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琴,田 明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1]。 “四史”中蘊含著偉大的精神力量與智慧 、深厚的理論資源、豐富的實踐經驗,加強“四史”教育已成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使命的重要工作。
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面對誘惑時立場堅定,面對大是大非時旗幟鮮明,面對風浪考驗時無所畏懼。理想信念越是堅強堅定,就越會在理想信念的召喚之下激發(fā)出日益強大的信仰力量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xiàn)出無數英雄事跡,顯示出偉大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答案。大學生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深刻感悟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執(zhí)政之基,必將越發(f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這種堅定的歷史自信,能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筑牢大學生的信仰之基。
艱苦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作風。新中國建立伊始,面對著政治經濟的雙重壓力,中國共產黨堅持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大漠鑄劍”的“兩彈一星”精神、迎難而上的焦裕祿精神、“絕壁天河”的紅旗渠精神、勇于開拓的北大荒精神、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等,這些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艱苦奮斗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涵,學習新中國史的目的,就是深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史的認識,以此激勵新時代大學生在傳承前輩們艱苦奮斗精神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積蓄精神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2]。改革開放史是一部偉大覺醒、偉大創(chuàng)造的歷史,體現(xiàn)在敢于突破常規(guī)、大膽創(chuàng)新的思想觀念,勇往直前、銳意進取的擔當作為,不畏艱險、迎難直上的精神面貌。開展改革開放史教育,可以讓大學生系統(tǒng)把握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歷史轉變過程,學習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帶領人民勇于開辟新路、勇于自我革命的歷史,感悟改革開放這一關鍵抉擇和偉大轉折的歷史意義,從而在汲取理論營養(yǎng)的同時,引導大學生用實際行動堅守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踐行勇于自我革命的誓言,從而更好推動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
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社會主義制度被證明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中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是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必然結果。在學習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程中涵養(yǎng)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在揭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本質中增強大學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學生通過學習,能深刻體認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從而發(fā)揚拼搏和斗爭的精神,勇?lián)鷼v史重任。
高校對“四史”教育的學術價值體現(xiàn)在對“四史”教育內容和思想的深度引導,而“四史”教育的實踐價值則在于對“四史”教育內容和思想的正確運用,兩者結合即知行合一,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穩(wěn)步推進和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獲得感的增強。但部分高校對于“四史”教育的運用,未能深入探索思政課教學模式和內在規(guī)律,做好對“四史”教育內在價值的提取。雖然對“四史”教育內容進行拆分,并植入新的教學元素,在理論貢獻、方法創(chuàng)新等方面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是內在統(tǒng)一的,學術價值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當“四史”教育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時,未能進一步拓展與協(xié)同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路徑,推動思政教育多元化發(fā)展,結果會使“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未能達到價值與事實層面的統(tǒng)一聯(lián)動。
“四史”作為新時代思政教育體系的課程教學內容,依托思政教育保障機制,結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推動做好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時代表達和價值體現(xiàn)。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結合度較低,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飽滿與教學形式單一的矛盾,教學形式的豐富忽視教學內容本身,這樣尷尬的場景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對此,部分學者認為造成以上結果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政教育思維滯后或者教育體制固化。此外,一方面,部分高校長期處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舒適區(qū),這樣的狀態(tài)下不可避免滋養(yǎng)惰性,即使高校思政網絡文化建設出現(xiàn)了新變化,教學形式的實用價值也難以發(fā)揮到最大功效;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重形式輕內容,活動形式化、娛樂化傾向明顯,不注重在育人內容上切合時代需求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造成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產生偏差。
1.以“四史”為養(yǎng)料,把理論講深講透講明白。無論是黨史、新中國史,還是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都蘊藏著寶貴的文化價值和豐富的育人資源,從“四史”視角開展歷史理論知識學習教育,可以增強以史資政育人教學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師在講思政課時,要重視“四史”理論和知識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當然講理論不是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浮于表面,更不是深奧難懂、抓耳撓腮,而是將理論講深講透講明白。同時,為了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將“四史”中蘊藏著的深刻內涵、崇高精神的事例結合理論來教育引導學生,這樣不僅可以將思政課的溫度和情懷展現(xiàn)出來,而且學生在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中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歷史的魂與根,在準確把握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提升道德水平、堅定理想信念。值得注意的是,講事例不是講段子,更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使“四史”庸俗化,偏離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
