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4-24
作者簡介:楊金濤,男,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
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23.05.005
摘 要:漢晉時期關(guān)于四皓隱地有南山、商雒深山、商山、商洛山等說法,都是指較大的地域范圍,商山亦是商雒深山或商洛山的簡稱,并非狹義上的某縣之山。漢晉時期四皓故事逐漸豐富,一是產(chǎn)生了多樣而具體的隱地,二是大都集中在以上洛(今商州)為中心的區(qū)域,這也是關(guān)于中古四皓隱地的兩個研究發(fā)展趨勢。直到唐代,上洛仍是四皓故事的中心,商山也逐漸成為地理實體,被視為上洛縣之山。隋唐時期商洛政區(qū)更名變動頻繁,古商縣被改名商洛縣(今丹鳳),上洛郡幾次更名商州,由此帶來地望混亂,商山又被視為商洛縣之山。兩個商山出現(xiàn)后,各自有了文獻記載和景觀營造,其中以四皓墓最為典型。
關(guān)鍵詞:四皓;隱地;商山;商洛;上洛
中圖分類號:K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0033(2023)05-0032-07
引用格式:楊金濤.四皓隱地地望稽疑——以對商山的考察為中心[J].商洛學院學報,2023,37(5):32-38.
A Study on the Secluded Places of Sihao
——Center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hangshan
YANG Jin-tao
(School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Bei)
Abstract: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re were Nanshan, Shangshan, Shangluo(商雒) Deep Mountain, Shangluo(商洛) Mountain, etc. Related to the secluded places of Sihao, all of which refer to a large geographical area. Shangshan is also the abbreviation of Shangluo(商雒) Deep Mountain or Shangluo(商洛) Mountain, not a county mountain in a narrow sense. During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 stories of Sihao were gradually enriched, one is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and specific secluded places, and the other is that most of them were concentrated in Shangluo(上洛) (now Shangzhou)as the center area, which is also the two development trends of Sihao hidden places in the Middle Ages. Until the Tang Dynasty, Shangluo(上洛) was still the center of the Sihao story, and Shangshan gradually became a geographical entity and was regarded as the mountain of Shangluo(上洛) Coun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name change of Shangluo(商洛)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was frequent, ancient Shang County was renamed Shangluo(商洛) County(now Danfeng), Shangzhou County was renamed several times, which brought confusion, and Shangshan was regarded as the mountain of Shangluo(上洛) County. 