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麗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發(fā)現(xiàn),安全事故已經成為青少年兒童的第一殺手。我國每年有10 000多名中小學生死于非正常死亡。這些安全事故涉及青少年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安全隱患多達20 多種,威脅著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1996 年教育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要求全面深入地推動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各類傷亡事故的發(fā)生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此,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我保護能力,使之學會自我保護、遠離危險,成為保護青少年成長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上海市教育部門積極推進多元化的安全教育改革,以提高青少年的安全避險能力為導向,組織開展不同學段的青少年安全教育研學系列活動,形成了以探究、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以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為實施平臺的活動模式,多措并舉,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本研究通過對參加2022—2023 年上海市青少年“安全教育”研學活動的150 名學生及80 名來自16 個區(qū)基層學校的安全教育教師進行調查,對我市目前中小學安全教育現(xiàn)狀進行調查和分析。
調查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活動普遍存在針對性不強、泛化、方式單一、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表現(xiàn)在教學觀念上,面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習慣采用傳統(tǒng)課堂普遍采用的照本宣科教學,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改革的動力與意愿不高;二是表現(xiàn)在教育評價上,依然以“傳授知識量的多少作為評價指標”,這個評價理念并沒有大的改變。因此,對于形式單一的安全教育活動,學生的可接受性較差。
當前,促進學生能力成長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成為推進安全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主要依據。面對新要求,中小學安全教育活動的理念正從重知識教育向重能力培養(yǎng)轉變,即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近年來,中小學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學校評價一堂好的安全教育課的標準,就是重點看教師能否把安全教育相關知識點講透徹。對此,不少教師依然堅守“三尺講臺”,沉迷于“一講到底”的知識類傳授。這種教育生態(tài)下的學生學習過程,更多的是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認知、記憶和復述,偏離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新時代的安全教育活動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大方向,以提升安全意識和安全避險能力為核心,做到書本知識和生活體驗的深度融合,切實推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面向全體中小學生開展的安全教育活動,由于年齡跨度大,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生理成熟程度不盡相同,可能面臨的安全隱患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活動設計之初,學校應組織相關安全教育的專家,對于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組別的活動主題進行分析梳理,并根據各組別安全隱患的側重點不同,把適合不同組別年齡段的活動主題不斷優(yōu)化調整。例如,在交通安全方面,小學生的重點在于基本的交通信號的識別,在道路上行走的交通規(guī)則,以及了解駕駛自行車年齡要求等方面的內容;初中生則側重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自行車行駛過程中應該警惕的安全隱患;高中生需要了解道路交通規(guī)則,自行車和電動車駕駛注意事項等方面。綜上所述,在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時,學校必須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開展分層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
安全教育活動不應該一成不變,要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有“定式”,要體現(xiàn)出靈活多樣性。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把學習的知識真正轉化為內在能力,除了研學活動以外,還可以組織其它系列活動?!拔沂前踩麄餍∵_人”安全創(chuàng)意作品線上征集活動,要求同學們把安全知識的所學、所感、所思、所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真正將所學融于實踐之中,力求學以致用;可以設計“安全我來說(視頻)、安全我來畫(海報)、安全我來寫(征文)、安全隱患我來找(攝影)”。此外,活動設計也要切合各年級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可以按照不同學段來選擇活動類別。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安全我來演”的形式;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選擇“安全我來畫”“安全我來寫”等方式,通過寫感悟、畫小報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所學所想;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了,他們可以選擇“安全隱患我來找”的形式,通過觀察身邊可能存在的隱患,通過拍攝小視頻的形式提醒他人共同來識險避險。這些多樣性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菜單式的活動選擇機會,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所好所長,選擇感興趣的板塊進行參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
為在安全教育活動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探究和實踐應用能力,上海教育系統(tǒng)以提高避險能力為導向,全面推進項目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沉浸式教學等各具特色的安全教育活動改革。對此,相關中小學校根據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委的相關文件要求,嚴格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廣泛聽取師生的意見建議,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精心做好活動頂層設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分層設計、注重實踐體驗、形式多樣等特點的安全教育特色活動,受到社會和師生的廣泛好評。
基于提高避險能力為導向的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活動是一種秉承“開放創(chuàng)新,探究體驗”的安全教育理念,以培育學生健康成長所需的知識、能力、視野以及意志品質方面為目的的活動。以研學活動為例,活動設計一般包括活動目標制訂→教育基地選定→全過程跟蹤指導→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活動成果展示等。在整個活動中,先確定一個主題(安全教育中需要解決的某一個具體問題),然后圍繞主題,由教師根據活動目標(主題)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活動場地、材料等,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開放性的活動氣氛中,通過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討論(同伴、老師)等活動,獲得有益的安全避險經驗并總結教育活動成果。
這里以上海市青少年“安全教育”研學活動為例。在交通主題研學活動中,學生們走進東方綠舟公共安全教育實訓基地,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采取“研學+體驗”的形式,以自己的視角,身臨其境的方式,先后體驗了自行車騎行、汽車安全錘使用等安全知識,同時聽取了老師關于交通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解說、注意事項等。活動結合理論知識、案例分析、實操體驗等形式,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在氣象安全主題活動中,同學們來到上海市氣象博物館。學生們參觀了氣象觀測場、預報平臺、服務平臺及影視制作平臺,聽氣象專家介紹氣象儀器,解密氣象衛(wèi)星工作過程,體驗氣象播音員的工作;參加了氣象知識講座,與氣象學專家互動。通過氣象研學活動,同學們了解了天氣預報預警的制作過程及各類天氣信息的含義;學習了常見氣象災害的預警標志(如高溫、臺風、雷電、大霧等),以及遇到災害天氣時正確的避險方法。在地震主題研學活動中,學生們來到寶山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安全教育實踐基地“地震安全體驗區(qū)”研學。體驗區(qū)設置了一系列青少年喜聞樂見的互動項目,通過專家講解、案例解剖、實景模擬、互動體驗、競答闖關等方式,讓青少年親自參與、親身體驗、親歷過程,融趣味性、知識性和教育性為一體。在反恐防暴安全主題研學活動中,學生們來到了上海公安學院,實地探訪和體驗警校生活,感受警營文化,走近守護城市安全的人民警察,聆聽警官磨煉堅毅品質的成長歷程,了解體驗近身反恐防暴的安全技能訓練。通過實地參觀,近距離體驗,同學們邊走、邊學、邊思考,增進了對城市安全守護者的理解,更提升了反恐防暴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由調查得知,參加活動的學生中97.6%的學生認為研學活動能更有效提高他們的安全避險能力。
新時代新形勢下,安全教育要重點考查學生對安全知識的理解、分析、比較和融會貫通能力,特別要強調突出“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著力引導教師積極開展沉浸式教學,營造開放、包容、合作的開放性學習氛圍,倡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合作。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探究實踐的機會和可能,鼓勵學生不囿陳規(guī)、獨立思想、創(chuàng)新求異,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思維,讓廣大青少年學生真正養(yǎng)成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安全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