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

2023-04-17 16:36周曉燕白文娟
青海民族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周曉燕 譚 力 白文娟

(寧夏社會主義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0;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論斷并將其寫入“黨章”,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共同”的主張,即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 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tǒng)闡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意義和要求,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黨和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 尤權同志在闡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時,提到要全面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1]目前,民族地區(q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此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經歷了一個演進過程。 20 世紀80年代以來, 該表述零星地出現在一些研究中,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其進行了重要論述,學界隨后開展了全面細致的研究。 通過梳理文獻發(fā)現,既有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分類研究。 橫向解析出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生態(tài)共同體等多個維度。 二是采取歷時梳理的縱向分析。 這類研究的重點是討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過程,以時間和空間為參照點,縱向整理和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漸進過程。 三是聚焦特定群體和具體場域的研究。 如: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民族地區(qū)如何在高校、社區(qū)等多個具體場域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認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可以從六個維度展開: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和國家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際上就是民族國家共同體,對應的是民族國家,它既是政治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 更是中華民族面向世界文化歸屬感的重要載體。 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以“十二個必須”,對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進行了深刻闡述[2],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是對偉大祖國、 中華民族、 中華文化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3]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四是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中國國情,是一條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如果離開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但會失去航向, 也會變?yōu)橐环N空洞的說教, 從而失去實際意義。 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表現包括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是引導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4]六是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關鍵因素和核心力量。 權威是任何一個共同體存在的重要條件,中國共產黨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心骨,中華民族共同體只有在黨的領導下, 才能不斷鞏固壯大。

一、民族地區(qū)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面臨的瓶頸

雖然民族地區(qū)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還存在短板弱項。 只有清醒認識到不足,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克服心浮氣躁, 摒棄畢其功于一役的短期行為,從日常工作抓起,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行穩(wěn)致遠。

(一)發(fā)展不充分是影響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實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剝離物質基礎和人民群眾切實感受,不但根基不牢,同時也會演化為一種抽象的理念,虛無縹緲,不切實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需要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我國民族地區(qū)大多數經濟發(fā)展水平質量不高,因此,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還薄弱。 以某民族地區(qū)為例,2022年該地GDP 為5069.57 億元,同比增4%,但在全國31 個省份中排名第29位,[5]存在著產業(yè)結構發(fā)展不平衡、核心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力不足等問題。

(二)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效轉型是迫切任務

從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一個重大的轉型, 二者的著力點有所不同。前者的著力點主要側重于黨的民族工作領域,后者則擴展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個方面,聚焦于“五位一體”建設。 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二者在著力點的異同、邊界的認識上還比較模糊,定位還不夠準確清晰,工作重心還無法統(tǒng)一到凝心聚力、促發(fā)展保民生上來。 在認識層面,與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的增進共同性,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還有差距。 在實踐層面,一些地方嘗試建立的工作辦法和方案普遍延續(xù)了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的框架和思路,存在“新瓶裝舊酒”現象。 如:在民族地區(qū)的一些基層工作中,一些民族干部依然存在一些重形式、 輕內容的問題。 調研發(fā)現,某民族地區(qū)目前的基層單位需要參與黨組織星級評定、基層黨組織黨建示范點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評比活動。 基層普遍反映這些活動互相堆疊,評估交叉重復,造成會議多、考核多、檢查多、重復建設多的問題。 基層干部疲于應付,往往把同一套材料分別“包裝”起來應對各項檢查,導致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出現形式主義的問題。

(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存在短板,未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充分的學理闡釋和思想養(yǎng)分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績斐然,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消極影響。 一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政治意識、 國家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還缺少發(fā)展戰(zhàn)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創(chuàng)新不足,研究質量偏低,且存在較為嚴重的學科發(fā)展不平衡現象。 三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政治素質、學術素養(yǎng)、作風建設、規(guī)矩意識等方面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 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例如: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側重于研究學科知識本身,不注重與其他學科體系的互學互鑒, 如何將研究成果服務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還存在一些差距。 四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在思想認識上還不統(tǒng)一,存在意識形態(tài)風險和國家缺位現象,不能及時回應時代之問,廓清思想迷霧,引領社會變革。 五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不能及時總結提煉,指導實踐。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效化、常態(tài)化宣傳教育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已形成的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在民族地區(qū)應對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新任務、 新挑戰(zhàn)時還缺乏及時的改革創(chuàng)新。 黨員干部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社區(qū)、農村、非公企業(yè)中的群眾性教育存在盲區(qū),而且目前基本沒有統(tǒng)一的宣傳教育讀本、校本教材、鄉(xiāng)土教材,缺教員、缺權威教材的情況普遍存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地區(qū)近年來逐步開始重視加強中華民族史研究,高質量、高水平編纂各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五)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