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 two Shangshans, they have their own literature records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mong which the Sihao Tombs are the most typical.
Key words: Sihao; secluded places; Shangshan; Shangluo(商洛); Shangluo(上洛)
四皓是中國隱逸文化的代表,其事跡首見于《史記·留侯世家》[1]2483-2486。在歷史演進中,四皓常與商山組合,統(tǒng)稱“商山四皓”,人們也多將商山視作四皓隱地。關(guān)于四皓的研究歷來很多,當代研究者中,商洛的郝臣杰、陳道久[2]是較早對四皓進行全面研究的。其后,王子今[3]梳理了四皓故事本事,揭示了四皓與道家之間密切的關(guān)系。王甲訓[4]搜集整理了四皓資料,并在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的基礎(chǔ)上,對四皓諸問題提出了許多新解。魏敏[5]從文學接受史的角度出發(fā),對四皓故事及其文學接受史進行了研究,其中對四皓稱謂、事跡、隱地、形象等史料有細致的梳理。杜玉儉[6]討論了“四皓”身上存在的遁世與入世之雙重意義,以及四皓與唐代文學的關(guān)系。范子燁[7]揭示出四皓在隱逸文化和政治文化兩個視域下受到中古士人的追捧,成為中古隱逸的一個代表性符號。2013年舉辦的“商山四皓”學術(shù)研討會,圍繞“四皓現(xiàn)象與秦漢政治” “‘商山四皓與傳統(tǒng)文化” “‘四皓文化解析” “四皓現(xiàn)象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和“四皓研究的價值取向”等問題展開討論,取得了豐富的成果[8]。關(guān)于四皓隱地,學界爭論較多的是“南山”與“商山”兩種說法,沈從文[9]、康保成[10]、朱文通[11]、劉剛[12]、雷文漢[13]、劉翠[14]等都有相關(guān)討論。但對于為何會出現(xiàn)四皓隱于商山的說法,為何今日商洛之商山會被認為是四皓隱地,學界研究仍顯不足。本文嘗試從四皓隱地的地望辨析入手,以對商山的考察為中心,對上述問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一、南山、商雒深山和商山
《史記·留侯世家》最早記載了四皓故事,但其中并未提及隱地。漢代,南山逐漸被認為是四皓隱地,且與后世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商山四皓”不同,漢代文獻中常見“南山四皓”,如揚雄《解嘲》:“若夫藺生收功于章臺,四皓采榮于南山?!盵15]846袁宏《后漢紀》記有據(jù)傳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親手詔書,其中提到:“自朕高祖有南山四皓?!盵16]有學者認為,“南山四皓”的名稱由光武帝確立,此后逐漸深入人心[7]。不過此說法存在疑問,上面兩則材料很有可能也是在引用已經(jīng)定型的固定表述,“南山四皓”組合的確立或許還要更早。20世紀朝鮮樂浪郡出土了一件漢篋,年代為東漢,里面繪有四皓的漆畫形象,旁邊也題識“南山四皓”四字[17]。魏晉之際的庾峻在其文章中有:“任蕭曹以天下,重四皓于南山。”[18]漢晉時期,四皓隱于南山的說法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而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中,出現(xiàn)了“商雒深山”的說法:“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19]3056據(jù)唐人顏師古注,這里的“商雒深山”,“即今之商州商雒縣山也?!