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情感生存論意蘊及其當代價值

2023-03-07 11:13:42
理論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人民出版社感性恩格斯

薛 花

(上海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400)

人是情感與理性的結合體,情感是人重要的存在形式,人的生存離不開情感,若缺少情感,人生便無意義。因此,從整體上反省人類的生存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的情感狀態(tài),是哲學的歷史使命。本文將從生存論視角來揭示馬克思情感生存論的生成、內容及其當代價值。

情感寄寓著人類生存的意義。對人類情感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領悟人類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歷程。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探討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情感異化的根源,同時描述了人的情感異化的特征,從而生成了自己的情感生存理論。

(一)人的情感異化之源

1.資本家的貪婪與忌妒致使勞動異化。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的過程中提出異化勞動理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存論思想。馬克思認為,資本家對財富與權利無限貪欲和忌妒是導致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中勞動異化的人性根源。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家就是資本的化身,追求剩余價值是其本性,這種對財富與權利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必然引發(fā)競爭。為占有更多生產資料和取得競爭優(yōu)勢,同時忌妒別人擁有更多財富的扭曲情感也驅使資本家竭盡所能剝削和壓榨勞動者,因此提供給勞動者的只能是滿足他們生存和繁衍的基本生活資料,這便導致勞動者與自身產品的異化?!皠趧铀a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8頁。?!肮と说漠a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8頁。。異化勞動導致勞動者與其創(chuàng)造的商品分離,工人的勞動成為壓抑人性、剝削自身的工具。工人不僅失去勞動的興趣,也在勞動過程中喪失自身的尊嚴與價值。同時資本家的貪財欲和忌妒心越強,勞動異化的程度就越深,使“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動都必然湮沒在貪財欲之中”(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正如馬克思所言:“金錢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tǒng)治了人,而人則向它頂禮膜拜?!?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資本家對金錢與財富的貪欲和追逐以及對其他資本家的忌妒構成資本主義財富的物質運動的關鍵,也成為勞動異化現(xiàn)象的根源。

2.異化勞動致使人的情感異化。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使勞動者在生產關系中“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處于被支配地位。勞動者生產的商品與自身相分離,使其淪為“物”的附屬品,從而喪失人身自由,無法自主使用自身的勞動力,而只能按照資本家的意愿生產。工人淪為資本家通過物質生產增加物質財富的工具。生產對象的異己化使工人懷疑自身勞動的價值,工人不僅無法從心理上認同自身的勞動,無法從勞動中感到愉悅,而且在勞動過程中缺乏安全感、滿足感和歸宿感,甚至還會產生擔憂、焦慮、煩悶等消極情感,喪失生活信心。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此種情感變化說明勞動者對異化勞動的厭惡和拒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這種勞動帶給他們的是痛苦和折磨,而不是愉悅和享受。他們在生產活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梢?異化勞動使工人無法從勞動中真正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

(二)人的情感異化的特征

1.情感的物化。人是有情感需要的存在物,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與資本成為社會的關鍵因素,追逐利益最大化成為人們認可的行為原則,人與人的關系也漸變?yōu)榧兇獾某嗦懵愕慕疱X關系,人的價值只體現(xiàn)為交換價值,同樣,人的情感、尊嚴也必然沾染上銅臭氣,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資本主義生產與生存方式導致人的生活與行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的活動僅為滿足物質欲望,致使情感作為驗證生命存在的本質力量的特質逐漸消失,呈現(xiàn)為一種物化的異化狀態(tài)。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作為資本的化身,只能體會到得到金錢的快樂與失去金錢的痛苦,其情感完全被金錢的交換價值控制,從而異化成片面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德行變成惡行,把惡行變成德行,把奴隸變成主人,把主人變成奴隸,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貨幣能使冰炭化為膠漆,能迫使仇敵互相親吻?!?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F(xiàn)代社會背景下,情感的異化也會導致人們內心世界的扭曲、道德情感的冷漠以及人的尊嚴與自由的喪失。

