斷被翻譯和傳播,先后產(chǎn)生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匈牙利文、捷克文、日文等多種外文譯本,受眾廣泛,逐漸形成了面向國際藏學界和面向域外大眾讀者的兩條譯介路徑,相應地建構起學術經(jīng)典和大眾經(jīng)典的雙重地位?!端_迦格言》域外雙重經(jīng)典地位的建構呈現(xiàn)出民族典籍在域外翻譯、傳播和接受的典型特征,考察和解析其域外經(jīng)典化歷程和路徑對當前民族典籍“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歷程考察

《薩迦格言》是最早引起西方藏學家關注的西藏本土作品之一。(2)David Paul Jackson, The Entrance Gate for the Wise (Section III), Wien: 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Universit?t, 1987, p.42.1833年,“西方藏學之父”、匈牙利語言學家亞歷山大·喬瑪·德·克魯西(Alexander Csoma de C?r?si)將《薩迦格言》翻譯成英文,成為其外譯之肇始。自此,《薩迦格言》受到域外藏學家和譯者的持續(xù)關注,歷經(jīng)近二百年的翻譯、傳播和接受,先后產(chǎn)生近30個外文譯本,(3)據(jù)統(tǒng)計,《薩迦格言》現(xiàn)有英文譯本7個、俄文譯本5個、法文譯本2個、德文譯本6個、日文譯本5個、匈牙利文譯本1個、捷克文譯本1個。其中一些譯本不斷再版,逐漸實現(xiàn)了域外經(jīng)典化。依據(jù)翻譯目的、傳播形式和目標讀者分析,《薩迦格言》已形成以學術研究為旨歸、面向國際藏學界的學術翻譯和以文化需求為導向、面向域外大眾讀者的通俗翻譯兩條譯介路徑,并相應地在域外確立了學術經(jīng)典和大眾經(jīng)典的地位。本節(jié)基于《薩迦格言》的域外翻譯、傳播和接受歷程,以其譯成外語語種數(shù)量、外文譯本數(shù)量、譯本評論以及出版情況作為參考依據(jù),分別考察其在域外作為學術經(jīng)典和大眾經(jīng)典的建構歷程。

(一) 《薩迦格言》域外學術經(jīng)典化歷程考察

19世紀,《薩迦格言》在西方開展藏學研究伊始便受到匈牙利、俄國、法國、德國藏學家的關注和譯介。19世紀初,為民族“尋根”的喬瑪應英國探險家威廉·摩爾克羅夫(William Moorcroft)之約編寫藏英字典和藏語語法,《薩迦格言》作為喬瑪編寫字典的組成部分被翻譯成英文。(4)喬瑪?shù)拿褡濉皩じ谩笔艿侥柨肆_夫的部分資助。作為回報,喬瑪于1824年答應后者編寫藏英字典和藏語語法。為此,喬瑪學習藏文并翻譯了大量藏族典籍,于1834年編寫出《藏英字典》(Essay Towards a Dictionary, Tibetan and English)和《藏語語法》(A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in English),而喬瑪英譯本《薩迦班智達〈善說寶藏〉簡介、節(jié)選和譯文》(A Brief Notice of the Subhashita Ratna Nidhi of Saskya Pandita, with Extracts and Translations)完成于1833年。喬瑪英譯本于1855—1856年以藏英對照的形式刊登在《孟加拉亞洲學會會刊》(JournalofAsiaticSocietyofBengal)第24和25卷,影響深遠,成為域外研究《薩迦格言》等藏族格言詩的重要參考文獻,并于1912年重版。與喬瑪相似,俄國蒙古語言學家A. B. 波波夫(A. B. Попов)注意到,《薩迦格言》的托忒蒙古文譯本“在《卡爾梅克語法》(1847)一書中引用了托忒文《薩迦格言》的字句,并附有俄文翻譯”。(5)Н·Д·博爾索霍耶娃.《〈薩迦格言〉在蒙古人中的流傳》,邢克譯,《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4年第4期,第37—39頁。1858年,法國藏學家菲利普·愛德華·富可士(Philippe édouard Foucaux)根據(jù)喬瑪譯本中的藏文法譯134首詩,出版《雅言寶庫》(Letrésordesbellesparoles),在譯本前言中將《薩迦格言》與印度梵文詩歌和西方寓言進行比較,最早探討了其文學屬性。富可士譯本傳播廣泛,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別由美國凱辛格出版社(Kessinger Publishing)和法國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Hachette Livre)重版。1863—1865年間,德國語言學家、藏學家安東·施福納(Anton Schiefner)從語言研究視角注解了奧托·馮·波特林克(Otto von B?htlingk)的專著《印度箴言: 梵文和德文》(IndischeSpruche:SanskritUndDeuts),德譯《薩迦格言》33首詩。

