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強
開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杜甫二十歲。這年,他尚未參加進士科舉考試,卻已生發(fā)一個宰相夢,用他的原話說,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他堅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于是在這年春天,躊躇滿志的杜甫,手執(zhí)家信,腰纏詩書,肩負長劍,登上扁舟,從東京洛陽的洛河邊出發(fā)了。他要去江南。從731年春到735年夏,杜甫起于洛河,經(jīng)黃河,轉(zhuǎn)運河,入長江,登金陵,下姑蘇,游鏡湖,泛剡溪,終于天姥山。持續(xù)四年有余的“吳越行”,深刻影響了杜甫此后的詩風(fēng)??梢哉f,杜甫的山水詩源頭,就是江南的山水。后來客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在《〈戲為六絕句〉其五》談過自己“清詞麗句必為鄰”的詩觀。是的,這次去江南,學(xué)習(xí)山水詩,杜甫正是向謝靈運、謝朓取經(jīng)。
江南,自東晉以來被謝靈運、謝朓、庾信等多位詩人、文學(xué)家用詩賦文章洗亮的“文化江南”,曾感召了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前往壯游,現(xiàn)在又感召了杜甫。
杜甫游歷江南那幾年,其父杜閑健在,且是朝廷官員,他為何不守在父親身邊聆聽家教以盡長子之孝?那時,杜甫面臨一個很現(xiàn)實的情況:母親崔氏早亡,繼母盧氏當(dāng)家,父親杜閑常在外地當(dāng)官奔波??赡苁沁@個繼母不太好相處,他的很多時光都不在家中度過,而是在二姑母杜氏所居的洛陽仁風(fēng)里家中成長受教。天寶元年,杜甫在給這位形同慈母的二姑撰寫墓志時說過:“至于星霜伏臘,軒騎歸寧,慈母每謂飛來,幼童亦生乎感悅。加以詩書潤業(yè),導(dǎo)誘為心,遏悔,吝于未萌,驗是非于往事?!?/p>
從730年近游郇暇,到731年遠游江南,杜甫持續(xù)不斷地外出游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和李白一樣,他也有一個游俠夢。那時,生活在長安、洛陽兩京的唐代青少年常常受到英雄情懷的感召,很早便外出闖蕩江湖。李白旅居洛陽時,在《結(jié)客少年場行》一詩中就描述過云集東都洛陽的游俠們結(jié)伴出行的宏大場面:“平明相馳逐,結(jié)客洛門東。少年學(xué)劍術(shù),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fēng)?!痹谔菩陂_元年間,這種源自萬朝來拜持續(xù)涌現(xiàn)大國自信的英雄情懷,在多位盛唐詩人筆下皆有留影。比如王維、李白、高適的同名詩《少年行》里都有少年游俠形象。少年行,屬于漢代樂府舊題,唐代詩人一般都愛以此題吟詠少年壯志,抒發(fā)慷慨激昂之情。杜甫寫的《少年行》有三首,其中一首實寫了一個唐代少年,恍若游俠,又似乎更像缺少教養(yǎng)的紈绔子弟,為“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唐人盛行的這種壯游,跟今人的春游、秋游或者游學(xué)完全迥異。沒有老師帶隊,沒有家長陪伴,不用繳納保險,不會擔(dān)心出事。他們既讀書也練武,會騎射,懂劍術(shù),大多文武雙全,似乎渾身是膽,只要父母給足盤纏,便會獨自或結(jié)伴闖蕩江湖。王維在《送從弟蕃游淮南》中寫道:“讀書復(fù)騎射,帶劍游淮陰?;搓幧倌贻叄Ю镞h相尋?!倍鸥υ谕砟昊貞浨嗄陼r期的壯游經(jīng)歷,也有“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遣懷》)等殺氣騰騰的詩句。后人大概很難想象:教科書里的杜甫總是滿目愁苦,仿佛只有憂國憂民的病懨懨身軀,怎會有如此生猛一面?其實,青少年時期的杜甫就是一個藝高膽大的游俠。杜甫詩歌中記錄的,大約有三四次壯游,勾勒著他的騎射、劍術(shù)等功夫,與俠客般的豪邁,比如“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壯游》),又如“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保ā段粲巍罚_€原杜甫,尤其是還原青少年時期的杜甫,我們有必要摘掉后人貼在晚年杜甫身上的愁苦標(biāo)簽,才便于洛陽的洛河水以及洛陽附近的黃河水映照出一個快意馳騁江湖的游俠形象。