信息化發(fā)展, 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上網、搜網、看網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思想交流等更多采取網絡形式。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領域,主流媒體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內容宣傳方式單一,新聞產品創(chuàng)新不足,宣傳報道無法貼近群眾生活, 而且缺乏具有綜合素質的網絡宣傳人才,影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度和深度。

二、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民族地區(qū)在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 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要引起關注并加以糾正。

(一)不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成是單純的思想觀念和文化認同問題,忽視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利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一種誤解是把它單純看成是一項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其豐富的內涵。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 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6]在政治層面,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做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 要加強民族地區(qū)基層政權建設,夯實基層基礎。 在社會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統(tǒng)籌城鄉(xiāng)建設布局規(guī)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7]從總書記的上述論述可以明顯看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涵蓋經濟、政治(法治)、社會、文化等要素在內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單純看成是一種宣傳教育和文化認同,而忽視其綜合性、系統(tǒng)性,忽視經濟(利益)、政治(權利等)因素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實踐中也是有害的,需要在工作中深化認識,不斷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范圍,夯實思想根基。

(二)不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成是民族地區(qū)的專屬事務,是專門針對少數民族提出來的

不可否認,民族問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起點。 我們必須要完整準確理解民族問題。 按照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民族問題是社會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發(fā)生在民族交往聯系之中。[8]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共有55 個少數民族, 民族問題實際上就發(fā)生于56 個民族的社會交往和生產活動中。盡管民族問題產生于民族之間,但客觀上講,不同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其側重點與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因而需要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針對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憲法》,實際上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的事業(yè),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義務。

(三)不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看成是民族地區(qū)統(tǒng)戰(zhàn)民族工作部門的專有任務

民族地區(qū)的各級黨委統(tǒng)戰(zhàn)部門和各級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局)是民族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民族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 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許多方面, 已經遠遠超越了民族統(tǒng)戰(zhàn)部門工作的范圍,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推進,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賦予所有改革發(fā)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tǒng)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9]這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yè),事關憲法、黨章權威,事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因此,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各地區(qū)各民族在歷史征程中發(fā)揮各自應有的作用。

(四)不能把漢族文化當成中華文化,也不能把封建王朝的歷史觀和漢族的歷史觀當做中華民族的歷史觀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10]秉持這種歷史觀有助于我們廓清認識迷霧,糾正錯誤認知,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為歷史空間,以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發(fā)展的歷史為時序,構建中華民族的歷史觀。 中華民族歷史觀要求我們不能把中華文化當做漢族文化,把少數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不能把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予以美化, 固化歷史記憶,造成思想混亂。 必須立足于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時空,通過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的新闡釋,系統(tǒng)書寫各民族在不同時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奠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認識基礎。

(五)不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成是只要共同性,不要差異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正確把握四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個談的就是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11]共同性和差異性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沒有差異性,也就無所謂共同性。 正可謂:有同無異,沒必要強調共同性,有異無同,形成不了共同性。 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形成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只要共同性, 不要差異性或最終要消除差異性。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在以共同性為主導和方向的前提下,保護差異是必要的,正是因為差異性,才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為共同性注入活力。 另外,我們也要看到,差異性來源于文化的多樣性,正是文化的多樣性,對豐富人類社會生活,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差異性也是一個多樣化的存在,從價值層面分析,差異性既有與現代價值相一致的東西, 也往往包含有各民族文化中一些與時代不符的落后元素,需要不斷加以改變,不能因為包容差異而固化差異性中落后的因素, 影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民族地區(qū)進一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如何進一步推進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既需要在實踐工作中以更高的視野、更遠的目標,不斷探索,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理論水平,持續(xù)推進,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堅不可摧。

(一)夯實物質保障,鞏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做保障, 針對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不足的實際,發(fā)展質量偏低難題, 創(chuàng)新能力亟需提升等問題,夯實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基礎十分重要。 一是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積極推動民族地區(qū)各族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以某民族地區(qū)為例,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和共同富裕, 該地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將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融入新發(fā)展格局,全面貫徹和落實國務院支持建設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先行區(qū)的實施方案,加快建設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樣板區(qū),推動鄉(xiāng)村產業(yè)、人才、文化、生態(tài)和組織“五大振興”,不斷鞏固和維護脫貧攻堅成果和長效機制,增強各族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的內生性追求。 二是不斷解放思想,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繼續(xù)深化各民族地區(qū)與東部地區(qū)的經濟、科技合作,創(chuàng)新區(qū)域合作模式,立足民族地區(qū)的特色產業(yè)和資源優(yōu)勢,加快科學技術發(fā)展和區(qū)域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 如:民族地區(qū)積極主動學習和汲取全國各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yōu)秀經驗和實際做法,召開專家座談會,組織相關責任單位及其負責人、管理者、參與者對各地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進行借鑒、消化、吸收和運用。