進入20世紀,《薩迦格言》受到德國、匈牙利、美國、蘇聯(lián)、捷克等國藏學家的持續(xù)關注,在國際藏學界得到進一步翻譯和傳播。1925年,威廉·拉克蘭·坎貝爾(William Lachlan Campbell)將《薩迦格言》全譯為德文本《薩迦箴言》(DieSprüchevonSakya),以考察其與印度古代佛哲龍樹(Nagarjuna)《智慧之樹》(TheTreeofWisdom)之間的文學關系。1948年,匈牙利蒙藏語言學家路易斯·李蓋提(Louis Ligeti)基于蒙藏語言對比研究出版《薩迦格言》索南戈拉八思巴蒙古文譯本《蒙文版善說寶藏》(LeSubhasitaratnanidhiMongol),影響廣泛,并于1965年和1973年再版。20世紀下半葉,隨著國際藏學會議的召開和國際藏學研究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薩迦格言》備受國際藏學家的關注,產(chǎn)生多個外文譯本。1965年,詹姆斯·艾佛特·薄森(James Evert Bosson)旨在“獲知蒙古文譯者所使用的傳統(tǒng)翻譯技巧和方法”,(6)James Evert Bosson, A Treasury of Aphoristic Jewels: The Subhāvitaratnanidhi of Sa Skya Paodita in Tibetan and Mongolia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9, p.VII.分別英譯《薩迦格言》藏文文本和1948年李蓋提蒙譯本,著成博士論文《格言寶藏: 薩迦班智達〈善說寶藏〉藏蒙對照》(ATreasuryofAphoristicJewels:TheSubhasitaratnanidhiofSaSkyaPanditainTibetanandMongolian),于1969年和1997年、2017年分別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和勞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1973年,蘇聯(lián)藏學家戴利科娃(В. С. Дылыкова)發(fā)表《薩迦班智達箴言錄》(Назидательные речения Сакья пандиты)一文,俄譯37首詩以向本國學界推介《薩迦格言》。1976年,蘇聯(lián)藏學家博爾索霍耶娃(Н.Д. Болсохоевой)基于《薩迦格言》俄譯實踐,深入探討其詩歌樣式,著成副博士學位論文《薩迦班智達及其格言》(Сакья-пандита и его изречения),由蘇聯(lián)東方學研究所出版。1984年,捷克藏學家高馬士(Josef Kolma?)基于藏文文本考究,與詩人賈娜·斯托羅婆羅瓦(Janatroblor)共同譯成捷克文本《箴言寶藏》(Pokladnicemoudrchrcení),并于1988年再版。同年,匈牙利詩人、翻譯家坦多瑞·德茲(TandoriDezs媀)將李蓋提學術性譯本譯成匈牙利文,于2011年再版。

進入21世紀,對藏族格言詩的翻譯出版或重印處在鼎盛時期。(7)李正栓: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藏族格言詩翻譯》,《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7卷第4期,第15—25頁?!端_迦格言》外文譯本、專門翻譯詞典和相關學術專著相繼出版。2002年,日裔法籍藏學家今枝由郎參考《薩迦格言》藏文本和薄森英譯本譯成日文本《薩迦格言集》(『サキャ格言集』),由日本巖波書店(IwanamiShoten)出版。2009年,匈裔美籍學者捷爾吉·卡拉(Gy?rgyKara)參考《薩迦格言》藏文文本和蒙古文、匈牙利文、英文等多種譯本,編成藏文、回鶻蒙古文、現(xiàn)代蒙古文、英文多語對照的翻譯詞典《索南戈拉〈善說寶藏〉詞典》(A Dictionary of Sonom Gara’s Erdeni-yin Sang),附有格言詩句例證,由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出版。該詞典作為對《薩迦格言》多語譯本的系統(tǒng)總結和歸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學術價值,標志著《薩迦格言》學術經(jīng)典地位在國際藏學界的確立。2017年,日本藏學家梶濱亮俊基于《薩迦格言》日譯實踐,系統(tǒng)闡述了其與印度文學之間的關系,出版學術專著《〈薩迦格言〉與印度文學》(「サキャ格言」とインドの說話)。

