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近年來,在社交媒體上,“上岸”這個詞語的使用幾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類領域??佳谐晒猩习?,考公叫上岸,約到了9價HPV疫苗也叫上岸,仿佛沒有完成這些事情,往后余生便只能一直泡在水里。可以理解人們在完成人生重大事件之后的如釋重負,但面對生活,少些“未達上岸不罷休”的功利主義更能體悟生命的意義。
以“上岸”一詞開篇,并列舉生活中各領域的“上岸”的事例,用形象化的比喻闡述了“上岸”背后折射出的當下人們的功利主義心理,自然引出論點。
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岸”與“水”一直是兩個對立的意象?!皩W?!薄翱嗪!保D馨菀磺?,又意味著深不可測與艱難險阻;“回頭是岸”,岸意味著踏實和光明。與很多人一起競爭,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去了即到達了岸,“我上岸了”是一句雀躍的歡呼,至于是什么岸反而并沒有什么要緊。“上岸”意味著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終于獲得了應有的收獲,擺脫了待在水中宛若浮萍的不安定感,腳下的土地是堅實的?!吧习丁睅е爬系奈幕幕?,同時又融合時代賦予的新意象,成為人人都渴望說出口的詞語。
從文化角度對“上岸”這一概念進行了細致闡釋,從正面陳述了其在當下社會廣泛運用的合理性。
在社交媒體平臺中,“一戰(zhàn)上岸”通常處于鄙視鏈的頂端,因為達到了最終的結果又相對呈現出輕松的姿態(tài),如果花費了兩年以上的時光,人們依舊會祝賀,但目光中會帶著審視與同情。如果最終沒有“上岸”,很多人會羞于提及自己曾經付出的努力,仿佛沒有達到最終的結果,這段時間就是虛度的。對上岸的追逐展現了人們以結果為導向的價值取向,對上岸所付出的努力一筆帶過體現了人們想要在他人面前營造“最小付出最大化收益”的功利主義。
從“社交媒體平臺”角度,直接指出這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很好地扣合中心論點。同為對“上岸”的概念分析,較之上一段,本段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這種先肯定后批駁的論證思維彰顯了思辨色彩。
造成人們掩蓋努力的原因,是因為對上的執(zhí)著也蘊含著對下的貶損。考研失敗去找工作,HR會問及為何會出現空白期,沒考上是不是能力不行;為了考公連續(xù)幾年待在家里做“蹲族”,人們不會感嘆甘坐冷板凳的決心,反而會被指指點點成為鄰居小孩的負面教材。人們之所以執(zhí)著上岸,更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上岸的附加價值,它不僅僅是一個更高的學歷,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更是社會的認可和社交資本的獲得。
緊接上文,進一步拓展分析人們執(zhí)著上岸的原因,作者抽絲剝繭,至此終于將本質根源挖掘出來,直陳當下人們“掩蓋努力”的弊病。
但是上岸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如果對于“上岸”并非從自身需要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出于社會壓力對“上岸”這一結果的功利追逐,即使“上岸”之后也無法很好前行。生活并非會因為一次“上岸”便功德圓滿,此“岸”過后還有“岸”,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上岸”而不加思考,在“上岸”之后,步入“圍城”,又該如何勸說自己呢?
本段從“怎么做”的角度分析,作者運用道理論證和比喻論證,提出要從自身需要的角度出發(fā),去追尋“上岸”,不要被他人和社會裹挾著前行,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
當我們的脖子因為仰望“上岸”而變得酸痛,不妨低頭看看來時的路,除去結果,在過程中我們同樣收獲頗多。一次夕陽與一頓晚飯,可能因為不夠艱難險阻無法達成“上岸”的定義,但正是這些細碎的瞬間構成了對人生意義的建構,少一些功利主義,多一些體驗人生的隨性,更能獲得掌控人生的松弛與自在。
此處作者一改前文犀利的筆觸痛擊要害,而是循循善誘、以情動人,用溫馨的畫面、抒情性的語言給讀者以深深的啟發(fā)。
總評
題目彰顯觀點,開篇以“‘上岸’這個詞語的使用幾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類領域”這一現象起筆,進而提出中心論點,扣合標題。文章主體部分由淺入深,多角度剖析“上岸”的本質內涵。分析至此,作者并未急著收尾,而是再次由本溯源,分析人們執(zhí)著上岸、掩蓋努力的原因,由此,自然引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和措施。文章語言犀利卻不失溫度,特別是末段散文化的語言深入人心。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