2.情感的同質化。一般而言,人的情感通過人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如心跳加速、渾身顫抖、語無倫次、雙頰緋紅、手心出汗、十指相扣等等,因此,身體是情感的基礎,人的身體蘊藏著人的思想智慧、精神氣質和情感活力。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曾指出:“身體不僅在一個愈益抽象的世界里給我們一些感性的踏實感,它更是一種精心的編碼,投合知識分子追求復雜性的激情。它是文化和自然之間的鉸接點,不偏不倚地提供著確定性和精確性?!?9)[英]特里·伊格爾頓:《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頁。這說明感性的能動身體能給人以現(xiàn)實感、確切感和安全感。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機器化大生產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方式。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導致工具理性的過度擴張,使勞動者逐漸喪失其主體性,成為機器的附庸?!皺C器、勞動的簡單化,被利用來把正在成長的人、完全沒有發(fā)育成熟的人——兒童——變成工人,而工人則變成了無人照管的兒童。機器遷就人的軟弱性,以便把軟弱的人變成機器”(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52、157、159、159、247、225—226頁。?!坝纱?理性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再服從于靈魂得救和精神的需要,而直接地服從于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需求。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走向了工具理性的極端化和片面化,人的生活本身降格為純粹的經濟活動,人本身成為工具和手段,開始淪為理性化的經濟系統(tǒng)和政治系統(tǒng)的齒輪??萍嫉陌l(fā)展切除了誣魅,使人類擺脫了宗教的枷鎖,卻使人一味地追求功利,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變成金錢、機器和商品的奴隸?!?11)衣俊卿:《20世紀的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頁。科學技術體現(xiàn)理性,而情感崇尚自由,科學技術這一工具理性過度擴張,必然削弱情感的自在性與豐富性,使人的情感世界喪失其純真本性,導致人的情感的同質化。

3.情感的退化。人作為有情感的生命體,一方面需要物質資料來維持自身的延續(xù),另一方面需要精神資料來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由于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不僅導致勞動者的物質資料的匱乏,而且導致勞動者尊嚴、價值、自由等精神世界的萎靡與情感世界的退化。就資本家而言,他們關心的只是利潤,工人的生活從來不可能占據他們的情感世界,僅此也說明資產階級的情感世界存在著極大的單薄性與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資產階級,不管他們口頭上怎么說,實際上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當他們能夠把你們勞動的產品賣出去的時候,就靠你們的勞動發(fā)財,而一旦他們無法靠這種間接的人肉買賣賺錢了,就任憑你們餓死也不管。他們做了些什么來證實他們自稱的對你們的好意?對你們的疾苦他們可曾表示過一點點真誠的關心?”(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75、104頁。而“談到廣大工人群眾,他們的窮困和生活無保障的情況現(xiàn)在至少和過去一樣嚴重。倫敦的東頭是一個日益擴大的泥塘,在失業(yè)時期那里充滿了無窮的貧困、絕望和饑餓,在有工作做的時候又到處是肉體和精神的墮落。在其他一切大城市里也是一樣,只有享有特權的少數(shù)工人是例外;在較小的城市和農業(yè)地區(qū)情況也是這樣。一條規(guī)律把勞動力的價值限制在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格上,另一條規(guī)律把勞動力的平均價格照例降低到這種生活資料的最低限度上。這兩條規(guī)律像自動機器一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對工人起著作用,用它們的輪子碾壓著工人”(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75、104頁。。因此,“英國工人在這種狀況下是不會感到幸福的;處于這種境況,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階級都不可能像人一樣地思想、感覺和生活”(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75、104頁。??梢?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由于自身生活及生存狀況的限制,其情感世界也必然不可能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馬克思的哲學關注的重點由超驗的抽象世界轉變?yōu)楦行缘膶嵺`世界,由宇宙本體論轉變?yōu)槿说纳嬲?。同時,他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關心人的生存境況及命運,開創(chuàng)了內容豐富的情感生存理論。

