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陽日報社:胡蘇
服務讀者,是編輯工作的重要核心內容。讀者意識可以幫助傳統媒體編輯充分了解與把握報刊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在充分了解讀者的實際閱讀需求之后,編輯的工作會更加有的放矢,生產出更受讀者群體歡迎的媒體內容與形式,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有利于我國傳統媒體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傳播優(yōu)勢比較明顯,這在時效性與互動性上都有所體現,表現了突出的多方傳播優(yōu)勢。由于時效性是新聞傳播存在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新聞傳播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報紙作為新聞的重要載體,其所對應的新媒體形式以及所承載信息,在傳播即時性方面也是要求很高的。電子報刊所刊載的部分熱點相關新聞內容,有的僅僅在發(fā)布的瞬間,就有可能已經被成千上萬的受眾觀看與閱讀,基本上達到零時差傳播的程度。
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單一信息傳播模式已逐漸被新的模式所取代,受眾對互動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新媒體可以很好地滿足了這一項需求。新聞讀者從以前的單向、被動接收信息向雙向、主動接收信息轉變,對于接收到的信息也要求更快速的反應與反饋。
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媒體的發(fā)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使得傳媒資源的共享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信息在時間與空間的自由傳播度在新媒體時代都得到了極大提高。從傳統媒體的整體發(fā)展看,雖然新媒體所帶來的內容與形式都更豐富,而與傳統的情況相比,在生產成本的投入卻反而有所減少。有很多的報刊信息可以從紙質承載方式轉換成電子承載方式,但是,信息的來源仍然是以傳統媒體所刊載的信息為主。新媒體采用電子信息化的運作流程,在采編成本和發(fā)行成本這兩個方面都有所節(jié)約,從而在源頭上高效率地減少了一系列與內容生產相關的硬性投入,降低了新聞編輯的人工成本、物質成本等各項成本,在多項成本疊加減少的前提下,體現出強大的成本優(yōu)勢。
對于新媒體而言,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可以高效地提高其自身的專業(yè)性、權威性與社會公信力。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有利于提高自身發(fā)展的可延續(xù)性,是信息時代市級融媒體發(fā)展的必經之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傳統媒體所面臨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多,傳統媒體為了滿足受眾需求,必須要認清形勢,借助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在新媒體時代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利于雙方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fā)新的生產與經營創(chuàng)新模式,達到一種合作共贏的發(fā)展局面。
在新媒體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雖然在多個客觀層面都具有優(yōu)勢,但與傳統媒體相比,在內容生產方面還是具有一些優(yōu)勢。新媒體以互聯網作為依托,而互聯網的內容生產工具便捷性與高度自由性非常明顯,無論是微博、博客等多種類型的社交平臺,還是傳統媒體的電子版產品、搜索引擎等服務類型的平臺,互聯網的內容生產工具便捷性與高度自由性都為信息內容的產生提供了高效率與低成本的可能。而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發(fā)展成熟的前提下形成了自身的受眾基礎與品牌形象,一方面,其生產內容的方式與過程比較嚴謹;另一方面,長年累月的積累也具有較多的受眾基礎。這使得傳統媒體在廣大人群中具有較高的品牌公信力與傳播信任度,可以說是具備了堅實的讀者支持基礎。