彼宕摹吧炭h”為“商洛縣”,“商雒縣”亦當是“商洛縣”,唐代商洛縣即今丹鳳縣①。顏師古將“商雒深山”釋為“商洛縣之山”,但漢代并無商雒縣,只有商與上雒二縣[19]1549。商雒合稱指的是一個大的地理單元,《漢書·東方朔傳》:“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從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服虔注:“商雒,商與上雒二縣也。”[19]2849-2850《后漢書·班固列傳》載班固《兩都賦》:“(長安)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李賢注:“商及上洛皆縣名?!盵20]商雒屬于南山的一部分,是南山的東部支脈,泛指商地、洛水一帶大片群山,包括今秦嶺商洛段、流嶺、蟒嶺等②。顏師古以唐代地理知識揣度漢代地望,將“商雒”解為“商雒(洛)縣山”,實則將漢代商雒所指的廣大地域縮退至唐代商洛縣(今丹鳳縣)一帶,曲解便由此產(chǎn)生。
此外,《太平御覽》卷474《人事部一一五》引《史記》:“四皓隱商洛山,惠帝為太子,為書卑辭安車迎以為客,乃出。”[21]2173其中出現(xiàn)了“商洛山”。還有《太平御覽》卷245《職官部四三》引《漢書》:“高祖欲廢太子,呂后用張良計,致商山四皓,以為賓客?!盵21]1159其中,徑稱四皓為“商山四皓”。如此似乎《史》《漢》中便出現(xiàn)了四皓隱于商山的說法。但細究兩條引文,它們皆是將四皓故事進行壓縮,并依附于各種事類之下,如引《史記》是為了突出“禮賢”,引《漢書》是為了強調(diào)“太子賓客”,并非對《史》《漢》的完整轉(zhuǎn)引。同時這兩條引文又分別見于更早的《白氏六帖事類集》和《唐六典》,皆是對原故事進行壓縮以突出事類特性,并非《史》《漢》本意。在轉(zhuǎn)引過程中,后世的一些觀念便會羼入其中。《太平御覽》等類書對保存古書佚文居功至偉,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其類書的特點,有傳世文獻可供對照的更要仔細甄別。
漢末魏初逐漸產(chǎn)生四皓隱于商山的說法,這或許是受到《漢書》的影響。如曹植的《商山四皓贊》,一般認為這是最早將商山與四皓聯(lián)系起來的文獻,也讓商山四皓獲得后世文人的普遍認可[22]。不過比曹植稍早的荀悅在《申鑒》中已使用了“商山”:“高祖雖能申威于秦、項,而屈于商山四公?!盵23]160“想伯夷于首陽,省四皓于商山,而知夫穢志者之足恥也。”[23]216但唐以前關(guān)于商山的記載,似乎都是商雒深山和商洛山的簡稱,并非后世認為的一縣之山。如謝靈運《山居賦》:“皓棲商而頤志?!逼渥宰ⅲ骸八酿┍芮貋y,入商洛深山,漢祖召不能出?!盵24]將“商”解釋為“商洛深山”。再如陶淵明詩:“南山有綺皓。”唐代張銑注:“南山,商洛山也。”[15]596將“南山”解釋為“商洛山”。
總之,中古時期文獻中的商山含義即是商雒深山,它是一個寬泛的地理概念,作為一縣之山的商山含義還未出現(xiàn)。但這如何解釋商縣與商山的關(guān)系?秦漢商縣在今丹鳳縣,有傳世文獻的記載,特別是20世紀在丹鳳縣古城村發(fā)現(xiàn)了商邑遺址,直接證實了其地望所在[25]。不過,商縣附近如今被稱為流嶺、蟒嶺的山脈,在唐以前是否被稱為商山,也是存在疑問的。
第一,《史記·蘇秦列傳》中有“商阪”:“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碧迫藦埵毓?jié)《史記正義》認為,商阪就是商山,在商洛縣南一里,又叫楚山[1]2734,③。但余力等認為商阪當是商塞,并非商山,后人產(chǎn)生誤解一是將“塞”臆斷為“山”,二是將曹魏時期出現(xiàn)的商山之名提前至先秦,三是將本作“斜坡”講的“阪”誤解為高山,四是商邑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更佐證了商阪即是商塞[26]。其說可從?!墩f文》釋“阪”:“坡者曰阪,一曰澤障,一曰山脅也。”[27]阪的本義就是山坡,并非高山,先秦秦漢也有許多帶阪的地名,如蒲阪、湛阪、崤阪等,其境內(nèi)多有長而緩的山坡?!吧腾妗币部梢灾干痰?,正與“宜陽、商阪之塞”中的“宜陽”對應(yīng),而非《史記正義》所言的商山。
