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飛
[摘 要]一堂成功的音樂課,能否站在音樂本質(zhì)的高度深度挖掘音樂作品的意義是關鍵。音樂意義是連接教與學的紐帶,游戲式挑戰(zhàn)是落腳點。本文從“浸、感、興、達”四個層面,探索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試圖構建一種主客一體,學生、教師、音樂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學習狀態(tài)。教與學不再是手段和目的,浸潤其中、感興表達,在游戲中闖關并于無形中提升綜合素養(yǎng),進而成為一個更完滿的人,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浸感興達;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 J6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10-0-03
一、回瞰教育的歷史進程
自古以來,教育都圍繞著“如何教”“怎么學”這兩個話題展開討論。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大師、哲學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夫之等,創(chuàng)造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舉一反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也分別從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方面理性分析并研究“如何教”與“怎么學”這兩個話題。例如:華生創(chuàng)立的“刺激—反應”行為主義理論,其目的在于預測和控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行為,使其形成一種習慣和慣性;斯金納的“操作—強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旨在強調(diào)強化在“如何教”中的重要性;布魯納的“認知—結(jié)構”教學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引導學生“這樣學”: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思考—重構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從“如何教”的角度,重視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huán)境,關注教師對學生的移情性理解;皮亞杰的“同化”與“順化”的建構主義理論,從“怎么學”的角度指出個體吸收外部知識后,形成自己認知結(jié)構的兩個過程:將吸收的知識整合到原來認知結(jié)構的“同化”過程,以及當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舊的認知系統(tǒng)無法同化新知識時內(nèi)部開始重組和改造認知體系的“順應”過程。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論偏重于“如何教”“怎么學”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免造成一方為主、一方為輔的局面,很難達成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中國古典哲學講求一個“和”字,從“天人合一”“物我統(tǒng)一”“陰陽相生”等觀念中,都反映出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一種與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和”。由此,我們能不能借鑒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觀念,使“如何教”與“怎么學”在音樂實際課堂上達成一種相生相合、互促共生的局面呢?
二、挖掘音樂意義——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的核心
在實際音樂課堂中,除了教和學兩個方面之外,還蘊含著一個更為重要的源頭—音樂,于是教師與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時間內(nèi)接觸什么形態(tài)的音樂,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厘清一下音樂的本質(zhì),即音樂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或者意義。
舊石器時代,關于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巖洞上的壁畫,魯迅說:“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的。但這解釋未免過于‘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么有閑,他畫的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由此,藝術可看作是對自然的模仿,也可看作是一種巫術作用。
古希臘柏拉圖的“迷狂說”以及中國的“詩言志”“詩緣情”,都主張藝術是情感的表現(xiàn)。列夫·托爾斯泰曾說:“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把它表達出來?!庇纱?,藝術可看作是藝術家情感的表現(xiàn)。
德國詩人席勒認為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自然力量與理性法則的雙重約束,因而是不自由的,“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他認為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種游戲,是一種高尚競技,人們可在此找到美的理想。由此,藝術可看作一種精神生產(chǎn),沒有功利目的,為人類創(chuàng)造靈魂家園。
恩格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藝術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因而,藝術創(chuàng)造源于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勞動。魯迅說:“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fā)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庇纱?,藝術可看作一種源于勞動實踐的產(chǎn)物,以勞動實踐活動作為藝術的重要表達內(nèi)容,并隨勞動實踐的發(fā)展而變遷。
20世紀,克萊夫·貝爾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此基礎之上,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藝術使我們認識到主觀現(xiàn)實、情緒和情感,使我們真實地把握到生命運動和情感的產(chǎn)生、起伏、消失的全過程。”“‘幻象是藝術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一個憑借它就可以不必經(jīng)過科學抽象中的概括過程就能夠取得藝術抽象的中心原則?!辈⒌贸鐾ㄟ^藝術形式可以進入生命幻象的結(jié)論。
綜上,藝術可看作是:對自然的模仿、巫術作用,藝術家情感的表現(xiàn)、類似游戲的精神生產(chǎn),勞動實踐的產(chǎn)物,表達人類共通情感,進入生命幻象的途徑等。因此,將這種對音樂意義的不同維度的理解應用到音樂課堂實際內(nèi)容中,我們接觸到的音樂作品或者音像資料就不再只是承載知識的媒介,而應看作是承載著作曲家豐富情感、或描繪自然、或刻畫內(nèi)心沖突、或表達對人類美好愿望、或揭示生命幻象等的一種精神化產(chǎn)物,其中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更是人類共通的美好情感以及對欣賞者自身的未來人生有著影響的意義瞬間。到此,如何看待音樂課上的作品已經(jīng)不說自明。
我認為,相比于“如何教”和“怎么學”的問題,對音樂課堂上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定位顯得更為重要。一堂有意義、有感情、真正能在教師和學生心中留下永久痕跡的音樂課,對音樂作品具體意義的高度站位、深度把握是課堂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連接“如何教”和“怎么學”問題的紐帶,更是讓三者和諧統(tǒng)一、讓教師和學生在無形中獲得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點。
三、游戲式挑戰(zhàn)——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的落腳點
如上所述,藝術本身是一種精神生產(chǎn),是一種源于斯賓塞“精神過剩”說的、沒有任何現(xiàn)實功利性的游戲,通過這種“游戲”,人類能夠暫時脫離現(xiàn)實世界的束縛,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tǒng)一。借鑒這種游戲說的藝術本質(zhì)論,我們能否將游戲的功能性應用于音樂課堂中呢?
