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時,今天咱們不妨來聊聊古代的考試,換一個視角看“高考”。
科舉考試堪稱我國古代的“高考”,從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到大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持續(xù)了1300年??婆e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完備,科舉制誕生之初,重明經(jīng)而輕進士,唐高宗為選拔寒門子弟,將側重詩賦的進士科推上C位,大唐人民從此開啟了“人均詩人”模式,但是也并不是詩做得好就能一舉奪魁。
唐朝科舉考試頗為復雜,科目有五十多種。我們先來看看幾道唐朝考題。
唐朝天寶四年應試題:玄元皇帝應見賀圣祚無疆。
顧名思義,唐玄宗的意思就是讓考生們用華麗的語言來花式夸夸,歌頌自己圣明,太平盛世。歌功頌德的題目也并不是年年必考,開成二年的應試題就不按套路出牌,讓考生們寫《霓裳羽衣曲詩》,直接拐了個大彎,從“豐功偉業(yè)”轉向了“琴棋詩畫”。
古代科舉,直到清朝,都主要是通過“時務策”考查考生們的實際運用能力。時務策也就是策論,答“時務策”,可以說是古代科舉中最關鍵、難度最大的考試內容。來看一道《全唐文》中記載的“策論”真實考題:
問:有征無戰(zhàn),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zhàn)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啟;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陽,寒蓬易卷,今欲先驅誘諭,暫頓兵刑,書箭而下蕃臣,吹笳而還虜騎。眷言籌畫,茲理何從?——《試洛州進士策問四道》
大意是:打仗必然會死人,殺人絕不是好事情。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近邊境多事,朝廷正在討論征伐之事。如果能通過外交努力,實現(xiàn)罷戰(zhàn)息兵,那是最好的。對此,你有什么好建議?
這道題,考的是軍事加外交的問題,而且是唐代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翻一翻《全唐文》就能發(fā)現(xiàn),策論考題內容,涉及具體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社會、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體而現(xiàn)實的問題,要你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僅能背誦儒家經(jīng)典、只會寫詩作賦的人,想進士及第?可以說非常困難。
進士考試難度相當大,名垂青史的唐朝詩人里,進士考試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寫詩寫到了“詩圣”級別,照樣考不上。
明朝初年,科舉試題還是非常“武德”充沛的,朱元璋在第一次殿試中就出了一道元氣滿滿的策論題:“問帝王之務”。在題干末尾,朱元璋特意提醒:“有可言者”“毋泛毋略”。
本期讀2版參考答案
1.B(A.“作者也由此為北平的魚龍混雜而嘆息”錯誤,寫多樣性的人是為了展現(xiàn)北平的豐富與包容,作者并沒有擔憂、嘆息之意。C.“著重表達作者對這座‘珠玉之城華貴氣息和皇家文化的熱愛”錯誤,作者不僅贊美北平的華貴氣息,也熱愛北平的平民色彩。D.“因而只能選取大量零碎細節(jié)來描寫”錯誤,本文并非只取零碎細節(jié),作者努力展現(xiàn)北平立體全景,還有深遠歷史景象,展現(xiàn)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2.A(“也嘆息北平的守舊與落后”錯誤,作者將北平比作老人,是為了贊美北平歷史悠久與包容性,并沒有嘆息其守舊、落后之意。)
3.①對比,第二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與“著木屐的東北老嫗”對比,“新式汽車”與“洋車、驢車”對比,現(xiàn)代文明與古老傳統(tǒng)在北平相互對照、碰撞又和諧共生場景,展現(xiàn)北平的大度和包容。②反問句式,“誰去理那回事”“誰來理你”,加強語氣,強調北平對不同事物共存的毫不在意,凸顯北平的包容情懷。③比喻,將北平比作“一株古木老樹,根脈深入地中,藉之得暢茂”,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數(shù)百萬的昆蟲”,“數(shù)百萬的昆蟲”靠古樹滋養(yǎng)繁衍生息,生動形象地寫出北平擁有深厚底蘊的古老和包容性。
4.“泛美主義”的傾向,指用審美的眼光和態(tài)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①文中的車夫生活在社會底層,靠出賣勞力為生,他們收入微薄。其中還有些“襤褸的老年車夫”,人生遭遇并不順暢。這些底層人的生活本身稱不上美。②作者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車夫。從車夫“欣然收之”“沿途相互取樂”,老年車夫“以詼諧清雅”的口吻講述自己的遭遇,可見他們以一種樂觀、超然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③作者發(fā)現(xiàn)和贊美的,正是他們精神上的悠游、自在,通過他們來表現(xiàn)北平這座城市的包容、舒適和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