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萍
幼兒園課程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課程的內涵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應是一個以促進幼兒經驗建構為內在目的的過程。盡管課程資源往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但是進入課程行動體系時,將超越對日常生活的復制,成為促進幼兒經驗延續(xù)、拓展、深化、提升、改造或重組的條件。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要將課程資源轉變?yōu)檎n程內容,引導幼兒利用資源“學”起來,本文闡述了我園近三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在推進課程游戲化進程中,資源建設日趨突顯,課程與資源兩者形成了相互關聯(lián)、相互依存的關系。幼兒園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統(tǒng)籌整合各類課程資源,構建“真”環(huán)境,最終為形成循環(huán)式的課程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保證。
一是“清”園內種植類資源。我園共有占地面積12 183 平方米,綠化面積3 700 平方米,幼兒人數(shù)為223 人,人均面積較為充足。在新園建設之初,我園就規(guī)劃了面積為200 平方米的“開心農場”種植區(qū);接著,在實施“利用農村本土資源開展種植課程的實踐研究”“基于生態(tài)博物館理念生發(fā)園本種植課程實踐”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又在園所西側開辟了面積為180 平方米的“樂田”種植區(qū),為幼兒種植類資源的探究創(chuàng)設平臺。我園發(fā)揮地處農村的優(yōu)勢,根據(jù)季節(jié)、植物生長特性的不同情況,對本地區(qū)適宜種植的植物進行梳理和篩選,形成種植資源網絡圖,引導幼兒主動探究植物生長的秘密,了解不同季節(jié)各種植物的生長變化,將園內種植資源利用最大化。
二是“理”園內其他類資源。我園對現(xiàn)有資源做好盤點與審議,多維度地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在園內種植資源的基礎上,我園對現(xiàn)有的綠化資源及其他可利用資源進行分類與篩選,逐步形成一種共識:幼兒園一人一物皆資源,一花一草皆課程。幼兒園每處場景都應被合理利用,形成園所其他可利用資源庫。
一是“盤”資源生活圈。園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拓展了園所課程資源的范圍,豐富了園所教育活動的內容。園部課程核心人員先結合園所地域特點,通過實地尋找,不斷積累原始的地域資源,再將其分類、整合,逐步開發(fā)三公里范圍內的生活圈。另外,園部課程核心人員建立協(xié)作共同體,以幼兒園為主,以家庭和社區(qū)為依托,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全面、具有自然特色的園外陣地。
二是“構”資源行動圖。園外資源庫形成時,教師開始實地走訪周邊資源,做到“眼中有幼兒,心中有課程,腦中有理念”,不斷增加、篩檢、拓展資源,從什么樣的資源、資源有什么、可能發(fā)展經驗指標、可能會開展活動等方面,加強園本化課程資源建設,使積累的資源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需求,更貼近游戲化。在資源開發(fā)中,我園基于兒童立場,始終關注幼兒當下的興趣、需求和存在的問題,讓資源成為“活”資源,讓資源走進班級和具體活動中,為教師所用,最終形成“課程資源五部曲”,即搜集潛在資源、判斷教育價值、進行資源整理、加以開發(fā)利用、促進幼兒發(fā)展。
課程資源存在的價值在于利用,即將其轉化為課程的要素,為課程實施提供保障。在轉化過程中,教師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fā)與利用效益。
近幾年來,我園在園部專題教研工作中,始終將教師的問題需求放在首位,通過擬定問卷菜單、問卷星在線調查等方式,幫助教師釋疑解惑。調查發(fā)現(xiàn),游戲和課程的組織實施占比相對較高。為此,我園圍繞“課程的組織實施”“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等主題開展專項教研,根據(jù)教研方向確立每月專題研究重點,通過專題講座、問題研討、案例分析等形式,助推教師提升課程生發(fā)水平。
在資源建設和課程開發(fā)中,我園盡可能搭建互通互動、借鑒學習的交流平臺,最終達到共同發(fā)展的目標。我園通過級組小教研、園部大教研、課題組教研、項目組教研等多元化平臺,利用網絡交流的媒介、案例分享的互動、頭腦風暴的教研、課程故事的分享,靈活解決資源建設中的共性問題,采取最適宜的方式解決個性問題。
在日常教研的跟進與分享中,我園定期開展每月課程故事分享、學期課程故事評比等活動,通過呈圖片、講故事、談體會,讓教師分享成功經驗,促進課程園本化向班本化發(fā)展。在課程資源建設中,我園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明確三個轉向:由追求新鮮轉向幼兒需要,由追求熱鬧轉向心靈浸潤,由追求精致轉向樸實簡約。