從西方開展藏學研究之始至今,《薩迦格言》受到來自匈牙利、俄羅斯、法國、德國、美國、捷克、日本等主要開展藏學研究國家的藏學家的持續(xù)關注,其語言價值、文學價值、翻譯價值相應地得到全面關注和廣泛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譯著、專著、詞典等形式在國際藏學界傳播,其學術經(jīng)典地位在國際藏學家的翻譯、研究和傳播過程中逐漸確立。

(二) 《薩迦格言》域外大眾經(jīng)典化歷程考察

《薩迦格言》在域外作為大眾經(jīng)典最早在印度、不丹等與藏族文化相近的國家廣泛傳播?!啊端_迦格言》被納入中國西藏、印度以及不丹的現(xiàn)代教育課程之中,至今仍受歡迎”,(8)Sakya Pandita, Ordinary Wisdom: 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trans. John Thomas Davenport,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p.1.由此促進了其在南亞國家大眾讀者間的傳播。

20世紀70年代,《薩迦格言》作為旨在面向普通讀者的大眾讀物在英語世界廣泛傳播。1977年,美國藏傳佛教寧瑪派代表人物塔尚·塔爾庫(Tarthang Tulku)將喬瑪英譯本的散體形式改為詩體形式,旨在“以簡潔的語言傳播教義使英語世界讀者的生活更加健康,思想更加和諧”。(9)Tarthang Tulku, Elegant Sayings, Berkeley: Dharma Publishing, 1977, p.1.該譯本由美國達摩出版社(Dharma Publishing)出版,受眾廣泛。美國譯者約翰·達文波特(John T. Davenport)指出:“薄森譯本作為學術專著,限制了其在更為廣泛讀者群體中的傳播?!?10)Sakya Pandita, Ordinary Wisdom: 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trans. John Thomas Davenport,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p.17.為此,達文波特將《薩迦格言》和薩迦堪布·桑杰丹增的《〈薩迦格言〉釋論》英譯為《普世智慧: 薩迦班智達良言寶庫》(OrdinaryWisdom:SakyaPandita’sTreasuryofGoodAdvice),以提高文本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傳播性,從而構成“一個比較完整、充滿詳解的譯本”。(11)李正栓、趙春龍: 《達文波特英譯〈薩迦格言〉特色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年第6期,第80—86頁。達文波特英譯本于2000年由波士頓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出版,傳播廣泛,并于2009年被中國藏學出版社引進出版。2003年,美籍藏族學者羅桑江白和阿旺索南丹增重新整理《薩迦格言》英譯本《良言寶庫》(TreasuryofGoodSayings),以圖書和網(wǎng)絡的形式面向英語世界的大眾讀者發(fā)布。(12)該譯本最早于1966年由羅桑江白和阿旺索南丹增翻譯,后經(jīng)由羅桑江白整理于2003年出版,同時在紐約藏族典籍翻譯協(xié)會(Tibetan Classics Translators’ Guild of New York)面向大眾讀者發(fā)布,詳見Good Sayings of Sakya Pandita, July 25, 2021, https://archire.org/details/GoodSayingOfSakyaPandita。

近年來,《薩迦格言》與其他多部藏族格言詩共同在域外譯介,進一步提高了其域外傳播力和影響力。2018年,智慧出版社出版了美國譯者貝絲·紐曼(Beth Newman)英譯的《西藏日常智慧書: 千年智者良言》(TheTibetanBookofEverydayWisdom:AThousandYearsofSageAdvice),書中包括《薩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樹格言》《風喻格言》《土喻格言》等九部藏印格言詩和兩部關于《薩迦格言》和《格丹格言》的釋論。該譯本語言簡潔,內(nèi)容豐富,旨在面向英語世界的普通讀者傳遞西藏日常智慧。2018年,李正栓英譯的《圖說薩迦格言》(APictorialVersionofSakyaGnomicVerses)同《國王修身論》(MoralCultivationofKings, 2017)、《水樹格言》(GnomicVersesaboutWaterandTree, 2017)和《格丹格言》(DgeldanGnomicVerses, 2019)一起被尼泊爾天利出版文化公司(Nepal Tianli Publication and Culture Company Pvt. Ltd)和珠穆朗瑪出版社(Everest Publishing House)系列引進,在加德滿都出版?!秷D說薩迦格言》以英、漢、藏三語呈現(xiàn),語言簡潔流暢,配有大量插圖以增強譯本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旨在面向域外大眾讀者實現(xiàn)“民心相通”。