從十九歲到二十九歲,杜甫猶如一匹脫韁野馬,馳騁于黃河邊,放蕩于長江邊,不過,他并非毫無規(guī)劃地野游或者閑游。安史之亂期間,杜甫辭官遠游至秦州避難,便說“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杜甫青年時期的郇暇游、吳越行,其實也是“因人作遠游”。去郇暇,造訪河?xùn)|蒲州,是因二姑父裴榮期家族在那里,王之渙去過那里,王維出生在那里。到吳越,尋覓江南古跡,則是因讀書時代就視為學(xué)習(xí)榜樣的謝靈運、謝朓、陰鏗、何遜、鮑照、庾信等魏晉南北朝詩人,以詩歌詠過這里。他們,要么在這里出生,要么在這里當(dāng)官,要么在這里旅行,給杜甫構(gòu)建了兩個令人向往的江南,一個是地理概念上的秀麗江南,一個是文學(xué)概念上的文化江南。更現(xiàn)實的原因是,杜登、賀撝兩位親人已在江南一帶當(dāng)官,這才有了杜甫人生中這次漫長的吳越行。杜登是誰?賀撝又是誰?據(jù)杜甫寫給繼祖母盧氏的悼念散文《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記載:“(杜)登即太君所生,前任武康尉。二女:曰適京兆王佑,任硤石尉;曰適會稽賀撝,卒常熟主簙。”按杜甫此文記述,父親杜閑是杜審言的長子,其下有五個妹妹,前三個妹妹為同父同母妹,后兩個妹妹為同父異母妹,嫁給常熟縣主簿賀撝的杜氏是杜閑的五妹,如此算來,賀撝便是杜甫的五姑父。杜閑之下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杜并、杜專、杜登,也就是說,在武康當(dāng)縣尉的杜登是杜甫的四叔父。杜甫啟程去吳越遠游期間,其四叔父杜登、五姑父賀撝應(yīng)已分別擔(dān)任武康縣尉、常熟縣主簿。武康,初名永安,在三國時期就已立縣,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屬于湖州管轄,在天寶年間改為吳興郡管轄,古縣址大約在今天的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zhèn)一帶。常熟,在唐代是吳郡管轄的一個縣,今屬蘇州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古縣址在常熟市虞山鎮(zhèn)一帶。杜甫常說的“因人作遠游”,除了前朝詩人的詩意感召,更實在的一點當(dāng)然是前方有人接待。在五十四歲那年,杜甫寫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縣)的自傳體長詩《壯游》,就用一句“王謝風(fēng)流遠”追憶過二十歲左右遠游吳越兩個故國所在的江南的往事。
開元十九年,杜甫憑借運河的便捷交通,乘船從東京洛陽來到揚州,又從揚州趕至江寧。杜甫來時,江寧的碼頭、驛站乃至大街小巷皆是一片繁華,唯獨寺廟冷清。為何?源于唐玄宗在開元十九年六月復(fù)申僧徒之禁。這年,唐玄宗敕令,不準(zhǔn)僧尼與俗家往來,凡是有二十歲以下的小僧尼,所在府縣均會檢責(zé)處分,而妄說生緣的僧尼一律勒令還俗,并在俗家居止。這道禁令,屬于復(fù)申,杜甫卻并未當(dāng)回事。因為從小跟隨二姑母生活,她信仰佛教,他的儒家思想之外的佛家思想也已根深蒂固。
在江寧的驛站放下行李,杜甫就徑直向集慶門附近的瓦棺寺走來。由于當(dāng)時官府禁佛,眼前的瓦棺寺已是一座破敗的古廟。當(dāng)他推開廟門,只見院中雜草叢生,滿地落葉翻滾,蛛網(wǎng)遍布屋檐,佛像沾滿舊塵,一片凄涼景象。然而,遠處照壁上斑駁的墨跡引起了杜甫的注意。當(dāng)他用長袖拂去厚厚的積塵,一幅巨大的畫像躍入眼簾,畫中老者目光如電,恍若金光閃閃的菩薩以一雙明眸與人對視,眨眼之間便能攫取人心,給人力量?!熬S摩詰菩薩!”杜甫脫口而出的維摩詰,與世人熟知的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不同,他一身儒者裝束,就像一位在家修行的極其普通的居士。