(一)人的情感的源泉

1.人是有情感的社會存在物。人是情感與理性的統(tǒng)一體。西方哲學史有著濃厚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柏拉圖就認為人的激情和欲望應當受到理性的控制,從此確立了理性的主導地位。經笛卡爾、康德到黑格爾,形成了西方理性主義的抽象主體性哲學。他們都認為,理性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而感性只是一種“純粹的自我認識活動”(15)[德]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先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頁。,是一種簡單的低層次認知,從而把人理解為一種超歷史的、抽象的、片面的理性人。馬克思則把目光投向現(xiàn)實世界,關注人的生存與生活境遇,把人理解為具體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在馬克思看來,情感是個人的感官功能在與外界事物的互動中所產生的一種感性體驗,人只能被理解為“現(xiàn)實的個人”,這個“現(xiàn)實的個人”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是一個飽滿的具體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頁。。同時,這個“現(xiàn)實的個人”不是孤立地進行實踐活動,而是于實踐活動中生成全面且豐富的社會關系,使人在本質上體現(xiàn)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302頁。?!霸谌魏吻闆r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fā)的’,但是,他們不是惟一的,意即他們彼此不是不需要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的,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和滿足自身需要的方式,把他們彼此聯(lián)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因而他們必然要發(fā)生相互關系”(18)《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頁。。因此,“現(xiàn)實的個人”始終是處于特定歷史與社會關系中的人??傊?人不僅是有情感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生活于特定社會關系中的社會性存在物。

2.實踐活動是人的情感生成的源泉與發(fā)展的動力。馬克思曾說:“人對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63、211頁。可見,人在實踐中因受到感性對象的刺激與作用,始終引發(fā)、伴有、生成喜怒哀樂等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感受。馬克思認為,人的感性活動與感覺意識是情感產生的重要源泉,是人的基本自然能力。如無對象與對象化的實踐,人的情感則無法生成。正是在感性對象性活動中,人的認知、情感、激情得以不斷顯現(xiàn)或生成。雖然情感依賴于人的肉體的生理機能,但其內容則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首先,實踐的主體是有目的、能體驗、有情感的現(xiàn)實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302頁。其次,實踐的過程不僅是遵循規(guī)律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過程,而且也是情感體驗的過程。一方面,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是有價值選擇與目標追求的活動,而實現(xiàn)這種目標與價值,則需要實踐主體遵循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正如“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63、211頁。。另一方面,實踐過程中,實踐主體需要投入自身的智力與體力、情感與意志等本質力量運用于活動對象,正是由于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參與,才使實踐過程同時也成為主體的情感體驗過程。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不斷反復的篤定、持之以恒的信念等等情感體驗不僅能夠彰顯人的生命力量,而且能夠生成人的道德人格、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二)人的情感的作用

1.情感是彰顯人的本質力量的重要因素。人作為感性的對象性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xiàn)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頁。。正是這些客觀事物構成人們認識與實踐活動的對象,這些客觀對象一方面對實踐主體有一定的制約性,另一方面也激起實踐主體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63、211頁。換言之,人作為有情感的生命體,人是有需要、體驗與感受的被動存在物,受到外界客觀事物的制約,同時這種制約性也使人激發(fā)出追逐自我感性對象的情感,從而展現(xiàn)人作為主體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首先,情感推動人的認識活動不斷深入。人是實踐的主體,也是生存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理性在認識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馬克思認為,人可以通過理性,同樣也可以通過感覺、情感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情感不僅反映認知的狀況,而且影響認識對象的選擇、調控認知活動的節(jié)奏。情感的這種作用與對象的回應相互聯(lián)系,在這一過程中,情感以一種實質性的力量發(fā)揮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長期受制于殘酷的資本主義制度,忍受著資本家的折磨,也長期地隱忍著自身的痛苦。勞動的異化使工人變成價值增殖的機器,單調的勞動不僅直接妨礙到工人們精力的煥發(fā),而且使他們的情感從麻木到疏離直到最后的敵對,這種情感體驗使工人階級不斷認清了自身的處境和地位,使他們從自在的階級逐漸成為自為的階級。再如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以嚴密的邏輯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矛盾以及社會主義必然戰(zhàn)勝資本主義的規(guī)律,其背后的情感邏輯則是馬克思本人對于工人階級的同情與熱愛以及對資產階級的仇視與憤恨,這種階級情感促使他去探索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支撐馬克思完成《資本論》的重要精神力量。其次,情感是人類征服與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情感是人的情感,它以滲入實踐主體的方式作用于人類征服與改造外部世界的實踐活動?!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138頁。。但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2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138頁。。馬克思認為,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征服與改造外在世界的目的,同樣,人也只有在對象化的實踐中彰顯自身的本質力量?!耙驗槲业膶ο笾荒苁俏业囊环N本質力量的確證,就是說,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才對我而存在,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來說才有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1、185、190頁。。“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1、185、190頁。。但是實踐的主體是有激情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生命體,情感不僅推動人們不斷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而且成為推動實踐主體不斷征服與改造外部世界的精神力量。