2.以“四史”為經驗,引導學生觀照現(xiàn)實。“四史”教學研究應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學生注重觀照現(xiàn)實,尤其是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與評價社會存在的問題。通過“四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深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也可以使學生建立辯證分析和全面認識現(xiàn)實問題的視角。梁啟超認為,歷史的目的在將過去的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xiàn)代人活動之資鑒[3],歷史研究如果缺少對現(xiàn)實的啟示,那么對其的研究就會缺少動力。所以“四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呈現(xiàn)歷史的原始面貌,而是要將“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思政課堂,汲取歷史經驗和智慧。如運用“四史”深刻解答黨中央重要講話內容,幫助學生領悟講話內容的精神內涵;利用“四史”的歷史事實解答學生普遍關注的各種社會思潮或社會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四史”在觀照現(xiàn)實時,也要特別注意現(xiàn)實回應“四史”。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忽視歷史與現(xiàn)實的差異性,將歷史與現(xiàn)實簡單地比附,缺少基本的歷史科學立場。那么,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四史”辯證分析現(xiàn)實問題,同時更要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
3.以“四史”為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按照思政課教學方法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來看,“四史”的教育教學的方法樣態(tài)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教學方法發(fā)展也日益豐富多元。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議題式教學,注重討論分析。如研討式、情境式、論辯式的教學方法,構建的是個體自我教育、集體自我教育和同輩相互教育相結合的模式,有利于學生在人際交往和多種視角觀點中求同存異,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二是現(xiàn)場體驗式教學,加深歷史真實感。如組織學生參觀紀念場館、革命遺址、紅色文化館,依托地方紅色資源優(yōu)勢開展實踐教學。高??梢愿鶕t色歷史資源開展紅色故事宣講團,使學生在宣講中更深刻地領悟蘊含在歷史中的真理和紅色基因的精神力量。也可以組織研學基地考察團,帶領學生到現(xiàn)場參觀考察,讓學生在可視化、可感化的實踐中體悟革命先輩艱苦奮斗、追求真理、堅守信仰的精神力量,以此提高學生的黨性認識。三是第二課堂建設,增強育人實效。第二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可以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以學生熟悉的方式學習“四史”,將校園社團文化作為“四史”教育的內容融入第二課堂。比如通過話劇、舞臺劇、快閃、革命電影、講座、競賽等方式學習革命歷史、接受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實現(xiàn)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發(fā)展。
“四史”教育在思政課中的教學實踐反饋,有利于高校全面把握思政教育開展的實際情況,檢驗“四史”教育是否楔入教育教學的深層機理,同時借助教育策略的調整使“四史”教育更好地貫徹。如前所述,高校教師以“四史”為養(yǎng)料,致力于把理論講深講透講明白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大學生對“四史”教育內容的接觸感受,來檢驗“四史”教育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如對于不同專業(yè)的“四史”教育評估,深入挖掘不同專業(yè)的育人價值,找準專業(yè)與“四史”融通的載體,緊扣“專業(yè)”與“四史”,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圓心”,使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向“心”聚焦。另外,高校教師以“四史”為經驗,引導學生關照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中,著重檢驗學生是否具備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是否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高校可以將“四史”教育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例調查等活動相結合,為大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以此來鍛煉他們的辯證分析能力, 同時讓學生運用“四史”知識中相關理論或事例分析社會現(xiàn)象, 并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而對于以“四史”為內容的不同教育教學方法,重點分析建立在方法基礎上的教學實踐是否與“四史”教育有機統(tǒng)一。如開展議題式教學時,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討論,由于他們的道德推理可能在結構和內容上相異而導致雙方產生道德認知沖突,那么這樣的差異是否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教師是否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評價和升華,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后學生心里是否產生思維的再組織,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組織現(xiàn)場體驗式教學時,學生是否表現(xiàn)出視聽感染力、情感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的反應;“思政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在不斷完善中是否實現(xiàn)了與第一課堂的深度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是否起到相互促進、協(xié)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四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意在整合“四史”教育資源,形成課程課件、“四史”教材、學習成果等線上課程教學資源數據庫,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四史”課程教學設計,保證各類資源線上線下一體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實現(xiàn)同頻共振、優(yōu)勢互補,從而推進“四史”教育更有廣度。其中,為了推動“四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充分共享、高效運轉,并持續(xù)發(fā)揮作用,高校一方面應將“四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中融入“品味經典”“傳播中國”等活動,從而不斷加強線上“四史”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從自身視角探討“四史”教育中的時政熱點問題,鼓勵和支持教師開設有關“四史”的系列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四史”知識競賽等,并形成短視頻上傳至“四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促進“四史”教育普遍化、大眾化、公平化。此外,高校應將“四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上學生的成績或者積分納入學期工作計劃和學業(yè)評價系統(tǒng)中,從而創(chuàng)新倒逼學生學習方式,構建學生自主化學習策略體系,強化“四史”教育的思政課教學引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