第二,《水經(jīng)注·丹水》記載了商洛道中丹水所經(jīng),丹水從源頭流到南陽界,沿途地名依次是:冢嶺山、上洛縣、蒼野、兔和山、商縣、少習(武關(guān))、臼口;丹水支流楚水沿途地名依次是:楚山、高車嶺、上洛縣[28]1728。其中上洛縣至商縣的地名是蒼野和兔和山,即《春秋》所記載的“左師軍于兔和,右?guī)熫娪谏n野”。其中并不見“商山”之名,并且認為上洛西南的楚山是“四皓所隱”。在楚山附近有一系列如四皓祠、四皓廟等景觀營造。
因此,漢晉以后四皓隱地陸續(xù)出現(xiàn)南山、商山、商洛山等說法,而商山是商雒深山的簡稱。商山與南山字形相近,存在傳抄訛誤的可能,但目前文獻中對“南山”和“商山”的記載較為清楚,并無混淆的情況。此外,南陽鄧縣曾出土南朝畫像磚,里面的四皓形象也被題識為“南山四皓”[29]。洛陽曾出土唐景龍二年(708)崔日新墓志,中有“漢南山四皓夏黃公,岑令亭伯君其緒也”字樣[30]。出土實物證明確實存在“南山四皓”的說法,也證明從漢至唐兩說是同時存在的,與后世將商山限定為某縣之山有很大不同。
二、上洛成為四皓故事的中心
南山、商山二說形成于漢晉時期,但在同一時期又出現(xiàn)了許多關(guān)于四皓隱地的具體說法,這些被整合在皇甫謐所著《高士傳》中:“四皓者,皆河內(nèi)軹人也,或在汲。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里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盵31]《高士傳》所記四皓故事很豐富,但整合的痕跡也很明顯。第一,四皓籍貫不見于之前史籍,但在這里卻很具體,并收錄了“河內(nèi)軹”和“汲”兩說。第二,漢代流傳四皓歸隱的原因,一說“避漢”,一說“避秦”,而《高士傳》中彌合兩說,制造出四皓兩次歸隱的情況。第三,《高士傳》中收錄的四皓《紫芝歌》,也見于更早的崔琦《四皓頌》,而不見于史籍。不過今本《高士傳》只講到四皓避漢,《史記》中再次出山輔弼太子的情節(jié)缺失,這是因為今本《高士傳》已非全本,離該書原貌也相去甚遠。據(jù)相關(guān)考證,《高士傳》在宋代已非完帙,諸本人數(shù)、所錄之人、故事情節(jié)也多有出入[32]。
從清代開始,一直有學者在做《高士傳》的輯佚工作,但皆因版本內(nèi)容復雜難以統(tǒng)合。如今通行的本子多是根據(jù)《古今逸史》本進行刊刻出版,《古今逸史》本奠定了《高士傳》一書的卷次劃分和文字內(nèi)容,后人多在其基礎(chǔ)上進行增補[33]。但其他本子也有《古今逸史》本未收錄的內(nèi)容。如嘉靖刻本在“深自匿終南山”后有“至高帝欲易太子,呂后用張良計征四皓。今高車山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即呂后使張良詣商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也”[34]。此故事明顯更加完整,也符合《史記》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在類書等文獻中也有不見于《古今逸史》本的佚文,如《太平御覽》“高車山”條下引《高士傳》:“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后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也?!盵21]206此與嘉靖刻本內(nèi)容大致相同。
此外,《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其中也有關(guān)于四皓的材料:“四皓,始皇時隱于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與《高士傳》略有不同[21]817。然而考察《帝王世紀》體例,是書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并不曾涉及旁人,四皓事跡與該書體例格格不入。因此懷疑此處引文仍為《高士傳》,《御覽》將之誤系在《帝王世紀》下。本段內(nèi)容又見于《太平寰宇記》的引文,其中四皓所吟歌首句作“英英高山”,但《寰宇記》將之系于《高士傳》下而非《帝王世紀》[35]2735。這可作為本文猜測的一個例證。