在“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等理念引領下,幼兒園課程已由原來的教師預設向師幼共同建構發(fā)展。教學活動方案也由原來的“嚴謹設計、嚴格執(zhí)行”,向“彈性設計、靈活執(zhí)行”發(fā)展。我園立足“三度”,盡可能從園內外的現(xiàn)有資源出發(fā)設計活動,即課程組織的難度、與主題的密切度、幼兒的關注度。
課程資源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礎,支持幼兒的自主學習和發(fā)展。例如,大班種植地在新學期有了新變化。為此,教師組織幼兒與種植地互動,大家左看看、右摸摸,三三兩兩討論著:“地變大了,以前的箱子沒有了”“地里有很多樹,這個樹枝有些扎人、還有很多籬笆”……隨著幼兒的發(fā)現(xiàn),劃分設計種植地的活動開始了。在幼兒前期的商討與準備下,25 名幼兒分成6 個小組。如何將分到的一大塊地分成6 塊?教師及時投放相應材料、支架,調動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建構區(qū)擺一擺積木、在美工區(qū)劃一劃沙盤,讓幼兒通過實操模擬分地,讓幼兒在體驗中獲得發(fā)展。
幼兒園課程建設是梳理、審議、積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幼兒成為課程建設的主要部分,資源建構由教師支配向幼兒執(zhí)行轉變。例如,在主題活動“擁抱冬天”中,幼兒了解人與動植物的過冬方式,圍繞“天氣很冷,我們該怎么過冬”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討論在,“暖棚”走進了幼兒的話題,成為幼兒關注的新焦點。基于前期家長信息調查,教師邀請家長來園,與幼兒一起建造暖棚:展開塑料膜、裁剪塑料膜、兩邊拉拉緊、壓上大磚頭,同伴合力建造暖棚。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他們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游戲資源,參與各類活動。為了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我園根據(jù)“童夢書屋”調查結果,采購一批幼兒喜歡的新書。幼兒想在班級開展借書游戲,“借書”成了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由于地處農村,幼兒不方便去市圖書館體驗。通過了解得知,我園周邊有社區(qū)圖書館。為此,教師帶領幼兒前往社區(qū)圖書館參觀。在工作人員介紹下,幼兒對圖書館有了初步的了解。幼兒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用表征的方式進行記錄。
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提升,對幼兒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實施中,我園注重時、空、人、物的充分利用,讓幼兒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喜悅、收獲快樂,體驗成功。教師積極探尋幼兒自我服務能力提升的路徑,從幼兒園與家庭兩個層面,增強幼兒自我服務意識。例如,防控期間,家長無法入園,幼兒每周要將被褥自主帶進園內。為了解幼兒自主帶被褥來園情況,教師制作了《幼兒拿被褥觀察表》,對幼兒拿被褥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從而聚焦兩個問題“你是怎么拿被褥的”“你為什么這樣做”,組織幼兒交流、分享。由此可見,幼兒是積極的學習者,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
強化幼兒自由、自主地與環(huán)境的互動功能,積極參與資源建設的管理和運用,讓幼兒園成為幼兒樂意參與、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fā)想象的有效載體。同時,課程資源在此過程中形成三大場域:尊重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大膽探究,使其成為“探究場”;聽聽幼兒的心聲,搜集幼兒熱點問題,鼓勵幼兒嘗試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找尋答案,使其成為“問題場”;兒童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其認知、情感、交往、表現(xiàn)等融為一體,使其成為“情意場”。
課程資源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和實現(xiàn)條件。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建設、管理和推進,應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fā),以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要為宗旨,為教師工作的有效性和專業(yè)性提供支持。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能夠促進每一個幼兒有收獲、每一位教師有思考、每一所幼兒園有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