2.情感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馬克思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頁。馬克思所說的“總體的人”就是全面發(fā)展的人,就是充分占有自己全面本質的人,既包括人的理性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也必然包括人的感性情感的豐富與解放。在馬克思看來,人是具有感性意識與感性需要的生命體,由于外部世界的不完善與制約性,人們自然很難對既有的生存狀況滿意,更無法忍受感性生命體的異化狀態(tài)。因此,人們必經自我本質活動的感性迸發(fā),激情的力量也必然沖破所有阻擋力量,從而實現(xiàn)自我感性的完全解放,使自己成為一個總體性的存在物。但是“人不是在某一種規(guī)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2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頁。。就是說,人的生存不是既定的,而是未定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完成式,而是未完成式。總之,從情感生存論角度來看,人的生存是一種持續(xù)開放的不斷全面占有自身本質的情感歷程。

(三)人的情感異化的消解

1.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xiàn)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導致人的情感異化的根源所在,因此,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消解人的情感異化的根本途徑。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1、185、190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勞動對象不再是與勞動者相對立的力量,而是勞動者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的彰顯,人的情感也自然發(fā)生積極變化?!耙虼?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但這種揚棄之所以是這種解放,正是因為這些感覺和特性無論在主體上還是在客體上都成為人的”(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1、185、190頁。。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階級倍受資本家無情的剝削與壓榨,工人們不僅享受不到勞動的快樂,而且在勞動中呈現(xiàn)出痛苦、麻木不仁、絕望、憤怒等消極情感,導致人的情感異化與人性淪喪。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使工人階級超越自我異化和完成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成為自身命運的真正主宰者。伴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社會關系更為和諧有序,人將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主體,人自身的本質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感性活動與感覺意識愈加全面豐富,人的情感亦隨之得以全面發(fā)展,愈加積極、健康與豐富。

2.以勞動的解放與自由實現(xiàn)人的情感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頁。。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正是由于自身沒有生活資料,為了謀生才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從而導致情感異化。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不是為了謀生,勞動本身就是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勞動”的需要,這種“勞動”的需要同時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這種勞動也必將解放人的情感,實現(xiàn)人的情感的全面發(fā)展。首先,勞動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者徹底從異化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不受操縱的自由勞動者,勞動性質也相應發(fā)生根本改變,從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違背人性的強制性行為演變?yōu)閯趧诱咦杂X自愿的生命實踐活動。其次,勞動成為快樂與幸福的源泉。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它不再是壓抑人性的工具,而成為人們獲取快樂、幸福與享受的主要源泉。勞動者成為真正自覺自由的生命體,從而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3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頁。。最后,勞動成為自身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不僅是滿足人的生命活動需要的重要途徑,而且是人展現(xiàn)自身本質力量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主要方式。“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因此是生活的樂趣”(34)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離開勞動,人就無法享受生活的樂趣,“因此,我在勞動中肯定了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④;“肯定了我的個性,也就意味著肯定我的人格、價值和尊嚴”(35)歐陽康、熊治東:《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情感意蘊及其當代意義》,《世界哲學》2018年第4期。。

馬克思情感生存論開辟了一條掙脫理論窘境、內在領悟當代人類生存方式的路徑,并由此提供了一種抑制人類生存窘境的理論支撐。因此,馬克思情感生存論對于當代人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情感彰顯人類生存的意義

馬克思將情感闡釋為一種社會意識,認為情感是組成思想上層建筑的精神要素。他說:“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整個階級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構成這一切。通過傳統(tǒng)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fā)點。”(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頁。馬克思認為,情感生成于人的生活與社會實踐,是對人的社會存在的反映,是構成人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因素。同時,人的情感具有反作用,賦予人的生存以意義。人要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與外部世界構建價值關系,使外部世界滿足自身需要。情感作為人的主觀體驗,是人對外部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與反映,而人對外部客觀事物與自身價值關系的狀態(tài)以及人對這種狀態(tài)的理解與感受,是人對外部客觀事物萌生情感的根據。人憑借情感體驗理解客觀世界,進而理解人自身的價值意向性活動??梢?人的情感蘊含著人對價值對象的理解。情感使人更好地認識自我從而作出價值判斷。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情感是為價值所激發(fā),或為求取價值而萌生。價值所激發(fā)的情感具有導向性,它指引人趨向對人有益的行為。如若沒有情感,人便無法作出價值判斷,也對一切事物無動于衷,更無法領會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人的情感能夠發(fā)現(xiàn)外部客觀價值對象從而構成人生存的意義。