面向大眾讀者的《薩迦格言》外文譯本以域外讀者現(xiàn)實文化需求為導向,注重語言的簡潔性、內(nèi)容的趣味性和出版的大眾化,進而形成了由節(jié)譯到全譯再到與多部藏族格言詩共同譯介的演變,反映出《薩迦格言》譯介內(nèi)容逐步豐富的過程與其被域外讀者不斷閱讀和接受的歷程?!端_迦格言》亦在翻譯、閱讀和接受的過程中漸被塑為大眾經(jīng)典。

二、 《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路徑解析

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是民族典籍在域外被翻譯、傳播和接受的歷時動態(tài)過程。翻譯、傳播與接受構成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被域外讀者廣泛接受既是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的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又是翻譯和傳播的旨歸;翻譯和傳播既是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民族典籍跨越民族或國家地理和文化空間進而被域外讀者廣泛接受的前提。文學作品經(jīng)由翻譯走向海外,在這一跨越國家、語言與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主體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13)吳攸、陳滔秋: 《數(shù)字全球化時代劉慈欣科幻文學的譯介與傳播》,《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8卷第3期,第33—45頁。因而,解析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路徑即是對其翻譯和傳播動因的全面深入分析?!端_迦格言》呈現(xiàn)出面向國際藏學界的學術經(jīng)典化和面向域外普通讀者的大眾經(jīng)典化兩條路徑,譯者積極推介、贊助人推崇、多元途徑傳播共同推動了其域外經(jīng)典化的建構。

(一) 譯者積極推介

沒有譯者在藝術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匠心打造所完成的內(nèi)部經(jīng)典化,就談不上譯本形成后在譯入語社會流通與傳播過程中的外部經(jīng)典化。(14)宋學智: 《翻譯文學經(jīng)典研究中的問題與思考》,《外語學刊》2017年第1期,第67—72頁。譯者作為專業(yè)人士將原文本轉(zhuǎn)換為目標文本,不斷協(xié)調(diào)其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關系,成為實現(xiàn)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的基礎和前提。《薩迦格言》譯者主要通過學術或社會身份、翻譯策略選擇和積極評價來推動其域外經(jīng)典化建構。

譯者的學術或社會身份為《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奠定了良好的學術基礎和讀者基礎?!端_迦格言》在西方開展藏學研究之初便受到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家藏學研究開創(chuàng)者的關注和翻譯?!拔鞣讲貙W之父”喬瑪、“法國乃至歐洲最早藏學講席教授”富可士、德國藏學先驅(qū)施福納早在19世紀就開展了《薩迦格言》的翻譯和研究,這為其在西方各國藏學界乃至國際藏學界的進一步翻譯和傳播積累了學術聲譽和文化資本。進入20世紀,在譯者李蓋提、薄森、卡拉、博爾索霍耶娃、高馬士、今枝由郎等國際著名藏學家的大力推動下,《薩迦格言》諸多高質(zhì)量外文譯本和相關研究論著相繼出版,進而在國際藏學界得到全面研究和廣泛傳播。同時,譯者塔爾庫作為美國藏傳佛教寧瑪派領軍人物,著重向?qū)W生推介《薩迦格言》,促其隨著20世紀70年代藏傳佛教在美國形成的傳播高潮而得到廣泛傳播。隨后,譯者達文波特、紐曼等人結合北美文化語境和大眾文化需求英譯《薩迦格言》,進一步推動其在域外大眾讀者間的傳播。

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通過翻譯策略的選取生產(chǎn)不同類型的譯本,推動《薩迦格言》實現(xiàn)域外受眾的多元面向。以譯者李蓋提、薄森、卡拉為代表的國際藏學家旨在進行語言、文學和翻譯研究,多秉持忠實翻譯原則,增加豐富的學術性副文本,面向國際藏學界的專業(yè)人士傳播《薩迦格言》;塔爾庫旨在宣揚藏傳佛教,將喬瑪譯本的散體改為詩體,提高語言的簡潔性和流暢性,以此擴大讀者群體;達文波特、紐曼等譯者采用豐厚翻譯策略,譯入大量注疏和評論以重構豐富的藏族文化語境,吸引了眾多有志于了解西藏文化的普通讀者。翻譯策略的多元化促進了《薩迦格言》在域外不同讀者群體間的有效傳播。

