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牛
夏朝時,有扈氏反叛,伯啟率軍平叛,但不幸的是大敗而歸。事后,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諉過于人,而是進行了深刻的反?。罕嗟貜V,可是卻被打敗了,這一定是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不夠所致。此后,他勵精圖治,興利除弊,禮賢下士,體恤百姓,因而國漸富足,兵日強悍,政通人和,眾志成城。一年后,有扈氏服。
《孟子·離婁上》中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币馑际牵菏虑樽霾怀晒Γ龅搅舜煺酆屠щy,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伯啟無疑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典范。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僅是一種勇于自省的修身境界,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然而,當(dāng)下有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工作中出了問題,不是躬身自省,而是從他人身上去找原因,或怪下級能力差,或怪上級不支持,或怪群眾素質(zhì)低……一味抱怨客觀條件不好,“一桶水”全倒在別人身上,獨獨不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縱使自己有不少的錯,造成的損失也不小,還要百般辯解,不肯認賬,這怎么能干好工作呢?
工作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或是工作開展不起來,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還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也必然產(chǎn)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是一種消極態(tài)度,出現(xiàn)問題互相埋怨,領(lǐng)導(dǎo)班子就鬧不團結(jié);把責(zé)任往別人身上推,必將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工作更開展不起來。從政者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不僅無損于顏面,更見高尚的品格與魅力,找出問題,并敢于擔(dān)責(zé),又立馬改正,定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古人說:“各自責(zé),天清地寧;各相責(zé),天翻地覆?!碑?dāng)如是也。
回顧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越是優(yōu)秀越有成就的人,越是善于解剖自己,往往更多地“反求諸己”。曾國藩自打29 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基本上沒斷過,主要內(nèi)容就是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魯迅先生曾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敝芏鱽砜偫硪苍f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謝覺哉老人經(jīng)?!案约捍蚬偎尽?,省察一言一行,以對表對標(biāo)鞭策自己……古今志士仁人,特別是老一輩革命家“反求諸己”,處處跟自己“較勁”的做法,更為我們立起了標(biāo)桿。如今的從政者只有用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面鏡子,時時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善于“修己”,不斷提升自我,實現(xiàn)精神境界的升華,并以自身的正能量引領(lǐng)、帶動身邊人,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斷創(chuàng)出佳績。
(柳成綿摘自《今晚報》圖/雨田)