維摩詰,是在家修行的菩薩,也是居士佛教理想的象征,又名維摩羅詰、金粟如來、凈名居士、維摩居士,《維摩詰經(jīng)》有載,他原是一位富家公子,后因勤于苦讀、虔誠修行、擅論佛法、隨緣度化,教導(dǎo)婆娑眾生,終得圣果,修成菩薩。因仕途不順而一心向佛的詩人王維,一生皆以維摩詰為修行楷模,甚至對外宣稱自己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最終以詩入佛修煉為后人尊稱的“詩佛”。此時,栩栩如生的維摩詰畫像讓杜甫流連忘返,久久不愿離去。就在照壁下方一個角落,“興寧二年”的題字和壁畫作者的落款,讓杜甫陷入了沉思。
興寧二年,是東晉時期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二個年號,也就是公元364年,是年初春,主持修建瓦棺寺的慧力和尚向京城信眾募捐,不料應(yīng)者寥寥,唯有年輕畫家顧愷之寫下認捐一百萬巨款的簽名。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出身于無錫顧族,是前朝的名門望族。在三國時期,顧家出過宰相、武官,進入西晉則已家道中落,到了東晉,顧愷之的父輩雖仍在朝廷做官卻不再顯赫。不到二十歲的顧愷之突然認捐百萬,慧力和尚當(dāng)然知道他拿不出這么多錢,便問緣由。于是,顧愷之出了一個主意,說給他留一個照壁供他畫畫,畫像不是佛祖講經(jīng)論道之類的傳統(tǒng)壁畫,而是在京城上層名士中有巨大感召力的維摩詰菩薩像,特別之處在于,信眾欲看此畫必須先捐錢,第一天需捐十萬,第二天減半需捐五萬,第三天捐款多少可隨意。消息放出之后,建康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信眾觀畫當(dāng)天,京城名士云集,他們都很驚訝:這個維摩詰菩薩,畫的相貌、衣著都好,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眼睛。這時,顧愷之才舉起毛筆走向照壁,接連兩筆,補了眼珠。就這點睛之筆,維摩詰畫像頓時灼灼生輝。顧愷之此舉不僅解了瓦棺寺的缺錢危局,也讓自己迅速名揚京城,創(chuàng)造“點睛之筆”這個聲震天下的新詞。隨著《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繪畫名作的出爐,顧愷之更是被后人尊為東晉畫圣、正統(tǒng)的中國畫肇始鼻祖。
從東晉誕生,到傳至盛唐,這件三百多年前的壁畫沒有被歷代戰(zhàn)火焚毀,沒有因唐玄宗的僧徒禁令而滅跡,堪稱奇跡。杜甫意識到,自己面前的《維摩詰像》壁畫,無疑是一件罕見的人間至寶。
就在兩年前,歸隱數(shù)年的王維便開始在大薦福寺跟隨道光禪師學(xué)佛頓教。杜甫來到瓦棺寺這年,被貶出長安多年的王維已回到長安閑居,因愛妻去世堅定了終生不娶的信念,正在佛門與仕途之間徘徊。在長安、洛陽兩地都找不到工作的李白,這年滯留洛陽,有了歸隱之心。不過,王維和李白的這些最新消息尚未流傳開來。在江寧瓦棺寺,游興正濃的杜甫當(dāng)然不會追問王維為何會號摩詰居士,而是憑借兒時跟隨二姑母杜氏學(xué)來的佛教常識,感受顧愷之所畫的《維摩詰像》好在哪里、妙在何處。面前這幅《維摩詰像》對杜甫的內(nèi)心沖擊很大。禮佛、賞畫,這兩件事,不僅成了杜甫在江南游歷時期的美學(xué)主修課,其實也貫穿著他的人生始終。就像喜歡以詩寫書法評論一樣,杜甫詩歌中的繪畫評論猶如一座座鱗次櫛比的高樓,從此開始讓人目不暇接。元稹稱之為集大成者,正在于他對萬事萬物都可以熔化成詩,以詩勾勒書法的線條,以詩評談繪畫的構(gòu)圖,對于后世而言可謂一道蔚為壯觀的獨特風(fēng)景。
在唐代,瓦棺寺又名瓦官寺,今名“古瓦官寺”。瓦棺寺,在唐代詩人中傳有盛名,正是因為東晉畫家顧愷之在此廟墻壁上畫了一幅令人驚艷的《維摩詰像》。壁上作畫,不僅是顧愷之的最愛,唐代畫圣吳道子也愛在人來人往的寺廟里催生妙筆丹青。當(dāng)時,在全國多個寺廟、道觀里都有他們的壁畫展陳,引領(lǐng)無數(shù)唐代詩人尋跡追訪吟詩作賦,唐詩中的詠畫詩層出不窮,甚至成為一大奇觀,首功當(dāng)屬擅畫佛像的顧愷之,其次則是受命創(chuàng)作道家始祖老子畫像的吳道子。