譯者通過對《薩迦格言》及其譯本的積極評價來推動其在域外經(jīng)典化的建構。譯者通常在譯本前言或相關論著中積極肯定《薩迦格言》的民族文學地位,稱之為“最受歡迎的西藏文學經(jīng)典”。(15)Beth Newman, The Tibetan Book of Everyday Wisdom: A Thousnad Years of Sage Advice,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18, p.1.譯者在梳理先前《薩迦格言》譯本的基礎上,評析各個譯本,如卡拉將索南戈拉回鶻蒙譯本譽為“極具價值的中世紀蒙古語作品”。(16)Gy?rgy Kara, Dictionary of Sonom Gara’s Erdeni-yin Sang: A Middle Mongol Version of the Tibetan Saskya Legs bshad Mongol-English-Tibetan, Boston: Brill, 2009, p.1.達文波特在其譯本前言里全面評價先前的英譯本:“喬瑪譯本是西方藏學首批實質(zhì)性研究成果之一”,“薄森譯本被譽為標準的學術譯本”,“塔爾庫譯本擴大了《薩迦格言》在英語世界的閱讀群體”。(17)Sakya Pandita, Ordinary Wisdom: 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trans. John Thomas Davenport,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p.17.譯者對《薩迦格言》及其譯本的積極評價得到廣泛認同,“《薩迦格言》在西藏同類作品中最受歡迎,它的藏文本、蒙譯本以及其他語種譯本至今流傳廣泛”,(18)Paul D. Buell, “Dictionary of Sonom Gara’s Erdeni-yin Sang: A Middle Mongol Version of the Tibetan Saskya legs bshad [Mongol-English-Tibetan] by Gy?rgy Kar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o.1 (2011), pp.227-228.進而促進了其在國際藏學界和域外大眾讀者間的廣泛傳播。

(二) 贊助人的推崇

文學系統(tǒng)的演進和發(fā)展受文學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專業(yè)人士和來自文學系統(tǒng)外部的贊助人兩大因素的控制。“來自文學系統(tǒng)之外的贊助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某一團體、宗教組織、政黨、社會階層、王室、出版商以及媒體。贊助人竭力協(xié)調(diào)文學系統(tǒng)和其他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合力建構某一社會和文化。”(19)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15.《薩迦格言》作為“僧俗皆喜、充滿思想與哲理的藏族文學經(jīng)典”,(20)李正栓: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藏族格言詩翻譯》,《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7卷第4期,第15—25頁。受到出版機構、學術研究機構、教育機構以及佛學中心等贊助人的推崇,被贊助人合力建構為域外學術經(jīng)典和大眾經(jīng)典。

出版機構作為域外傳播的重要贊助人,出版或再版《薩迦格言》外文譯本,成為推動其域外經(jīng)典化的重要力量。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英國勞特利奇出版社、日本巖波書店、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等國際著名學術出版機構多次出版、重版《薩迦格言》外文譯本,并將其列入大型學術叢書,如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和勞特利奇出版社將薄森譯本列入“烏拉爾語和阿爾泰語叢書”(Uralic and Altaic Series),博睿學術出版社將卡拉翻譯詞典列入“博睿內(nèi)亞文庫”(Brill’s Inner Asian Library)。經(jīng)由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出版,提高了《薩迦格言》的學術聲譽,促進了其在國際藏學界的傳播。同時,諸如美國智慧出版社和達摩出版社、法國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尼泊爾天利出版文化公司和珠穆朗瑪出版社等國外大眾出版機構對《薩迦格言》外文譯本的出版和再版,進一步促進了其在域外大眾讀者間的廣泛傳播。

國外藏學研究機構作為專門學術機構,學術傳統(tǒng)悠久,學術資源和研究人員儲備豐富,對《薩迦格言》的持續(xù)關注和研究推動了其在域外的翻譯和傳播。孟加拉皇家亞洲學會作為研究東方國家和地區(qū)歷史、文化的學術團體,較早關注《薩迦格言》,并在其學術刊物《孟加拉亞洲學會會刊》刊登喬瑪英譯本等相關研究成果。1857年,法蘭西學院聘請富可士為“藏學講席教授”,“這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首次將藏族文化研究者聘請為如此之高的位置”。(21)Bernard Le Calloc’h, “Philippe-Edouard Foucaux: First Tibetan Teacher in Europe,” The Tibet Journal, vol.12, no.1 (1987), pp.39-49.藏學講席教授的設置為富可士譯介《薩迦格言》提供了物質(zhì)和學術保障,進而推動法國藏學界對《薩迦格言》的持續(xù)關注和研究。匈牙利科學院藏有大量喬瑪、李蓋提等藏學家捐獻的藏文資料,培養(yǎng)了大批藏漢學家和蒙古學家。依托匈牙利科學院,李蓋提、卡拉等人譯介《薩迦格言》,發(fā)表了大量相關論著,進一步促進其在國際藏學界的傳播。

