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得分點
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yè)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這些都是事業(yè)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男女有著閫內(nèi)閫外的隔離,就是在鄉(xiāng)村里,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見的現(xiàn)象。我在鄉(xiāng)間調查時特別注意過這問題,后來我又因疏散下鄉(xiāng),和農(nóng)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認識了這事實。我所知道的鄉(xiāng)下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實在沒有什么話可說的”。一早起各人忙著各人的事,沒有工夫說閑話。出了門,各做各的。婦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帶孩子。工做完了,男子們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漢如果守著老婆,沒出息。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說有笑,熱熱鬧鬧的。回到家,夫婦間合作順利,各人好好地按著應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沒事,也沒話;合作得不對勁,鬧一場,動手動腳,說不上親熱?!袊嗽诟星樯?,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這種社會圜局中養(yǎng)成的性格。(選摘自《鄉(xiāng)土中國·家族》)
深度思考
角度一:求效率就得講紀律。
學校的紀律許多是與學習效率相關的,而當我們打開自己更廣闊的眼界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之所以能夠有序運行,是因為有許多紀律、規(guī)則乃至于法律在保障。比如,樓棟里的消防通道不能堆放雜物;高速公路上倘若堵車,機動車不能停在應急車道上;旅客乘坐飛機時必須了解救生衣的放置位置。而最簡單的紅燈停綠燈行,則可以讓一個城市的交通順暢。費先生說“求效率就得講紀律”,從這個角度來說,紀律可以說是文明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護航艦”。
素材對接:羅伯特法則即指《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這是由畢業(yè)于西點軍校的美國將領亨利·馬丁·羅伯特于1876年出版的手冊,搜集并改編了美國國會的議事程序,促使其普及于美國民間組織,也是現(xiàn)在美國廣為使用的議事規(guī)范。該議事規(guī)則博采眾家之長,是西方議事規(guī)則的集大成者,它能夠保障會議秩序,優(yōu)化會議程序,大大提高會議效率,取得卓有成效的會議結果。它漸漸成為美國的通用議事規(guī)則,并在全球受到廣泛認可,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組織管理架構的完善,增強了集體決策的科學合理性。
運用示例:在學校里我們每天都和“紀律”打交道,紀律就像是一條條紅線,交錯縱橫之間劃出了我們向陽的跑道,讓我們避開雷區(qū),少走彎路,讓我們能更加專注于學習,能在人生的跑道上更快速地奔跑。而到了社會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紀律和效率的關系就更加緊密了,有序排隊一定會比相互推擠拉扯更節(jié)省時間,開會使用“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會比吵吵嚷嚷?lián)寠Z發(fā)言權更容易得到結果。費孝通先生說“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誠哉斯言。
角度二:缺乏溝通,孤獨就會成為宿命。
費先生說:“我所知道的鄉(xiāng)下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實在沒有什么話可說的。一早起各人忙各人的事,沒有工夫說閑話。出了門,各做各的?!币簿褪钦f在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里,是缺乏有效溝通的,每個人有什么想法都習慣于不宣之于口,有什么情感激蕩也選擇一個人默默承受。但這恰恰是造成誤會、隔閡乃至于悲劇的緣由。就像是《邊城》里翠翠喜歡儺送的心事爺爺不知道。天保讓媒人去提親,老船夫詢問翠翠一直沒有得到回應,不敢隨便回話。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是《邊城》悲劇性的一個重要緣由。
素材對接:《百年孤獨》里家族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積極地投身到馬孔多的建設中,他希望用科學來推動馬孔多的發(fā)展,卻遭到小鎮(zhèn)居民的嘲笑,他試圖得到家人的支持,最后被當作瘋子綁在樹上死去。百歲老人烏爾蘇拉認真地生活,努力守護整個家族,她似乎是小說中最有愛的一個人,但在這個世界中,她卻如此孤獨,步入晚年后,她被家人遺忘在角落里,淪為孩子們的玩偶。這個家族非常龐大,人口眾多,但每個人都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好像只是名義上的一家人。
運用示例:邊城里,渡船上,老船夫興致勃勃地談論少女的婚事,微紅涌上翠翠的臉頰,她卻終是不肯明言。缺乏溝通終究成了翠翠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馬孔多的烏爾蘇拉,丈夫對她的傾訴充耳不聞,孩子也從不對她敞開心扉,孤獨的宿命使得她百年的人生痛苦而蒼涼。許多中國的父母和子女,總覺得既然對方那么愛自己,自己怎么想的對方理應知道,而對于對方的不解則感到傷心和憤怒。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很多事情是需要溝通交流才會懂得。一旦拒絕溝通,孤獨就會成為宿命。
角度三:中國人情感表達上的含蓄美。
費先生說:“中國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這種社會圜局中養(yǎng)成的性格。”這在情感表達上固然造成了障礙,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人的這種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恰恰造成了東方文化獨特的審美韻味。正因為不喜歡直接把情感宣之于口,中國人就特別喜歡把情感寄托在景物和事物上,甚至要“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王國維的“境界說”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盁o我之境”可以說是含蓄美的極致了。這種委婉含蓄,使得情感的表達有了留白,有了無盡的想象空間,其廣如曠野,其深若汪洋。
素材對接:郭熙在他的繪畫理論專著《林泉高致》里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币馑际钱嬌?、畫水的方法,不可以讓山水在畫作上一目了然,要“虛”“擋”“藏”。畫家們有意制造模糊朦朧之感,或將某物置于眼前,總之是看不清楚。就像我們看到的一幅幅流傳千古的畫作上一大片的“留白”,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感受,每一塊留白都不是多余,而是無窮的想象空間,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遐想,這就是含蓄的效果。
運用示例:《詩經(jīng)》中的含蓄美往往讓人感覺婉曲悠長,纏綿悱惻。不講自己對女子的鐘情,而先說“關關雎鳩”,先唱“蒹葭蒼蒼”;不講自己濃烈的思念,先吟詠“月出皎兮”,先感嘆“漢之廣矣”。唐詩宋詞里借景抒情的詩歌占了大半,托物言志的詩歌俯拾即是。而《項脊軒志》中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因其欲言又止流傳千年。東方的畫家們也往往熱衷于制造模糊朦朧之感,喜歡在畫作上留白。在含蓄之中,我們得以更多地放飛情感和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心靈的宇宙。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