《高士傳》中出現(xiàn)了眾多的四皓隱地,如藍田山、商雒、地肺山、終南山和高車山等。藍田山較為特殊,《御覽》和《寰宇記》引《高士傳》都作“商山”,《括地志》引《土地記》:“驪山即藍田山。”《史記正義》解釋:“按驪山之陽即藍田山?!盵1]149《方輿考證》認為:“藍田山,在藍田縣東,中有青泥谷,故亦名青泥?!盵36]藍田山即今藍田縣東部的王順山,藍田山也可看作廣義上的商山或南山的一部分。商雒可以追溯到《漢書》,地肺山可追溯到東漢辛氏的《三秦記》,是終南山的別稱[37]。高車山首見于此,《關(guān)中勝跡圖志》云:“高車山在商州西南五里。”[38]高車山即今商洛市商州區(qū)西南的高車嶺。可以看到,這些隱地說法眾多,但與南山說和商雒深山說有著莫大關(guān)系,多分布在以上洛(今商州)為中心的區(qū)域。隱地分布的背后反映的是上洛已成為四皓故事的中心,《高士傳》正代表這種趨勢的開端。
《太平寰宇記》又引《帝王世紀》:“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名楚山?!盵35]2735楚山說又見于《水經(jīng)注·楚水》:“(楚)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隱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于四皓廟東,又東徑高車嶺南,翼帶眾流,北轉(zhuǎn)入丹水。嶺上有四皓廟。”[28]1727-1728明確點明楚山是在上洛縣西南。清人楊守敬卻認為楚山在商縣附近,因為四皓當隱商山,而按地方志商山是在商州東八十里,并非商州西南的楚山,楚山當是秦望山,楚山與商山并非一山,故《水經(jīng)注》的記載有誤[28]1727。不過《帝王世紀》中已說南山、商山和楚山是一山異名,《通典》亦說:“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隱?!盵39]4579楊守敬的解釋與這些說法有所出入。石泉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梳理了楚山、楚水地望,他認為,楚山有三、楚水有二,第一個楚山位于商縣西南七十里,即《水經(jīng)注》所說的楚山,發(fā)源于此山的楚水又名乳水;第二個楚山即商山,在商州東南八九十里處的丹鳳縣南不遠;第三個楚山在商州南五里,是另一條楚水所出,北流入乳水[40]。因此《帝王世紀》和《水經(jīng)注》中記載的楚山也都在商洛境內(nèi)。
直到唐代,上洛縣仍然是四皓故事的中心[41],而四皓故事的中心就在此區(qū)域,四皓的諸多隱地也在此區(qū)域。從《史記》《漢書》到《高士傳》《水經(jīng)注》,再到唐代文獻,可以看出四皓隱地呈現(xiàn)出兩個發(fā)展趨勢:第一,更加具體多元,由模糊的南山和商山到更加具體的某山。第二,大多集中在以上洛為中心的區(qū)域。這或許與上洛重要的地理區(qū)位有關(guān)。上洛位于長安通往武關(guān)道的起點,交通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蹲x史方輿紀要》這樣評價:“州扼秦、楚之交,據(jù)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guān)右危,武關(guān)巨防,一舉足而輕重分焉矣。”[42]2593唐代在商洛道上設(shè)置四皓驛,為“僅次于兩都間之大驛道,而為全國第二驛道”的重要驛站,四皓驛的地望就在上洛附近。又重修了位于上洛的四皓廟,唐代士人由武關(guān)道出入關(guān)中必然會經(jīng)過四皓廟,唐詩中大量的“四皓詩”也應(yīng)運而生[6]。
此地西北通往長安,東南方向通往南陽。因此,這里也是一個進與退的平衡點,是隱與不隱的絕佳場所。臧知非說商洛山坐落在現(xiàn)在的商洛市境內(nèi),距離咸陽、長安不過百余公里,處于秦楚交通要沖,這對于有心入仕,又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格獨立,同時又想待價而沽的士人來說,是一個最理想的隱居地[43]。其說確然。中古四皓隱地呈現(xiàn)以上洛為中心的發(fā)展趨勢,漢代“商雒深山”的模糊指稱逐漸清晰,商山也成為一個地理實體,逐漸成為上洛商山,被定位在上洛附近。