(二)把握“一體”與“多元”關系,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 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的有機結合,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12]對“多元”與“一體”、差異性與共同性之間辯證關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我們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重要理論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新。 一要把握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 需要認識到,在民族工作中,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 需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須“同”,哪些方面可以“異”,要在推動各民族堅定“五個認同”“四個與共”“三個意識”的同時,尊重各民族在具體生活和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 二要以共同性為方向和前提。 要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理論邏輯, 是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上,明確其“根本”和“方向”是“一體”,重點是增進共同性,實質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 要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家庭論”“石榴論”,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基礎。

(三)堅持民族事務依法治理,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法治軌道上治理民族事務,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tǒng)一和法治尊嚴,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3]要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 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打牢法治基礎。 一是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和塑造法治思維, 科學穩(wěn)妥調整相關政策。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適時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 如: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依法貫徹黨的民族宗教理論政策,堅持民族因素與區(qū)域因素相結合, 科學合理地制定、調整和實施相關政策。 根據民族地區(qū)實際,通過人大立法制定出臺科學規(guī)范、操作性強、突出區(qū)域化和精準性的條例,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法理上的有機銜接和升華。 建立民族地區(qū)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和案件應急處理預案,重點排查和防范民族地區(qū)各個領域的風險隱患和各種挑戰(zhàn),建立責任機制和工作專班,制定路線圖、明確時間表,擴大參與范圍,將民族地區(qū)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具體舉措,適時轉化為民族政策和法規(guī)規(guī)章。 同時,認真落實民族政策法規(guī)的合法性審查,必須符合憲法規(guī)定和中央決策部署。 二要保持政策的相對穩(wěn)定性。 在立法實踐中, 加強對規(guī)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力度,防止政策與法律、政策與政策之間產生沖突。 完善涉及民族事務與法律法規(guī)相配套、相一致的政策規(guī)范體系,使得地方法規(guī)、規(guī)章、政策性文件的規(guī)定更加符合憲法、法律精神,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四)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

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思想意識觀念的主要承載者,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建立并完善理論體系、研究體系和實踐體系,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在其中的理論導向作用。 首先是科學制定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 沒有規(guī)劃,就沒有發(fā)展。 立足社會發(fā)展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需求,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在國家主流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關系上,突出引領性;二是在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上,突出協調性;三是在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關系上,突出世俗性;四是在特色學科與基礎學科關系上,突出整體性;五是在哲學社會科學管理與自然科學管理關系上,突出差異性。 其次是把握好重大歷史問題研究的原則。 推進民族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的認知和研究中需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大歷史觀; 二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三是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強國家觀念和公民意識,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捍衛(wèi)國家安全利益。

(五)守好意識形態(tài)陣地,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

從宣傳教育的有效性出發(fā), 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常態(tài)化機制。 一是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常態(tài)化學習和教育機制。 通過書記帶頭講、 班子成員輪流講,重點人群、機構和領域系統(tǒng)講,基層黨組織全面鋪開講等具體形式,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常態(tài)化教育學習周、教育學習月活動,擴大教育宣講場次和受眾人次。 比如,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每年集體學習研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內容,同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納入到民族地區(qū)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學習范圍,納入“學習強國”平臺,“共產黨員”等教育平臺,融入黨員日常生活和黨員服務之中, 落實到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年終考核工作之中,把關定向、督導落實,重視計劃、建設、檢查相結合。 二是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校園文化、社會國民教育常態(tài)化宣傳機制。 在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方面, 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貫穿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抓好民族地區(qū)教師的教育培訓工作, 分學段編寫課程教材和輔導讀本。 全覆蓋、常態(tài)化地構建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和內容的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 針對不同時期的教育對象,民族地區(qū)可以分階段、分層次的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在小學階段,利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重大紀念日引導學生認識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愛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產生具體的感受和初步的認知; 在中學階段,教育引導中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了解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在高等教育階段,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體、課堂教育和課外涵育共同配合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夯實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基礎,樹立正確的“五觀”。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內容以可觀、 可感的具體形式向不同商圈、特色街道街區(qū)、家庭和網絡平臺延伸,拓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工作,有效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三是納入社科理論正本清源常態(tài)化話語表達機制。 在黨委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領導小組下成立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中心,在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研究課題、社科規(guī)劃課題、 黨委統(tǒng)戰(zhàn)部調研課題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作為專項研究工程, 高度重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的調查研究、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著力扶持和打造專業(yè)性強、研究水平高、影響力大、人員團隊齊備的研究隊伍。組織相關領域專家編寫審讀、 監(jiān)督檢查相關的宣傳教育讀物、鄉(xiāng)土教材以及宣傳設施、內容,統(tǒng)一宣傳教育口徑。 同時,加大社科理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投入和研究力度, 以社科項目為抓手,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