新媒體時代下,由傳統媒體所生產出來的新聞,其傳播渠道越來越具有多樣化的趨勢,這表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即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多種多樣,這對于傳統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了巨大的影響。傳統媒體要想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就需要把握機會進行變革轉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不斷增強媒體報紙行業(yè)的價值,就需要強化傳統媒體的固有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讀者的力量。因此,傳統媒體編輯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增強讀者意識,通過對于讀者群體傳播規(guī)律的洞察,推進傳統報紙與新媒體進行不斷整合。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編輯在進行報紙編輯的工作過程中,相關的編輯人員可以利用的技術手段較以往相比大大增多了。當前熱門的計算機技術,如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分析等,能夠為編輯進行數據分析,了解人們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提供有效的方法。根據相應的統計分析結果,對報紙內容加以整理,可以適應各個階段的閱讀需要,也可以在提高閱讀意識的過程中,重視數量,內容不要過分復雜,篇幅也不要過長。對于新興媒介背景下的傳統編輯,進一步地提高了閱讀意識水平,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業(yè)務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可以推動國內傳統媒體業(yè)務的健康發(fā)展。
在新信息媒介時代,隨著傳播方式的變化,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因此出現了重大變化,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物質需要與精神要求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讀報紙的同時,不僅只局限于了解當前的資訊新聞,而且反映了社會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要。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對科學信息較為敏感,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對經濟信息較為感興趣,同時這些人群又沒有嚴格劃分,存在一些交叉。主編在創(chuàng)作報紙信息的同時,通常會聚焦于研究當前的時事新聞以及有關政策。
另外,由于報面版式一般是比較固定,而且報紙內容較為單一,所以很難吸引新的讀者群體。當前年輕人的注意力都被網絡小視頻所占據,感興趣的內容都向微信、公眾號及微博等網絡平臺聚集。這些平臺能夠方便、快捷地向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不但承載了很高的多樣化和廣度,而且能夠涵蓋財經、金融、民生及休閑等諸多方面內容的各個領域。而這種針對當前讀者人群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信息服務,也就是以往的報刊所嚴重欠缺的。由于報刊上的文章涉及領域受限,內容相對單調,傳播方式也相對呆板,因此很難適應不同群體對不同類型信息傳播的需要。而另外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當前的信息熱點傳播方式已經由以往的圖文形式的文章,轉化為3D動漫和短視頻等表現形式的信息服務,相應對于音頻的需求量也在急劇上升。但傳統的報紙只能傳播單一形式,即文字形式的內容。因此,報紙在信息傳播方面很難滿足多種不同層面的讀者群體。
最后,還有部分傳統媒體編輯為了減少采集內容工作所花費的人力與物力,只通過下載獲取一些網絡信息,然后直接將其進行簡單的排版即可用作報刊內容的一部分。這樣的做法,不能滿足對內容要求較高的讀者需求,不僅不能獲得高質量讀者群體的信任與支持,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傳統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
讀者群體是報刊的最直接信息接收者,因此,讀者也是對于自身所需要的內容閱讀最了解的群體。讀者對于傳統媒體編輯的參與程度,如果比較高的話,能夠促使編輯工作內涵的調整。他們的參與主要體現在報紙信息采集、組稿寫作和投稿方面,這些方面的工作不但能夠為報紙業(yè)務提供幫助,而且能夠促進報紙編輯工作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持續(xù)成長。不過在眾多的報紙上,其內容和方式通常都對閱讀的支持投入不夠,導致用戶即便要進行參與,也尋找不到參與的方式和渠道。這些現象一方面對于報紙出版人員的工作壓力和時間并未降低;另一方面也不能從內容充實的角度滿足讀者對于閱讀的需要。
另外,讀者的參與也可能反映了閱讀后的回應過程。在報紙的發(fā)行編輯過程中,一般會面臨幾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就要求他們可以對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搜集和總結,同時對報紙內部的觀點和意見做出有效的回應,以此為基礎,對排版和內容加以調整。當前的部分報刊還不能構建起一個完善的用戶意見反饋系統,這也對報紙的可持續(xù)經營造成了不良干擾。