三、商洛商山與四皓祠、墓
伴隨商山的具體化及含義轉(zhuǎn)向上洛商山,商洛縣(今丹鳳縣)之山也開始被視作商山,可將其稱為商洛商山。前述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已將商阪視作商洛縣的商山,唐杜佑《通典》雖然也記載商山在上洛,但又說:“宜陽、商阪,即今福昌山及商山?!盵39]4678這與本人前后記載相抵牾,說明其對這一地區(qū)的認識已不太清楚。
商洛商山的出現(xiàn)同樣是順應(yīng)四皓隱地具體化的趨勢,但更是商洛地區(qū)政區(qū)變動的結(jié)果。商洛地區(qū)曾經(jīng)歷復雜的政區(qū)變動,其中以今商州區(qū)和丹鳳縣變動最大。今商州區(qū)在戰(zhàn)國秦漢時為上雒縣,曹魏時改名上洛縣,西晉時期設(shè)置上洛郡,上洛縣同時是郡治和縣治。北魏時期在郡上又加州,到北周定型為商州,而隋唐時期商州與上洛郡反復廢立,唐中期后最終確定商州—上洛縣兩級行政機構(gòu)。元代以商州統(tǒng)縣,廢除上洛縣,事實上將商州降為縣一級,明代曾改名為商縣,后又改回商州,但仍是縣級政區(qū)。商州區(qū)經(jīng)歷了州郡縣等多級政區(qū)設(shè)置及地名變化。而丹鳳縣從秦到北朝一直是商縣,西晉時歸屬上洛郡管轄,而隋代首次在縣名中加“洛”字,成為商洛縣,金代廢縣,轄地并入商州,直到建國后重新置縣④。
隋唐到宋金時期,商洛地區(qū)同時存在上洛縣和商洛縣兩個音同、名近的縣級政區(qū),又有一個名為商州的上級政區(qū),各個政區(qū)又常升降廢立,這種復雜的政區(qū)變動,或許是導致丹鳳商山出現(xiàn)的原因。故在唐代,今天狹義上的兩座商山已同時出現(xiàn),上洛商山是隨著四皓隱地具體化,出現(xiàn)在以上洛為中心的四皓諸隱地中。商洛商山,也是伴隨隱地具體化,但又因為商洛地區(qū)政區(qū)變動,出現(xiàn)在唐代商洛縣附近。
上洛商山和商洛商山都出現(xiàn)后,在后世各自有了地方文獻記載。如北宋《太平寰宇記·山南西道九·商洛縣》:“商洛山,在縣南一里,一名楚山,即四皓所隱之處。”[35]2738而同時代的《輿地廣記·陜西永興軍路下·上洛縣》又有:“商山在縣西南,四皓所隱也?!盵44]或許是因為商洛縣名稱更符合《漢書》中“四皓隱于商雒深山”的描述,商洛商山在后世反而獲得更多認同。而為了解釋《帝王世紀》中的“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名楚山”與商洛商山地望的沖突,后世文獻甚至將楚山移至商洛,商洛商山反而變成《水經(jīng)注》中的楚山了⑤。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認為:“城南一里即商洛山?!稚搪迳剑輺|南九十里。蓋商洛為山之統(tǒng)名?!盵42]2594-2595其為了解釋楚山商山雖為一山,但在后世各有四皓蹤跡的現(xiàn)象,提出了“統(tǒng)名說”。實則是承續(xù)了唐以后的錯誤觀點,究其原因,還是未仔細審查地名流變的緣故。
此外,四皓故事在漢以后有了許多文化景觀的營造,最典型的莫過于四皓墓。漢代文獻中并未提及四皓最終歸宿,最早談及四皓墓的是西晉潘岳的《關(guān)中記》:“四皓祠在(漢惠帝)陵西。”[45]111劉慶柱對此進行了考證:“考古工作者曾在安陵西南,今咸陽市渭城鄉(xiāng)聶家溝村附近發(fā)現(xiàn)了唐代四皓廟殘碑,疑唐代四皓廟在此。若此廟系沿用舊祠,更證《關(guān)中記》之文為確?!盵45]113安陵附近當確實存在過四皓祠廟,今已無存。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永樂五年,重華宴群寮于閑預(yù)庭,講論經(jīng)義,顧問索綏曰:‘……四皓既安太子,住乎?還山乎?綏曰:‘……四皓還否,臣所未悉。重華曰:‘卿不知乎?四皓死于長安,有四皓冢,為不還山也?!盵46]其中說四皓葬于長安,而且有四皓冢留存。不過有四皓祠不一定同時存在四皓墓。《關(guān)中記》記載終南山也有祠廟:“終南、太一,左右三百里內(nèi)為福地。秦末,東園公、夏黃公、綺李季、甪里先生隱遁以待天下之定,在此山中也。四皓廟,當時謂之捷徑?!盵45]128根據(jù)《高士傳》《水經(jīng)注》等文獻,漢晉至唐代在京兆、藍田、上洛等地皆有四皓祠,景觀的營造與故事的傳播密切相關(guān),四皓祠的分布正反映了上洛是四皓故事的中心。