后來旅居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期間,杜甫前往位于隸屬梓州中江縣的乾昌寺(又名玄武廟,今已改為道士修行的玄武觀,在玄武山頂)拜謁玄武禪師,留詩《題玄武禪師屋壁》:“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盛贊玄武禪師的禪房屋壁上不知道什么時候給大畫家顧愷之留下了精美的壁畫,壁畫里滿滿全是佛山禪意的妙境。到了晚年旅居夔州時,杜甫還在一首屬于五言排律的《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又提到顧愷之,大贊其畫藝“顧愷丹青列,頭陀琬琰鐫”,詩中“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等句說明他已從內(nèi)心皈依佛門。杜甫所說的“顧虎頭”,與姚鼐所稱的“虎頭”,皆是代指東晉畫家顧愷之。因為顧愷之的小字正是“虎頭”,他和生于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市)的詩人、旅行家謝靈運皆是杜甫青少年時期崇拜的偶像。
在江寧,杜甫多了個叫許八的朋友。此人姓許,名不詳,可能叫許登,應(yīng)是江寧本地人,因排行老八,杜甫在詩里稱他為許八。他們的人生多有交集,也算有緣之人。除了給杜甫這次吳越行充當(dāng)導(dǎo)游,許八后來又與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主政時期同朝為官,那是乾元元年(758年)的事了,杜甫在門下省擔(dān)任左拾遺,許八在中書省擔(dān)任右拾遺,他們皆是大事廷諍、小事上封之類的諫官。就在758年,許八獲唐肅宗恩準(zhǔn)回江寧老家省親,杜甫于是寫了送別詩《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相贈:
詔許辭中禁,慈顏赴北堂。
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輝光。
內(nèi)帛擎偏重,宮衣著更香。
淮陰清夜驛,京口渡江航。
春隔雞人晝,秋期燕子涼。
賜書夸父老,壽酒樂城隍。
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淼茫。
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杜甫此詩,《杜詩全集今注》羅列的詩題很長,為《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于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杜甫詩句顯示,他到達江寧之前均是走水路,與許八大概認識于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qū)),并在許八的陪同下從京口(唐屬潤州,今屬江蘇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乘船去的江寧瓦棺寺,從而觀賞到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那時,兩人均無官職,應(yīng)是相互欣賞對方才華,故而相處投緣,杜甫說的“春隔雞人晝,秋期燕子涼”,是指他們從春到秋都是一路同行。杜甫生母崔氏去世很早,他對母親的記憶模糊,卻對盡孝一直倡導(dǎo),此詩前四句因此對好友許八有寄語:“詔許辭中禁,慈顏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輝光?!倍鸥懘嗽?,大意是說:圣朝實行的新理念是以孝治國,皇帝下詔準(zhǔn)許你回家探親,你可一定要先去看望慈祥的母親。
作為江寧本地人,許八應(yīng)跟瓦棺寺的僧侶比較熟悉甚至要好,所以杜甫向他索求顧愷之《維摩詰像》的圖樣(相當(dāng)于摹本),也能得償所愿?!盎㈩^金粟影,神妙獨難忘”,杜甫以“虎頭”稱謂顧愷之,直言其畫描人繪物頗為傳神微妙,讓人難忘?!翱串嬙嚳?,追蹤恨淼?!?,又可看出杜甫在731年秋天對這類繪畫大家真跡的如饑似渴。從六歲在郾城街頭看到唐代第一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到十四歲在洛陽岐王宅里聽到唐代第一歌唱家李龜年的動人歌聲,再到二十歲在江寧瓦棺寺見到東晉繪畫名家顧愷之的珍貴墨寶,杜甫早年頻頻接觸到頂級文藝名家的作品,反復(fù)受其滋養(yǎng),皆可視為其“詩圣的美學(xué)思想啟蒙”。