(二)馬克思情感生存論豐富與發(fā)展了人的本質理論

何為人的本質?這是人類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馬克思哲學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認為,人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具有自在與自為的雙重存在狀態(tài)。情感作為人的本質的重要構成因素,它既是對人的自然本能的呈現(xiàn),也是感性對象性活動的產物與精神動力。在感性對象性活動中,人因始終伴有情感體驗,人的生活內容得以豐富,從而促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摒棄了抽象的人的觀念,從現(xiàn)實的實踐視角考察與探討人的生存問題,主張人不再是抽象的自我意識,而是處于具體歷史活動中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人,且以人類解放與全面發(fā)展為旨趣。馬克思所言現(xiàn)實的感性的人是在參與感性對象性活動過程中生成和體驗情感,情感以感受、體驗的特殊形式建構人的生活,人進行感性對象性活動才能實現(xiàn)人改造自然與變革社會的預期目標?,F(xiàn)實的人是理性與情感相結合的完整的生命體,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人的情感異化與人性喪失,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就是為了使人性復歸,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從而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傊?馬克思的情感生存論超越了傳統(tǒng)的人的本質思想,極大豐富和發(fā)展了人的本質理論。

(三)重視道德情感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社會,伴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信息社會的瞬息變化以及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人們的生存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革,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道德問題,比如,拾金而昧、見義不為的現(xiàn)象時而發(fā)生;敲詐勒索、殺人越貨的行為屢見不鮮;男女關系亂象不斷挑戰(zhàn)人的道德底線;唯利是圖、自私自利思想大行其道。可見,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公民道德建設的路徑具有多樣性,但是強化公民的道德情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關鍵。道德規(guī)范在本質上具有自律性,只有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因此,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只有被公民的道德情感接受、認同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需要,才能使其自覺將道德知識內化為道德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斷與抉擇能力,從而實現(xiàn)公民的道德自律。公民道德教化不是簡單的道德知識灌輸,必須注意公民道德情感的熏陶與培養(yǎng)。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要通過道德情感的融入激發(fā)公民的道德情感需要,引發(fā)其道德情感的認同與共鳴,實現(xiàn)公民道德建設與公民內在心靈秩序的協(xié)調一致,以確立公民的道德價值觀、建構和諧道德秩序、提高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實效性,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四)重視情感在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馬克思在強調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也強調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精神生活的富裕和滿足。精神生活反映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人的本質,是人對幸福和自我生命意義的追尋,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構成因素,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內在驅動力,能夠使人處于積極能動的精神狀態(tài),促進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的建構。我國提出要實現(xiàn)人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這體現(xiàn)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那么在新時代人們怎樣通過身心愉悅的積極情感體驗實現(xiàn)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呢?首先要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從而為實現(xiàn)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糧和精神動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精神歸屬感,創(chuàng)造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旨歸的高度協(xié)調的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tài)。其次還要使人們積極培育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營造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塑造人們的精神支柱。最后要培養(yǎng)移情、共情、怡情能力,享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滋養(yǎng),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陶冶人們的精神情趣。重視情感在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必將激勵人們追求與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朝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猜你喜歡
人民出版社感性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分析網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新聞傳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抉擇
全國新書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崇尚感性意味著什么
人民出版社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
马关县| 信阳市| 南皮县| 蚌埠市| 朝阳市| 长岭县| 博湖县| 隆回县| 高碑店市| 邻水| 文化| 高邮市| 湖南省| 买车| 河曲县| 宁化县| 纳雍县| 手机| 务川| 南郑县| 杂多县| 辽阳县| 正镶白旗| 昔阳县| 外汇| 礼泉县| 安陆市| 武陟县| 长兴县| 志丹县| 冕宁县| 泰宁县| 秦皇岛市| 镇坪县| 无锡市| 竹溪县| 尼勒克县| 鄂托克前旗| 临邑县| 亳州市|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