讀者思維是一個當下盛行的有效的互聯網思想,主要是站在客戶的高度進行服務,幫助客戶考慮并全面了解客戶的真正需要,通過客戶服務來實現客戶的需要從而實現共贏的營銷目的。所以,對于傳統媒體記者而言,因為長期占有了主要媒介的宣傳優(yōu)勢,使得報紙編輯們也更需要形成自己的主體意識,尤其是在傳統媒體條件下,報紙編輯們需要更多思考的是怎樣讓報紙內容編寫的更加有新聞性、藝術性等等,而對客戶的意見與觀點卻沒有更充分的了解,有的已經形成了和讀者良好的交流渠道,但對讀者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卻不能真正接納和認同,更不能真正貫徹在實際的媒體編排流程中。而且,新聞編輯人才由于工作年齡的逐漸增大,與剛剛進行工作的最初階段比較,工作激情一般也會逐漸降低,對新聞編輯工作的興趣也會逐漸減弱,所投入的工作時間和精力與剛入職時相比也就越來越不足了。由于工作視野范圍比較狹小,工作人員更新換代時間較長,新聞工作者對于新型工作方式的認識很有限,接觸到的新聞類型也比較有限,新聞編輯對于新聞事件的報道往往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新,長期這樣下去,會給新聞編輯的新聞敏感度帶來嚴重的影響,使其更加缺乏對于事件報道的熱情,從而不能夠充分地重視讀者的需求。
為了增強讀者意識,主編人在針對信息開展策劃和編輯工作中,首先必須注意對科學出版理念的樹立,并且始終堅持住編輯工作的中心對象必須是廣大讀者,一切策劃和編輯工作都必須以讀者利益為核心。而當建立了科學的出版工作觀念以后,接下來就必須在具體的出版工作中,堅持對這種科學編輯工作觀念的貫徹。讀者對內容和版式的接受程度,會直接體現在對發(fā)行的影響程度上,所以,閱讀對內容、對發(fā)行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主編也必須對這一點有足夠的了解。只有先對新聞思想理論方面有了足夠的了解,才能從內容和版式上出發(fā),充分結合讀者反饋的意見與建議,并進行充分的采納,不斷提升編輯工作人員的工作理念。
為了增強編輯的讀者意識,從根本上提高紙媒的可讀性,傳統媒體編輯在對內容進行編輯與設計的工作過程中,應該對讀者的閱讀需求有充分的了解,根據讀者的實際閱讀需求,對于版面進行不斷優(yōu)化與完善。
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獲得讀者的支持,傳統媒體編輯需要從多個方面對讀者的實際閱讀需求進行考慮。首先,編輯要對讀者的閱讀心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考慮,需要明確絕大多數受眾的需求。在堅持自身定位的同時,根據讀者的年齡段、閱讀偏好等對內容與形式進行優(yōu)化。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最重要的便是讀者,唯有當報紙具備了足夠的閱讀量,才可以得到強勁的發(fā)展動力,特別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報紙。編輯人員可以通過運用大量的新媒介手段,以提高閱讀意識為主要目的,通過積極創(chuàng)新媒體編排工作方法,盡可能減少印刷時間,將內容有效地運送到讀者手里,從而提高閱讀的滿意度。同時還應大大增強媒體互動性,以實現讀者和編輯人員的零距離接觸,從而提高編輯人員的創(chuàng)新媒介思維,并牢固確立了“以讀者為本”的發(fā)展宗旨。報紙也要敞開大門辦報,如今的紙媒已經不只是一張報紙了,還發(fā)展成報網微端全傳媒。很多讀者也一路相隨,由報紙讀者逐漸發(fā)展成“兩微一端”的粉絲。報紙也可以邀請讀者參加評報,更重視來自報紙外的第三方評論,用讀者的贊賞與表揚,鼓勵采編人不斷進步,推動報紙各項業(yè)務的改進發(fā)展。所以,只有持續(xù)地努力改進編輯工作,才能夠促進報紙的成長。
從信息數據受眾需求的角度出發(fā),新聞短視頻可以適應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的需要。在信息科技不斷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更多方面的資訊,同時人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受眾人群對于精神層面、物質等方面的要求也都在快速提高。就新聞短視頻所提供的資訊而言,受眾人群往往期望可以發(fā)現非常有趣、豐富多彩的信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可以讓廣大消費者在第一時間利用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了解到豐富多元的新聞信息,從而適應不同階段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新聞短視頻的信息是豐富多樣的,這樣可以順應人們多樣化的生活。由此可見,在新興媒介平臺下讀者不僅是新聞短視頻的受眾人群,也是新聞短視頻的生產者,因此通過各種新媒體進行互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讀者意識。
在新媒體時代,編者在內容制作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堅持以讀者利益為本,并針對讀者所反映的意見信息適時加以搜集和梳理,在內容規(guī)劃和編撰工作中充分考慮讀者的閱讀需要,達到提高編輯的讀者意識的目的,從而不斷地完善報刊編輯工作,以贏得更多閱讀受眾的青睞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