在江寧賞畫、禮佛的日子里,杜甫還交往了一個佛家友人。此人叫旻上人,可能也是江寧人。至于二人相識,是在瓦棺寺還是秦淮河,或者江寧的其他地方,杜甫沒有詳述?;蛟S這個旻上人就是瓦棺寺的僧人,由熱心腸的許八介紹認識,才有后來委托許八帶話關(guān)心杜甫當(dāng)官現(xiàn)狀一事,杜甫《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一詩因此同時提到了他們二人:
不見旻公三十年,
封書寄與淚潺湲。
舊來好事今能否,
老去新詩誰與傳。
棋局動隨尋澗竹,
袈裟憶上泛湖船。
聞君話我為官在,
頭白昏昏只醉眠。
這首七言律詩對于研究杜甫的棋藝愛好,不失為一個小切口?!捌寰謩与S尋澗竹”,杜甫此句細描了他與身著袈裟的旻上人泛舟下棋的悠閑畫面。杜甫一生有不少詩歌提到下棋。最溫馨的畫面當(dāng)屬成都草堂時期,在水波蕩漾的浣花溪畔,燕子在堂前屋檐飛來飛去,沙鷗在浣花溪里相親相近,為了打發(fā)閑暇時光,杜甫與妻子楊氏隨便找了一張紙畫成棋盤,便開始夫妻之間的對弈,其詩《江村》就有浪漫而寧靜的彩繪:“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贝嗽娖鹁鋭t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仿佛夫妻二人不僅僅是對弈,還有一起與流水下棋的愜意與寫意。
與旻上人在江寧的不期而遇,二人一同吟詩下棋,縱論詩藝與棋藝,像是找到極為難得的人生知音,杜甫于是才會于多年之后還在感慨:“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睂憽兑蛟S八奉寄江寧旻上人》時,杜甫的為官之路正在經(jīng)歷一波三折,其所擔(dān)任的左拾遺官階雖小,卻是在皇帝身邊工作,屬于有機會忠言直諫的近臣,然而唐肅宗當(dāng)時非常排擠其父唐玄宗的舊臣,比如杜甫依靠的宰相房琯,打了敗仗就差點被殺頭,杜甫出面諫言又差點受牽連下獄,他因而有點喪氣,便給旻上人寫信發(fā)發(fā)牢騷,也深深懷念當(dāng)年在江南客游無官一身輕的自由日子。這就是杜甫的矛盾之處,或者說他并不適合當(dāng)官,至少不懂迂回與圓滑。要生存,他不得不入仕。求自由,他又無法輕易放棄當(dāng)官。入世,而不世故,在今天看來,可說是杜甫的一大優(yōu)點。入仕,不知如何有效作為,不論古人還是今人,又可說是杜甫和杜甫們的一大缺點。
商胡離別下?lián)P州,
憶上西陵故驛樓。
為問淮南米貴賤,
老夫乘興欲東流。
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在長江邊的武漢黃鶴樓目送孟浩然“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寫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另有說法是作于728年或者735年)不久,就去長安開啟了干謁求官路。四年之前的春天,李白也是從武漢走水路前往揚州,那是他離開蜀地之后的第一次遠行。仿佛春天更適合遠游,731年春天,杜甫接到一封家書,便從洛陽出發(fā),大約是在初秋抵達了揚州。其《〈解悶十二首〉其二》中寫道:
在唐代,揚州與成都經(jīng)濟繁榮,有“揚一益二”之稱。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揚州富庶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薄对涂たh制》也稱:“揚州與成都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卑彩分畞y初期,唐玄宗選擇逃往西蜀成都,一方面是想借助秦嶺、蜀山的天險據(jù)守,另一方面則因時稱蜀郡的成都經(jīng)濟發(fā)達,不愁吃穿,出行方便。黃巢之亂時期,唐僖宗也是選擇到成都避亂。隨著唐玄宗駕幸蜀郡,古稱益州的成都一度升級為成都府,以“南京”為號作為唐王朝的陪都,政治地位等同于西京長安、東京洛陽。杜甫于759年冬天來到成都寫的第一首詩《成都府》,就及時記錄了這一變化。