唐代四皓故事的中心在上洛,商山更明確為上洛西南之山,上洛縣附近便出現(xiàn)了四皓墓。宋人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其《山南西道九·上洛縣》即載“四皓墓在縣西四里廟后?!盵35]2735而商洛商山出現(xiàn)后,在今丹鳳縣附近也出現(xiàn)了四皓墓。如《乾隆續(xù)商州志》:“四皓墓。一在州西三里金雞原,一在州東八十里商洛鎮(zhèn),俗傳在州東者真,但只三冢,疑甪里先生隱商南之甪山,其墓當在商南,然今州中周氏乃甪里先生之裔,據(jù)云先生之墓在商洛鎮(zhèn),其缺一者,故老相傳綺里季別在南里,亦未知南里為何地云。”[47]《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在“商州市(按:1988年6月,商縣改為商州市,2022年改商州市為商州區(qū))”和“丹鳳縣”下都收錄有“四皓墓”,兩處陵墓都修建于明代,但《文物地圖集》沿襲《商州志》的說法,認為商州四皓墓是衣冠冢,是假墓[48]1171,而丹鳳四皓墓是真墓[48]1188。兩處四皓墓的存在給研究者們帶來困惑,于是干脆分為一真一假,但疑慮仍然存在。至今當?shù)孛耖g仍將商州之墓視為假,而將丹鳳之墓視為真,可以算是這種風氣的遺留。
四、結(jié)語
漢晉時期關(guān)于四皓隱地有南山、商雒深山、商山、商洛山等,都是指較大的地域范圍,商山亦是商雒深山或商洛山的簡稱,并非狹義上的某縣之山。漢晉時期四皓故事逐漸豐富,一是產(chǎn)生了多樣而具體的隱地,二是隱地大都集中在以上洛為中心的區(qū)域,這也是中古四皓隱地的兩個研究發(fā)展趨勢。直到唐代上洛仍是四皓故事的中心,商山也逐漸成為地理實體,被視為上洛縣之山。隋唐時期商洛政區(qū)更名變動頻繁,古商縣被改名商洛縣,上洛郡幾次更名商州,由此帶來地望混亂,商山又被視為商洛縣之山。兩個商山出現(xiàn)后,各自有了文獻記載和景觀營造,其中以四皓墓最為典型。唐以后出現(xiàn)了范圍更廣、地點更多的四皓隱地,如所謂甪山、洞庭西山等,不過這些隱地附會的成分更多。四皓隱地隨著四皓故事的發(fā)展不斷變動,而隱地變化又與作為地理實體的山川地望關(guān)系密切。自然景觀雖然具有客觀性不能被隨意移動或劃分,但當其進入人們的視域,就具有了一定的非客觀性。例如其內(nèi)涵指稱會不斷盈縮,其地望范圍會發(fā)生轉(zhuǎn)移,在開展具體研究時值得多加甄別,對四皓隱地地望的探索便是一例。
注釋:
① 不同文獻中用“雒”或用“洛”,與不同時代的避諱和五行學說有關(guān),這里按照史料原始出處選擇“雒”或“洛”。關(guān)于“商洛”地名變化,可參看李運富、陳俊安《從出土文獻看南“洛水”相關(guān)地名的用字變化》(王云路主編,《中國訓詁學報》第6輯,商務(wù)印書館2022年版,第69-86頁)。
② 《商洛地區(qū)志》:“秦嶺主脊位于柞水、商州和洛南北部,構(gòu)成渭河和洛河的分水嶺;蟒嶺山地西起洛南與藍田交界處的龍鳳山,向東南延伸,是洛河和丹江的分水嶺,又是洛南與商州、丹鳳、商南的界嶺;流嶺山脈西接秦王山、九華山、文公嶺,東延至丹江峽谷,為商州與山陽間的主嶺地?!眳⒁娚搪迨械胤街揪幾胛瘑T會編《商洛地區(qū)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頁)。
③ 《戰(zhàn)國策·韓策一》中“商阪”作“常阪”,先秦秦漢的文獻中“商” “?!笨梢曰ネ?,清人王念孫已有論述。參看王念孫撰、張靖偉等點校《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頁。
④ 關(guān)于商洛地區(qū)政區(qū)變動,參看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13卷)》中的相關(guān)論述(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⑤ 如《大清一統(tǒng)志》竟收有三個楚山,一在商州西南七十里,一在丹鳳,一在商州南五里,雖然是后世層累的結(jié)果,但未辨析諸說源流,只能將各種說法統(tǒng)而涵之,殊為不善。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4.