分析音樂課堂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對于年齡處于6—12歲的小學生來說,游戲是意味著輕松的氛圍、開心的情感、始終能吸引注意力的詞匯。不言而喻,如果能將音樂課堂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承載,其實效性是可以預見的。對于音樂教師而言,音樂本就是一種最為本真的游戲,長時間的音樂演唱演奏實踐,使他們保留著比其他職業(yè)更多的純真本性,而且音樂是一種最能直接傳達至心靈的藝術,借助音響作為傳播媒介,僅僅是幾句飽含深情的演唱或演奏便能打動人心,留下痕跡。
分析實操環(huán)節(jié),對于游戲的發(fā)起者—教師而言,挑戰(zhàn)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用言語、音樂、多媒體等。教學語言創(chuàng)設出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游戲情境,這種情境可以是沉浸式的、體驗式的、闖關式的、自由合作式的等。更為關鍵的是,如何設計層層深入的富于發(fā)展變化的闖關任務,以不斷有效刺激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戰(zhàn)勝自我的勇氣。除此之外,教師的游戲參與感也非常重要,通過游戲的形式,使教師、學生、音樂三位一體,和諧統(tǒng)一,互促共生是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的最高宗旨。教師在課堂實施環(huán)節(jié),應暫時忘卻自己的教師身份,與學生融為一體,共同進行美好、緊張、合作、創(chuàng)造的闖關游戲。
四、建構“浸、感、興、達”的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實例
基于上文所述,以深度挖掘音樂意義為核心,以游戲式挑戰(zhàn)為落腳點,下文將從“浸、感、興、達”四個層面,結(jié)合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人民音樂出版社)四年級上冊《山谷靜悄悄》一課,探索音樂教育和諧新課堂的可行性實例,試圖建構一種主客一體,學生、教師、音樂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學習狀態(tài)。希望能拋磚引玉,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教學路徑。
浸潤其中 感興表達
—以《山谷靜悄悄》為例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核心內(nèi)容分析
《山谷靜悄悄》是一首圍繞寂靜山谷而展開描繪與想象的藝術歌曲,一共有四段歌詞,是由a、b兩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分節(jié)歌,并帶有基本相同的前奏與尾聲。a樂句使用八分休止符與p-mp的音量,將我們引入靜悄悄的山谷,并以問句“什么在飄飄?”展開音樂的描繪與想象。b樂句節(jié)奏較之前緊張,運用切分節(jié)奏營造動感氛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在后半句使用附點節(jié)奏與a句上下呼應,最終結(jié)束在主音F上。在第四段歌詞時,b`樂句的節(jié)奏緊湊感更為激烈,大量使用八分音符,以“地質(zhì)隊叔叔的小鐵錘”打破原有的寧靜,將樂曲推向高潮。結(jié)束句使用擬聲詞“叮咚”、跳音、p-pp的音量,以F大調(diào)主和弦F-A-C的下行分解形式為旋律,動感、跳躍、安靜地結(jié)束全曲,恰似一幅未完待續(xù)、充滿期待的畫面浮現(xiàn)在眼前。
(二)相關內(nèi)容分析
通過沙畫作品感受到通過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結(jié)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認識力度記號以及力度的變化對表達歌曲情緒和形象的作用,并能用輕盈、飽滿、富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夠與他人合作,為沙畫創(chuàng)設的情境選擇合適的音符和節(jié)奏進行旋律的編創(chuàng)。
(三)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喜愛歌曲《山谷靜悄悄》,豐富情感體驗,建立起對大自然的關愛之情,并提高自身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劃分樂句、對比樂句關系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樂曲結(jié)構;運用模唱與分解主和弦的方法學習a樂句,運用對比的方法學習樂句b與b`;在體驗、模仿的過程中唱好歌曲;在對比探究、合作中運用沙畫、情景編創(chuàng)等表現(xiàn)形式更好地理解音樂輕柔、優(yōu)美、神秘、生機勃勃的情緒。
3.“知識與技能”目標:
輕柔、優(yōu)美地演唱歌曲,認識力度記號,并體會四段歌詞層層遞進、逐漸增強的力度的變化對表達歌曲情緒和形象的作用。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力度變化對音樂情緒的作用。
教學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旋律編創(chuàng)。
(四)教學過程
1.浸—浸潤其中,熱身準備
第一,出示與歌曲中a樂句相似但較為簡單的樂句,學生識讀樂譜并視唱旋律。
第二,學生吹奏口風琴輔助音準練習。
第三,出示一年級上冊第3課《山谷回音真好聽》的圖片,帶領學生回顧并感受“山谷”的意境,通過山谷中的回音來復習音的強弱,學習新的力度記號,進入本課《山谷靜悄悄》的歌曲學唱。