后來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杜甫創(chuàng)作的千古名詩《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不僅是在憶江南,也是在說停泊于成都草堂浣花溪的船可以走水路直達東吳。揚州,古稱廣陵、江都,正是依據(jù)運河可以將江淮大米運抵長安、洛陽,解決關(guān)中和中原偶爾缺糧的問題。杜甫的“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流”一句,道出了他當(dāng)年吳越行的另一個原由。仿佛一旦挨餓,杜甫就會想到江南以及那里香噴噴的稻米。
開元年間的唐玄宗也愛憶苦思甜,常常關(guān)心農(nóng)事,時不時把農(nóng)田作為獎品賜給他所賞識的官員們。這些小事,《資治通鑒》也有記錄。比如公元731年正月二十七日,唐玄宗躬耕于長安興慶宮側(cè),盡三百步。這年四月,唐玄宗又敕天下諸州縣并府鎮(zhèn)戍官等職田頃畝籍帳,仍依允租價對定,無過六斗;地不毛者,畝給二斗。732年,戶部給唐玄宗的奏疏稱,今年全國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戶,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口。這兩年,李隆基統(tǒng)治的唐王朝在經(jīng)濟上達到鼎盛。揚州,其時正是整個唐王朝的經(jīng)濟大動脈,也可以說是經(jīng)濟命脈所系。杜甫說是“為問淮南米貴賤”,無非是想親眼目睹東京洛陽與天下第一富饒的揚州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那時,物產(chǎn)豐富,人丁興旺,物價低廉,四海昌平,一斗米不過十余文錢,一匹絹最多兩百文錢,杜甫可能從這時起就開始關(guān)注國家經(jīng)濟和百姓收支。當(dāng)官后的杜甫有篇散文《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其從谷米到經(jīng)濟再到政事與用人之見皆有獨到見解,如:
竊觀古人之圣哲,未有不以君唱于上,臣和于下,致乎人和年豐,成乎無為而理者也。主上躬純孝之圣,樹非常之功,內(nèi)則拳拳然事親如有闕,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伊百姓不知帝力、庶官但恭。已而已??苣跷雌?,咎征之至數(shù)也;倉廩未實,物理之固然也。……當(dāng)此之際,百姓蒙利厚薄,何人所制輕重?又谷者,所以阜俗康時、聚人守位者也。下至十室之邑,必有千鐘之藏。茍兇穰以之,貴賤失度,雖封丞相而猶困,侯大農(nóng)而謂何?是以繼絕表微,無或區(qū)分逾越,蒙實不敏,仁遠何哉?
杜甫這段文字,是在批評唐代科舉過于重視考試學(xué)子文章才學(xué)而忽略了經(jīng)濟才能,在他看來,經(jīng)濟是國家的根本,因此提倡豐實倉廩,關(guān)心百姓疾苦。客居成都時期,杜甫《說旱》一文再次明確己見,稱“谷者,百姓之本,百役是出”。不僅是說說而已,杜甫在成都草堂甚至開墾土地躬身為農(nóng),其760年夏天所寫的五言律詩《為農(nóng)》就描述過自給自足的農(nóng)夫生活:“卜宅從茲老,為農(nóng)去國賒?!?/p>
公元766年,臥病于夔州的杜甫寫了一首自傳體長詩《壯游》,對自己早年的吳越行未能掛帆遠航去大海另一邊的扶桑,深感遺憾。此詩勾勒吳越之行用了大量筆墨,節(jié)選如下:
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王謝風(fēng)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
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
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