(六)講好互聯網故事,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網絡平臺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chuàng)建模式,發(fā)揮網絡公眾號、視頻號、官方網站的輿論引導作用,提升網絡正能量,凝聚人心,進一步打造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網絡空間。 一是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根據某民族地區(qū)政府的數字規(guī)劃行動方案,2023年全面升級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進5G 向重點園區(qū)、重點場所、行政村等區(qū)域延伸覆蓋,新建5G 基站2000 座,累計達到1.2 萬座,加快推進數據中心集群發(fā)展,新建5 個超大型數據中心,增加標準機架11 萬架,總量達到15 萬架,服務器裝機能力超過125 萬臺。[14]互聯網使用和服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據此,加快建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互聯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和平臺,特別是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數字化建設工作在民族地區(qū)的開展,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和網頁等方式幫助各族群眾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二是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依法管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網絡平臺。 堅持塑造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國際互聯網大會上指出,“堅持依法治網、 依法辦網、依法上網”。 要倡導建設積極向上的文化,遏制低俗不良現象,打擊和懲戒不法行為,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網絡輿情聯合引導管控機制,依法強化民族事務網格化管理水平,定期排查互聯網中影響民族關系的不穩(wěn)定因素, 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涉及民族因素的糾紛、矛盾和不利因素在萌芽狀態(tài)得到有效處理。 三是把握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契機, 拓展宣傳教育新媒體傳播平臺。 適當運用智慧教育數字化平臺,開發(fā)一批適合民族地區(qū)特殊實際需求的資源,如有利于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融合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體育、音樂、藝術等方面的地方資源等。 建立民族團結政務媒體矩陣, 創(chuàng)新短視頻、 微電影、VR 主題展館等多種新媒體形式闡釋解讀中華文化符號,拓展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工作格局。

(七)完善評估制度,科學規(guī)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評價機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民族地區(q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方面面, 其站位乃“國之大者”,因此要堅持系統(tǒng)觀念,科學規(guī)劃、優(yōu)化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機制。 一是出臺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嘗試把民族地區(qū)基層的各類評比考核檢查(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基層黨組織星級評定、基層黨組織黨建示范點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統(tǒng)攝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當中,統(tǒng)籌考量各類考核評比的基本要求和側重內容,合并同類項,找出最大公約數,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評估指標體系,形成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行動的工作格局。 在解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縱向上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同時,還要解決橫向上各地區(qū)、各部門、各行業(yè)之間工作無縫對接“零距離”的問題。 二是建立各領域、各行業(yè)、各部門綜合評估考核機制。 為了避免重復建設,減輕基層負擔,降低建設成本,各級黨委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tǒng)籌和協調,評估檢查時既各司其職,注重各部門的檢查評估考核內容,又互觀互學,綜合評估考核單位的總體建設情況,形成更加有效實用的綜合評估考核機制。 三是建立第三方綜合測評指導長效工作機制。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全面性與代表性、穩(wěn)定性與動態(tài)性、引領示范與普遍要求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以政府部門、第三方評估專家、社會大眾等為評價主體,以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依據,以創(chuàng)建單位為對象的第三方評估體系。 通過綜合測評指導,形成正面引導、以評促建的長效工作機制。 比如,民族地區(qū)可以結合自身實際, 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邀請專家組成第三方評估考核小組,按照評估指標體系進行測評,形成民族地區(qū)內部評價與第三方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評估方式,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評估考核結果納入民族地區(qū)政府及相關工作部門的年度工作成效考核,形成獎懲激勵機制,通過綜合測評指導,形成正面引導、以評促建的長效工作機制。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东至县| 临邑县| 营山县| 茂名市| 双江| 荔波县| 新郑市| 甘肃省| 清水河县| 堆龙德庆县| 桂东县| 龙陵县| 永登县| 馆陶县| 余姚市| 巴彦淖尔市| 泰和县| 三明市| 江陵县| 大洼县| 长白| 大理市| 枝江市| 满城县| 周至县| 即墨市| 区。| 洮南市| 田阳县| 华亭县| 蕉岭县| 民丰县| 南丰县| 永川市| 凤山市| 广安市| 武威市| 中宁县| 科尔| 府谷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