民族典籍被列為學校課程教材或必讀書目,其合法性和經(jīng)典性為教育部門所認同,由此建構的經(jīng)典地位更加牢固和持久?!端_迦格言》最早被印度、不丹等與藏族文化相近的國家納入現(xiàn)代教育課程之中。近年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國外高校將其列入專業(yè)必讀書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典籍被列為留學生課程教材或必讀書能夠促進其域外傳播。高馬士于1957年來中央民族學院就讀藏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著名藏學家于道泉和王堯的指導下學習研究了包括《薩迦格言》在內(nèi)的眾多藏族典籍,學成回國之后大力在捷克和國際藏學界推介《薩迦格言》。

此外,域外藏傳佛教中心將《薩迦格言》列為必讀書推動了其域外經(jīng)典化建構。20世紀50年代以來,藏傳佛教主要派別先后在美國建立佛教中心以宣揚佛教思想。美國藏傳佛教寧瑪派、薩迦派注重經(jīng)書傳教,將《薩迦格言》等藏族典籍列為必讀書以引導學員思想和生活更加和諧,進一步擴大了其域外讀者群體。

(三) 傳播途徑多元

在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過程中,譯者不僅是文本再創(chuàng)作和闡釋的主體,還是文本傳播的主體;贊助人不單是文化協(xié)調(diào)者,也充當文本傳播者的角色。譯者群體和贊助人的多元身份形成了民族典籍域外傳播的多元途徑,而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實現(xiàn)了民族典籍域外傳播的多元面向,進而推動了其域外經(jīng)典化的建構。在多元譯者群體和贊助人的推動下,《薩迦格言》形成了以學術交流、教育傳播、文化傳播和宗教傳播為主的多元傳播途徑。

國外學者間和國內(nèi)外學者間的學術交流推動了《薩迦格言》域外學術經(jīng)典化建構。國際藏學學術討論會成為國際藏學研究者交流的學術平臺。自首屆國際藏學學術討論會于1976年召開以來,《薩迦格言》歷來為李蓋提、高馬士等與會學者探討研究的藏族典籍。王堯自1981年起多次受邀參加國際藏學會議和講學,向域外大力推介《薩迦格言》。王堯在1982年赴美參加第三屆國際藏學會議期間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系主任鮑先生(薄森)送了一本《薩迦格言》給我,是他從蒙文的《薩迦格言》翻譯為英文的版本,我則把自己藏譯漢的《薩迦格言》送給了他”。(22)王堯、王玥瑋: 《我參加歷屆國際藏學會議的經(jīng)歷》,《中國藏學》2013年第1期,第50—55頁。

教育傳播是推進《薩迦格言》域外傳播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徑。印度、不丹等南亞國家將《薩迦格言》納入學校課程教材,美國高校將其列為專業(yè)必讀書,國內(nèi)高校將其列為留學生教材,此類通過教育教學來傳播的舉措既能直接有效地推動民族典籍的域外傳播,又能持久地建構其域外經(jīng)典地位,并為其在域外翻譯和傳播作了人才儲備。例如,曾留學中國的高馬士在首屆國際藏學學術討論會上宣讀論文《薩迦班智達的格言詩》以介紹《薩迦格言》漢譯情況,(23)Louis Ligeti, Proceedings of the Csoma de K?r?s Memorial Symposium,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1978, p.191.并將其譯為捷克語。

文化傳播是長期以來《薩迦格言》基于域外讀者的文化需求而逐漸形成的傳播途徑。文化傳播途徑聯(lián)結的既有與藏族文化相近的南亞國家,也包括具有文化需求的北美地區(qū),這些國家和地區(qū)以主動翻譯或傳播《薩迦格言》為主。例如,美國譯者達文波特和紐曼積極向美國讀者譯介《薩迦格言》以傳播藏族文化,尼泊爾天利出版文化公司和珠穆朗瑪出版社主動引進李正栓英譯本《圖說薩迦格言》。

《薩迦格言》乃是藏族著名佛學家貢嘎堅贊所著的文學典籍,其文化內(nèi)涵以及思想主題均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塔爾庫、美國藏傳佛教中心等譯者和贊助人根據(jù)美國讀者的精神需求推介《薩迦格言》以慰藉其心靈,逐漸形成宗教傳播途徑,而宗教傳播又推動了《薩迦格言》在域外大眾讀者間的傳播。