《壯游》提到的扶桑,是指日本,那時的大唐運河開了海航路線,停在姑蘇城外的客船就可東渡前往日本。在唐玄宗時期求學(xué)任官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便是通過這條海航路線先到姑蘇,再經(jīng)運河乘船來到東京洛陽,他從姑蘇出發(fā)的入京之路與杜甫來到姑蘇的出京之路屬于同一路線,方向恰好相反。晚年的杜甫多病,因出行不便,故而遺憾青年時期沒有從姑蘇遠游至扶??纯春M獾氖澜纭?/p>
杜甫在姑蘇,也就是在蘇州,萌生的這個“浮海夢”,即坐船去看海,并非一時興起??鬃诱f,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又說,觀于海者難為水。年少苦讀圣賢書,一生追求儒家仁愛精神的杜甫,在姑蘇的運河邊冒出這個想法,就源于孔孟言說。杜甫想當(dāng)宰相,自然得有國際視野,也必須見多識廣才能更好地輔助皇帝,實現(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這一政治理想。只是,靈動的江南山水讓杜甫深陷,他并未把“浮海夢”付諸行動。這也成為他一生的一大遺憾。除了晚年在夔州感慨“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杜甫因避安史之亂,被迫客居成都時,還有一首小詩《破船》袒露過心跡,說“平生江海心,宿昔具扁舟”。此詩可見杜甫幾乎隨時都想從浣花溪乘船東行,泛舟大海,故有“仰看西飛翼,下愧東逝流”之嘆。
回看杜甫的江南蹤跡,離開江寧,就是姑蘇,接著是闔閭墓、長洲苑、泰伯廟等地。前面已經(jīng)說到,杜甫在吳越漫游,除了結(jié)交朋友,開闊眼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省親。因此游完蘇州城,他就得去拜訪武康縣尉杜登、常熟縣主簿賀撝兩位親人。再從地理方位看,以姑蘇為中心,常熟在北,武康在南,依從就近出行原則,可能來蘇州城前,杜甫就已先去唐代也屬蘇州的常熟縣,拜見此縣主簿賀撝,并在這位五姑父家里過733年新年。之后,杜甫又是從姑蘇去武康縣(今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zhèn))看望擔(dān)任縣尉的四叔父杜登。可惜,不論是常熟還是武康,在杜甫詩歌中均未留下痕跡。
不過,杜甫在蘇州留下的一個淚目側(cè)影,很是耐人尋味。當(dāng)杜甫行至蘇州閶門附近的泰伯廟時,才二十歲出頭的他,竟然淚水滂沱,其《壯游》一詩有記錄:“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杜甫的內(nèi)心似乎也有一個太湖,并且突然漲潮般泛濫了。這是為何?因為太伯引起了他的身世共鳴。泰伯,又稱太伯,周王族諸侯國勾吳的第一代君主,他在長江下游地區(qū)開創(chuàng)吳國及其東吳文化是個意外。作為周王朝的奠基人公亶父的長子,泰伯本來可以按照古禮順理成章繼承王位,但因父親有意傳位給三弟季歷(其實是公亶父偏愛季歷的兒子、后來的周文王姬昌,以便姬昌繼位),于是便與二弟仲雍遷居別處成全父意。在公亶父死后,面對回來奔喪的大哥,季歷請求泰伯繼位,他拒絕了。在季歷死后,侄兒姬昌又請求泰伯繼位,他仍然拒絕了,毅然和二弟仲雍在長江下游地區(qū)開創(chuàng)勾吳。后來臨終,無子無女的泰伯再次把勾吳王位讓給了仲雍,留下三讓王位美德??鬃釉凇墩撜Z·泰伯》里提過此事,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泰伯廟,目睹泰伯塑像,想起他的禮讓美德,再回想自己的身世,杜甫眼眶里一片汪洋。幼年時期,杜甫與表弟同時感染一場時疫,二姑母杜氏正是因為憐愛自己,無暇兼顧,表弟才過早地失去生命。二姑母的割愛,吳太伯的禮讓,對后來的杜甫影響巨大。父親杜閑去世后,杜甫作為長子,其實本該首先享受蔭封獲得一官半職,事實上,他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杜穎。禮讓,恍若杜甫人生里最隱秘的一縷光,只是,暖了別人,冷了自己。要是沒有禮讓,也就沒有杜甫困守長安求官十年的艱難苦恨了。
“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跟著杜甫的長詩《壯游》,繼續(xù)回溯他的吳越行蹤,會發(fā)現(xiàn),其身影很快就從蘇州切換到了紹興。
