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茜 高 亮
(丹東市第五中學,鳳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樂學”,是學習的動力與支撐點以及求知欲的源泉,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動力機制和調控機制,既能促進學生主動去鉆研、探索,并借鑒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端正學習態(tài)度,形成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完成學習任務的毅力。而且,學生有了“樂學”的精神,還會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如正確面對學習成績、處理好學習中的壓力和焦慮情緒等。
丹東市心理教研核心團隊將學會學習中的“樂學”維度界定為:激發(fā)、維持學習的動力因素,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端正的學習動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意志品質,以確保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1.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不足
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外部動機,缺乏內部動機。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不斷增多,而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通常采用講授式教學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會明顯減弱。也就是說,部分學生并不是對學習知識的過程感興趣,而是對學習的外部反饋感興趣;其學習的動力更多是希望獲得教師、家長的夸獎或物質獎勵。
2.學習堅持性不夠
部分學生的學習意志力薄弱,表現為學習自制力不夠、學習自覺性不夠。尤其在遇到學習困難與挫折時,部分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學習毅力,難以做到堅持不懈。
3.學習價值認識不清
部分學生沒有認清學習的重要價值,其認為只要掌握了教師講授的課本知識,并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就是學習的全部意義與價值。還有的學生出現厭學等學習心理障礙。
部分學校的教育教學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把學習變成了重復的、機械式的知識傳授和強化訓練,這就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無法產生學習動力。
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學會學習方面,具體教育內容包括: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tài);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樹立自信,樂于學習;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觀念。基于《綱要》的政策要求和心理學理論,從心理健康課程的角度出發(fā),丹東市心理教研核心團隊將學會學習中“樂學”維度的培養(yǎng)分為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意志四個方面。
學習興趣是使學生樂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應把情感因素作為教學活動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可見,對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應設法在學習的進程中讓學生產生積極、良好的學習情緒體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動機以喚醒學習情緒、增強學習準備狀態(tài)、集中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習意志為中介影響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而內在動機體現于成就動機之中。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決定成就動機的強度有成就需要、對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誘因值三個因素。因而,心理教師可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力量,幫助學生產生成就需要,使其擁有對成功的期待,進而產生積極的內在動機。
學習態(tài)度是指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所持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內部心理傾向,包括對學習活動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學習活動中的言行表現。學習態(tài)度會制約學習者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效率,是由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組成的相互關聯的統(tǒng)一體。心理教師應幫助學生弄清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因為對學習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態(tài)度的方向,也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情緒體驗。此外,根據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觀點,愉快的情緒體驗能強化和促進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因此,心理教師可運用成功、獎勵、贊賞等積極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
學習意志是指一個人自覺確定目的,支配、調節(jié)行動,克服困難以達到目的的心理過程。人的意志力的強弱是不同的,人的意志品質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四個方面。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堅持到底,自主地去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因此,心理教師應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積極主動地規(guī)劃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意志品質,設法克服困難進而實現目標。
基于上述理論依據,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學會學習中“樂學”維度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又能便于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實際操作,本研究確定了學會學習中“樂學”維度的培養(yǎng)目標。
1.學習興趣培養(yǎng)目標
對未知保持好奇,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志趣。
2.學習動機培養(yǎng)目標
形成對學習的內部動機,如對知識的渴望;把外部動機及時轉化為內部動機,從而產生持久學習動力,樹立主動學習觀。
3.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目標
認識和理解學習對自身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學會處理好學習情緒,激發(fā)積極的情緒體驗;擁有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
4.學習意志培養(yǎng)目標
認識到意志品質的重要性,了解堅強意志對學習和個人發(fā)展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習的執(zhí)行力;在學習困境中能有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
圍繞上述四個培養(yǎng)目標,本研究確定了學會學習中“樂學”維度的培養(yǎng)內容。
1.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內容
幫助學生主動探究,由被動變主動,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興趣的重要意義,發(fā)揮課堂促進學習興趣形成的積極作用;讓學生理解興趣的含義和學習興趣作用,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tài),使其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fā)學生樂于學習的主體意識,使其體會學習是一個汲取知識、展示能力的過程,進而培養(yǎng)其學習自信心。
2.學習動機培養(yǎng)內容
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指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力量,進而產生對知識的渴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其內部學習動機;幫助學生確立長遠學習目標,進而使其擁有學習的持久動力。
3.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內容
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并理解學習意義的重要性;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其產生有利于自我發(fā)展的端正的學習行為,如認真聽講、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等。
4.學習意志培養(yǎng)內容
幫助學生設立恰當的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并能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情緒和行動方向;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無旁騖,專心于學習任務和目標;培養(yǎng)學生應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能力,努力保持較為積極、愉悅的學習情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以頑強的毅力實現既定目標。
基于以上學會學習中“樂學”維度的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內容,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以及教育實際,本研究構建出學會學習中“樂學”維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針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設計的課程是愛上學習So easy、學而不“厭”、生涯起步走;針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設計的課程是學習加油站、我學習我快樂、學習需要“發(fā)動機”;針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設計的課程是學習用處多、學習的意義、評估我的學習狀態(tài);針對學生學習意志的培養(yǎng),設計的課程是讓目標引領學習、學習的支點——堅持的力量、堅持到底。在以上的課程中,心理教師可運用切合課程主題的故事、案例、圖片、視頻等資料,通過校園心理劇、心理活動等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去實現課程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樂學”的培養(yǎng)需要從其入學時抓起,讓學生從感受學習的樂趣到擁有端正的學習動機,直到愛上學習,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也應逐層深入。同時,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和策略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培養(yǎng)學生“樂學”需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個人潛能,使其在“會學”的基礎上學會“巧學”,促進其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