三、 《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路徑啟示

民族典籍域外經(jīng)典化經(jīng)由翻譯和傳播環(huán)節(jié),跨越民族或國家的地理和文化空間,進而實現(xiàn)其被域外讀者的廣泛接受?!端_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路徑是多方動因合力作用于翻譯和傳播環(huán)節(jié)而形成的結果,詮釋了民族典籍域外翻譯和傳播的有效方法,對當下民族典籍實現(xiàn)域外有效翻譯和傳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 譯者與翻譯策略

譯者充當兩種文化的協(xié)調(diào)者,通過翻譯策略的選擇來推動民族典籍在異域的身份建構。譯者群體的多元化拓展了翻譯策略的選擇空間,有利于民族典籍與譯入語社會文化間的協(xié)調(diào),進而實現(xiàn)域外讀者群體的多元面向。譯者群體的多元化與翻譯策略的適應性推動了《薩迦格言》域外學術經(jīng)典化和大眾經(jīng)典化的建構。

推動《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的譯者既有國外藏學家,也有包括宗教人士在內(nèi)的國內(nèi)學者,多元譯者群體推動了《薩迦格言》在不同領域的傳播。喬瑪、富可士、李蓋提、薄森、高馬士、卡拉等國際著名藏學家譯者,長期以來在國際藏學界積累了雄厚的象征資本和文化資本,其譯本具有較高的學術權威和研究價值,推動了《薩迦格言》域外學術經(jīng)典化的建構。塔爾庫、達文波特、紐曼等域外譯者面向大眾讀者翻譯的《薩迦格言》,一改其在國際學界單向傳播的局面,推動其在國際學界和大眾讀者間的雙向傳播。王堯、李正栓等國內(nèi)學者積極促進《薩迦格言》在國際學界和大眾讀者間的雙向傳播。在民族典籍外譯和傳播過程中,國外譯者在譯入語語境中具有天然的語言優(yōu)勢、傳播優(yōu)勢、學術影響或社會影響,在促進民族典籍域外傳播方面起著主要作用;國內(nèi)譯者具有較強的文化自覺意識,能夠較為充分地考慮民族典籍外譯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隨著翻譯研究成果日益受到國際學界的關注和認可,他們在民族典籍外譯中的作用越發(fā)凸顯。因此,譯者群體多元化能夠更為有效地推動民族典籍的域外譯介和傳播。這既是長期以來民族典籍域外翻譯研究主體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xiàn)實需要。

譯者根據(jù)翻譯目的而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以翻譯策略的適應性來實現(xiàn)讀者群體的不同面向。《薩迦格言》域外學術經(jīng)典和大眾經(jīng)典雙重地位的建構與譯本翻譯策略的選取密切相關。以學術研究為旨歸、面向國際藏學界的學術翻譯關注《薩迦格言》的語言、文學、翻譯價值,側重譯本語言和內(nèi)容的忠實性,以文化需求為導向、面向域外大眾讀者的通俗翻譯注重譯本語言的簡潔性和內(nèi)容的趣味性,進而推動其在不同讀者群體間的傳播。此外,在具體策略選擇上,譯者逐漸認識到民族典籍文化內(nèi)涵的獨特性,采用豐厚翻譯策略以建構豐富的文化語境來推動其在域外的傳播和接受。從1833年的喬瑪譯本到2018年的紐曼譯本,《薩迦格言》7個英譯本呈現(xiàn)逐漸豐厚的趨勢。譯者靈活運用序言、譯者序、引言、注釋、術語表、插圖等豐富的文本體例以再現(xiàn)原文的豐厚語境。豐厚翻譯策略將讀者置于豐富的學術語境或文化語境之中,符合域外讀者的閱讀期待?!端_迦格言》英譯本逐漸豐厚的趨勢以及各譯本在域外讀者間的廣泛傳播,充分證明豐厚翻譯在推動民族典籍域外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綜上,民族典籍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文化內(nèi)涵獨特,在對外譯介中應充分注意到翻譯策略的適應性和豐厚性,以實現(xiàn)讀者群體的多元面向和文化語境的豐富再現(xiàn),進而推動民族文化在域外的廣泛傳播和接受。