【設計意圖】把歌曲第一樂句進行節(jié)奏上的變化之后讓學生視唱,用口風琴找音準,利用情景式教學回顧,導入本課的學習。在學生吹奏口風琴時,指導強音和弱音的不同吹奏,為本課認識力度記號的教學目標作鋪墊。
2.感—感味音樂,學唱歌曲
(1)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提示學生聽到視唱中相同或相似旋律時請舉手示意。
思考:歌曲中旋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此旋律和視唱旋律的樂句關系(相同、相似、不同)。
(2)出示變化歌譜,即歌曲的第一樂句,加入八分休止符,指導學生正確演唱。
思考:作曲家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加入八分休止符的樂句來表現(xiàn)“山谷”之美?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3)再聽歌曲,出示完整樂譜,學生自主學唱。
思考:為歌曲劃分樂句,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樂句。
(4)跟隨鋼琴學唱剩下的第二、第四樂句(b與b`樂句),注意切分節(jié)奏的掌握。
思考:第二、四樂句的關系;師生共同感受、總結(jié)切分節(jié)奏。
(5)師生合作填詞,感受歌詞內(nèi)容層層遞進的關系,以及力度記號在演唱時的運用。
第一,教師和學生合作填唱第一段歌詞,學生演唱a樂句,教師接唱b樂句。
第二,學生自主合作,填唱第二、三段歌詞。
第三,教師指導學生填唱第四段歌詞,注意一字對多音的演唱。
第四,學唱結(jié)束句,空拍及小間奏的銜接。
思考:結(jié)束句與前奏、間奏的關系;空拍和小間奏的解決(利用左右手拍腿等動作)。
學生思考后出示力度記號,根據(jù)力度的變化完整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通過感知、把握樂句關系,學唱歌曲a、b、b`樂句,并在學唱過程中感悟與理解跳音、強弱、切分節(jié)奏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音樂學生建立音樂思維,通過聆聽與觀察樂譜主動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能結(jié)合已有認知建立自我情感與音樂內(nèi)涵意蘊之間的和諧關系。
3.興—情趣感悟,深度體驗
(1)用輕柔、飽滿、富有彈性的聲音,跟隨鋼琴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2)歌曲配沙畫視頻展示。
思考;觀看沙畫視頻的感受(通過沙畫創(chuàng)設出“山谷”的唯美意境,四段歌詞畫面內(nèi)容的層層遞進,通過力度的變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輕柔、優(yōu)美的情緒特點,體會歌曲表達出的神秘、美妙、生機勃勃的音樂形象)。
(3)分組演唱歌曲。分為四組,每組演唱一段歌詞。
(4)跟隨沙畫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在唱會歌曲的基礎上加入力度的變化、沙畫的展示,層層遞進,深刻感受歌曲輕柔、優(yōu)美的情緒特點,并能通過音響與歌詞提示,產(chǎn)生更為豐富、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想象,體會歌曲神秘、美妙、生機勃勃的音樂形象。
4.達—個性創(chuàng)編,音樂表達
教師出示創(chuàng)編主題:經(jīng)過一天的忙碌,太陽慢慢下山了,山谷又回歸了平靜,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創(chuàng)編b2樂句的旋律、歌詞并演唱)。學生分組展示并評價,完整演唱加入創(chuàng)編的五段歌詞的全曲,進一步感受山谷輕柔、優(yōu)美、神秘的氛圍。
(1)教師通過沙畫展示來進行語言加畫面描述情境,確定樂句a的歌詞:山谷里,靜悄悄,誰把搖籃搖?
(2)學生在此基礎上,分組合作依次完成以下三個游戲挑戰(zhàn):
第一,編創(chuàng)b2樂句的旋律:使用縮減的創(chuàng)作手法,引導學生在b2樂句的前三個小節(jié)中,每小節(jié)只保留兩個音符,并結(jié)合四四拍,合理變化節(jié)奏型。
第二,編創(chuàng)b2樂句的歌詞。
第三,加歌詞,演唱創(chuàng)編完成的b2樂句。
(3)分組展示,學生互評。
(4)加入編創(chuàng)的a、 b2樂句,完整演唱全曲。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分組合作完成編創(chuàng)b2樂句旋律、歌詞并演唱全曲的過程,感受層層遞進、逐步增強,并最終回歸寧靜的山谷的一天,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力度記號、音符時值、旋律走向、速度、情緒等)的感知、理解及靈活運用能力。
(五)教學特色
1.教學和諧,層層深入感受歌曲柔美、輕快的情緒。
2.以“力度”變化為基點,豐富情感表現(xiàn)。
3.音樂聽覺與視覺相結(jié)合,以游戲挑戰(zhàn)的方式,鼓勵音樂創(chuàng)編及表達,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受篇幅影響,省略部分教學設計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06):87.
[2] [俄]托爾斯泰.藝術論[M].豐陳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6.
[3] [德]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90.
(責任編輯:宋倪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