[2]? 郝臣杰,陳道久.商山四皓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3]? 王子今.“四皓”故事與道家的關(guān)系[J].人文雜志,2012(2):96-109.
[4]? 王甲訓.商山四皓評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5]? 魏敏.商山四皓本事及接受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
[6]? 杜玉儉.唐代文學中的商山四皓題材[M]//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唐代文學研究:第11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63-188.
[7]? 范子燁.“四皓”:中古時代隱逸文化的符號[J].文史哲,2022(3):85-95,167.
[8]? 徐衛(wèi)民.“商山四皓”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紀要[J].史學月刊,2013(11):132-134.
[9]? 沈從文.“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M]//沈從文.沈從文談藝術(sh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253-255.
[10] 康保成.試論陶淵明的“四皓”情結(jié)[J].中國文化研究,2004(1):52-60.
[11] 朱文通.也談“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沈從文先生的一個疏誤[J].社會科學論壇,2003(12):44-45.
[12] 劉剛.“悠然見南山”確實是在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嗎?[J].中國文化研究,2005(1):142-144.
[13] 雷文漢.商州四皓廟四皓墓稽考——兼論商山即楚山[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2006(1):24-27.
[14] 劉翠,劉石.“四皓” “南山”與陶淵明[J].文藝研究,2010(11):65-71.
[15] 蕭統(tǒng).六臣注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16] 袁宏.后漢紀:卷5[M].張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84.
[17] 傅抱石.中國的繪畫[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shù)出版社,1958:15.
[18] 房玄齡.晉書:卷50[M].北京:中華書局,1974:1393.
[19] 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0] 范曄.后漢書:卷40[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38-1339.
[21] 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2] 曹植.曹植集校注[M].趙幼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130.
[23] 荀悅.申鑒[M].黃省曾,注.孫啟治,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
[24] 沈約.宋書:卷67[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71.
[25] 王子今,周蘇平,焦南峰.陜西丹鳳商邑遺址[J].考古,1989(7):598-603.
[26] 余力,余方平.“商阪”地望考辨[J].商洛學院學報,2021,35(1):15-18.
[27] 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長沙:岳麓書社,2020:304.
[28] 酈道元.水經(jīng)注疏[M].楊守敬,熊會貞,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29]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館.南昌火車站東晉墓葬群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1(2):12-41.
[30] 李獻奇.洛陽新發(fā)現(xiàn)唐志叢識[J].中原文物,1996(2):102-112.
[31] 皇甫謐.高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64-65.
[32] 姜朝暉,雷恩海.《高士傳》的產(chǎn)生背景及版本流傳考述[J].語文知識,2007(3):11-17.
[33] 朱笑玉.晉皇甫謐《高士傳》校注[D].昆明:云南大學,2021:15.
[34] 皇甫謐,皇甫涍.高士傳:第2冊[M].刻本.1552(明嘉靖三十一年):1.
[35] 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36] 許鴻磐.方輿考證:卷33[M].刻本.1933(民國二十二年):26.
[37] 徐堅.初學記:卷5[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5.
[38] 畢沅.關(guān)中勝跡圖志:卷25[M].張沛,點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21:754.
[39] 杜佑.通典[M].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40]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58-181.
[41]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卷3[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649-650.
[4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43] 臧知非.隱逸與時勢:“四皓”故事的政治文化學分析[J].秦漢研究,2014(8):26-31.
[44] 歐陽忞.輿地廣記:卷14[M].李勇先,王小紅,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399.
[45] 劉慶柱.關(guān)中記輯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6] 崔鴻.十六國春秋輯補:卷71[M].湯球,輯補.聶微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0:830.
[47] 羅文思.乾隆續(xù)商州志:第10卷[M].刻本.1758(清乾隆二十三年):6.
[48]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王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