如今,僅憑“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兩句,來追蹤杜甫從吳地來到越地的行跡,顯然很難。命名在杭州市余杭區(qū)鑫城路一帶的杜甫村,目前看來,只能是后人心中一個美好的想象。杜甫到底有沒有在杭州這個杜甫村游走過,誰也說不清。不過,從吳地到越地的交通工具,杜甫在五律《夜宴左氏莊》中倒是有記錄,他稱之為“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也就是說,杜甫此行是走水路,沿著唐代的運河告別吳地,站在船上看風(fēng)景的他仍感意猶未盡。從運河穿過杭州轉(zhuǎn)錢塘江,中途或許在杭州停留過。然后,他應(yīng)是從錢塘江上岸,尋索秦始皇的行蹤,登上地處蕭山的西陵古驛樓(杜甫《解悶十二首》其二有句“商胡離別下?lián)P州,憶上西陵故驛樓”),并在會稽體會勾踐臥薪嘗膽的仇恨,再從會稽縱馬躍至鏡湖。從他登上蕭山的西陵古驛樓開始,可以遙想,退掉船只,身披長劍,腰掛弓箭,再次跨上一匹白馬的杜甫,朝著會稽郡這個秦代轄郡最廣的大都市打馬而來的暢快。會稽郡,因會稽山而得名,最早設(shè)立此郡,可追溯到公元前222年來自秦始皇的搖手一指。杜甫踏入這片沃土?xí)r,歷經(jīng)多次改名的會稽郡還叫越州,到了天寶元年(742年),越州又一次改回為會稽郡。大約是734年暮春,杜甫心里規(guī)劃著越地出游路線,一時想入非非。他要拜會的名勝古跡實在太多,他要參詳?shù)臅ㄒ灿泻芏?,必須先嘗試舞一舞古越國的劍,“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他不知道自己又要重蹈李白的覆轍,從吳地深入越地,從佛教寺廟踏入道家仙山,在質(zhì)疑人生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意人生。
杜甫在《壯游》詩里提到的鏡湖,今名鑒湖,相傳為黃帝在此鑄鏡而得名,馳名中外的紹興黃酒就是用鏡湖之水釀制而成。鏡湖與剡溪所在的紹興,古稱越池,屬于春秋時越國的都城,在唐代又稱越州、會稽郡。杜甫來到鏡湖時,已是735年五月,荷花正在綻開,整個鏡湖芳香四溢,清澈見底的湖水波光粼粼,竟然并不令人感到悶熱,而是涼爽如秋。湖畔浣衣的越地女子,不施粉黛,依舊一臉潔白貌美如花,這讓二十三四歲的杜甫有些入迷,他由此想到了那位艷絕古今的越國美女西施。杜甫因此感慨,越女天下白,怕是這一夜,他夜不能寐,直到晚年還難以忘懷。
按照《壯游》記述,離開念念不舍的鏡湖不久,杜甫便去了一條堪比文化大河的剡溪,也就是今人命名的唐詩之路。顯然,剡溪的風(fēng)景相比鏡湖,更令杜甫欲罷不能。剡溪,是紹興嵊州(古稱剡縣)的母親河,由南來的澄潭江和西來的長樂江匯流而成,行至上虞,便與曹娥江相接。剡溪上游有諸多山澗溪流,眾源并注,萬壑爭流,整條溪流水明沙凈,愛拿月亮作詩的李白曾寫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留給杜甫的印記則是:“剡溪蘊異秀,欲罷不能忘?!?/p>
不論是李白還是杜甫,前往剡溪,皆非單純地游山玩水,而是一心追逐王謝足跡。王謝,是指王羲之和謝安、謝靈運。剡溪,正是因為這三位名士在這條溪流附近隱居而極富盛名。晉代以來,名流逸士如戴奎、戴勃、王羲之、許詢、謝安、謝靈運,或寄游蹤,或定居宅,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剡溪營造成一條綿遠悠長的文脈,恰似毓秀鐘靈川流不息的剡溪。
行文至此,杜甫歷時四年的吳越行,就將畫上句號了。當(dāng)然,杜甫在越地的足跡應(yīng)當(dāng)遠遠不止上文所述,至少從其長詩《壯游》可知,游歷剡溪之后,他還去過紹興的天姥山,只因家人催促他盡快趕回東京洛陽參加進士科考,天姥山便成了杜甫吳越行的最后一站。
經(jīng)江南山水滋養(yǎng)的杜甫,在返回洛陽不久就創(chuàng)作了現(xiàn)存《杜詩全集》中的第一首山水詩《夜宴左氏莊》:
風(fēng)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
是的,只要聽到有人用江南的吳音吟詩,杜甫就會回想起當(dāng)年游歷吳越泛舟的快意。那時的杜甫尚未被漂泊羈旅的哀傷籠罩,還是個看劍引杯的青年游俠。江南,杜甫念念不忘的江南,無疑承載了他最珍愛的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