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紅 王曉慶
教學是舟,教研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教學與教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所以,搞好教研乃教學制勝之關鍵。筆者認為,教師“教研”的途徑一般有二:一曰學習;二曰交流;“教研”的目的有三:一是修煉內功;二是智慧掌控課堂;三是讓學生會學,全面提質,這一點尤為重要,學生、同行、學校、家長、社會對教師的認可皆寓其中。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研”字上做文章,不斷提升自我素養(yǎng),才能靈活駕馭課堂,真正做到減負增效提質。
那么,如何開展教研呢?筆者認為,應注重“七研六有”。即從“研課標、研教材、研教法、研學法、研作業(yè)、研試題、研學生”入手,各個擊破,旨在融會貫通。在教研過程中,要做到“有對象、有抓手、有策略、有創(chuàng)新、有特色、有效果”,突出針對性,彰顯能力培養(yǎng)。具體感悟如下,歡迎批評指正。
就“研課標”而言,抓手是課標。在課標研讀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集體培訓、小組研討、個人研修等形式,把握課標精髓,在領悟要點、考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落地方法。在突出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課堂“效果”引領下,淬煉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就“研教材”而言,抓手是教材。在研究教材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集體備課、個人鉆研等策略,認真研讀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活用教材,以求達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的效果,展示自己處理教材的獨到之處。
就“研教法”而言,抓手是課堂傳授知識的方法。在教法探究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教師經驗交流、公開課研討活動、電教輔助、書籍、網絡資源等辦法,汲取他人長處規(guī)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教法,從而達到、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夯實基礎,全面提升的效果,以此豐滿自己的授課特色。
就“研學法”而言,抓手是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在學法指導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滲透和個別指導等策略,以問題導讀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創(chuàng)新課堂結構,達到突出主體,啟迪智慧,分層教學之效果,由此彰顯因材施教的特色。
就“研作業(yè)”而言,“抓手”是對不同層次學生知識把握的鞏固訓練或作業(yè)設計。在研究作業(yè)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精選習題、分層設計、適時適量布置等“策略”,以針對性、典型性為目標,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注重學生個性差異,有效進行分層訓練,突出面向全體,體驗成功之特色。
就“研試題”而言,抓手是對學生階段性檢測的試題命制。在試題選擇過程中,我們要以課標為依據、教材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精選一些具有啟發(fā)性、代表性、典型性的試題,開發(fā)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維,以期通過考試、講評達到“精、新、活、透”的效果,充分體現(xiàn)教學、考試、研究相融合的特色。
就“研學生”而言,抓手是每個存在思維差異的學生。在研究學生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思想情況、心理狀態(tài)、學習狀況等方面展開研究,在教學實踐中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關愛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努力通過“了解、融入、引導、提升”四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鍛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營造出一種“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的育人氛圍。
總而言之,“七研”與“六有”是相輔相成的,是相互轉化的,目的在于“以研促教,以教促改”整體提升教學質量。建議在日常教研過程中,第一,要以課標為準繩,明確目標,把握方向,把變單純知識傳授為智能并重、三維并舉,協(xié)作同仁常交流;第二,要以教材為依據,夯實基礎,活化重點,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與任務,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務實避虛勤反思;第三,要以教法為導向,舉一反三,拓展思維,把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問得出、說得明、做得來,精耕細作求創(chuàng)新;第四,要以學法為目標,對光聚焦,提高能力,把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相結合,引導“會學”補短板;第五,要以作業(yè)為載體,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將新學的知識融于已有的知識體系,新舊知識結合,加深理解,學會運用,分類推進清底子;第六,要以試題為范本,精選例題,典型講評,講懂講透,注重方法思路培養(yǎng),突破瓶頸提素質;第七,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問題為主軸,能力為目標,全面深化,整體提升,各個環(huán)節(jié)巧融合,切實做到減負增效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