(二) 傳播途徑和面向

民族典籍域外傳播途徑的多元性和傳播面向的指向性有利于提高民族典籍域外傳播的廣度和效度?!端_迦格言》在域外形成了面向國際藏學界的學術翻譯和面向域外大眾讀者的通俗翻譯兩條翻譯和傳播路徑,通過學術交流、教育傳播、宗教傳播、文化傳播等途徑,實現(xiàn)了在與藏族文化相近的南亞、以開展藏學研究為主要目的的歐洲、具有藏學研究和大眾文化需求的北美地區(qū)的廣泛傳播?!端_迦格言》的傳播途徑和傳播面向反映出我國民族典籍在域外的主要傳播途徑和基本地域面向。

民族典籍作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多產(chǎn)生于邊疆地區(qū)。民族典籍的地域?qū)傩院臀幕瘜傩允蛊鋫鞑ッ嫦虺尸F(xiàn)出指向性,傳播途徑隨著傳播面向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首先,民族典籍在跨境民族和文化相近的民族間傳播,相應的傳播途徑以文化交流為主。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由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邊緣地帶轉(zhuǎn)變?yōu)榍把氐貛А?(24)許明武、趙春龍: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語文翻譯研究熱點述評——兼論其民譯、漢譯與外譯研究融合路徑》,《外語電化教學》2018年第6期,第58—64頁。民族典籍在與跨境民族和文化相近民族之間的文化溝通和民心溝通中的重要作用越發(fā)凸顯,傳播途徑趨向多元。其次,民族典籍作為藏學、蒙古學、滿學等民族學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在國際學界傳播。國際學術交流肯定了民族典籍重要的學術價值,促進了其在各國的學術翻譯和傳播。再次,民族典籍在具有文化需求的地區(qū)傳播,文化傳播和宗教傳播成為主要傳播途徑。例如,藏族典籍在美國的廣泛傳播很大意義上出于讀者自身的文化需求,“作為其精神支柱的西方文化和宗教關懷難以解決尖銳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難以克服現(xiàn)代化的弊端,無法滿足其精神需求和道德信仰,進而轉(zhuǎn)向東方文明,尋求某種慰藉心靈的精神需求”。(25)王治國: 《北美藏學與〈格薩爾〉域外傳播的語境解析》,《西藏研究》2016年第4期,第83—88頁。

域外傳播途徑的多元性和傳播面向的指向性為民族典籍外譯和出版提供了方向參考,以學術交流、教育傳播、宗教傳播、文化傳播為途徑,面向跨境民族或文化相近的民族、國際學界、具有文化需求的國家或地區(qū)譯介民族典籍,更易于被域外讀者閱讀和接受。

結語

《薩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歷程就是其在譯者、贊助人、國內(nèi)學者等合力推動下實現(xiàn)在國際藏學界和域外大眾讀者中廣泛傳播的過程?!端_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建構表明其在與其他民族文化不斷協(xié)調(diào)中融入了譯入語語境,充分說明中華民族典籍兼具民族特性和世界屬性,能夠在翻譯和傳播中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進而凸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端_迦格言》域外經(jīng)典化路徑解析對當前民族典籍實現(xiàn)域外有效翻譯和傳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即民族典籍“走出去”應在翻譯環(huán)節(jié)注重譯者群體的多元化和翻譯策略的適應性,在傳播環(huán)節(jié)注重傳播途徑的多元性和傳播面向的指向性。民族典籍的地域?qū)傩院臀幕瘜傩允蛊涑蔀槲覈c“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和民心溝通的有利因素,譯者應充分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契機,明晰國際學界研究趨勢和域外大眾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民族典籍的外譯和傳播工作。

猜你喜歡
薩迦格言典籍
格言
趣味(語文)(2021年11期)2021-12-26 13:57:02
薩迦桑林寺出土擦擦考略①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格言
格言
格言
《薩迦格言》英譯本比較研究——傳播學視閥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西藏研究(2018年3期)2018-08-27 01:06:22
薩迦班智達與蒙古闊端王相關文獻探析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30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學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薩迦軒昂的時代
许昌市| 乌鲁木齐县| 曲水县| 渭源县| 湄潭县| 梧州市| 乌兰察布市| 保定市| 随州市| 阿拉尔市| 新泰市| 壤塘县| 翁牛特旗| 电白县| 连山| 华宁县| 叶城县| 吉林市| 黑山县| 肇东市| SHOW| 巴塘县| 成都市| 阳谷县| 凉城县| 牟定县| 常熟市| 军事| 罗山县| 晋城| 三门县| 庆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博客| 龙江县| 宝鸡市| 四子王旗| 兴国县| 肇东市| 襄汾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